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果
杨果(1197~1269年),字正卿,号西庵,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亡之前,曾任偃师令,为官清正干练。后入元,官至参知政事。擅长作乐府诗,结集为《西庵集》。贯云石曾在《阳春白雪序》中以“平熟”二字论其曲。现存小令11首,套数5套。
[越调]小桃红
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对花饮。到如今,西风吹断回文锦①。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花深②。
【注释】
①回文锦:前秦窦滔的妻子苏蕙,因窦滔被流放到远方,思念至深,故织锦作回文《璇玑图》诗,赠给窦滔。后人以“回文锦”代指思妇寄给远方夫君的表情述怀之物。②蓼(liao):植物名,多生于水边。
【赏析】
雅俗结合,文白共用,是散曲发展早期的特色。这首《小桃红》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此曲的前半部分以景物描写切入,进而引出回忆,具有词的结构特点;且文字上注重锤炼,委婉低回,很有词的韵味;后半部分的“羡他一对,鸳鸯飞去”等语,则显得俗白,更接近曲的情调。
“碧湖湖上柳阴阴”,首句描写湖水的澄澈、宁静,短短七字中,就有“湖”与“阴”两个字重复使用,在音节上造成一种回环的效果,显得余韵悠长。这一手法的运用,既使景物染上一种寂寥感,也为下文的回忆做好了情绪上的铺垫。
“常记”二字直接引出回忆,“常”字点出回忆的频繁,从侧面暗示出主人公对过往的怀念之深。“年时对花饮”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曾面对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畅怀醉饮;另一方面,则可以认为主人公曾有一位如花美眷,两人曾经在一起对饮。无论侧重于哪一种含义,都能看出这位男子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留恋。
然而,回忆至此仓促结束,“到如今”三字,使整首曲子转入冰冷的现实。“西风吹断回文锦”一句内蕴深沉,表意十分婉转。“回文锦”用前秦窦涛与苏惠的故事,点出主人公与他所思念的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暗示两人分隔两地的现状。“吹断”则说明二人不仅因地理上的遥远无法相见,而且还无法互通书信。再联系“回文锦”这一典故的内容(苏惠因给丈夫窦涛寄回文锦书,换来丈夫的回心转意),便知道“西风吹断”的不仅是音信,更是主人公与情人之间的爱恋。
这样难以言表的伤痛,不能直接倾诉,所以作者选择了隐约曲折的方式来言说,将一种失去所爱的隐痛描写得深婉悱恻。最后男子发出这样的慨叹:“羡他一对,鸳鸯飞去,残梦蓼花深。”“鸳鸯”本就是美好爱情的象征,“一对”则更直白地表现出男主人公的惆怅心理。他之所以羡慕成双成对的鸳鸯,是因为自己失去了爱情,处于强烈的孤独之中。
“残梦”既是鸳鸯在蓼花深处所做的梦,也是主人公自己期盼的美梦,可是他连做梦也无法圆满。虽然艳羡鸳鸯,但现实的孤独仍无从改变,所以只能在蓼花深处聊寄愁思。这三句用词浅白,表达的情感却深沉,有一种如泣如诉、百转千回的哀婉气息。
[越调]小桃红
玉箫声断凤凰楼①,憔悴人别后。留得啼痕满罗袖。去来休②,楼前风景浑依旧③。当初只恨,无情烟柳,不解系行舟。
【注释】
①凤凰楼:对女子居楼的美称。②休:句末助词。③浑:全然。
【赏析】
杨果的散曲,很有婉约词的情致。这一首《小桃红》,所写内容也是婉约词中常见的离别题材,且从女子角度写来,具有一种缠绵婉转的情感特色。明代朱权在其著作《太和正音谱》中评价杨果的曲“如花柳芳妍”,正是突出了其曲作文字华美的词化特征。
首句“玉箫声断凤凰楼”,可看做写实,但联系其中暗含的典故,更能体味作者用此句作为开篇的深意。据东汉刘向《列仙传》记载,秦穆公时期,有一位名叫萧史的人,擅长吹箫,其箫声甚至能将孔雀、白鹤等吸引过来。当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也喜欢吹箫,她爱上了萧史,并与他结为夫妇。秦穆公为此建造了凤凰楼给他们居住。婚后,二人每日吹箫,数年之后,竞吹得声如凤鸣,将凤凰都吸引了过来。夫妇二人后来皆随凤凰而去。
“玉箫声断”即指此事,其中隐含着“人去楼空”的惆怅意味。“凤凰楼”指代女子闺楼,而曲中的女主人公并未如弄玉一般,与丈夫一起随凤凰仙去,从“憔悴人别后”一句即可看出,“玉箫声”其实是指代女子的心上人。“留得”紧接“别后”二字,文字上衔接得很细密,情感上则造成一种回环和转折。人既已离去,留下来的只是女子的空守、苦盼,以及“啼痕满罗袖”。作者没有直接写女子如何想念,而是通过袖上泪痕这个细节,将她的黯然神伤,以及难以自制的思念和孤独表现出来。
“去来休,楼前风景浑依旧”,这两句以人的“去来”与“风景”的“依旧”进行对比,这就使“离别”的主题得到了深化。风景不解人心,不管人间如何生离死别,它都只是一如既往地存在着,所以才使古往今来许多人发出“物是人非”的沉重慨叹。这首曲子中的女主人公也不例外。楼前浑然不变的景色,使她一次又一次地忆起离别之前和离别之时的情形,不断重温着令人伤心的往事。
女子记起心上人当初离开时,江岸边的“无情烟柳”兀自苍翠,却不懂得伸出青青枝条,留住远行人的脚步。一个“恨”字,点出女主人公的怨情和无奈。她不说恨自己留不住情人,只将这种悔恨托付于“烟柳”。这一方面是因为青翠如初的烟柳引起了她的离愁;另一方面,将人的心思投射于“无情”之物,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越调]小桃红
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①,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
【注释】
①若耶:会稽(今浙江绍兴)若耶山下的一条小溪,传说是西施浣纱的地方,因而又称浣沙溪。
【赏析】
杨果擅长作乐府诗,他所作的散曲也常有乐府民歌风味。这首曲前半部分以男子的口吻写离愁、相思,后半部分却引出女子的对答,并以此收尾。这种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作者将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感情集中在短短一曲小令中来表达,使得整首曲子带有极大的跳跃感,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作者一开篇,便描绘出一幅虚渺、神秘、美好的画面,为男主人公的回忆和思念做好铺垫。“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在一个烟水迷蒙、月色清淡的夜晚,男子看到一位女子在兰舟上斜斜倚靠,低声轻唱,歌声在月夜中听起来十分美妙。这一场景勾起了他的回忆:“常记相逢若耶上”,他记起与她初遇时,也是在水边。作者没有再详细描述二人相遇的情景,只以“若耶”二字暗示女子的美貌。在男主人公的记忆中,他心爱的女子有着如西施一般的倾城之貌。这正应了那句话,“情人眼里出西施”,由此可见男子对女子的爱恋之深。
因此,接下来的“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自然接续了男子的深情,进一步点出他与女子分离之后的“惆怅”。“隔三湘”,说明二人相距遥远,“碧云望断”则暗示出二人音信不通,男子的相思无处寄托,也无从传递,只能空望天上的碧云,惆怅感伤。
如果说前半部分对男子情意的描述显得精致、婉约,具有文人含蓄委婉的表意特征;那么,后半部分对女子的描写则显得鲜活、生动,更倾向于民间率直活泼的传情特点。这种文字风格上的差异也隐隐透露出两人身份上的差异。从女子所说的话“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中可以看出,作者十分注重吸取民间语言特色,运用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手法,形象地传达出女子对爱情的坚定和忠贞,也暗含她对男子的怀疑和嘲讽。
“莲花”既可看做女子的自喻,也可取“怜花”的谐音,用来形容男子对爱情的态度。女主人公一方面将自己比作莲花,清净不染,她的爱情也如莲花般高洁、干净。另一方面,则认为男子对待这份爱情,就像“怜花”一般:花盛开时,倾尽爱意;花凋零时,却扭头不顾。男子的情意是如此短暂,女子的爱却如“藕丝”一般,绵长不绝。
女主人公的嘲笑与男主人公的深情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对比,而这场爱情的真相,作者并未给出,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也为整首曲子注入了丰富的审美意趣。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