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逝世以后,各界人士纷纷前来悼念。在悼念的人群中,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一些文史界的名人,更多的是一些普通人和学生。我们都知道,季老的这个学术领域其实离普通人蛮远的,但是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自发地来吊唁他昵?北京大学在第一时间决定把“百年讲坛”连夜布置成灵堂,而且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是非常让人感动的。灵堂每天的关闭时间是下午五点,但五点根本关闭不了,因为前来吊唁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在吊唁的人群中,有很多是北大的学生,而且有些还是特地从外地赶回来的,因为当时已经放假了。这些学生可能并没见过季老,或者说已经很久没见到季老了,因为季老在医院里住了很多年。事实上,一直都有很多没见过季老的学生在默默地为他祝福。在季老还没有住院的时候,每到下雪天,他都会住在低层的公寓。有时候,季老早晨起来会忽然看到在白雪皑皑的地上写满了祝福的话,像“季老,祝您长寿!”“季老,我们爱您!”等。这些学生不愿意打扰季老,就在季老的窗下,悄悄地用树枝写下了这些祝福的话。北大的学生都有很多没见过季老,那么校外的就更不用说了。但在吊唁的人群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北大校外的人。
有一个从外地赶来的孩子,他拿着季老的书,说季老的书救了他的命。他说自己因为失恋曾一度想自杀,但看了季老的书后,他发现季老在面对任何困苦时都非常坦然,这让他一下子鼓起了重新生活的勇气。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还有很多人是季老帮助过的。有一个好像叫张群的人,跪在季老的灵前磕头。记者很惊讶,就问他是不是北大的学生,为什么要给季老磕头。他说他不是北大的学生,他是代表他的父亲来给季老磕头的。原来,他的父亲是北大的学生,1948年去解放区的时候,是季老给了他父亲路费,所以他们一家人才得以安全到达解放区。季老去世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起不来了,所以就让他一定要第一时间赶到。
我们从中可以想到很多,他们应该是受到了季老的人格和道德的感染。我们知道,在国家遇到大事的时候,季老从来都是非常仁厚的。他讲过,即使烧成灰也是爱国的。在历次的大灾难中,季老都是捐款的,而且捐的数量非常大。其实除了他那些很珍贵的收藏以外,他并没有什么钱,但他还是会捐钱。像资助贫困的孩子读书、支持贫困的地区修路,这样的事非常多,但他从来不说。所以有很多受惠于他的人,知道季老走了,心里都非常难过。还有一个是季老日常的行为和他做事的方式,比如他的谦虚,他的朴素,他对人的和蔼以及处处为别人着想。在这个世界上,大家都在追逐名利,都在追逐和营造“大师”的头衔,但是季老不愿意当,他说自己还差得很,连“国学小师”都算不上。像这样的胸怀,在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少见的。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杆秤,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梦想,每个人的内心也都有一个标准。我们都认同季老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标准的体现。
季老那么“热”其实是很奇怪的事情,因为他的专业没有几个人懂,在全世界都没有几个人懂。但是我们在季老身上也看到了很多久违的美好的东西,这些东西我们太久没有看到了,可这位老人的身上都有,所以我们会把他变成我们的一种寄托,一种美好的寄托。这样一来,季老就成为了一个象征。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学者,也不再仅仅属于北大,而是成了一个象征,一个美好道德的象征,当然还有伟大的学术成就的象征。他属于我们这个民族,属于我们这个世界,我们懂不懂他的学问都不再重要,但是我们被他感动。所以季老曾经是感动中国的人物,他获得过这样的一个荣誉。
季老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尊重和敬爱,所以在悼念的人群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北大的广场从来没有那样安静过,从来没有那样井井有条过,大家都非常耐心地在那里等待,整个场面是非常感人的。有很多人是特地从外地赶过来悼念季老的,从这些人口中,我们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比如有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收到了季老的一封信,有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收到了季老的一笔汇款,等等。作为季老非常亲近的弟子,有很多事情连我都不知道。我们知道,任继愈先生也在这一天离开了人世。这两个山东老乡,两位好朋友,冥冥之中携手而去,实际上是引发了一场地震。这场地震没有房屋倒塌,没有人伤亡,但是对我们的文化界、学术界,对我们现在渴望真善美的心灵所造成的冲击,恐怕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难以消退。P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