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宁所著的《中国大学百年模式转换与文化冲突》从大学的精神文化层面和历史发展视角人手探讨了中国大学的现代化进程,可谓敏锐地把握住了中国大学文化研究中被忽略的一些问题。该书以清末以来一百多年的中国大学发展史为线索,探讨了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现代精神的塑造过程。
茹宁所著的《中国大学百年模式转换与文化冲突》内容简介:中国现代大学是近代随着西学东渐,从西方移植而来的舶来品,肇始于晚清建立的京师大学堂。自此以后,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大学相继经历了移植和模仿日本、德国、美国、法国和苏联大学办学模式的过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经历如此频繁的模式转换,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中国大学百年模式转换与文化冲突》对这种模式转换的过程进行了历史的梳理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主要从文化差异和办学理念的视角对近代以来大学模式的转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讨了日本、德国、美国、法国、苏联各国大学办学精神的特征,以及它们与中国传统学术观念的冲突和融合的本土化过程。
绪论
第一章 日本:“中体西用”与“以日为师”——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及其现代化困境
第一节 “中体西用”思想的确立与晚清高等教育改革
一、从天文算学馆之争看“中体西用”思想的萌发
二、京师大学堂的创建与“中体西用”思想的确立
三、“中体西用”思想与清末高等教育改革
第二节 “以日为师”:日本对清末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取法日本的改革思路的形成及其原因
二、日本对清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三、癸卯学制:日本模式影响的制度化体现
第三节 “中体西用”与京师大学堂的早期现代化
一、“西用”观下的现代大学制度之发轫
二、“中体”框制下的现代大学精神之缺失
三、“中体西用”与京师大学堂现代化之“困境”
第二章 德国:模式的移植与理念的本土化——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第一节 德国高等教育模式的输入与影响
一、花之安的《德国学校论略》与德国教育的早期输入
二、德国高等教育模式的移植与探索
三、《大学令》:德国大学理念制度化的初步尝试
第二节 蔡元培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影响
一、教育救国:蔡元培留德之始因
二、从教育救国到学术兴国:德国大学对蔡元培的影响
三、蔡元培的学术观与中国大学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北京大学的改造:德国大学办学理念的实践
一、“研究纯粹学问”:大学性质的重新定位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办学理念的厘定
三、“健全人格,发展个性”:大学育人观念的转变
第三章 美国:模式的移植与理念的本土化——郭秉文与东南大学
第一节 美国大学模式在近代中国的导人
一、传教士与美国模式的早期导人
二、留美学生群体的崛起与美国模式导人的高潮
三、《壬戌学制》:美国模式导人的标志性成果
第二节 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国大学理念的导人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人
二、实用主义大学理念对近代中国大学的影响
第三节 东南大学:美国大学办学理念导人的成功个案
一、“社会服务站”:美国大学办学精神的贯彻
二、责任式自治:美国大学学术自治模式的导人
三、“寓师范于大学”:美国综合性大学办学模式的效仿
四、“通才与专才平衡”:美国通识教育理念的实施
第四章 法国:模式的移植与理念的本土化——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改革
第一节 -法国大学模式的特征及其“植入”
一、法国大学办学理念与模式特征
二、民国时期法国大学模式的“植入”
第二节 教育独立思潮:大学院与大学制改革的理念支撑
一、教育独立思潮的形成与影响
二、教育行政独立讨论与大学院、大学区制改革的构想
第三节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试验的困境与反思
一、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实施及困境
二、法国模式本土化困境: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改革之反思
第五章 苏联:模式的移植与理念的本土化——从“全面学苏”到两次“教育革命”
第一节 全面学苏: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移植”
一、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及特征
二、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全面移植”
第二节 “延安”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与特征
一、延安高等教育模式的特征
二、湖南自修大学:延安模式的来源
三、实践论与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模式的合法化
第三节 两种理念的冲突:苏联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困境
一、苏联模式与延安模式办学理念的冲突
二、苏联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及困境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