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马人的故事(Ⅹ条条大路通罗马)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日)盐野七生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条条大道通罗马,罗马帝国的道路从罗马出发,北至严寒的北海,南至酷热的撒哈拉,西之大西洋,东到幼发拉底河。再从英国到叙利亚,从德国、巴尔干到埃及,延伸直罗马世界的各个角落。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基础设施更能体现罗马人的天赋。对于同样认识到基础设施重要性的现代人来说,罗马人堪称“基础设施之父”。罗马作为庞大帝国的心脏,循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仅将资源及政令源源不绝的送至帝国的各个角落,也将罗马人引以为傲的公共建设推广至西方文明世界。硬件的大道、桥梁、水道,打通了帝国血脉,也滋养了每一寸土地;软件的医疗、教育、邮政制度,给予人民最舒适健康的环境和知识的力量。罗马人证明了道路并非仅能靠双脚踩出来,水不一定只能依靠人工打水取得,鬼斧神工的工艺技术加上脚踏实地的民族精神,创造出文明伟大的里程碑。

盐野七生编著的《罗马人的故事(Ⅹ条条大路通罗马)》跟一般史学家的评论完全不同。

内容推荐

《罗马人的故事(Ⅹ条条大路通罗马)》由盐野七生编著。

《罗马人的故事(Ⅹ条条大路通罗马)》讲述了:

条条大道通罗马,不如说条条大道出罗马。罗马作为庞大帝国的心脏,循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仅将资源及政令源源不绝地送至帝国的各个角落,也将罗马人引以为傲的公共建设推广至西方文明世界。古罗马人在辽阔的版图上修建了道路网,被誉为“基础设施之父”。但是他们重视的不仅是所谓的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罗马也率先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制度。正是在这些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的保障下,人们才得以享受“罗马和平”。强盛千年的古罗马,其繁荣的秘密将由此揭开谜底。

目录

推荐序1 为什么是罗马?(王石 万科集团董事长)

推荐序2 向往古罗马文明的精神特质(王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给中国读者的序

第一章 硬件基础设施

第二章 软件基础设施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版权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硬件基础设施

道路

在罗马人的语言拉丁语中,将铺设道路称为“viam munire”。但“munire”原本还有“修筑壁垒(mūrus)”的意思,也就是说,古罗马人也许认为,铺设绵延不断的大道与修筑蜿蜒不绝的壁垒异曲同工。实际上,就物体本身而言,这两者并无二致。这是因为,罗马大道的干道在设计上全部用巨石砌成,包括4 米多宽的车道和两侧各为3 米宽的人行道,总体路宽超过10 米,路基厚度也达1 米以上,分四层铺设。只要将“水平”的大道“垂直”立起来,便完全是一道固若金汤的壁垒。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公元前3 世纪的时候,地球的东方和西方都正在开始大兴土木。

在东方有万里长城。公元前3 世纪秦始皇修建的长城,加上16 世纪明代修建的长城,全长达到5000 公里。

在西方则是罗马道路网。在公元前3 世纪至公元2 世纪的500 年间罗马人铺设的道路仅干道总长就达8 万公里,如果加上支线在内,则长达15 万公里。为什么中国和罗马开始兴建全国性的土木工程的时候,一个国家选择了修筑长城,而另一个国家选择了铺设道路呢?当然,中国古代并非没有道路,同时代的罗马也并非没有壁垒。只不过是,重点是放在长城上,还是放在道路上。

显然,问题不在于技术能力,因为只要想做,两个民族当时都能够把“垂直”和“水平”互换。另外,罗马人也并非不用抵御外敌的侵略,不关心国家的防御。在罗马统治下的和平时期之前,从时代上来说,在公元前的共和制时期,罗马人一直战争不断。然而,他们却选择了优先修筑道路,而不是修建壁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修建长城的中国人和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的罗马人的不同就在于对国家应该兴建什么样的大工程这件事认识的不同。壁垒是断绝人的来往,而道路则是促进人的来往。那么,国家防卫这一最为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断绝与其他民族的来往来实现,还是通过促进本国内人们的来往来实现呢?

两个民族在这一方面观念的不同,对于中国和罗马这两大古代强国来说,甚至决定了以后的国家形态。

罗马人没有像同时代的中国人那样修筑翻山越岭、绵延不绝的万里长城,而是选择了修通10 倍乃至20 倍于长城的道路,他们把道路视为国家的动脉。

也许正因如此,他们才认为修建一两条道路远远不够,而是让道路四通八达。

正如只有通过人体的血管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人才能活下去一样,国家要健康地生存下去,也不可缺少血管一样遍布全国的道路网络。

道路本身并非罗马人的发明,然而它的网络化,而且是实行日常养护的网络化,却完全是罗马人的独创。另一方面,通过道路网络化,促进了道路功能的飞速提高,这本身也把罗马人塑造成了一个注重现实、合理的民族。基础设施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并且需要漫长岁月才能建成,正因如此,它不仅仅是硬件领域的成果,而且还会对软件领域,也就是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换言之,如何建设基础设施,将决定这个民族今后的走向。我想,万里长城和罗马道路网这两者的不同,比地球东西方的差异更大。

那么,罗马大道是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建成并维护的呢?这里,我们仅限于讨论被视为国家“动脉”的、全长达8 万公里的干道。

一、谁拟订方案?

二、谁作出决定?

三、建设费用出自何处?

四、谁进行施工?  五、建成后,谁来养护、运营?

六、谁承担其他经费?

七、道路通行费是多少?

P17-18

序言

为什么是罗马?

这是一部煌煌15册的巨著,作者盐野七生写了15年,我曾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我读的是台湾出版的繁体横排本,当时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书,在大陆却看不到?没想到,现在就有了简体中文版。大概是因为此前我在各个场合不遗余力地推荐,中信出版社希望我能为之写篇序言。

过去我也读过罗马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这类史书,更多的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盐野七生不同,她以现代史观的方法论来解读罗马,其间涉及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方方面面,视野极广,见人所未见。正如她自己所说:“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我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所以对书中所讲罗马帝国的城市与建筑极为关心。在第十册《条条大路通罗马》中,作者专门讲了罗马的道路建设:与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倒不如说“条条大路起罗马”。罗马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心脏,而这些四通八达的国家公路,有如血管脉络,把政令和资源高效率地传输到帝国的每个角落。

盐野七生说,东方帝国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罗马人正在修建罗马大路。接着,她就告诉读者,2000年过去了,罗马修的大路现在还在使用。这时,你会很自然地想:中国的长城,现在除了收门票之外,还有没有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而且从工程的角度讲,也有很多质量问题。同样是国家主导的巨型工程,哪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更有用?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联想。为什么罗马修的路现在还能用?作者展示了一张罗马大路的剖面图,告诉我们这条路是怎么修的,为什么能连续使用上千年。这样的图示还有很多。作者很愿意从科学与技术的角度解释,罗马帝国有其与众不同的力量,而建筑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建筑给市民和士兵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会被国外一些研究者拿来当做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的现成教材。

盐野七生贯穿始终地自我设问,并希望回答: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成就如此大业?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够建立并长期维持一个巨大的文明圈?一望而知,作者认为罗马帝国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与它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和施政目标有关。

作者认为:罗马的力量,来自保障国民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贵族行为理应高尚的传统。国民最需要的是安全系统,其次是尊贵和快乐的生活。罗马皇帝努力满足了国民的需要。一切政令、公共设施、对外战争,都是为了满足国民的安全感和享受需要。

其次,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

罗马帝国是多神教的国家,罗马人把被帝国征服的民族的神,全部当做自己的神来供奉。这样的神有30万个。罗马甚至赋予被征服者公民权,历届罗马皇帝里有很多被征服者。试想,这在东方帝国,可能吗?

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对于国家来说,自由与宽容,这才是罗马帝国的立国之本,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宽容开放、兼收并蓄应当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赋予罗马帝国强大的力量,并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这也是我向朋友们力荐这本书的原因。  作为一个先睹为快的中国读者,我只能谈一点浅见,算是对作者盐野七生的感谢。如果这篇小文又能够对读者有小小的帮助,会令我更加高兴。

是为序。

王石 万科集团董事长

2011年8月8日

后记

在学习罗马史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基础设施乃是因为个人无法做到,因而由国家、地方政府代替个人进行的一项社会工程。按照罗马人的定义,基础设施是一种“人类文明生活必需的大事业”。我将之分为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两个方面。所谓硬件基础设施,由于体现为建筑物的形式,因而是眼睛能够看到的。所谓软件基础设施,是一种系统,因而是眼睛看不到的。下面具体列举一下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硬件基础设施:包括作为交通设施的道路、桥梁、港口。神殿,还兼有进行集会和审判的作用,并且建有公共图书馆,可以称为市民生活中心的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娱乐设施有希腊式的椭圆形竞技场、希腊式的半圆形剧场、罗马大斗兽场风格的圆形竞技场。在卫生方面,有上水道和下水道、公共浴场。

软件基础设施:包括安全保障、治安、税制、货币制度、邮递制度、扶穷济贫的系统、育英资金制度,还有医疗、教育。

在古罗马时期,不具备所有这些要素,就不能视为城市。事实上,看着研究人员绘制的罗马帝国内各个城市的复原地图,你就会想,它们就是一个个小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在基础设施方面也是其他城市的样板。

然而,在本书中,并没有谈到全部的基础设施。这是因为在前面的9卷中,我们已经涉及许多内容,而且我们视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在每一卷中都必然谈到,在第11卷以后还将继续谈到。因为在罗马皇帝的三大义务——安全保障、内政、公共事业中,安全保障被排在最前面,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罗马皇帝还是包括主要兵力和辅助兵力在内的30万罗马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而且,罗马皇帝正式受到罗马公民和元老院这些有选举权的人委托,才能即位。在那个时期,人们认为,统治者的义务是保障被统治者的安全和食物。有了“职业”才会有“食物”的保障。而且无论是“食物”还是“职业”,只有“安全”得到保障,才能实现。因此,对于人类生活来说最重要的,古今东西无一例外,都是安全保障。即使在现代,我们看一看居住在战乱地区的人颠沛流离的痛苦,便能理解这一点。

罗马人把这个最重要的义务交给了皇帝。我们译为“皇帝”的“imperator”这个词本来是士兵送给率领自己取得胜利的司令官的尊称。正因如此,在帝制以前的共和制时期,称为“imperator”的不止一人,那就是被获准在首都举行凯旋仪式的这些人。实行帝制以后,最高统治者同时兼任最高司令官成为惯例,因此在统治期间从未率兵打过仗的最高统治者也就成为了“impetator”,即皇帝。

“皇帝”这个词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是在古罗马时期。在古罗马,写通史就不由得变为写军事史。每一次蛮族的侵犯都不是在帝国末期突然出现的。蛮族一直就有,而且一直想要侵犯罗马,但是在皇帝们有能力击退他们的时候,他们无法侵犯。

另外,在本书中未提及的不仅有安全保障。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没有涉及港口、神殿、巴西利卡、广场、半圆形剧场、圆形竞技场。这是因为在前面的9卷中,在谈到建造这些设施的权贵、皇帝的部分,已经讲过了。例如,关于广场,在讲恺撒的《罗马人的故事·恺撒时代》,关于圆形竞技场,在《罗马人的故事8·危机与克服》中,都已经讲过,因此不再赘述。

在软件基础设施方面,本书没有提到治安、税制、货币制度。关于这些内容,已经在《罗马人的故事6·罗马统治下的和平》中详述,这卷的主人公奥古斯都无愧于古罗马第一代皇帝的名声,他奠定了罗马帝国的全部基础。

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得以把内容集中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罗马大道,还有桥梁、上下水道上。这些也正是罗马人修建的基础设施的代表。

在今天,发达国家无论是道路还是铁路的设施都非常完善,所以他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忘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但是在其他国家,还不能期待达到这种程度,因此反而会让这些国家的人们想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水也是如此,至今全世界还有许多人处于缺水的状态。

这是因为经济上还比较贫穷,还是因为缺乏对建设基础设施的充分认识?是领导人缺乏实行上述想法的强烈的政治意图,还是持久的和平得不到保障?

2001年秋写于罗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5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