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1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8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8
2 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41
2.1 产业投资增长与发展理论/41
2.2 市场结构理论/45
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48
2.4 比较优势原理理论/50
2.5 要素禀赋理论/54
2.6 本章小结/56
3 中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现状与态势/58
3.1 三大经济圈发展现状/58
3.2 三大经济圈发展态势/63
3.3 三大经济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73
3.4 三大经济圈是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74
3.5 本章小结/76
4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经济合作的现状/77
4.1 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含义/77
4.2 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特点/80
4.3 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对贵州发展的影响/82
4.4 贵州在泛珠三角经济合作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83
4.5 本章小结/94
5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模式/95
5.1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现状分析/95
5.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00
5.3 国内外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的模式借鉴/105
5.4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的模式选择/122
5.5 本章小结/128
6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的运行机制/130
6.1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运行机制现状分析/130
6.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运行机制有益实践/132
6.3 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机制创新/133
6.4 贵州省投资环境考核评价工作机制体系/137
6.5 本章小结/149
7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数学模型/150
7.1 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机制的数学模型背景材料分析/150
7.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均衡投资增长模型/154
7.3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投资函数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60
7.4 效益指标的确定/163
7.5 效益值P的计算/172
7.6 区域产业结构效益最大化的求解/173
7.7 决策方案/174
7.8 本章小结/174
8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的保障机制/176
8.1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的保障机制/177
8.2 建立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拉动经济增长着力点的保障机制/180
8.3 建立用“硬”措施打造投资“软”环境的长效保障机制/183
8.4 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多种形式合资合作的保障机制/186
8.5 建立统一对外运转高效统筹协调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的保障机制/188
8.6 创新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方式,拓宽渠道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保障机制/190
8.7 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和加大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经费投人的保障机制/191
8.8 发挥开发区和中心城镇吸引外来投资的载体、示范作用的保障机制/193
8.9 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塑造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形象的保障机制/194
8.10 坚持政府强力推动和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的保障机制/195
8.11 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机制/197
8.12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人才保障机制/198
8.13 本章小结/199
9 贵州省融入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经济圈的对策/201
9.1 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经济圈前贵州的经济格局/201
9.2 融入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经济圈的现实性和发展的可能性/214
9.3 贵州与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合作现状分析/216
9.4 贵州与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比较分j6f~‘/221
9.5 贵州经济与泛珠三角区域产业优势互补的可行性分析/226
9.6 贵州融人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经济圈的政策建议/228
9.7 本章小结/236
10 全书总结与研究展望/237
10.1 全书总结/237
10.2 创新点/243
10.3 研究展望/243
参考文献/245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前后与博士论文选题相关的研究成果/253
附录/261
致谢/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