18巨册,500万言,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当中500余会战全景。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
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
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
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台湾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中国历代战争史(6南北朝)》——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
《中国历代战争史》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本册为《中国历代战争史(6南北朝)》,对南北朝时期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6南北朝)》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第十卷 南北朝时代
第一章 南北朝时代全般形势
第一节 南北朝全时代之概貌
第二节 南北朝政治经济社会及学术思想概况
第三节 南北朝国防军备、军制及战略战术
第二章 刘裕灭后秦之战及篡晋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三节 刘裕灭后秦作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刘宋代晋
第五节 申论
附图6—215 刘裕灭后秦前各国一般形势图
附图6—216 朱龄石伐蜀之战经过图
刘裕讨司马休之作战经过图
附图6—217 刘裕灭后秦之战经过图
附图6—218 夏王勃勃攻占长安经过图
第三章 拓跋魏统一北方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魏统一北方诸战役中之重要人物
第三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四节 战争方略
第五节 作战经过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论
附图6—219 拓跋魏统一北方之战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6—220 魏灭夏之战经过图(一)
附图6—221 魏灭夏之战经过图(二)
①夏复取长安
②魏再进击灭夏
附图6—222 魏灭燕之战经过图
附图6—223 魏北伐柔然之战经过图
第四章 南北朝之战争一——宋北伐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三节 作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及申论
附图6—219 拓跋魏统一北方之战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6—224 宋北伐之战经过图
第五章 南北朝之战争二——魏宋相互攻伐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魏国之政情与国势
第三节 宋国之政情与国势
第四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战争方略
第五节 魏宋相互攻伐之作战经过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论
附图6—225 魏宋相互攻伐之战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6—226 魏再大举伐宋作战经过图
附图6—227 宋大举北伐作战经过图
附图6—228 魏反攻作战经过图
第六章 宋内乱之诸战役及其灭亡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三节 明帝讨晋安王子勋之战
第四节 萧道成两次平乱之战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论
附图6—225 魏宋相互攻伐之战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6—229 宋明帝讨晋安王子勋作战经过图
附图6—230 宋桂阳王休范进攻建康作战经过图
宋平桂阳王休范作战经过图
宋平建平王景素作战经过图
第七章 南北朝之战争三——魏伐齐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齐国政情与国势
第三节 魏之政情与国势
第四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五节 魏第二次伐齐(第一次伐齐见第二节)
第六节 魏第三次伐齐
第七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八节 申论
附图6—231 魏第二次伐齐之战前一般形势
附图6—232 魏第二次伐齐作战经过图
附图6—233 魏第三次伐齐作战经过图
第八章 南北朝之战争四——魏梁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三节 魏大举南伐之战
第四节 梁、魏之战再起
第五节 梁、魏第三次作战——朐山寿阳益州之战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论
附图6—234 魏大举伐梁之战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6—235 萧衍篡齐作战经过图
附图6—236 魏第一次大举伐梁作战经过图
附图6—237 梁魏第二次交战西战场作战经过图
附图6—238 梁魏第二次交战东战场作战经过图
(一)全般经过
(二)钟离会战
(三)义阳会战
附图6—239 梁魏第三次交战朐山寿阳之战经过图
第九章 魏末内乱诸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魏致乱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三节 六镇叛乱之战
第四节 关西叛乱之战
第五节 河北(幽、冀、相等州)叛乱之战
第六节 尔朱氏变乱之战
第七节 高欢讨尔朱氏之战
第八节 梁乘魏乱北伐之战
第九节 申论
附图6—234 魏大举伐梁之战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6—240 破六韩拔陵叛乱之战经过图
附图6—241 魏关西叛乱之战经过图
附图6—242 尔朱荣入洛及平葛荣与万俟丑奴之战经过图
附图6—243 高欢讨尔朱氏及袭晋阳之战经过图
附图6—244 梁乘魏乱北伐及反攻洛阳作战经过图
第十章 东西魏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三节 双方战争准备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论
附图6—245 东西魏之战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6—246 高欢攻西魏作战经过图
(一)潼关之战
(二)渭曲(沙苑)会战
附图6—247 宇文泰反攻及邙山第一次会战经过图
附图6—248 东西魏邙山第二次会战经过图
第十一章 侯景乱梁之诸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侯景乱梁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三节 侯景破建康之战
第四节 王僧辩陈霸先讨侯景之战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论
附图6—245 东西魏之战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6—249 侯景破建康作战经过图 建康附近会战经过图
附图6—250 王僧辩陈霸先讨侯景作战经过图
附图6—251 齐军进攻建康作战经过图
第十二章 周统一中原——灭北齐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三节 作战经过
第四节 战后之政局——周武帝之南伐北征
第五节 申论
附图6—252 周灭北齐之战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6—253 周第一阶段伐齐作战经过图
(一)晋阳及洛阳之战
(二)宜阳及汾北之战
附图6—254 陈攻淮南北作战经过图
附图6—255 周第二阶段第一次伐齐之战经过图 周第二阶段第二次伐齐——平阳之战经过图
附图6—256 周第二阶段第二次伐齐——平阳晋阳会战及破郯之战经过图
索引
第二章 刘裕灭后秦之战及篡晋
一、灭后秦: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刘裕伐秦,十月克洛阳,翌年九月破长安秦灭。
二、篡晋:义熙十四年正月,刘裕自长安还至彭城,翌年八月裕至寿阳,元熙二年(418年)六月还建康,十一月篡晋。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参看附图6-2156-216)
东晋方面义熙八年(412年)十一月,刘裕既诛刘毅,即就江陵计划伐蜀。十二月,遂命西阳太守朱龄石为益州刺史,率宁朔将军臧熹(裕妻之弟),河间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刘钟等,统兵西上。又分大军之半二万人以配之,并授龄石以方略曰:“刘敬宣往年出黄虎,无功而退(事已见前),贼谓我今应从外水往;而料我当出其不意,犹从内水来也(内水即今涪江,外水即今泯江)。如此必以重兵守涪城(今绵阳县),以备内道。若向黄虎(今射洪县界),正堕其计。今以大众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内水,此制敌之奇也。”仍虑计划泄漏,为谯纵所知,乃别为函书封付龄石,而署函边曰:“至白帝乃开!”(上引《宋书》卷四十八《朱龄石传》)
初裕谋伐蜀择帅而难其人,裕以朱龄石有武略,又练吏职,欲用之。众皆以龄石资名尚轻,难当重任,裕不从,竟以龄石为益州刺史,率兵二万余入蜀。既而毛修之固请随从伐蜀,裕恐修之至蜀,多所诛杀(毛璩兄弟家人皆为蜀人所杀);且土人与毛氏有嫌,亦当以死自固,实与军事不利,不许其请。裕之选将可谓有明鉴矣。
义熙九年三月,刘裕以伐蜀之部署既定,还抵建康,而诸葛长民又既诛戮(均已见前卷),内难尽除,乃上表用桓温土断之法。刘裕此举,乃在军事政治并进也。
六月,朱龄石军至白帝(今奉节县东南),启刘裕函书视之,曰:“众军悉从外水取成都,臧熹从中水(今沱江)取广汉(今广汉县治),老弱乘高舰十余从内水向黄虎。”于是,龄石令诸军倍道兼行而进。谯纵闻晋兵进袭,果遣谯道福将重兵守涪城(今绵阳县),以备内水。龄石军至平模(今彭山县南),距成都二百里,谯纵方知之,急遣其秦州刺史侯晖,尚书仆射谯说,率万余人,驰至平模夹岸筑城以拒之。龄石乃谋于刘钟曰:“今天时盛热,而贼严兵固险,攻之未必可拔,只增疲困;且欲养锐息兵,以伺其隙何如?”钟曰:“不然!前扬声言大众向内水,谯道福不敢舍涪城,今重军猝至,出其不意,侯晖之徒已破胆矣。贼阻兵守险者,是其惧不敢战也。因其凶惧,尽锐攻之其势必克。克平模之后,自可鼓行而进,成都必不能守矣。若缓兵相守,彼将知人虚实;涪军忽来,并力拒我,人情既安,良将又集;此求战不获,军食无资,二万余人,悉为蜀子虏矣。”龄石从之。诸将以水北城地险兵多,欲先攻其南城。龄石曰:“今屠南城不足以破北;若尽锐以拔北城,则南城不麾自散矣。”七月,龄石率诸军急攻北城,克之,斩侯晖,谯说引兵走南城,南城自溃。龄石遂率诸军舍船步进。谯纵又遣大将谯抚之屯兵牛鞞(今简阳县西),谯小苟塞打鼻(彭山县南十余里之打鼻山)。时臧熹亦至牛鞞,击抚之斩之,小苟闻之亦溃。于是,纵诸营屯,望风奔溃。是月初五日,纵遂弃成都出走。其尚书令马耽封府库以待晋师。初九日,龄石入成都,诛纵同祖之亲,余皆安堵,使复其业。(上引《宋书》卷四十八《朱龄石传》、《晋书》卷一百《谯纵传》)
蜀失平模,谯道福在涪城闻之,急引兵赴援,谯纵往投。道福见纵怒曰:“大丈夫有如此功业而弃之,将安归乎?人谁不死,何怯之甚也!”因以剑投纵,中其马鞍,纵乃去,自缢而死,巴西人王志斩其首送于龄石。
谯纵既去,道福乃谓其众曰:“蜀之存亡,实系于我,不在谯王,今我在犹足一战。”众皆许诺。道福遂尽散金帛以赐众,众受之而走。道福亦逃于獠中。巴民杜瑾执送于龄石,斩之于军门,全蜀皆平。诏以龄石进监梁秦州六郡军事,十一月,刘裕以敦煌索邈为梁州刺史镇汉川。仇池公杨盛所置之梁州刺史苻宣乃还仇池。于是东晋势力复达于汉中。(上引《晋书》卷一百《谯纵传》)
义熙十年二月,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在江陵颇得江汉民心,长子谯王文思在建康,好通轻侠,太尉裕恶之。义熙十年三月,有司奏文思擅捶杀国史,诏诛其党而宥文思。休之因上疏谢罪,请解所任,不许。裕执文思送休之,令自训厉,竟欲休之杀之。休之但表废文思,致书陈谢,裕殊不悦。裕忌晋室强藩,遂有除休之之意,乃以江州刺史孟怀玉兼督豫州六郡(宣城、襄城、淮南、庐江、安丰、历阳)以备之。
是年,司马国璠兄弟,聚众数百,自北徐州界潜度淮,夜袭入广陵城,青州刺史檀祇领广陵相,国璠兵直上听事,祇惊出,将御之,被射伤而入,谓左右曰:“贼乘暗得入,欲掩我不备,但击五鼓,彼惧晓必走矣。”左右如其言,国璠兵果退走。先是,义熙六年六月,司马国璠,及弟叔璠、叔道俱奔秦。秦主兴问曰:“刘裕方诛桓玄辅晋室,卿何为来?”对曰:“裕削弱王室,臣宗族有自修立者,裕辄除之,方为国患,甚于桓玄耳。”兴遂以国璠为扬州刺史,叔道为交州刺史。至是,国璠兄弟遂袭广陵。(上详《晋书》卷百十八《姚兴传》)
义熙十一年正月,太尉裕收司马休之次子文宝,兄子文祖并赐死,遂发兵击休之。是月,诏加裕黄、领荆州刺史。于是,裕以吏部尚书谢裕为尚书左仆射,以中军将军刘道怜监留府事;刘穆之兼右仆射,事无大小皆谘决之。又以高阳内史刘钟领石头戍事、屯冶亭(今江宁县西。即在建康东门至蒋山之间)。刘裕一面部署建康之防卫,一面于是月二十七日发兵建康西上亲征休之,于是,刘裕再攻江陵之战以起。
司马休之府司马张裕、南平太守檀范之,闻裕与休之将战,乃逃归建康。是时,雍州刺史鲁宗之,自疑不为裕所容,因与其子竟陵太守轨起兵响应休之。二月,休之乃上表罪状刘裕,勒兵拒之。裕又密遣使遗休之录事参军韩延之函曰:“受命西征,止其父子而已,彼土侨旧为之驱逼,一无所问。……今在近路,是诸贤济身之日,若大军相临,交锋接刃,兰艾杂揉,或恐不分。故白此意,并可示同怀诸人。”裕欲离散休之内部,然后以兵临之,故有是函。但延之复书大骂之。刘裕乃使参军檀道济、朱超石(龄石之弟)将步骑出襄阳;遣其婿振威将军徐达之,率参军蒯恩、王允之、沈渊子为前锋,出夏口向江陵;又令江夏太守刘虔之将兵屯三连(今湖北省安陆县西),立桥聚粮以待道济。道济等积日未至,鲁轨遂袭击虔之杀之。达之等与鲁轨战于破冢(江陵县东)兵败,达之、允之、渊子皆战死,独蒯恩勒兵不动,轨复乘胜攻之,不克乃退。是时刘裕军至马头(今江陵县南之江南岸渡口处),闻达之等战死,怒甚,乃于三月二十九日率诸将渡江进攻。司马休之遣鲁轨及其子文思将兵四万,临峭岸布阵以拒之。裕军士无能登者。裕乃自被甲欲登,诸将谏不从,而怒愈甚,太尉主簿谢晦趋前抱裕,裕抽剑指晦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时建武将军胡藩领游兵在江津,裕令藩冲登峭岸,藩有疑色。裕命左右执来欲斩之。藩顾曰:“正欲击贼,不得奉教。”乃率军而进。以刀头穿岸容足趾,爬腾而上,军士随之而进,遂直前冲阵。休之兵不能当,稍引退。裕率军因而乘之,休之兵大溃,乃克江陵。休之、宗之北走,鲁轨退守石城(今钟祥县)以拒之。裕命阆中侯赵伦之,太尉参军沈林子攻石城,而遣武陵内史王镇恶率舟师追休之。五月,赵伦之等破石城,休之、宗之救之不及,遂与轨俱奔襄阳。宗之参军李应之闭门不纳。休之、宗之、轨、文思,及新蔡王道赐、梁州刺史马敬、南阳太守鲁范等,遂皆奔秦,王镇恶追之,至境而还。于是,诏加太尉裕太傅扬州牧,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以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为都督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诸军事,骠骑将军荆州刺史。刘裕以道怜贪鄙无才能,乃以中军长史晋陵太守谢方明为骠骑长史、南郡相,以辅之,诸事皆谘决焉。
P41-45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是对中国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全面总结与检讨。由台湾三军大学编写而成,因其征引繁富,体大思精,自问世以来,为海内外学界所瞩目。
1955年10月1日,蒋介石手令台湾“国防大学”,编纂中国古代战争史,从中抽绎出切实有用的军事与政治原则,用以指导现代战争。次年1月,《中国历代战争史》编委会成立,由时任“国防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任主任编委,陆军上校李震任总编纂。姚从吾、陈致平、黎东方等一众史家担任指导与审校。委员会囊括全台湾文史、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竣。书初成,即分发台湾军中将校研习,另赠海内外学术团体,以征求意见。1974年9月,成立“修订委员会”,陆军上将蒋纬国出任主任委员,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等史学名家出任修订委员,展开全面修订,至1979年10月,修订方始结束。
全书所论战史,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四千六百余年战事集于一览。凡18巨册,逾500万言,战争地图789幅。
本书之前,并无专门的战争史可做参考,有关战争资料,皆散于历代各种典籍当中,全书结构与叙论方式亦无成例可寻。编纂者依《资治通鉴》旧轨:编纂人员先行搜罗历代典籍540余种;之后细密搜剔,凡与战事相关者均做采录,一丝一缕,集腋成裘;所录材料,经军事专家和史家审评,去其夸饰,正其谬误,才用以撰写之资。最后锻炼成篇。草创之际,事倍繁碎,至1960年,始得40万言。之后进展略顺,至1972年,煌煌大著,方始成册。
概而言之,与其他史作相比,本书有如下之特色:
全书结构整然:全书将所论战史,纵向分为十八个时代,分立十八卷,即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叙述时,视此一时代、一卷为整体,卷首总论全般大势,以“地理形势、政治情势、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运用、主要人物之影响”分头横向展开,即先行确立此一时代大背景。之后,专章论述这一时代重要战役及会战。论述之时,亦视本战争为一整体,先通盘分析战前形势、形成导因、战场地理等背景资料;其次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再次加以综合申论,以检讨其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每卷如一单元,固然互相牵合;每卷之间,亦钩连映照,全书因之延绵不绝,浑然一体。
详于战略,略于战术:古代战争,从表面看,战争的开始、展开、结束,战于何时何地,甚或是战与不战,统帅均有十分主动。但从整体看,却远非如此,战场只是两方决胜之一面,当时之时势方乃双方决胜之根源。故书中对此着力甚重。又因现代军事发展一日千里,旧时之战术已无法运用于今日,但战略却具有永久之价值,书中在叙述时势时,时刻注重对是时主导战略思想的总结与分析。全书详于战略,略于战术。
战事之评判:于每场战争之后皆有开创性之“申论”,纵论其中之得失。因系富于实战经验的军事专家、史学名家合力而成,故“申论”部分对战事之评判,皆为这两种视角所交叉覆盖,多有创见,最具启发意义。
因之,本书虽名为《中国历代战争史》,但内容所及却远非只局限于战争本身,实乃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之战争、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作有系统之叙述与论断。
鉴于此,我们引进本书,以飨读者。
本书编辑工作,历时三年之久,地图尤为耗时。在即将付梓之际,有如下几点尚需说明: 一、本书规模宏大,言人所未言之处颇多,为尊重原著者计,内容一仍其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请读者自行鉴别。
二、繁简字转换。原版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以利阅读。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收录的简化字且与其繁体字有一一对应关系者,本书都作了简化;除此,本书均保留繁体未作简化。
三、标点和数字之用法。由于两岸标点用法规范不尽相同,因此,凡是原书中可能引起歧义的标点使用,我们均依大陆规范进行了修改。原书数字几乎全用汉字,考虑到图书的性质和体例的统一性,除将公元纪年和附图编号改为阿拉伯数字外,一仍其旧。
四、关于地图。原书每册书后皆附有制作精良之地图,共计789幅。每幅地图上之地名及图例皆为手写繁体,现皆改为简体印刷体。地图大小及比例尺悉遵原样,不做改动。原书地图皆置于各册书后面,本次出版,将各册地图单独成册,与各册配套,以方便读者遵照“左图右史”之古训,对照阅读。
五、关于地名。原书地名皆沿袭自民国。如“伊庐(今江苏省东海县境)”,东海县实为现在之连云港市;“当城(今察哈尔省蔚县东)”,察哈尔已经不存在,蔚县现今应属河北;“下邦(今渭南县东北)”,渭南县今已改为渭南市等等,不一而足。因地名变迁频仍,昨是而今非者比比皆是;又为尊重作者计,故对全书古今地名均未做任何改动。请读者明鉴。
六、除对书中极少数排印错误或明显笔误进行修订外,其他一仍其旧。
本书为我国史学鸿篇巨制,内容繁复,校对编辑工作虽勉力为之,终归力有不逮,舛误之处,终有难免。恳请读者诸君多多指正。
步印文化
中信出版社
十八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全面,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 刘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