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南迁的重大历史事件绝不只是故宫人自己的事情,正像伟大的抗日战争是全国抗战、全民抗战一样,此次文物南迁也是全国护宝、全民护宝的集中体现,从政府、军队到普通百姓都是同心协力,可以说这是一次政府决策、军队护卫、民众参与的民族护宝的集体行动。从中我们也深深地感觉到国家的、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的巨大凝聚力和号召力。
近年来,北京故宫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如北京故宫37件珍贵文物“出宫”,协作台北故宫举办“雍正大展”……历史属于过去,我们不会去考究那些年月每个故宫人的政治信仰,我们只会铭记每一个为护宝呕心沥血的历史。因为特殊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两岸故宫的每一举一动,再两岸交往史上都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有够的理由相信,两地故宫越来越美好的合作与展现。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这段炮声隆隆的历史,跟随的谈古的《故宫国宝受难记(1931后那些追随国宝的大师)》走进故宫博物院庞大的南迁、西迁、东迁的特殊烽火岁月,去见证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故宫国宝受难记(1931后那些追随国宝的大师)》的作者是谈古。
《故宫国宝受难记(1931后那些追随国宝的大师)》:
1924年11月15日,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紫禁城也改名为故宫,历史上属于皇家的故宫文物开始属于国家所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告急。面临着日本人的攻占华北,国民政府决定将故宫国宝全数转移! 1933年2月5日夜,北平戒严,故宫博物院的13491箱珍稀文物,从神武门广场出发,登上两列火车南行,经平汉、陇海、津浦各线,开始了辗转华北、东南、西北、西南、历时10余年的南迁的艰辛历程。之后,这批文物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回到北京;一部分被蒋介石运至台湾;一部分留在了南京。运到台湾的文物在1965年成立了台北故宫……
故宫怪谈
就在吴瀛为找库房忙得晕头转向之时,留守车站押运文物的故宫人也心烦了,整日不能离开,吃住在一处,无所事事。无聊之下,他们便讲故事来打发时间,讲得最多的便是故宫鬼故事以及狐仙的故事,讲得一个个头都大了,对鬼是又怕又爱,夜间一想起来便毛骨悚然。
一天夜里,大伙又围在一起开始分摊讲故事,每人讲一个,首先开讲的是那志良。
年轻的那志良饶有其事操着地道的京腔说,我祖上是满族正黄旗,我爷爷辈的一个亲戚曾在宫里头干过差事。他说,宫里头别看人多,一到夜里很安静,宫女们都不敢随便走动,为什么啊?因为经常闹鬼。你想啊,那宫里多乱啊,女人们为争宠,争权夺势,有多少屈死鬼,哪个说得清楚。这大爷说,有一回,一个小太监私下对他说了一件诡异之事。
一天夜里,这个小太监起夜,走出房门时看到一个女人影,他觉得很奇怪,在太监住处怎么会有女人出现呢?而且是三更半夜的,也太不正常了。这小太监蹑手蹑脚向前想看个究竟。走近些看时,小太监看见果真是个年轻女子,绾着发髻,穿着旗袍,杨柳细腰的,虽说是背影,但也能感觉到是个美人胚子。小太监心里就纳闷,这女子是谁?为什么站在屋角处?她难道在等什么人吗?
想到这,小太监不懂事,就想上前问个究竟。他朝那个女子轻轻唤了一句,喂,你在干吗?
女子回头来冲她一笑,转身走了。
小太监鬼使神差地跟了上去,可能是让女子那个柔美的笑给勾了魂喽。走着走着,女子朝宫墙直直地走去。小太监一见不对啊,那又没门没出口,往那走不是要撞墙上吗?于是,小太监又轻轻喊了一句,姐姐,那里没路,走不通的!可女子没有听他的,继续走……
说到这,那志良停了下,然后问众人,你们猜怎么着吧?
众人哪知道,一个个摇着头,催那志良快些讲下去。
那志良卖了个关子后继续说,小太监眼睁睁地看着那女子在墙边消失了,感觉她就是直接走进了墙里边,或是穿墙而出了,去了外殿。
听完故事后,胆小的早缩起了脖子往人群中间挤挤;胆大的则笑着说,这女子八成是某个太监的相好或是老乡,生前经常在夜里来太监的住处寻相好来了,哈哈。
有人不信邪,就问,宫里头真有鬼?未等那志良回答,又有人抢着……
P33-34
一
2011年5月8日,故宫博物院发生窃案,香港特区两依藏博物馆在斋宫临时展出的7件展品失窃。据两依藏博物馆馆长王夏虹介绍,丢失展品为金银镶嵌宝石的西式化妆盒,价值数千万元。这条新闻一经媒体立即在全国传扬开来,民众们纷纷指责故宫的安保措施不力,居然小偷都能轻易在故宫盗宝!
很快,此案告破,罪犯被抓获归案。故宫人员才稍稍喘上一口气。孰料,因为一面锦旗又将他们置于民众的口伐之下。案子告破了得感谢一下,送面锦旗给公安部门,上书“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一不小心竟把“捍”写成“撼”字。面对人们质疑,故宫专家开始表示“撼”字没错,显得厚重。又引来一阵阵的讨伐声,最后才承认了失误。
2011年8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将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宋代瓷盘损坏。此事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民众的呼声一直针对着故宫博物院。紧接着,又有人在网上爆料说,视频上被损的哥窑盘与故宫博物院网站资料库中上的图片不符,疑为一件赝品。后经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解释,被损坏的不是哥窑盘,而是在南京中央门外明代汪兴祖墓出土的南宋官窑青灰釉瓷盘。
针对故宫“对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对负有领导责任的该部门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警告处分”,网友认为处理“偏轻”,再次掀起新一轮的浪潮,将故宫博物院推至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以上三件事情,足以证明故宫博物院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与神圣,那不是轻易能让人原谅工作失误的地方。
如果就故宫藏品而言,一面不起眼的宋官窑瓷盘在故宫浩瀚的藏品中算不了什么,故宫有成千上万件藏品的价值都远在这件瓷盘之上。而80年前,这些藏品却经历了一场战争烽火的劫难!
文物是文明的载体,是民族之根,是历史的佐证,科学技术的见证,艺术完美的呈现。正是由于传世文物凝聚了历史、艺术、科学、风俗等诸方面的价值,才显得异常珍贵。其中,具有特别重大价值的文物称为“国宝”。
对文物造成最大破坏与毁灭的首属战争!
每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文明造成摧残甚至是毁灭。而为了最大限度地去避免这些文物毁于战火,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努力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班牙人将普拉多博物馆的艺术品进行一次次的转移,最后运至瑞士日内瓦,才使文物得以保存下来;英法等国博物馆从西班牙人那里学到了经验,他们仿效转移存藏到偏远安全的地方保存;1941年6月,德军侵略苏联,列宁格勒的艾米塔什博物馆将100多万件文物火速转移至西伯利亚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也进行了国内文物大转移……
随着文明的进步,全世界人民都呼吁在战争中保护这些文明成果。早在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和平公约》就有条文:……在包围和袭击中,应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尽可能保全用于宗教、艺术、科学和慈善事业的建筑物、历史纪念物……对这些机构、历史性建筑物、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任何没收、毁灭和有意的损害均应予以禁止并受法律追究。
1935年《华盛顿条约》规定:……历史性纪念物,博物馆,科学、艺术、教育和文化机构应视为中立,依此受交战国尊重与保护……
但是一些侵略者,根本不顾及国际公约,他们在战争中大肆掳掠和破坏古文物,任意践踏着文明,其行径与丑恶罪行令人发指。希特勒的纳粹军队曾对占领国的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他们从波罗的海和苏联掠夺回国的文物不计其数,同时法国及欧洲各国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劫难。
而中国,则同样饱受着日本侵略者所带来的文物浩劫…… 二
说到中国国宝级文物,自然而然就让人们想到了故宫博物院,那是一座储藏丰富的宝库。
一个文明古国,必定是一个文物大国。华夏民族自西周以来的各朝各代都进行古物的收藏,而以清朝为最,集大成而达到辉煌的巅峰。在封建社会,搜集这些国宝级文物是以皇家为主的,而皇家所藏自唐宋至明清,易手再易手,终归紫禁城。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座中华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史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杰出的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明清统治者扩建、修葺而成。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至今近600年的沧桑岁月。在这里曾经居住过24位皇帝,是权力的中心,也是皇家生活区域的重地。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紫指紫微垣,天帝居所;禁指禁区,警戒之所。北京故宫文化,通俗地讲就是帝王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宫廷文化虽说与民间文化有一定的区别,但整体上来说,它是每个时代的缩影,体现某个时代的真实信息,从生活到文明的进步以及审美观。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文化与文明的进步,永远都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它们的每一步发展都有着清晰的脉络。研究这些脉络就是研究那个社会、那些历史,那些远去的美与文明。从而,故宫文化是历史与文明,有着不可复制的伟大与辉煌,如果毁灭,那将是全世界的灾难,不敢想象!
在封建社会,帝王文化受宫廷的保护,但封建社会被推翻之后,保护这些文化的又是何人呢?自然是政府,非个人行为所能担当,个人也无此权力。民国以后,传承北京故宫皇家珍藏文物的机构即故宫博物院。
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所载,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包括夏商周三代彝器、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雕、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那些泛黄的卷宗挟藏着时代的风云,印记着过往的岁月,诏示着封建王朝的权力与政治统治。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明、清两代宫中旧藏。故宫博物院现在中国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另外沈阳故宫博物馆习惯上也称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对于沈阳故宫博物馆称为博物院我们好理解,它是清代的开创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建造使用的宫殿,始建于1625年,也可以理解为清朝皇家建筑的先河,与北京故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为“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为沈阳故宫,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没有疑议。
但是,作为偏隅之地的台湾之岛,何来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诞生为何是在迟迟而来的1965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来自哪里?它的建成有着怎样的一段历史?
收藏界以及史学界传言,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文物的珍稀程度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之上,这个说法是否属实? 三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剧痛!
这个剧痛就是火烧圆明园之痛!一种不可治愈的文明的痛心疾首!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军一把大火焚烧圆明园,三日三夜不灭,无数古建筑和珍宝在大火中呻吟而亡,从此没了踪影。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等,自此后只能以废墟颓败之状呈现于世人面前,这是一段对古文明的血淋淋地摧毁,也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疼痛!我们当铭记这段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铭记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这些侵略者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呢?
很显然,他们不是为了图乐子,而是想向世人掩盖一种血淋淋的事实,掳掠海量皇家珍宝的事实,是对罪证的销毁,以掩人耳目。
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无法抵抗大清皇家琳琅满目珍品的诱惑,立即与侵略者合议,协商进园掳掠中国皇家的稀世珍宝。
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要求,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分摊”到的劫宝立马运回法国,将极罕见之物奉献拿破仑三世,藏之于法国博物院。
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
在侵略者“分摊珍品”的协商之后,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疯狂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他们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狼奔豕突。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械斗……之后,干脆一把大火给中国人留下满目疮痍之惨状。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账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楚。
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四
晚清民国的中国政府,内患外忧,一直被外夷所欺凌!政治上如此,文物上更是如此,其间有多少文物因国难而流落到世界各地已无可计数。众所周知,在中国的文物界有一支头号“新宠”叫“元青花”,之所以称之为新宠,是因为其发现比其他文物都晚。而真正确立青花瓷始于元代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一名外国人。因为他手中所藏之元代瓷瓶。
现藏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的一对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象耳瓶,有用青花书写的共计5行62个字:“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堂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对,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至正为元末顺帝的年号,此对瓶应为元代晚期青花瓷的代表作品。
“元代无青花”似乎是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文物界的“共识”。这对云龙象耳瓶出现在伦敦,首先引起了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霍布森的注意和认可,他于1929年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一文,介绍了这对带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纪事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1952年,美国佛利尔艺术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普博士发表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1956年又发表了《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他以大维德收藏的这对瓶为标准器,对照土耳其和伊朗两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将所有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世纪青花瓷。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中国学术界将这种类型的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元青花,这对瓶也被称为大维德瓶,成了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断代标准器。
20世纪50年代,大维德爵士将毕生收藏的中国古陶瓷2000余件,其中包括清王府和宫廷流出的精品,全部捐献给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该学院以大维德命名建立了泼斯瓦耳大维德中国艺术品基金会。从此,位于伦敦格敦广场53号的大维德基金会因其收藏有大量珍贵的中国古陶瓷而享誉世界。这也是中华文明在国际上获得的莫大荣誉,类于这样的荣誉,遍及世界,这是中华子孙的骄傲,我们时常为自己出生在这样一个拥有伟大历史文明的古而自豪。
写这个事件的目的,书者只想说明两个事实:一是国人为文物而骄傲;二是为文物而心痛。中国的瑰宝有多少宝中之宝流落在外不得而知。更主要的是,这些流落在外的瑰宝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国力之衰竭、民众之受虐达到了难以言说的地步。
五
历史到了1931年,“火烧圆明园”的一幕面临着重演,而这次面临遭劫的对象远比圆明园更大,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庞大的珍藏文物之所北京故宫,而故宫之博物院又将何去何从?是让其重蹈圆明园之覆辙还是绝地求生?
历史给我们的答案是庆幸的,故宫博物院在烽火中辗转十余载完好无恙地保存了下来。这正是本书将带给你的一次震撼经历,是故宫博物院的前辈们,顶着炮火、忘记个人生死将文物南迁,一直承担着守护文物的重任。
与中华民族命运联结在一起的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西迁、东迁,从北平故宫到台北故宫,其中的曲折、艰辛乃至种种带着神秘感的经历,深受世人的关注。
故宫文物南迁的重大历史事件绝不只是故宫人自己的事情,正像伟大的抗日战争是全国抗战、全民抗战一样,此次文物南迁也是全国护宝、全民护宝的集中体现,从政府、军队到普通百姓都是同心协力,可以说这是一次政府决策、军队护卫、民众参与的民族护宝的集体行动。从中我们也深深地感觉到国家的、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的巨大凝聚力和号召力。
近年来,北京故宫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如北京故宫37件珍贵文物“出宫”,协作台北故宫举办“雍正大展”……历史属于过去,我们不会去考究那些年月每个故宫人的政治信仰,我们只会铭记每一个为护宝呕心沥血的历史。因为特殊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两岸故宫的每一举一动,再两岸交往史上都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有够的理由相信,两地故宫越来越美好的合作与展现。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进入这段炮声隆隆的历史,走进故宫博物院庞大的南迁、西迁、东迁的特殊烽火岁月,去见证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