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子里的中国(咱老百姓这20年)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袁岳//张军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袁岳协同零点公司的同事,为我们这20年的日子,提供了一份别样的记录《日子里的中国(咱老百姓这20年)》,日子里的中国人,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哭有笑、有悲有喜……他们从符号化的群像中活生生地走出来,一边盘算自己的“小九九”,一边走向自己的小家,走进自己的小日子。真正的有我,有你,真正的是我们都走过的日子,没有被扭曲、编造和沉默。

内容推荐

《日子里的中国(咱老百姓这20年)》是袁岳协同他零点的同事,以及众多社会学专家、资深媒体人、企业家和普通民众,从零点公司积累20年的调查中精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数据,《日子里的中国(咱老百姓这20年)》结合我们这20年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变迁的种种趣事、热点、辛酸,梳理清楚了这段人们无暇思想的时光。

目录

第1篇

 上紧发条的中国人

 大行其道的快餐

 忙死了的快递

 扑面而来的快时尚

 永不打烊的工作

 不敢做母亲的女人们

 退而不休的老人们

 健康:一边挥霍,一边购买

 日子里的中国

第2篇

 向上奋斗的中国人

 奋斗,安放在了他乡

 都市里的“漂一族”

 职场资本的变迁

 新生代进城务工人员:我想融入城市

 因为流动,所以留守

 迁徙老人:不能归根的落叶

 汽车:奋斗中的一抹暖色

 奋斗之后的归途:请给我一点安宁!

第3篇

 等不及的中国人

 教育要趁早,童年渐已老

 购房:从毕业开始

 退休:从入职就开始的畅想

 投资:加速的乐与愁

第4篇

 拆除藩篱的中国人

 两性素描:从泾渭分明到相得益彰

 婚恋变成一种游戏

 家庭分工:从各司其职到并肩作战

 家庭权威:没大没小的时代

 从“老由子赡”到“成年不断奶”

 从“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

 职场权威:岁月只是杀猪刀

 “变异”的文学

第5篇 不离方圆的中国人

 找对象,始终找的都是“人”

 旧瓶新酒,征婚依旧

 婚姻财产进入“契约时代”

 小两口过日子:有事好商量

 从“计划生育”到“有计划的生育”

 从“世代同堂”到“一碗汤的距离”

 日子里的中国

 工作,寻找合适的“战场”

第6篇

 “花”儿怒放的中国人

 当网购慢慢变成一种习惯

 信用消费: “穿越”的享受

 山寨:给你一条跨越阶层的捷径

 碎片消费: “无聊”带来的商机

 旅游消费:脚载着心在风景中行走

 消费新势力:COM天团

第7篇

 被网住的中国人

 网络之中,你我都是蜘蛛侠

 虚拟与现实:难分彼此

 网游世界:亦真亦幻

 信息“天堑”变通途

 有病的不是网络,而是我们自己

后记

试读章节

早上见面打招呼,中国人最常说的便是“您吃了吗?”。而当代都市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变成了其他,因为不用问也知道,对方很可能没吃。在经济大潮的裹挟中,中国人匆忙赶路,为成功、为理想、为家人奋斗着,努力着。这样的忙碌可能导致的是身体的透支和意志的消磨。

2003年及2011年零点“城市生活调查”显示,不能每天都吃早餐的人群比例从2003年的33%上升至2011年的39.2%,更别提每天做早餐了。而公众对早餐的首要关注点从2003年的有营养(36.1%)变为2011年的方便省时(39.5%)。看来,各大快餐开始主打“早餐牌”不无道理,写字楼、公交站附近的无证早餐摊生意兴隆事出有因。

再拿午餐来说,在上班族中,l5分钟内搞定午餐的比例已从2006年的3.8%上升至2009年的17.2%。在北京的CBD上班的Lisa说:“每天就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出去吃顿饭的工夫我都能给客户发十几封邮件了!所以我很少吃午饭,下午饿了就吃点零食。”而在银行上班的David抱怨道:“干我们这行的,离开座位吃个饭都要被顾客投诉,我午饭都是扒拉几口就完事了。”

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饮食不规律及T作压力大,目前中国35~45岁的都市人群中胃病发病率高达60%。据世界健康管理联盟统计,全球胃病患者从1985年的1.5亿上升至超过5亿人,目还在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亿人!这样的“赶时间”是否值得?

肯德基曾经有这样一则广告:因为赶时间,家庭主妇的面包烤糊了;因为要看新闻,上班族的鸡蛋煎老了。正在众人狼狈之时,肯德基送来了好消息:“早餐要想吃得好,不必操心又起早!”看,繁忙的都市人就这样从早餐困惑中解脱出来了!

1987年,洋快餐肯德基人住北京,拉开了中国快餐行业的序幕。如今肯德基已在650余个城市和乡镇开设了4000余家连锁餐厅,遍及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日前快餐占餐饮行业营业额的比重由1996年的20%增长到了2007年的45%。

P4-5

序言

按照最新统计,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4.8岁,相当于在人间度过2万7000多天。20年,就是7000多个日子。那么,这刚刚逝去的20年的日子,都留给了你什么样的记忆?

中国人喜欢把生活说成是过日子,透露着一种把生命掰开了、揉碎了的精细和算计。然而,这7000多个日子,日新月异,社会的进程几乎没有给人们留下思考、筛选、记忆的空隙,许多东西还来不及数,来不及算,已然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中国人的似水流年,从前是偶有涟漪,现在则是波澜四起,两岸风光来不及欣赏,人已被晕天黑地地裹挟到了新的未知的境地。于是,我们偶尔会独自或与集体回忆起以前的某个日子,回味起某些往事,不胜感慨但却又不了了之。乱花渐欲迷人眼,谁去在意落叶下尘封了什么。

当我检阅零点调查的同人们在过去20年里所做的民意调查与社会调查结果,惊异地发现,零点无意中充当了一个记录者的角色,客观的数据,就是对我们的日子最真实的刻录。当我们把这些影像连贯起来,清楚地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的一段人生轨迹,以及无数个体推动的壮观的社会变迁。

这20年,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消费方式的重大改变,人们从一种普遍贫穷的状态转变为生活多样化的状态;这20年,人们的视野大大开阔,活动半径大大扩大,评价事物的目光与水准也有了很大的差异;这20年,很多新行业与新职业应运而生,人们对于职业的要求与职业期待也变得更高,但是职场要求与教育供应能力之间的差距也更大;这20年,人们的话语方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以至于今天的人能习以为常地说出在从前被认为属于“祸害级”的语言;这20年,独生子女从父母眼中的小宝贝成长为具有新气象的新社会群体,他们带来了对社会文化几乎全面的挑战与重新塑造;这20年,社会道德与文化的很多方面经受了新考验,开放性加强了中国社会民众的跨文化视野,但是道德僵化与道德沦落也常常成为人们诟病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口实。

20年前我开始创立零点调查,那个时候关于中国人生活的社会调查几乎是禁区,但是20年后,零点调查几乎在所有的社会领域都在做着积极而多面的社会调查与市场调查,这些调查帮助了商业决策者、公共决策者、媒体与公众对于很多事物进行超越个体经验的判断。我想,20岁的零点调查的存在与发展本身,就是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正因为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因此强调不正不负的零点立场才让客观中立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因为我们不怀着先入为主与既定的立场去数算百姓的日子与观点。

我们用具体可见的数据与例证重新表达了民意,它能破除伪造、编造、扭曲的信息,让民众沉默的意见得以真实地表达。用20年时间让民众表达自己看到的社会与进步,也用20年时间展现这个社会还要改进与努力的空间,在这样的数算之中,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就有了意义,日子里的中国就变得生动而有根底。

后记

两年前零点集团18岁生日庆典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构思和酝酿这本书,并且计划在2012年让它正式面世。因为,2012年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特殊年份: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20周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20年的社会巨变,以及百姓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迁。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并不断积累,人们期待新的变革和新的发展动力;

零点诞生20周年——1992年,神州大地各个领域都在改革开放,独立民意调查机构被允许合法注册,零点应运而生,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意和社会调查机构,有了对于社会发展和民意发展进行客观记录的独立第三方机构;

中国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阶段——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可以说,2012年是中国从具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农民大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的开元之年。随之而来的,将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行为、职业结构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零点从开创至今,始终关注社会发展和百姓民生,秉持“用细节体现生活的变化,用数据反映生存状态的变更”的原则,通过对千万老百姓普通日子的描述和数据记录,见微知著地、忠实地反映着20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如此完整详实地记录着中国社会这沧桑巨变的20年间,社会的百态民生,这是零点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有必要对于这些数据,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变化及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并且以理性而明晰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

最开始的构思筹划和对20年调查数据的系统梳理,我们花了8个月时间。之后的书稿框架搭建和写作素材收集,历时半年。再之后是那痛苦而充满诱惑力的书稿写作阶段,耗时8个月。也就说,指标数据团队,花了将近两年时间才完成这本书。

这期间,我们这个以80后为主的年轻团队,除了梳理20年的调查数据之外,还对中国社会这20年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再学习和再认识,查阅了大量的案头资料,和不少社会学专家、资深媒体人、企业家,以及普通老百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以获取对20年变迁的系统而直观的认识。为了一个现象的理解、一个观点的对错、一个表述的准确、一个配图的形象,大家讨论、争辩、查证……过程是痛苦的,结果是欣慰的。我们相信:这本书,值得拥有!

在此,我们第一要感谢的是指标数据团队,这个年轻的、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工作起来不要命,娱乐起来high翻天,团结协作亲密无间的团队!他们每年都会推出有影响力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的投资环境研究、流动人口研究、80后中学生研究、城市居民反艾滋调查,到2001年的新好男人调查、2004年的蓝领群体调查和农民工调查,到2011年的90后群体调查、老年人群体调查、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再到2012年的80后父母调查、大学生群体调查……无不紧贴时代脉搏,及时提供对于中国社会变化的最新鲜、最深入的解读和预测,为深刻理解中国社会和社会的不同组成群体,提供了广泛的背景数据和深刻的逻辑化剖析,并且无一例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还要感谢集团技术总监李辉和数据分析师王飞、零点远景网络实验室研究部经理宋志远,为了协助我们从纷繁数据里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还要感谢张贤女士,在书籍出版过程中,为我们这个研究团队和出版社及插画作者之间搭建了无障碍沟通的桥梁。

梳理过去,是为了未来更好地行动。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用虔诚的心和高度的热情,关注百姓民生,关注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并且用不断创新的技术和方法,让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更系统、更科学、更具有服务于社会和民生的价值。

书评(媒体评论)

《日子里的中国》,数据里的中国,时光中的我们。

——杨澜 著名资深电视节目主持人

《日子里的中国》既闪现着理性的光彩,又有着真实生动的触感。翔实的数据、精辟的分析、生动的文字,勾勒了一串今日中国背后的足迹,也为普通中国人走过的命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记录。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日子里的中国》展示了20年可观的、亲切的、你我都身在其中的岁月。在这里,你会蓦然看见,我们竟已在某些进步的路上走了这么远,而又在某些路上走了这么偏。这本书,让我们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看得更清楚,让我们的奋斗更具方向!我一直坚信:社会的进步是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相互推动才可以进行的,你我都可以加入这股力量。

——于建嵘 社科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随手公益发起人

日子里的中国,真实的中国。日子里的中国人,真实的中国人。你过的每一个日子,都在真实呈现着中国,也都在真实改变着中国。在《日子里的中国》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

——曹保印 知名作家,《新京报》传媒研究院总监、首席评论员

今天的我们,不愿送别人玫瑰花,也忌惮别人送来的玫瑰花带着毒刺,社会是如何走到了今天?希望《日子里的中国》一书能开启人们紧闭的心眼,直面现实,大家一起找到制衡的方法,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感更强的社会。

——邓飞 《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发起人

生活的变迁需要勇气,社会的变迁需要记录。零点的同人们对这20年社会生活的总结,凝练、透澈而睿智,值得仔细品读与把玩。

——刘德寰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全国市场研究协会会长

日子里的中国,真实的中国

日子里的中国,呈现的是真实的中国。这是看到《日子里的中国》的书名后,我的第一直觉。在细细阅读完本书后,这一感受变得更加强烈、清晰,并且有了切肤的痛感:日子里的中国人,才是真实的中国人。所以,干脆直接用作这篇序文的标题,也借此告诉读者:你过的每一个日子,都在真实呈现着中国,也都在真实改变着中国。

2012年9月26日晚,我曾应邀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做题为《我的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的讲演。我告诉2000多名年轻学子:真实的中国在你们每一个人身上,你们中哪怕有一个人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你们中哪怕有一个人进步,中国便不会退步;你们中哪怕有一个人不绝望,中国便会有希望。反之,你们中哪怕有一个人活得没有尊严,中国便没有尊严;你们中哪怕有一个人放弃了底线,中国便没有了底线;你们中哪怕有一个人被落在水中,中国便离上岸还有遥远的距离。

曾几何时,无数人的生存与记忆,只有身在中国的日子,没有身在日子里的中国。中国,只是纯粹的符号;中国人,也只是纯粹的符号。在符号里,你找不到柴米油盐,找不到喜怒哀乐,甚至找不到春夏秋冬,更不必说性感与异类。因为中国与中国人都不在公民个体琐碎的具体日子里,而只在集体宏大的历史叙事里。于是,无论是政府的工作报告,还是民间的调查报告,都很难看到具体的中国与具体的中国人。这就使得这类报告缺少真实可感的温度。

然而,具体的中国、具体的中国人就在这本书里,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哭有笑、有悲有喜……他们从符号化的群像中活生生地走出来,一边盘算自己的“小九九”,一边走向自己的小家,走进自己的小日子。这本书展示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上紧发条的中国人”“向上奋斗的中国人”“等不及的中国人”“拆除藩篱的中国人”,还是“不离方圆的中国人”“‘花’儿怒放的中国人”“被网住的中国人”,正是行走着的、具体的中国人的身影。这些人中,有我、有你、有我的兄弟姐妹、有你的父亲母亲……所以,阅读这些中国人的故事,其实是在回顾与展望自己的人生;品味这些中国人的日子,其实是在梳理与思考自己的家之情、国之怀。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里的故事,理性而明晰,温暖而柔软。理性,是说故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零点20年调查数据的整合,这使故事更有质感;明晰,是说通过故事表达的观点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不绕弯、不曲笔、不修饰,充分尊重读者;温暖,是说故事有人情味,雅俗共赏,不像通常的社会调查报告那样冰冷,拒读者于千万里之外;柔软,是说内容有人性美,能指向人心中最脆弱又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所以,读来特别能激起共鸣。

俗话说:文如其人。对本书来说,这个“人”就是“零点”,书的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代表了零点的风格。作为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产生并不断成长的著名专业研究咨询机构,也作为国内民意调查的先行者及亲历者,零点从1992年成立之初,就一直专注于社会发展及民意调查研究,以专业和中立姿态,推动公众、企业、政府和媒体之间的互动循环,通过多方交流让民意的产生、倾听和传递流程更顺畅。为此,从2011年起,零点每年独立组织召开“零点民声金铃奖”,为在民意倾听、用户倾听、民意传播中有突出表现的机构颁发奖项。作为专家评委之一,我曾花费整整一周的时间研读参选案例,深感这种由民间组织独立评选的奖项的含金量之高,是公权机构难以比信的。遗憾的是,就今日之中国来说,这样的评奖活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这方面,零点做到了零的突破。

“在这里,读懂中国。”这是《南方周末》的广告语,我借过来,套用一下,作为这篇序文的结语,也作为再一次向读者推介的理由:在这里,读懂真实的中国;在这里,读懂真实的中国人。

——曹保印:知名作家,《新京报》传媒研究院总监、首席评论员,兼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权威媒体特约评论员,2010年度中国十大最有影响力新闻评论员、2010年度冰心儿童文学奖图书奖获得者,著有《直击中国教育底线》《陪孩子看电影吧》《草根儿》《快跑,妈妈牛!》《左手历史 右手现实》《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中国故事》中英文版等30余部作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