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斯编著的《心理学原理》不仅被视为心理学的经典著作,而且被公认为美国机能学派兴起的里程碑。书中所列主题包括大脑的功能、习惯、心理学的方法和陷阱、思想之流、自我意识、注意、概念作用、辨别和比较、记忆、感觉、知觉、推理、本能、情绪、意志等,大致确定了以后百余年来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在该书中可以发现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五点要义——反对结构主义意识元素分析的研究;首倡意识流理论;首创情绪理论,是最早的情绪理论(又名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多元化;关于自我的立论奠定了现代讨论自我观念的基础。
威廉·詹姆斯编著的《心理学原理》既是当时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本总结,又是詹姆斯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心理学原理》所列主题比如大脑的功能、习惯、意识流、自我意识、注意、记忆、感觉、知觉、推理、本能、情绪、意志等,大致确定了以后百余年间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这部巨著已经被翻译成法、德、意、俄、西班牙等几十种文字。1892年作者曾把本书改写为《心理学简编》,成为美国大学采用最广泛的心理学教材。
第一章心理学的范围
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的科学。这些现象指的是诸如所谓的情感、欲望、认知、推理、决定等的东西;若是肤浅地考虑它们,这些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便会使观察者留下一种混乱的印象。最寻常、因而也是最早被用来统一这些材料的方法是,首先,尽量将其分类;其次,将由此找到的不同种类的心理模型从属于一个单纯本体——个人灵魂,这些心理模型被看做个人灵魂的大量随机显现。例如,灵魂时而展露出记忆的能力,时而展现出推理的能力,时而又表现出意志力,又或者是想象力与自然欲望。这便是经院哲学与常识理论所说的“唯灵论”。此外,还有一种不太显著的用来统一这些混乱材料的方法,那便是在诸种心理事实中寻求共同的元素,而不是寻求这些事实背后共同的执行者,如同用石头和砖块来解释房屋一样,通过对构成心理事实的不同元素之间排列的不同形式的研究,对这些心理事实作出建设性的阐释。包括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休谟、密尔父子以及贝恩在内的“联想主义”学派,已经以此种方式创建了一门无灵魂的心理学,他们采用分离的“构想”(是模糊的或者清晰的),通过展示心理事实之间的联结、排斥及序列形式,来说明诸如记忆、知觉、情绪、意志、激情、理论以及所有其他的个体心灵备件是如何可能产生的。通过表象这种方式,个体的那个自己或是自我就不再被认作是表象的先在根源,而是表象的最终和最复杂的结果。
现在,假如我们严格用上述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来简化心理生活的现象,我们很快就会意识到我们的方法是不完备的。例如,任何一种独特的认知或回忆,都是在“唯灵论”的框架内诉诸认知和记忆的精神能力而加以阐释的。这些能力被认为是灵魂的特有性质;以记忆为例,那便是说,此理论除了指出记住某个已经发生的事实是我们的记忆能力的本质以外,并未给出为什么一个事实发生时我们应该记住这个事实的理由。按唯灵论者的观点,我们可以试图用次级原因来解释我们记忆的错误与误差。但是这种理论的成功,除了一方面肯定了被记忆的特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以及另一方面肯定人的记忆能力的存在,此处它并未涉及任何其他因素。例如,当我回忆毕业典礼以及从死寂般的漫漫长夜里搜寻出当时的情景和情绪时,不仅机械的原因对此过程无从说明,而且也没有任何分析可将之还原为较低级的元素,或者说不能使其性质显得是一种终极论据,即如果我们要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不论对其神秘性反对与否,都必须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无论联想主义者如何将当前的观念表象为它们自身的群集和排列,唯灵论者仍坚持认为联想主义者最终必须承认,某种东西,不论它是大脑、“观念”或“联想”,知道过去的时间便是过去,并用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将它填满。还有就是当唯灵论者称记忆是“不可还原的能力”时,他们只是说出了联想主义者业已认可的东西。
然而,这种认可远非是一种对具体事实的圆满简化。这一绝对的、神授的能力为何会对昨天发生的事情比去年发生的事情记得更清楚,而对一小时以前的事情记得最清楚呢?却又为何在年长以后对儿时的事情的记忆似乎最牢固呢?为什么疾病与疲惫会使其衰弱?为什么一个经验的不断重复会加固对它的记忆?药物、发热、窒息和激动又是如何使久被遗忘的事物被记起的呢?假如我们仅仅以下述断言就感到满意的话,即大自然是如此独特地构造了记忆能力而使其展示奇异之处,那么我们似乎并未因援用它而优越多少,因为我们的解释会变得同我们所由以开始的对那些未经加工事实的解释一样复杂。而且,就灵魂具有如此复杂的天才般基本能力的假设来说,其中含有奇怪且非理性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的记忆应该更容易把握近期的事物而不是远期的事物?为什么它对专有名称应该比抽象名称忘得更快?这些特性似乎相当奇异,而且如果我们先天地去理解,这些特性可能同它们自身刚好相反。那么显然,这能力并非绝对地存在着,而是有条件地工作着,而对这些条件的探求就成为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任务。
不论某人如何坚定地认同灵魂及其记忆的能力,他必须承认灵魂从来没有不经提示就可应用其记忆的能力,并且这些事物必须总是在先并且使我们想起所要回忆的一切。“一个观念!”联想主义者谈到,“一个同被记起的事件形成联想关系的观念,并且它还解释了为何重复遇到的事物更容易回忆,因为它们在各种情形之下的联想关系促生了很多独特的回忆途径。”但这并没有说明由发热、疲惫、催眠术、年老等对记忆能力所造成的影响。大体来说,纯联想主义者对心理生活的解释和纯唯灵论的解释同样令人困惑。这众多观念绝对存在,且依附在一起,编织出一块由观念自身组成的无止境的地毯,像不停变化的多米诺骨牌,又或是万花筒中的玻璃碎片。它们是从哪里获得了那相互依附的神奇法则,又为何恰恰以相互依附的那些形式而结合在一起呢?P1-3
永不落架的书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杰出的思想,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一些比大众对真理的形态看得更清楚的人物。他们超越同侪,且有深刻的见解和远大的眼光;他们看到人类问题的全体,免于繁琐、短视的思想。
美国思想家、诗人埃默森说:“从所有文明国度里精挑细选出那些最具智慧、最富机趣的人来陪伴你,然后再以最佳的秩序将这些选择好的伴侣一一排列起来。”这样的人都知道每个时代、每个地方的每个人,都面临一个不变的问题——关乎个人和其同侪、社会,乃至全人类、宇宙之间基本关系的性质的问题。对这种问题的看法,可以决定他会怎么做,甚至可以决定他成为怎样的人。
对于这类问题,人类把所能想出来的最好的答案流传下去,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塔西佗,到马克斯·韦伯、熊彼特,以资下一代和更下一代的人去考验、去辩论,而这些最好的答案又汇聚成一部部传世之作。法国思想家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这些人类最深邃的思想,最高超成就的文字记录,能把我们在过去、现在、未来所面临的问题,能把人类所做过的、即将面对的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最正确而永久的记录。
例如,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不但写出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还在更早之前完成了《道德情操论》。该书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概念,进而揭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每行都渗透着卢梭的苦苦求索,从各个角度清晰地阐释为什么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人类的堕落史。卢梭认为,私有制的确立是造成人类不平等及其严重后果的根源。这篇论文可谓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论。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为应对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大萧条而作,它的核心主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正是在这本书中,凯恩斯提出了国家调控思想,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扛鼎之作。该书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治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该书的出版,称为经济学理论的“凯恩斯”革命,并认为它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同为经济学说史上非常伟大的著作。
那些对人类追寻真理有永久贡献的书,我们称之为“经典”。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王强更深情款款地指出:“‘经典’是那些永远占据着你的书架,又永远不会被你翻读完的书。”也就是永不落架的书。凡是能对重大的事情,给多数人的思想以久远而深刻影响的书,便是了不起的书。这样的书可以充实任何年纪的人,使之能以别的时代、别的人们为背景,从而能真正深刻地透视今日。
——编者
译者后记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心理学原理》共28章,根据笔者现有的资料来看,国内有两个译本,一本是唐钺先生翻译的,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另一本是田平先生翻译的,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这两个译本都是选译本,笔者重新翻译了其中的第一至第九章。
《心理学原理》的第一至第九章是全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首先,这几章的内容使我们认识到了心理学是如何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哲学和心理学各自的研究对象有什么不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必须是经验科学式的而不是形而上学式的,以及心理学家的任务和哲学家的任务有什么不同,哪些问题心理学家不需要涉及。其次,在第二、三章中,我们尤其看到了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如何用实验和比较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就研究心理现象的条件而言,实验心理学为什么有权利成为心理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在第五、六章中,我们又看到了詹姆斯先生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是如何对形而上学提出质疑的,而作为一名哲学家,又是如何告诫心理学家应该如何避免“心理学家的谬误”的,尤其当心理学家使用实验和比较的方法的时候。这四章的论证风格截然不同:一种是综合归纳式的,从而是自下而上的,它将一个最为简单的命题用丰富的资料层层展开,最后得出一个经过修正的合理的结论;另一种是分析演绎式的,它将错误的命题推到逻辑的尽头,使之漏洞百出,最后提出相反的结论。最后,在第九章,詹姆斯先生最为重要的,也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观点出现了。詹姆斯将认识活动中那通过内省很难了解的、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引起注意的、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内容表述了出来,这就是“思想之流”的观点。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笔者必须简要地说明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情况。1.senses翻译为“感官”;sensation翻译为“感觉”,既可指感觉活动,又可指感觉内容;sensibility翻译为“感受性”或“感性”;sensational、sensory’y、sensorial统一翻译为“感觉的”,其中sensory是相对于物理的、生理的感觉过程而言的,sensorial是相对于精神的、心理的感觉过程而言的,而sensational是相对于两种感觉过程之和而言的,是总体的、抽象的表述;sensitive翻译为有“感觉的”,sensible翻译为“可感觉的”。2.feel和feeling翻译为“感受”,和感觉相区别,feeling也有情感的意思,关于sensation和feeling的区别,詹姆斯作了详细的说明,读者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这里就不重复了。3.thought翻译为“思想”和“思维”,thought不仅指思维的内容,而且也指思维本身,是在综合的意义上来使用的,笔者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将思维和思想与之对应,如果只是讲思维活动,就翻译成“思维”,如果讲的是思维的内容便翻译成“思想”,如果二者兼而有之,则统一翻译成“思想”。4.unconscious翻译为“无意识”,并没有翻译成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其原因是詹姆斯承认存在下意识(subconscious)。即次级人格所拥有的、对主要人格而言是离散的和无意识的意识,它可以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相对应,而且詹姆斯之所以驳斥精神分析论中的无意识(uneonscious),主要是为了驳斥精神微粒说,并没有提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uneonscious),通过詹姆斯对无意识与下意识的论述,反而会使我们对潜意识的界定更加明确。5.presentation翻译为“呈现”,强调主体与对象的在场;appearanee翻译为“显现”,强调主体的智性活动,但显现出来的东西可能是假象;representation翻译为“表象”,它有再现的意思,所以表象是经验知识,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与现象(phenomenon)相对应。6.intellect翻译为“智性”,intelligence翻译为“理智”(见邓晓芒的译著《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德汉术语索引),前者强调人的认知活动,后者还包括人的实践活动。7.a priori和a posteriori翻译为“先天”和“后天”,同康德所说的先验(transcendental)和超验(tran scendent)相对照。8.knowledge of acquaintarice和knowledge-about这两个词分别翻译为“相识的知识”和“相知的知识”,这两个词是针对认识事物的程度而言的,前者指的是刚刚认识,对对象还不了解,甚至只是给对象起了个名字,后者是指对事物已经很熟悉,对它的认识已经很深刻了。虽然相知和相识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和认识深度,但是如果我们从中可以引申出它们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认识,而且也指人与物之间的认识,并且正是通过对物的认识、对人的创造物的认识,人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这层含义的话,这两个词的翻译还是较为妥当的。9.reflection翻译为“反省”,introspection翻译为“内省”,前者是对人类的文化符号进行反思,尤其是对人类的科学知识、制度与习惯进行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最终是为了回答人是如何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人是应该如何的,因此反省是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后者是指个体的人在完成了某次心理活动或行为活动之后,对自己刚刚完成的心理活动或行为活动进行反思,为的是找到个体的人进行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原因、方法与规律,因此内省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并且也正是因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以内省为主的,心理学才是一门形而下的自然科学。
笔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参阅了田平先生翻译的《心理学原理》(威廉·詹姆斯著)、唐钺先生翻译的《心理学原理》(威廉·詹姆斯著)、高觉敷先生翻译的《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著)、邓晓芒先生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著)和《实践理性批判》(康德著)、庞景仁先生翻译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康德著)、林方先生和王景先生翻译的《近代心理学历史引导》(墨菲、柯瓦奇著)以及张春兴先生的著作《现代心理学》等书。在此,对上述各位学者前辈表示衷心的感谢!
需要指出的是,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还对研究西方的实用主义哲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所以笔者期待有兴趣的学者可以将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全部翻译出来,从而填补国内这一学术空白。
郭宾
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