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雷编著的《被引内容分析——探究领域知识结构的新方法尝试》是北京外国语大学2009年博士文库系列之一。本书共九章节,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的双重属性、共引分析与共词分析、本研究的理据和思路、研究问题与语料收集、研究工具等。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被引内容分析--探究领域知识结构的新方法尝试/北京外国语大学2009年博士文库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 马晓雷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马晓雷编著的《被引内容分析——探究领域知识结构的新方法尝试》是北京外国语大学2009年博士文库系列之一。本书共九章节,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的双重属性、共引分析与共词分析、本研究的理据和思路、研究问题与语料收集、研究工具等。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被引内容分析——探究领域知识结构的新方法尝试》由马晓雷编著。 《被引内容分析——探究领域知识结构的新方法尝试》简介: 研究一个知识领域的结构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文献计量学中,两种最主要的分析领域知识的方法是共引分析和共词分析。共引分析以引文为分析对象,认为引用是科学知识传播主要的方式。共词分析以关键词为统计单位,强调词语是知识概念最直接的载体。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又都存在着各自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两种方法应该互相结合以优势互补。 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领域知识分析方法——被引内容分析法,即通过分析文献正文中的被引内容来反映某一领域的知识结构。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既考虑到了引用在科学知识传播中的作用,又是以代表具体概念的语言作为分析对象。因此,它既综合了共引分析和共词分析的优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两者各自存在的问题。同时,被引内容中还包含着可以反映某一研究点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的语言特征,因而可以提供比引文和关键词更为丰富的信息。 为了验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选择第二语言教育为分析领域,重点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 1.以被引内容为分析对象,是否能够反映出领域内主要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轨迹? 2.被引内容中的语言特征,是否能够预测某一研究点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 3.被引内容分析是否能够解决引文分析存在的部分问题?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收集了第二语言教育的四种权威期刊在1999—2001、2002—2004和2005—2007三个年段发表的732篇研究论文,并从每篇论文中提取出包含被引用者姓名的句子作为被引内容。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别进行了基于被引内容的聚类分析、语言特征分析和作者分析。 在聚类分析中,首先借助CLUT0软件将三个年段的论文分别聚类,接着从各类团的被引内容中提取出代表核心概念的特征词和特征短语,然后分析所有这些特征在三个年段的分布变化情况。最后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对第二语言教育近九年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发展轨迹进行总结。 在语言特征分析中,以两个发展状态截然不同的研究点——动词论元结构研究和超音段特征研究——为分析对象,进行包括引用格式、转述动词、时体和立场标记语等语言特征在内的对比分析。 在引文分析中,首先从被引内容中提取出各个研究方向中被引用频率最高的十位作者,然后再分析作者分布与研究方向之间的对应关系。 以上分析的主要结果为: 1.通过被引内容聚类,可以形成比较清晰的类团。借助特征词和特征短语,能够比较顺利地推测出各类团所代表的研究方向。通过比较特征词和特征短语在不同年段的分布差异,可以发现第二语言教育的发展变化轨迹。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的结果可以证明被引内容聚类分析的有效性。 2.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不同的研究点,在语言特征的使用上有差异。具体来说:在即将消失的研究点中,更倾向于出现句中引用、话语类动词和过去时、现在时等语言特征;而在刚刚诞生的研究点中,句外引用、研究类动词和完成时等语言特征的比例会大幅增加。同时,后者还会出现大量能够帮助引用者营造研究空间的立场标记语。 3.作者类团并不适合用来解释被引内容聚类分析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作者类团的解释需要分析者事先对其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在个别研究方向中,不存在具有代表性的高频被引作者;个别作者的研究兴趣可能涉及多个研究方向。 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以被引内容为分析单位,可以发现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轨迹。 2.被引内容中的语言特征,可以预测某一研究点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 3.被引内容分析可以部分解决引文分析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领域知识结构和发展态势的方法;实现了多个学科引文研究方法的结合;可以为被引内容数据库的构建提供参考;可以揭示第二语言教育的研究状况。 目录 绪论 0.1 引言 0.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实践意义 0.3 本研究概述 0.4 全书结构 0.5 小结 第一章 科学知识的双重属性 1.1 科学知识的自然属性 1.2 科学知识的社会属性 l.3 网络是描述科学知识最好的方式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引分析与共词分析 2.1 共引分析 2.1.1 共引分析的基础:引文分析 2.1.2 共引分析的基本理念 2.1.3 共引分析的缺点 2.1.4 共引分析缺点的根本原因 2.1.5 如何解决共引分析的问题 2.2 共词分析 2.2.1 共词分析的基本理念 2.2.2 共词分析的优势 2.2.3 共词分析的缺点 2.2.4 如何解决共词分析的缺点 2.3 共引分析和共词分析的结合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据和思路 3.1 解决共引分析和共词分析缺点的思路 3.2 被引内容的特点 3.3 研究被引内容的困难 3.4 如何利用被引内容来分析领域知识 3.4.1 聚类分析 3.4.2 语言特征分析 3.4.3 讨论 3.5 本研究的思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问题与语料收集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领域 4.2.1 领域选择 4.2.2 领域简介 4.3 语料的收集和整理 4.3.1 期刊的选择 4.3.2 文献的下载 4.3.3 文本格式的转换 4.3.4 姓名词典的生成 4.3.5 被引内容范围的确定 4.3.6 被引内容的提取 4.3.7 语料库的最终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工具 5.1 聚类分析 5.2 聚类过程 5.2.1 文本表示 5.2.2 计算文本相似度 5.2.3 聚类算法 5.3 聚类结果的解释 5.4 研究工具 5.4.1 聚类工具CLUT0 5.4.2 类别数目判别工具Clusterstopping.pl 5.4.3 矩阵生成工具I)oc2Mat 5.4.4 多元组提取工具Ngram Statistics:Package(NSP) 5.4.5 正则式应用软件PowerGr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被引内容聚类分析结果 6.1 被引内容的聚类分析结果 6.1.1 1999 2001年段聚类分析结果 6.1.2 2002—2004年段聚类分析结果 6.1.3 2005 2007年段聚类分析结果 6.1.4 讨论 6.2 知识点的分布演变情况 6.2.1 分析方法 6.2.2 分析结果 6.3第二语言教育l 999—2007年段知识结构特点 6.4 分析结果的验证 6.4.1 内部验证 6.4.2 外部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被引内容的语言特征研究 7.1 分析对象的选择 7.2 分析结果 7.2.1 引用格式 7.2.2 转述动词 7.2.3 动词时体 7.2.4 立场标记语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被引内容的作者分析 8.1 2005—2007年段类团作者分析结果 8.2 作者分析:学习者个体因素研究变化情况 8.3 讨论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发现总结及研究价值 9.1 研究发现 9.1.1 理论推理过程 9.1.2 实证研究结果 9.1.3 小结 9.2 研究价值 9.3 研究不足 9.4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被引内容提取结果示例 附录二 停词表 附录三 文本预处理结果示例 附录四 2002—2004年段各类团论文标题 附录五 2005—2007年段各类团论文标题 附录六 类团特征词 附录七 类团特征短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