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长安憨人--吴三大传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杜忠
出版社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书法艺术的复兴,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整个民族的文化良知开始苏醒而显现端倪。而吴三大老师,在这个文化和文明复兴的过程中,当之无愧地是弄潮儿和先行者。

《长安憨人--吴三大传奇》(作者杜忠)用传统的章回小说的笔法,用艺术夸张的语言娓娓铺叙吴三大一生许多曲折、离奇、古怪、迷人的故事,既可以连成一条主线,又可以单独细细品读。

内容推荐

《长安憨人--吴三大传奇》(作者杜忠)用传统的章回小说的笔法,用艺术夸张的语言娓娓铺叙吴三大一生许多曲折、离奇、古怪、迷人的故事,既可以连成一条主线,又可以单独细细品读。《长安憨人--吴三大传奇》分四大章节,用起,永,转,合,前后连接引人入胜。

目录

第一章 童年的传说

第一回 吴家大院传奇

第二回 吴家大公子的出世

第三回 三岁的小淘气

第四回 爷爷吴亮臣

第五回 吴培基尿得高

第六回 聪明过人荒唐有余

第二章 峥嵘岁月

第一回 中学时代的故事

第二回 篮球场上的小球痞

第三回 新潮电影的崇拜者

第四回 共产党人出现在吴家

第五回 文工团的峥嵘岁月

第六回 难忘的1952年

第三章 人生大迂回

第一回 大兵书法家

第二回 女儿国中的桃花韵事

第三回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四回 多彩的舞台艺术形象

第五回 打麻将引起的麻烦

第六回 永寿县劳动记实

第四章 书画艺术之路

第一回 书画艺术路

第二回 昔日故友久别重逢

第三回 最美慈善家——吴三大

第四回 吴三大与贾平凹之谜

第五回 国内外书画艺术展示

第六回 社会公众的评说

第七回 吴三大八十华诞记事

吴三大年谱简编

吴氏八代家谱

后记

吴三大作品欣赏

试读章节

西安,古称长安,曾经是十三个王朝的都城,保留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传颂着极其丰富的、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和名扬天下的历史人物。其中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等十几位皇帝将相,均在这个风水宝地,度过浪漫而华丽的人生。近代历史风云中,又涌现出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虎将,发动了西安兵谏,掀起了全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抗日高潮,成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

古城西安南门内有一条文化街,它就是富有文化气息的书院门。漫步到此休闲游玩,犹如走进文化历史的大观园,那绚丽多姿、气象万千的书法家、画家精心创作的传世杰作,一一映入眼帘。传说数百年前,便有人在此经销文房四宝、古玩字画、珠宝玉器等。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吹来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的盛景,这儿成为别具一格的文化风情区。街西一座幽静肃穆的古塔高高矗立,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修建于隋文帝仁寿年间的宝庆寺塔,塔下还另修一寺院,可惜战火的烽烟焚毁了寺院,但此小塔犹在。明代大学士冯从吾,在万历年间考中进士,后又晋升为庶吉士,被宋神宗授为御史,却被恶官魏忠贤阴谋诋毁,便削职为平民。却说冯从吾早已厌倦宫廷内权力之争,便闭门读书讲学,地点就在宝庆寺塔下的寺院,后又更名为关中书院,年轻学士接踵而来。每日清晨五时许,关中书院便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下午及掌灯前时刻,又可目睹年轻学生们在白纸上的龙飞凤舞。从明清之后,延续到民国,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著名大文豪鲁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曾在院内大礼堂内讲授过《中国小说史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更名为陕西省西安师范附属小学。

书院门街内有一条小巷,名叫大吉厂巷(现已拆除)。巷子虽小却流传着古乐。清末光绪年之前,居住此巷中的善男信女们吹、拉、弹、唱,迷上了古乐,创立了古乐社。每年农历五月三十至六月初一两天时光,结伙拉伴去长安五台山进香赶庙,当时的吴三大,名叫吴培基,恰是十二三岁,便成为古乐社的小歌手,参加演奏演唱活动,那时候吹奏的古曲古调有《玉门散》《吴调大莲香》《海乱八仙》等。

书院门大吉厂巷内,有一个吴家大院。此院居住着吴家几辈人,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吴家大院走出一位大学士,名叫吴可观,有幸中头榜状元,先后出任两湖提督和两广提督(高官)。光绪年后,又有文化名人吴亮臣,擅写一笔书法墨字,广收书法弟子。三原县一个年轻人于右任,曾多次来吴家大院,向吴亮臣求教。辛亥革命时期,出任靖国军军抚饷监,主管军需事务。民国时代又有优秀教师吴启筠,其儿子就是名闻陕西的大书法家吴三大。

吴家大院建筑古朴,结构完整有序。厅房山墙连接前沿墙与后沿墙,全是用青石水磨砖砌成,墙上有巧匠手工磨制的砖雕图案,墙上架起木质隔窗,窗上有典雅古朴的图案花,上房的二层楼阁全是用上等松木搭建,分割成几个小间,中房是客厅,客厅后面是厅房隔板,隔板之后紧连着登二层楼的木质楼梯,屋顶是由人字形木质拱梁支撑,数百根细檩木相互交错搭建成屋脊,屋脊之上便是清一色的细土坯烧制而成的袖珍碎瓦,排列得异常整齐,两旁各有四间厦房,厦房与上房之间,便是丁字形的小庭院,院内上房左侧,有一口吃水井,专供全院人们日常饮用,而前院街房却一直让吴姓族内兄弟居住,这就是吴家大院的布局,直到2005年城墙内房屋改造,吴家大院才被拆除。

据史料考证,吴姓祖籍太湖流域一带。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在太湖流域有个诸侯国叫吴国,吴国的都城是姑苏(今苏州市)。吴国善于铸造兵器,传说在姑苏虎丘铸过干将、莫邪两剑,其剑刃锋利举世无双。吴王夫差曾经在这里屯设冶炼火炉作坊,制造锋利的刀和剑。历史风云变化万千,诸国交战之险恶,吴姓的子孙们随战场胜负而四方流动。数百年后,大约在公%875年,农民领袖黄巢在推翻唐末最后一位昏君中,领导农民起义军横扫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一带,与官兵浴血奋战,一度打入陕西长安,不幸的是起义最终失败。从江苏转战来陕的吴姓兵卒们,在混战中脱去了军装,化入平民。不敢在长安城郊逗留,却在秦岭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落户,此后便隐姓埋名,娶妻生子,成为吴姓人家的第二故乡。此地正是如今的长安区郭杜镇递五村,这个村有上个世纪的吴姓世祖祠堂,还有说不清楚的吴姓先人们的老坟,更有模糊的吴姓墓碑。

清朝咸丰年间,长安递五村走出一位贤士,在京城考中状元,成为北京皇宫中的御史,他就是吴可观。此时正值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大量地割地赔款。清廷内部各阶官员更加腐败,身为朝官的吴可观,多次向清文宗皇帝进言献策,却受到贪官小人谗言谋害,最终被革职为民,回陕落户到递五村蜗居。四十年后,正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慈禧太后落难逃到了西安。慈禧在西安休养数日,对大清政事有所反省,萌生出笼络人心的善意。回忆起刚正不阿被冤下贬的陕西长安的吴可观,破例为吴可观后代家人诏发银两,此时吴可观早已过世,接受恩赐的是吴可观的重孙子吴亮臣。

却说吴亮臣也是一位读书之人,自收到皇帝颁发之银两,并不外露,却暗暗藏了起来,吴亮臣早已预见清王朝奄奄一息。恰十年之后清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到了民国,陕西暨西安大都督张凤翔主政,男人一律剪掉辫子,女童不再缠足,社会安定,人心向往民主、民生和民权。西安城经济复苏,商店林立,东大街和西大街马路拓宽,西安城出现了盖房热,许多有钱的商户、政客、市民都纷纷拆旧房,盖新式四合院。这时候的吴亮臣也萌生盖房修院的计划,大约是在民国三年(1914年)左右吴亮臣在南门东侧,书院门一条小巷内找到一块荒芜之地,杂草丛生且有一个大土坑,占地面积很大。吴亮臣找来盖房工匠商议,筹划了一阵。买黄土不如买砖,填土坑不如借势修地窖。盗贼猖狂混乱,修个地窖藏人藏物一举两得。

先将原坑扩为方形踩平垫实,铺上石灰再加一层炉渣,然后用砖砌成围墙,预留四个通风透光窗口,保证地窖空气流畅,并且还要透光透亮。在露出地面部分增加一个砖围栏防风、防雨、防垃圾,并保证小孩玩耍时的安全,设计精巧美观,还可以防夜中盗贼作案。地窖上面盖起两层三间宽大的标致楼房,中间是客厅,两边是厢房。房舍的四壁是由青砖砌起,一砖到顶。几根大木柱支撑整个房梁,正中是阁子门,门上雕刻着方格连续图案,阁子门的下方凿了两头昂首挺胸、器宇轩昂的青龙狮,一公一母象征着平安和吉祥。中厅房的后面是由细桦木制的隔墙,隔墙之后隐藏着登二楼的木制楼梯,构思巧妙不浪费空间。二楼设计新颖,窗户高高在上,窗户之内也用细桦木隔成几个小套间,分给儿女后辈居住。如果有客人来登上二楼眺望,穿过平房屋顶(当时楼房不多,大都是平房和茅草房)可以欣赏阳光映照下的南门城楼和古城墙,客人们望后生情,吟诗称颂。P1-3h

序言

陕西省文联换届,新一届领导机构中,吴培基出任荣誉委员。有人指着报纸上发布的名单问我:“吴培基是干什么的?”我回答说:“你知道。”此君认真想了想,十分肯定地表示:“我不知道!”我笑着说:“你怎么能不知道呢?吴培基就是吴三大呀!”

在西安,在陕西,吴三大绝对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公众人物;之所以如此,是缘于他在书法领域里成就的卓尔不群。但吴老师身份证上的名字是吴培基。对这一点,很多人就毫不知晓了。这种艺名(或笔名)屏蔽了本名的现象,在文艺界并不鲜见,如鲁迅本名周树人,曹禺本名万家宝……只是,省文联诚聘文化名人当荣誉委员,本来是要给自己壮声威、添光彩,但在发布名单时却不用妇孺皆知的“吴三大”之谓,而将鲜为人知的“吴培基”三字示人,这是不是有点儿资源浪费呢?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关中这块文化沃土上,杰出的书法家层出不穷。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书写工具,传统的软笔逐渐被舶来的硬笔,乃至先进的键盘所替代是大势所趋,但书法艺术却绝不可以因此而泯灭。在不复成为大众书写工具的同时,传统书法理应在一个小众圈子里,得到精深的研究和扎实的发展;遗憾的是,很长时间里,整个社会(而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在这个问题上似乎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书法艺术遭到冷落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或许有人会说,“文化大革命”中,软笔书写不是又风行一时吗?但那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被使用,与书法艺术无涉。

书法艺术的复兴,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整个民族的文化良知开始苏醒而显现端倪。而吴三大老师,在这个文化和文明复兴的过程中,当之无愧地是弄潮儿和先行者。

不止一次,曾与不同的朋友谈及新时期以来陕西文坛、艺坛的人和事,大家的共同感受是,吴三大(还有石宪章)老师书写的牌匾,是我们开始接触、逐步了解、进而喜欢书法艺术的重要启蒙读物。吴三大老师的学书历程我不了解,但他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横空出世,却又一次证明了如下真理: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有很多眼下或大红大紫、或半红半紫的书法家,就算不是吴三大老师的入室弟子,但在他们学书的过程中,怕是很难不受到这位西安,乃至陕西书坛先行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吧!因此,我一直认为,吴三大其人,绝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和陈忠实、赵季平、吴天明、王西京等人一样,也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安,乃至陕西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20多年前,曾读过汪曾祺先生的一篇短文,针对两位在北京大量书写匾额的书法家,汪先生告诫他们,要承担起塑造和维护北京文化形象的重任。30多年来,吴三大老师的书法作品遍布西安的街头巷尾及公私厅堂,他在这一点上做得怎么样呢?我于书法毫无研究,但以一个外行的眼光来阅读,却深感吴老师的作品大气、端庄、耐看,和厚重的西安、厚重的秦人相得益彰。特别要提到的是吴三大,还有石宪章、刘白椟等老师在陕西省图书馆大堂展示的书作,其中展现出来的庙堂之气,更是让我肃然起敬。

我和吴三大老师交往不多,但脑海中他的形象,却鲜明而生动。吴老师是一个有突出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性情中人。这么一位书风、人品皆磅礴放达、喜怒哀乐常形于外的艺术家,自然会生出诸多有趣的故事来,为坊间百姓津津乐道,成为他们文化消费的内容之一。现在,对吴三大老师了解颇深,且擅长故事写作的杜忠先生以《吴三大传奇》为题,将吴老师的人生历程和学艺道路细细铺排、娓娓道来,从而将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书法艺术家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我想,对众多如我这样既喜欢吴老师的书法艺术,也赞赏吴老师的人生姿态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匆匆写下如上文字,所要表达的,是我对吴三大老师始终如一的崇敬之情。

是为序。

后记

吴三大先生有一个妹妹,名叫吴培玲。1956年考入西安铁路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兰州铁路系统工作,现年七十三岁,其家庭和睦,儿孙满堂。另外还有两个弟弟,大弟吴培栋,弟媳王彩茹,小弟吴培泰,弟媳孙美英,一直生活在西安,每逢过节聚会,整个吴家兄妹,都要聚会一堂,为吴老大培基大哥敬酒致意……

我与吴三大老师无任何血缘关系,但我却是吴三大的弟弟,每一次我见吴三大老师总称呼培基哥,而吴三大老师总是点头认同,其历史渊源如何?自然会有一段曲折忧伤的故事。1948年,正是胡宗南进攻延安,遭到失败的结局,我的生父是胡宗南麾下的少将军官。在枪林弹雨中,我的生父被解放军战士俘虏,在被俘的口供中,有一句特别重要:家中还有一把枪!

枪!家中确实有一把,但在西安解放的那几日,母亲胆小将枪包裹一团,偷偷扔至夜色中。几个月之后,市公安局的领导和当地派出所的民警们,开始大搜查,母亲也被关押了一天,那时,我只是个七八岁的孩童,弟弟是穿开裆裤的幼童,妹妹正在吃奶,由于几个孩儿的拖累,母亲才被放回家,却一直受民警的监视。母亲的身份是国民党军官的太太,历史和现行反革命分子,窝藏枪的嫌疑人,从1950年到1953年,一直处于恐怖和经济窘迫的环境中。

一位好心的邻居劝说我们搬家!母亲平静地思考了数月,匆匆地卖掉了自己的房舍,领着我和小弟小妹四人,悄悄地住进了书院门吴家大院,成为住二楼小阁房的外来户。那年,母亲三十三岁,在南大街街面,租一个门面,经营一个小商铺。多亏了房东吴先生,能写能算能经营管理,协助我母亲料理。两年之后,吴先生成为我的继父,而我母亲成为吴家的女主人,我和小弟小妹顺理成章成为吴家子女。

从楼上的小阁房搬下来,住进了上房客厅加卧室,卧室下还有一间修建得很别致的地下室(大家俗称地窖)。那时,我刚刚考入中学,十三四岁的学生,对吴家的一切都很好奇,大厅房内的雕花隔挡,门边的一对看门狮子,隔窗上的古朴木质图案,登楼的斜形木梯,以及地下室冬暖夏凉的休息环境。每到晚饭之后,掌起一盏灯,写完作业之后,便央求继父讲述历史故事,吴家在长安的风土人情。而继父又是一位讲话风趣,语言幽默的教师,令我这个求知欲强烈的中学生,崇拜得五体投地,似乎他就是我的亲生父亲。一天,派出所的民警又来查户口,继父便出面挡驾,这都是我的孩子,孩儿他妈是我的老伴。我们结婚已经许多年,我保证她和孩子都是好人。

后来,我听说有一位大哥名叫吴培基。在朝鲜前线,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956年,吴培基从朝鲜回到了西安。

记忆中,我在吴家大院居住了十余年光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考入中学,再次读师范,最后参加社会工作,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离开了这座令人神往的院落。

改革开放之后的年代里,我曾多次前往建国路83号省作协大院,向《延河》编辑部的几位老师求教,多次瞧见培基大哥在书协办公桌上写字绘画,多年来一直相互问候,相互关怀。我与培基大哥一直保持着兄弟的缘分。

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吴培基更名为吴三大,正是事业上走向辉煌的年代。以吴三大命名的书法和绘画展览,多次在西安公开展出,作为小弟的我,也多次抽空参观和学习。记忆最为深刻的是1993年冬,位于城墙以南翠华北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经过多年的修建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门前悬挂巨大横幅:纪念毛泽东主席一百周年诞辰,吴三大书写毛主席诗词书法展览。我有幸进入馆内一睹吴三大(培基大哥)的书法艺术,这是我第一次为培基大哥艺术展示而骄傲。

2004年,我与小弟吴培泰一起来到吴三大工作室,不料吴三大正在给学生们讲书法艺术真谛,忙得连水也顾不上喝。一个月后,我们又第二次见面商谈关于撰写《长安憨人——吴三大传奇》一书之事,此后的连续几年,我便隔三差五来到吴三大工作室,询问他的坎坷人生故事,随说随记,时光一晃便是七八年,时至今日正值吴三大八十华诞之际,才算画上了句号。就在我回家伏案撰写之余,我多次回访书院门街的老住户、老邻居,他们是张生才、邱金生、刘春华等人。另外还专门访问了省人艺话剧团的老演员潘艽和李乃正,他们两位与吴培基从朝鲜回国,到省人艺的几十年演艺生活,一直亲密如同兄弟。两位为本书提供了许多素材,鉴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吴三大从小生活在书院门街,西安钟楼以南,许多大街小巷都有吴三大的老同学、老朋友。陕西省人艺的旧址在鼓楼下的社会路巷内(现已拆除),鼓楼下的几十个单位、机关、学校、商店、饭馆几乎全认识吴三大。“文革”之后,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关于吴三大的花边新闻,男女琐事,有些是从朝鲜传了下来,这些口头新闻,总归是别有用心之人的瞎编乱造,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吴三大与夫人王玉璋已度过了五十四个春秋,是现实社会中的金婚楷模。我编写本书,正式向社会上流言蜚语、小道消息投诉和批驳。

最后要感谢陕西心画文艺有限公司的任建安先生,感谢他的一片好心和鼎力支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6: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