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崇效天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由崇效天编著。

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个公务员作者崇效天笔下,有一对仕途中的师生:曾国藩与李鸿章!

从曾国藩、李鸿章的交往就可以看出,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学生,一路上依靠着这层关系不断地被提拔,说曾国藩是李鸿章的伯乐这种比喻不是很恰当,两人更像官场上的“父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官场上的微妙“感情”成为一种润滑剂、促进剂,使得整个官场逐渐发酵。同乡、同学、同年这些看似偶然的关系,里面都掺杂着个人的感情,所以有了拉帮结派。

内容推荐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由崇效天编著。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讲述了:

天下大乱,官场凶险,想立于不倒岂是易事?有一对师徒,堪称官场上的不倒松,勤学苦读参加科举考试、长袖善舞于官场、铁腕镇压各路起义、用心良苦发展中国工业、忍辱负重与列国周旋,力挽狂澜扶晚清。

官场是个关系网,但官场并不只是拉关系,永恒的利益才是根本。通过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一对感情至深的师生的恩怨过往,才知官场要靠人,仕途要靠己。

目录

第一章 世上再无曾国藩///1

 第一节 天津教案事件——曾国藩认“实”,李鸿章务“实”→3

进退两难——曾国藩的拖延战术→3

左右逢源——李鸿章的痞子工作法→10

 第二节 身心俱疲——曾国藩溘然长逝→15

总督很难当——师徒合力治理永定河→15

老师辞世——闻噩耗鸿章悲痛欲绝→18

第二章 科举考试种下的师生缘分///21

 第一节 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做官是考出来的→23

功名难考——两次会试落榜,国藩发愤图强→23

从“农二代”到“官二代”——父亲为鸿章开路→30

 第二节 高升有窍门——清朝的官场是个关系网→33

大树底下好乘凉——穆章 阿助曾国藩平步青云→33

名师出高徒——曾李二人齐头并进→35

得道有先后——二品大员VS低等京官→38

第三章 从团练开始的戎马生涯///41

 第一节 清朝的丧钟——太平军来了→43

三件大事——新帝登基、穆彰阿落马、太平天国起义→43

一边丁忧一边团练——国藩得名“曾剃头”→46

忧国忧乡上奏折——李鸿章第一次团练→50

 第二节 遭遇官场潜规则——太平军难剿→56

湘军吃败仗——曾国藩两度跳江自杀→56

忠孝不能两全——战事正酣曾父过世→61

第四章 割不断的师生情谊///65

 第一节 权臣也曾失意——走出困境须努力→67

难兄难弟——国藩遭皇帝忽视,鸿章才华被埋没→67

柳暗花明——同僚助国藩出山,鸿章携家眷投亲→70

 第二节 患难见真情——二人合力再战太平军→73

“导师”和“研究生”——曾国藩悉心栽培李鸿章→73

学生长大了——鸿章助国藩打赢安庆之战→78

 第三节 矛盾在所难免——师生反目也有时→82

建营祁门,弹劾李元度——李鸿章积郁出走→82

别后两惘然——国藩书信请鸿章回幕→85

第五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93

 第一节 新的历史机遇——消灭太平军曾李承担大任→95

走进权力核心——曾国藩荣升四省大员兼协办大学士→95

攘外必先安内——曾李联手瓦解内部对抗势力→99

喜忧参半——攻下安庆,胡林翼命亡军中→102

 第二节 建立淮军——李鸿章实现自成一军梦想→106

师徒关系很微妙——让谁去救援上海是个难题→106

一脉相传——李鸿章用湘军制度建立淮军→111

捷报频传——李鸿章彻底在上海站住了脚→116

 第三节 牛刀小试——淮军顺利壮大→123

我的地盘我做主——李鸿章苦心经营上海官场→123

扩军、装备——鸿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29

第六章 太平天国覆灭///135

 第一节 难啃的天京——老曾也有着急上火的时候→137

曾氏兄弟的功利心——攻占天京为封王→137

得了便宜还卖乖——鸿章巧拒老师争爱将→139

湘军粮饷紧——曾国藩有一位尽职的后勤部长→143

驾驭洋将——鸿章如虎添翼进攻苏州→147

 第二节 金陵浩劫——曾氏兄弟终于拿下天京→156

天京成了“围城”——湘军想进来,太平军想出去→156

成人之美——李鸿章不欲与曾氏兄弟分功劳→160

攻占天京——国藩封侯鸿章地位陡变→169

曾国藩与李鸿章

第七章 学生胜过老师///177

 第一节 英雄暮年——李鸿章不把曾国藩看在眼里→179

自保的万全之策——削减湘军力捧淮军→179

艰难的剿捻任务——淮军只听李鸿章的→183

 第二节 超级替补——淮军能完成湘军不能完成的任务→189

朝廷忌惮——师生轮流做钦差大臣与两江总督→189

平捻军部下起纷争——鲍超与刘铭传谁更厉害?→194

第八章 师生的最后时光///203

 第一节 剿灭西捻军——李鸿章第一次面见慈禧→205

三个男人一台戏——自大的左宗棠让曾李很无奈→205

功高不可震主——鸿章明哲保身裁淮军→211

 第二节 疲于奔命——尴尬的总督生涯→215

混官场很费脑细胞——曾李二人被朝廷卸磨杀驴→215

哪里需要哪里搬——李鸿章成了朝廷的红砖→220

 第三节 西风渐浓——曾李师徒掀起中国的“工业革命”→225

武力立国——第一批现代军工厂诞生→225

百年树人——曾国藩、李鸿章有共同的人才观→232

第九章 老师身后事///237

 第一节 独留鸿章续遗愿——救国家于危难之中→239

继承衣钵——李鸿章推动洋务运动大发展→239

王朝末路——弱国军事外交靠李鸿章力挽狂澜→243

 第二节 丧权辱国奔波苦——为清朝鞠躬尽瘁→253

苦心孤诣——为抗日与慈禧抢经费兴建海军→253

人生最大的污点——甲午战争失败,马关谈判李鸿章遇刺→257

 第三节 临事方知一死难——国家的命运即个人的命运→263

最后的风光——背着黑锅完成环球之旅→263

油尽灯枯——李鸿章艰难离开人世→269

后 记///277

试读章节

左右逢源——李鸿章的痞子工作法

曾国藩的拖延战术还是惹怒了上层,不是不想干吗,那就挪地方换人,而正好这时候南方又出大事情了。接任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被杀了。事情的大体经过是这样的: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到总督府西边的校场检阅练兵情况,检阅完了就步行回府,当时一起的还有几个手下。走到后院门口,突然从人群里蹿出一个人,拿着匕首刺进了马新贻的右肋,第二天马新贻不治而亡,而凶手自称叫张汶祥,当场被抓。堂堂两江总督,权位仅在直隶总督之下,手握清朝财政命脉,竟然被人当街刺杀,这可够耸人听闻的。清政府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让曾国藩走人,曾国藩复任两江总督,兼办这起“刺马”案,而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的不是别人,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和曾国藩渊源可算是不浅,他是曾国藩的学生、幕僚、同事,两人的关系非常微妙。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我们将在后面一一为大家展开,现在我们先从天津教案说起。当时李鸿章的身份是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还有一个太子太保的头衔。可以说,李鸿章已经跻身高层的范围内,但还不是权力核心人物。而天津教案发生时,李鸿章正在剿匪,他可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教案这种重大的事件,怎么能逃过他的耳目。而在处理教案的过程中,曾国藩也多次给李鸿章去信听取他的意见。李鸿章没有一点儿置身事外的意思,在他看来老师这次前途未卜,为了能帮助老师妥善处理,他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李鸿章在复曾国藩的书信中就明确指出“有杀毙领事教士重情,其曲在我,固无疑义”,而解决的方法在“中国立意不与开衅”的前提下“拿犯、赔银”即可。“参用痞子手段不宜轻以一死塞责”这旬在李鸿章与曾国藩书信里的话,说明了李鸿章的处理方式。不管洋人怎么着,就玩油滑的,不说可也不说不可,静观事态发展,再做决断。这也表现出李鸿章混迹官场的一贯作风——痞子工作法。别看名字不好听,但是效果还算可以。像泥鳅一样浑身溜滑,想抓住那叫一个难。

可曾国藩并没有听从李鸿章的建议,他不是油滑的人,是个老实人,这是两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曾国藩认“实”,而李鸿章务“实”,虽然都是“实”,但含义却差别很大。曾国藩的“实”是事实、道理的实,李鸿章的“实”是实效、效果的实。曾国藩满脑子里都是儒家的正统思想,李鸿章却少了这些束缚。在天津教案事件上,曾国藩实在是进退两难。而对于这样尴尬的处境,曾国藩选择了有意避退,他也看出来了清政府对他工作能力的质疑,随即上奏身体状况差强人意,要求另外选人处理天津教案。确实,这样大的压力让曾国藩的健康每况愈下,眩晕、呕吐成了常事。正好清政府方面想换人呢,这下有了充分的理由,那就换人吧。李鸿章成为接任者的不二人选,很快他收到了转任直隶总督的上谕,而曾国藩去干原来干过的两江总督。这个安排很合适,反正两江总督死了,正好没人接替,再说曾国藩对两江地区比较熟悉,去那里是个很好的选择。安排李鸿章去也合情合理,他和洋人打交道也不少,朝廷寄希望于他拿出点儿真办法来。

接到去往天津的任命后,李鸿章的行动很快。他不是抓紧去天津接手曾国藩处理事件,而是先去了保定——直隶总督府的所在,先占了位置再说。至于天津教案的事情,李鸿章并没有急于去接这个烫手山芋,看到老师曾国藩为了这事那叫一个为难,他也心有余悸,静观其变。他又很聪明地以身体有恙等理由,上疏让曾国藩先行处理完天津人犯后,自己再前往天津。清政府也同意了李鸿章的请示,让曾国藩继续在天津处理未完事宜。

备受煎熬的曾国藩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他以病请辞,想置身事外,而朝廷真的将他调任了,他反而觉得朝廷对他不信任了。这对“一心忠君”的曾国藩来说,无疑是最可怕的。他狠下决心,杀,在这种情况下,心软就会毁掉自己。于是曾国藩重新开始抓人,又有数十名无辜的群众被当做暴徒送进了监牢。随后,曾国藩向朝廷启奏,第一批准备正法15人、军流徒刑21人,还有几名嫌犯稍后查明再作处理。朝廷对曾国藩的奏章表示满意,并敦促尽快结案。

等第一波人犯的处置有了结果,、李鸿章也来到了天津。当然他来天津首先还是要拜会一下曾国藩,一是尽师生情谊,二是与曾国藩交换意见。两人见面不得不讨论起对洋人态度的问题。曾国藩问李鸿章:“你准备如何与洋人交涉?”李鸿章回答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痞子态度”,曾国藩也依旧对他的处理方式不屑一顾,怒道:“那痞子腔怎么用,你倒是用给我看看。”看到老师和自己的意见相左,李鸿章自然没有让曾国藩难堪,用“我只是随便说说”来搪塞曾国藩。曾国藩继续教导李鸿章说既然洋人也讲处世的基本原则,那就要诚心待人,如果用虚张声势的方法,只能是中看不中用,还不如踏踏实实和洋人交往,这样的结果可能更好。曾国藩的教导当时李鸿章不认为是好主意,所以他心里对“痞子态度”没有改变,他自有自己的想法。这是曾国藩和李鸿章最后一次在重大国事中的交集,而两人不同的处理方式再次说明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不过这次的谈话对李鸿章的影响还是深远的,别看当时李鸿章好像有点儿不服气,但后来他也认识到与洋人坦诚相待这个原则是正确的。多年后,连李鸿章自己都说:“我办了一辈子的洋务,没有闹出乱子,都是老师一言指示之力。”而“一言指示之力”就是指曾国藩教导的坦诚相待原则。为了践行曾国藩的原则,李鸿章总结出“不论英、俄、德、法,我只捧着这个锦囊,用一个诚字,同他相对,果然没有差错,且有很大收效”的结论。

放下后话不说,继续讲天津教案。在公布处理意见后,洋人们又开始抗议了,他们给清政府发去联合照会,还是觉得处理得太轻。朝廷只好再次责令曾国藩加大处理力度。曾国藩既然已经当了“卖国贼”,那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很快,第二批被处理的名单报了上去,正法5人,军徒25人。两次加起来共判死刑20人、充军流放25人。除了惩治人犯、惩罚官员外,还有两条,那就是赔款、道歉。杀了人、烧了房,经济赔偿是应该的,赔偿费加抚恤金一共50万两,还派崇厚为专使向法国赔礼道歉。这就是曾国藩对整个天津教案的处理意见。而这个意见一出,全国哗然,曾国藩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对他的谩骂声此起彼伏,甚至有点儿唾沫星子淹死人的架势。京师的湖南同乡们把曾国藩作为湖南人的耻辱,将会馆中曾国藩的官爵匾额悉数砸毁,甚至将他的名籍取消,不承认他是湖南人。官员们也是群情激昂,特别是以醇亲王奕擐(光绪帝的父亲)为首的众大臣纷纷表示对曾国藩的不齿,这些人包括李鸿藻(注意,这人和李鸿章没有关系,而且是一对死掐的冤家)、翁同稣(光绪帝的老师)等人。他们对曾国藩这种卖国的行径一直表示愤慨,而他们主张与洋人拼到底,乃至血战不止。曾国藩确实倒霉,天津教案绝对是一个毁人的大坑,谁跳进去谁就惹一身脏。爱国是正确的,可爱国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难道曾国藩就想这样受洋人欺负?他一定不想,可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如果和洋人谈不好那就打仗,就清朝剩下的那点儿家底儿,还不够塞列强牙缝的呢。说句不好听的话,奕羰等人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如果让他们和曾国藩换换,估计也很难拿出一个万全之策。曾国藩背负着历史罪人的大山,离开了天津,天津这个地方对他来说真是一个不祥的地方,他一定不想再回到这个伤心的地方,而剩下的事情就扔给了李鸿章。

曾国藩离开了,李鸿章还在,后续的扫尾工作还需要他来完成。其实李鸿章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因为处理意见已经得到了双方的认可,他能做的就是在细节上再讨价还价。李鸿章外交能力堪称清朝末年最强的,无怪乎他执政后期外国人视他为“无冕之王”。法国已经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处理教案事件也是能快则快,李鸿章抓住这个机会,通过他的斡旋,俄国人松口了,只要求经济赔偿,并不要求抵偿人命。这样,死刑犯的数量从20名减为16名,还是捡回了几条中国人的命。而在对犯人行刑的时候,李鸿章的“痞子工作法”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他偷偷派人将原来收监在牢的16个死刑犯弄了出来,顶替了被判死刑的人。这招儿可是够绝的,反正洋人也不知道是判的哪几个人死刑,只要是砍了头就交差。别看这都是些“小动作”,可给李鸿章带来了不错的口碑。政治上耍点儿小聪明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看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从天津教案这个事情上看,李鸿章对使用政治小伎俩很是在行。首先,他在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后,并没有急于去天津,就是知道自己如果去得太早,势必要接烂’摊子,所以他就推给了曾国藩。曾国藩已经坏了名声,那没办法,只有让他做出处置决定,而自己只承担执行者的角色,会被骂得少些。其次,国人已经出离愤怒了,做出点儿能鼓舞人心的事情,比如说少杀了人,那就能得到国人的一致赞扬。不得不说,李鸿章的小算盘打得那叫一个精,只是苦了曾国藩。

P10-14

序言

大家来玩玩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对对碰游戏

各花入各眼——名人们的对对碰玩法

曾国藩、李鸿章这两位晚清最著名的权臣,人们究竟怎么评价他们呢?我们先从官方记载中入手。在《清史稿·曾国藩传》中,把曾国藩比喻为诸葛亮、王守仁,以“中兴第一人”,对他进行了定性。在《清史稿·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唯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首先肯定了李鸿章是中兴的名臣,他的一生和军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人们往往把军事方面的成就当做了他的主要功绩,反而忽略了其他方面诸如内政外交的功绩。他在清朝的对外交往,是前所未有的,堪称中国外交的开山鼻祖,他是皇帝的好臣子、社稷的守护神。在肯定李鸿章的功绩后,又直言不讳地说到了李鸿章的缺点。那就是惯用利益来笼络人,过分自大,再加上对于事情的轻重缓急把握不好,所以导致了对他的质疑之声不断。这些说法也对也不对,李鸿章依靠给别人好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点没错。从淮军到洋务运动再到外交活动,李鸿章基本上都是从现实利益出发,采取许人以各方面条件从而达到目的。别说是给别人,就是李鸿章自己也在为官的时候,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其中主要是在兴建洋务时,投入自己的份额,获取经济利益。在这点上,李鸿章确实无法与曾国藩相比。曾国藩死后留下了可怜的家产,一点儿不像做了这么多年封疆大吏的人。而据说李鸿章给子孙留下了数千万的资产,这些资产的来源虽然不是收受贿赂而来,但利用手中的职权谋求私利是一定的。所以说李鸿章在“经济问题”方面还是让人诟病的。而对于处理事情不分轻重缓急的问题,倒是不贴切,可能是实在找不出什么托词来掩盖清朝已经孱弱不堪的真实原因,只好将李鸿章在外交上的屡次失败归结于他办事能力不强。从清史稿对两人的评价,可以看出曾国藩明显要高于李鸿章,曾国藩的本传没有一个字的不好,李鸿章却被直接点出了缺点,所以从官方的角度看,曾国藩是个完美的大臣,而李鸿章是个有些瑕疵的臣子。从谥号中,曾国藩谥号文正,李鸿章谥号文忠,也可以看出,“文正”比“文忠”,还是高了一个档次,表明曾国藩在清朝历史上的地位要高于李鸿章。

说完官方的评价,我们再来看看同时代的人对这两人的看法。湘军、淮军中的元老级人物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以及派系的不同,对于曾国藩、李鸿章的评价不尽相同。对湘军的将领而言,一方面是当时李鸿章尚未发迹,另一方面这些老将基本上在李鸿章掌权时都已经去世,所以他们对曾、李不可能有整体的评价。特别是左宗棠这种看谁都不顺眼的将领就更不要提了,反正在他眼里曾国藩水平不高,李鸿章能力不强。倒是与曾国藩、李鸿章共同参与洋务运动的容闳的话,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他在《西学东渐记》中这样描述曾、李二人:“(曾国藩)财权在握,绝不闻其侵吞涓滴以自肥,或肥其亲族,以视后来彼所举以自代之李文忠,不可同日语矣。文忠绝命时,有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文正则身后萧条,家人之清贫如故也……李文忠虽为曾文正所荐举以自代之人,顾其性情品格,与文正迥不相侔。其为人感情用事,喜怒无常,行事好变迁,无一定宗旨,而生平大病,尤在好闻人之誉己。其外貌似甚鲁莽,实则胸中城府甚深,政治之才,固远不迨文正,即其人之忠诚与品格,亦有不可同日而语者。”从“文正”、“文忠”的字眼,可以推断容闳是在李鸿章去世后才写了以上的文字。里面主要反映了容闳对于曾国藩、李鸿章的看法,并明确表示曾国藩要比李鸿章强。比如“廉洁”的问题,再次提到了李鸿章假公济私的事情,而且还认为李鸿章主要是好面子,依着自己的性子办事,思想品质也差曾国藩一大截。与两人共过事的容闳,他的评判应该算是从与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直接接触中所得,相对还是比较客观的。

在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中,也对曾、李两人进行了比较。“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不宁唯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曾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评。虽然,曾文正,儒者也,使以当外交之冲,其术智机警,或视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而李则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以历史学家的视角,梁启超依然认为曾国藩要在李鸿章之上。虽然管仲和鲍叔、韩信和萧何的比喻不是很恰当,但可以道出曾国藩对李鸿章的知遇之恩。梁启超认为李鸿章只能算是曾国藩幕府中的普通一份子,这点倒是值得商榷。毕竟和曾府中其他人相比,李鸿章的作为是有目共睹的,将他划为一般的人物难免有些降低李鸿章。但梁启超还是对李鸿章面对清朝内困外扰的局面勇于挺身而出的精神表示了肯定,但这只是李鸿章出彩的很小一部分。从整个《李鸿章传》来看,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人生进行了批判性的赞扬,即对李鸿章的不足予以激烈的抨击,又对李鸿章处于千年未有之变局感到无奈,更为世人对李鸿章的种种非议表示了不满。用梁启超自己的话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

有五项曾国藩比李鸿章得分高,有三项两人平分,有两项李鸿章比曾国藩得分高,总分曾国藩77分,李鸿章70分,师生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依旧是老师胜过学生。而曾、李两人能打多少分,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赞也好骂也罢,这两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更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审视一下’晚清那段令人心痛的历史,让历史不要重演。

崇效天

2012年10月于山东济南

后记

炎炎夏日,翻开史书,寻找着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身影。说实话,对于近代史有一种莫名的抗拒,这种抗拒相信大家都懂的。但当真的深入了那段让人唏嘘不已的晚清史,才发现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当然也包括曾国藩、李鸿章两人。与其说是“千年的变局”,不如说是千年内外矛盾的集中爆发,对外失败,对内无奈,身处重重困难的师生让人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放下其他不说,单单两人在官场上的风雨飘摇就能映射出中国官场的光怪陆离。官场,这两个字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其实官场就是一个圈子,有些事情只有圈子里的人知道。而这个圈子并不是单纯的环形,它里面错综复杂,交织着各式各样的单线或者多线的联系。除了“利益”这个一成不变的核心外,官场里的很多东西都是依靠私人关系来维系着的。从曾国藩、李鸿章的交往就可以看出,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学生,一路上依靠着这层关系不断地被提拔,说曾国藩是李鸿章的伯乐这种比喻不是很恰当,两人更像官场上的“父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官场上的微妙“感情”成为一种润滑剂、促进剂,使得整个官场逐渐发酵。同乡、同学、同年这些看似偶然的关系,里面都掺杂着个人的感情,所以有了拉帮结派。官场更像一场化装舞会,大家戴着不同的面具,谁是真正的朋友,只有自己心里知道。但维系这些关系的感情遇到利益这个绕不开的中心,那感情就成为了其次。这点从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后期交往中可以看出,等到两人在官场上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再好的感情就只能让路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感情不可谓不厚,在这样的背景下,两人还是难以达到和谐,这就是官场的怪圈——既要拉人又要防人,矛盾的两面性在官场这台戏里表现得那叫一个淋漓尽致。所以说官场是一面镜子,把人的善恶照得一清二楚,曾国藩的《挺经》很值得借鉴,共十八条,分别为“内圣”、“砺志”、“家范”、“明强”、“坚忍”、“刚柔”、“英才”、“廉矩”、“勤敬”、“诡道”、“久战”、“廪实”、“峻法”、“外王”、“忠疑”、“荷道”、“藏锋”、“盈虚”。而李鸿章也深得此心法之道,纵横官场多年岿然不倒。而这部《挺经》的核心内容无外乎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在官场混一定要敢于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只有扛得住压力才能有所作为,不敢面对的人也绝对不会在仕途上一帆风顺。

在文章的最后,我还要感谢为我题写书名的父亲。让我不安的是虽为书法家的儿子竟然没有继承他在书法上的造诣,这是多年一直以来的遗憾。而在得知儿子即将出版自己著作的时候,他欣然题写了书名,这只能用四个字表达我的感受:父爱如山。

崇效天

2012年10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