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建华19岁跟我学习声乐,当时的他是一张白纸,非常适合学习声乐的要求。我当时四十多岁,虽然表演歌剧、演唱歌曲二十几年了,但是教学我是第一次。我是怎么学来的,就怎么教他。我的老师是著名的声乐教授王福增,是教美声的。我是先学习美声,再往民族上靠。我在教聂建华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一个思路。我认为先打下美声的基础是很有益的。小聂学习很刻苦,往返于山西与北京之间,风餐露宿,辛苦得很。他很有灵性,非常用功,每次上课都有不同的进步,两年的时间,基本功打得很扎实了,可以正常演唱了。后来他又考上了山西大学,两年后又转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张权学习了两年,经过这番系统的学习,聂建华的演唱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得到了华北音乐节声乐比赛的金奖、文化部声乐大赛的金奖,并正式调入武警文工团获得国家一级演员职称。几年的时间聂建华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独唱演员。我归纳他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聂建华在高音的演唱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他能把美声解决高音的“关闭”唱法,化作民族声乐的高音唱法,既能做到音色不变,又能把美声的“关闭”唱法基本保留下来,至今他的演唱在高音的解决问题上,一直是大家所认同的,既坚定又结实。
第二,聂建华在发声时,喉器的稳定也是做得最好的。当初他在开始学习声乐时,喉器有些不稳定。我当时告诉他,这是一个定时炸弹,如果不在年轻的时候解决它,到老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麻烦。他非常认同我的这个观点,在学习中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后来我用从我的老师王福增那里学习的一套方法去教授他,通过一段时间刻苦的坚持,他不仅稳定了喉器,而且比常人做得更好、更完美,至今在稳定喉器方面一直是佼佼者。
第三,聂建华在演唱时吐字非常出色。他注重字头、字尾、字腹的方方面面,吐字发音几乎完美。关键是他能做到吐字清晰而不死板,从不会因为吐字的清晰而影响声音的光泽,更不会把字咬到口腔里,影响发声的位置,至今他在演唱中仍是字字入耳、如珠落盘。P3-4
就像是盼望着一个新生儿诞生一样,我对这本文集的出版曾充满着无限期待。然而,经过紧张而忙碌的整理,终于要把书稿交付出版之际,心里却突然变得惶恐起来,多日来的兴奋不知不觉中消退了许多。
坦率地讲,这部书稿算不上是一本真正的文集。它不高深,也难成体系,充其量是自己三十多年歌唱生涯的点滴记录,是对艺术孜孜以求的浅显体会。在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里,我一直是个初学者,远没有领悟到它的精髓,更没有探寻到它的宝藏。在我的前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高的山要爬。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把拙作集结出版,并把它当做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所有的亲人们和老师们:感激之情,尽在其中!当然,我也会把它送给人到中年的自己:艺无止境,时不我待!
掩卷远眺,一轮朝阳正喷薄而出。那阳光伴随着三月清冽的晨风,满天满地地铺洒开来,给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京城涂上了一层金色,让人升腾起一股浓浓的暖意。
又一个春天悄无声息地走来了。
在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朋友的帮助与支持。
我要感谢我的母校——山西大学。山西大学不仅培养了我,而且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她给了我诸多荣誉并在歌唱事业上为我提供了坚实后盾:母校不仅授予我“杰出校友”、“功勋校友”的称号,而且为我举办了“聂建华独唱音乐会”,尤其是在山西大学张汉静书记的主持下,2011年母校又为我举办了“聂建华歌唱艺术研讨会”,本书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次研讨会的召开。这些无不让我感到母校的厚爱,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我要感谢一直支持我的老师——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歌唱家柳石明先生和已故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是柳石明先生一字一句、手把手地指导才使我对歌唱技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艺术的精髓有了进一步领悟;是他的鼓励和关怀才让我前进的路更加坚定。难能可贵的是年逾七旬的他依旧站在声乐舞台上为我们演唱,声音依旧那么明亮、饱满、圆润,这一点更令人感动!我的另一位恩师已故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用他短暂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音乐宝库,他还有一千多首音乐作品尚未推广问世,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推广他的音乐。
最后,我要感谢为本书出版付出努力的所有同志,尤其是喻双双女士帮助收集、整理了很多资料,我对他们的付出表示诚挚的谢意!
2012年3月3日清晨
执着勤奋开拓——论聂建华的成功之路(代序)
众说篇
聂建华的演唱风格
建设文化强国弘扬歌唱艺术——从聂建华的艺术成就谈歌唱艺术事业
聂建华的歌声
浅谈美声男高音如何用美声唱民歌——以聂建华的演唱为例
聂建华歌唱艺术对山西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的启示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歌唱艺术家——以聂建华的艺术成就为个案
继承创新传统音乐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确立文化身份——对聂建华声乐艺术成就的反思
聂建华艺术成就之我见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写给聂建华歌唱艺术研讨会
建立个性嗓音创立个性表现——聂建华声乐成就之杂想
植根中华沃土传承民族精神——记男高音歌唱家聂建华
聆听聂建华
一个成功的民族声乐开拓者——聂建华
民族歌坛的奇葩——观聂建华独唱音乐会有感
声如天籁歌如其人——关于聂建华老师演唱方法的探讨
独道篇
声乐的教与学
作品风格的首要性
歌唱因个性而具魅力
歌唱是一门综合艺术
歌唱的秘密
后记
今天,聂建华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歌唱家了。
聂建华有一个金嗓子,他那嘹亮动人的歌声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和穿透力。多年前,在中国电影乐团举办的一次影视作品音乐会上聂建华演唱了《红星照我去战斗》,他是继李双江之后我所听到众多演唱者中很好的一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任一些音乐活动中又多次听他演唱这首歌,感觉仍然很好。近日,我收到两本资料:一为《聂建华歌唱艺术研讨会专家发言汇总》,二为《聂建华歌唱艺术》,读后深有所感!
任何成才之人和成才之路都离不开学习。聂建华出生于山西阳泉,家里并没有艺术背景,进入艺术领域之初他学的是舞蹈。在一次舞蹈训练时他放声高唱了几句,被钢琴伴奏老师听见了,老师对他说:“你的嗓子很好,应当学唱歌。”没想到,他在舞蹈训练时的这几嗓子歌和钢琴伴奏老师的这几句话竟成就了他闪光的歌唱事业。此后,他发奋地投入到了歌唱事业中,进入山西大学艺术系、山西省歌舞剧院、中国音乐学院、全总文工团、武警文工团等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勤奋的学习精神。继和山西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学习之后他又和歌唱家柳石明、声乐教育家张权学习,受到作曲家施光南的指导和推荐。他多次登门求教于歌唱家李光曦,学习李光曦演唱的风格特点,解开没有留过洋、没有进过音乐学院而获得成功的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光曦的成功之谜;大量研究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的歌曲演唱和处理歌曲的深入细致、用情之深和处理之妙;学习不同地域的山西民歌、地方戏曲,拜民间艺人为师;学习戏剧演员的诗词朗诵表演:“声、情、字、韵、形”,“手、眼、身、法、步”。尤其是柳石明、张权、施光南教他如何处理歌曲,如何处理歌词和曲调的关系,如何掌握歌词语言,等等。凡是舞台上看到的和在光碟上听到的成功演唱他都要认真地研究学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中外歌唱、土洋之曲无不吸纳。久而久之取得了丰硕的收获,并在多年的学习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具有了自己的歌唱特点,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和独具特色的歌唱道路。
聂建华的恩师之一柳石明曾对人说:“这个孩子声音条件很好,也很聪明,是块材料,我愿意教。当别人介绍他来跟我学的时候,他才十八九岁,每个礼拜都要从山西阳泉坐八个小时火车硬座到北京来,早上五六点钟下车,他怕我没起床,就先到公园里练两个小时声,觉得我起床了,他才到家里来,我被他的这种执着精神感动了。”
聂建华自己说:“很幸运,我得到了‘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声乐教育家张权先生、歌唱家柳石明老师以及多位老艺术家的真传教诲。他们不仅在技巧上给我具体的指导,让我跨越更多的艺术台阶,走进辉煌的声乐殿堂,而且他们还在做人上给我引领,让我懂得比嗓音更高的是境界,比作品更重要的是人品。我永远记住:我是一名成长中的学生……”
一些专家学者说:“他永远扎根于中国,这是他艺术长青的原因;他是实践者,在舞台上把自己的理念呈献给观众。…他很好地处理了技术与风格的关系,把中西唱法结合得非常好:喉头位置、咽壁力量、呼吸力量……”“他学了美声、借鉴了美声之后,还是中国的。”“他有特有的音色,他对语言语调的把握,唱山西、内蒙民歌,创作歌曲,外国艺术歌曲各用不同音色。…他勤学善思、思想解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山西是戏曲大省、民歌的海洋,聂建华是一个有地方民族特点的艺术家,他的演唱中有很多民族文化传统。”“二十多年的演唱生涯形成了他坚实的演唱功底,造就出创新的演唱方法。他借鉴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歌与地方戏曲的精华,在民族声乐演唱方面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聂建华的歌唱艺术能够成功地将中西文化融合起来,在我们当令的声乐界里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民族唱法体系,是我国歌唱家及声乐教育家几代人的夙愿。也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我想,我们的声乐工作者能够也应该从聂先生的演唱中得到一些启示。”
聂建华出生于山西阳泉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生命之根在山西,他的艺术之根也在山西,山西是他生命的摇篮。正如他自己所说:“很自豪,我来自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那里不仅是民歌的海洋,更是音乐艺术的肥沃土壤。厚重的黄土地,让我从小懂得艺术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必须脚踏实地、勤勉以求。奔流的黄河水,让我知道音乐来自于生活,心为情开、歌以言志。我忘不了那片土地,也忘不了那熟悉的民间旋律。所以,在我的专辑中选取了许多的民歌曲调。”在聂建华的歌唱生涯中,他孜孜以求地吸取民歌、戏曲等民族民间音乐的营养,把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把山西地方与其他地方的优秀民族民间音乐语言吸纳进他的歌声中,同是一首《赞歌》,他的演唱颇为独到。为了学习研究蒙古族的“长调”、“短调”,他去采风,拜民间艺人为师。他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语言(咬字、行腔、声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准确把握它们的风格、特色、韵味,演唱得很地道。他唱山西民歌《走西口》,青海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内蒙歌曲《赞歌》,创作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怀念战友》、《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剧《伤逝》各有特色,把美声唱法与京剧的“脑后摘音”相结合,在演唱技法上获得了新的突破。长期以来,在他的音乐会上,不仅演唱军旅歌曲、时代歌曲,还演唱外国经典歌曲、歌剧选曲,从日本电影《人证》插曲《草帽歌》到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等涉猎广泛。在演唱风格多样的众多国内外名歌名曲的同时,山西民歌总是他不可缺少的独具特色的重要曲目,如《走西口》、《三次到你家》、《大红公鸡毛腿腿》、《桃花红杏花白》、《想亲亲》、《割莜麦》,这也形成了他特有的演唱曲目和演唱风格,展示了他所走的艺术道路,成就了他在中国歌坛上独特的重要地位。他在地区和全国多项重要声乐比赛中名列前茅、获得殊荣,并成功地出访了美国、日本及欧洲、澳洲、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当代“十大男高音歌唱家”,应美国总统卡特之邀赴美国成功举办独唱音乐会并被授予美国乔治亚州“最高荣誉公民”。
他在歌唱艺术上不仅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而且,他解放思想,以宽广的视野、科学分析的方法,在自己和他人实践的基础上对歌唱艺术进行认真深入的总结,写出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学术论文,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生命在于特色,成功源于天分、勤奋和机遇。聂建华有一个金嗓子,有着勤奋执着的追求精神,有一些对他成功产生重大影响的机遇,多种原因成就了他的事业,造就了他的成功。生命在于特色,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概莫能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却巍然屹立,并日益强大,令世界刮目相看。就是因为具有中国特色,所以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聂建华歌唱事业取得成功,也是因为他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道路。
2012年2月5日干北京
聂建华编著的《歌者有道》内容介绍:生命在于特色,成功源于天分、勤奋和机遇。聂建华有一个金嗓子,有着勤奋执着的追求精神,有一些对他成功产生重大影响的机遇,多种原因成就了他的事业,造就了他的成功。生命在于特色,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概莫能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却巍然屹立,并日益强大,令世界刮目相看。就是因为具有中国特色,所以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聂建华歌唱事业取得成功,也是因为他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道路。一起来翻阅《歌者有道》吧!
聂建华编著的《歌者有道》是一部集中展现聂建华歌唱艺术的音乐文化作品,共分上下两篇。上篇是众艺术家对聂建华歌唱艺术的探讨与肯定,李光曦、傅庚辰、柳石明、吕远、李双江等老一辈艺术家分别从聂建华的音色、发音技巧、咬字行腔、表演风格、长调演唱等方面分析了聂建华演唱风格的形成及其对民族音乐的贡献。下篇则是聂建华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讲述音乐的创造及其欣赏,他通过对呼吸和声音的重视,强调了科学训练的重要性,通过对个人领悟和修养的重视,阐发了歌唱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并通过大量音乐作品的具体分析讲述如何才能把共性的技术与个人的特点结合起来以塑造出个人的风格。通过分析,聂建华认为,在歌唱道路上,仅有歌唱技术的人只能算是工匠,而只有那些真情投入并对歌曲赋予独特情调的歌者才是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