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收集了作者的散文、随笔、回忆录、特写,书信,文艺评论等46篇。作者王林的经历丰富,回忆精彩,具有极高史料价值,是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他的笔下记录了一生中所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接触过的历史人物,如郭宗鉴、张寒晖,黄敬、吕正操、孙梨!史沫特莱、何基沣、杨连第以及任准海战役起义的廖运周等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播种 |
分类 | |
作者 | 王林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播种》收集了作者的散文、随笔、回忆录、特写,书信,文艺评论等46篇。作者王林的经历丰富,回忆精彩,具有极高史料价值,是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他的笔下记录了一生中所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接触过的历史人物,如郭宗鉴、张寒晖,黄敬、吕正操、孙梨!史沫特莱、何基沣、杨连第以及任准海战役起义的廖运周等等。 内容推荐 《播种》收集了作者的散文、随笔、回忆录、特写,书信,文艺评论等46篇。作者王林的经历丰富,回忆精彩,具有极高史料价值,是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他的笔下记录了一生中所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接触过的历史人物,如郭宗鉴、张寒晖,黄敬、吕正操、孙梨!史沫特莱、何基沣、杨连第以及任准海战役起义的廖运周等等。 《播种》第一次将王林散文作品结集出版。真实生动,富下史料价值特色。 目录 二十九路军下级军官的一封信 孔庆烈士生前谈冀东抗日大暴动 我们的机枪手——崔国昌 忆人民的音乐家——张寒晖 歌曲《松花江上》的流传经过 行动起来! 行动起来! 还不到一整年 播种 支前特等功臣渔工姚金起 忆烈士苏路同志 记陈翕如同志 怀念人民英雄杨连第同志 伟大的友谊 金达莱 人民的儿子 家禽饲养员金凤姑娘 奇妙的爱情 感谢苏联文学给了我力量 毛泽东思想的果实 介绍孙犁的《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纪事》的艺术风格 一封难忘的信 记黄敬同志 关于黄敬同志二三事 回忆黄敬同志 开滦大罢工时的林西矿 口琴前的纸老虎 赏菊怀郭宗鉴烈士 回忆《冀中一日》写作运动 耿长锁印象记 油田上的歌声 两个世界 忆崔嵬同志二三事 给朱老总讲冀中的故事 今天挤破图书馆的门,明天就要挤破创造发明的门 青岛大学的爱国民主斗争 忆李春亭烈士 预报了暴风雨的海鸥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有关冀中人民抗日斗争史的几点情况 何基沣、边章五与“七七”事变 我上的中国近代史第一课 一个谜底 一锤定音 猴子变人 试读章节 歌曲《松花江上》作者张寒晖同志在西安事变前与我相识,并在一起工作不到一年,可是他那善良、敦厚、温和的笑容,他那消瘦、因幼年营养不良而未老早衰的面颊,他那满嘴的河北省定县口音、却喜欢提高嗓门模仿几句陕西腔的语音,四十多年来一直闪现在我的面前,好像始终在一起工作似的。 一九三六年冬,我在西安张学良将军的卫队二营东城门楼学兵队当兵,参加地下活动。这个学兵队是周恩来副主席与张学良将军这年春天在延安天主教堂密晤并达成抗日协定,夏天,叶剑英同志又以红军全权代表身份来西安与张学良将军进一步研究如何推动全国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后的产物。学兵队的成员,几乎都是在北平参加“一二·九”爱国运动的学生和地下党员、团员。我在这个学兵队第一连里课外参加俱乐部活动。当时在东北军里做基层地下活动的孙志远同志(文化大革命前任中央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已病故),有一天来东城门楼上见到我说:“有个同志做了首歌很好,我给你唱唱!”他立刻引吭高歌了《松花江上》。 我与孙志远同志在中学同学,又有过组织联系。他常夸耀他的歌喉。他说他在苏联远东一个游击训练班学习时,苏联有个声乐家听见他唱歌,非常欣赏他的嗓子,要吸收他当徒弟,培养他当低音歌手。他说他还要回祖国革命,就没有接受那位专家的好意。可是他一有机会总爱表现他的歌喉。他这天就用他那粗犷豪放的歌喉唱了《松花江上》。 当时我们在东北军里活动,天天接触东北籍军官士兵,对于他们那种强烈的思念东北家乡故土和对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愤恨情绪,是感同身受的。因此,我连连称赞这首歌子好。孙志远同志说这首歌是张寒晖同志创作的,立刻写了个便条要我去西安第二中学找她。我告假外出,找到张寒晖同志,交出孙志远同志写的介绍信。张寒晖同志非常高兴,说她这支歌编出来不久,还不成熟,要我们一边教唱一边修改(她一向是这般虚怀若谷),于是她立刻哼着用简谱谱出歌词交给我。我不会按简谱教唱,在学兵队第一连就由徐瑞林同志(现任河北省副省长)教唱。不久又流传到学兵队的其他各连队。 “双十二”捉蒋后,东北军成立抗日政治处,随着以周恩来副主席为首的中共代表团来西安的罗瑞卿同志参加了这一工作。东城门楼学兵队统编为政治宣传队,分发东北军各军各师。宣传队用《松花江上》这首歌作为重要的宣传武器,因而很快地就传遍东北军的各军各师。 “双十二”捉蒋前,这首爱国思乡的革命歌曲,被国民党反动派敌视为“宣传赤化”,横加禁止。捉蒋后,西安、西北的爱国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因而这首歌也迅速普及西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东北军东调,又把这首歌曲传布到江、皖广大地区。 西安事变前,我还把这首歌寄给当时在北平地下市委负责的黄敬同志,转给北平学联的歌咏队。北平歌咏队就用卡片印发流传。但上边没有印出词曲作者张寒晖同志的姓名。因为当初我寄给黄敬同志时,担心写出尚在西安第二中学教书的张寒晖的真姓名,国民党反动派很可能加以迫害,所以没有写。 关于张寒晖同志这首歌曲的产生和流传经过,据说今天有不同的传说和争论。张寒晖同志原籍河北省定县,“双十二”事变前在西安第二中学教书,他怎么创作这首歌曲的,我不知道,当时我也没问,而孙志远同志给我们唱,和我告假到西安第二中学找张寒晖同志取来这首歌曲并在学兵队第一连教唱,时间是记得比较准确的,约在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下旬。 “双十二”捉蒋前,蒋系特务经常绑架和密捕爱国人士。东城门楼学兵队被称为“小赤都”,目标很大,总队部严禁学兵告假外出。我是拿着孙志远同志写的便条,才告下假来外出的。再者,我从张寒晖同志处取了歌谱回来时转到书店,买了本上海出版的英文《密勒氏评论》,上边有毛主席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论中日战争的问题(上半),我回到东城门楼翻译成中文,登在学兵队第一连的墙报上,迄今有同志写革命回忆录时还曾提到这个译文。同时,北平学联歌咏队当时印的《松花江上》歌片,今天也有可能找到作证。 张寒晖同志创作这首歌曲的具体过程,我不太清楚,但是产生这首歌曲的时代气氛,我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张学良的东北军,从历史的形成到官兵的成员都具有浓厚的东北地方色彩。“九·一八”事变后,亡省亡家的悲惨命运,更使他们加重这种特点。东北军的家属不堪日帝的血腥统治,也纷纷逃进山海关内寻找自己的亲人,因此东北军开到那里,庞大的家属队伍就流徙到那里。西安事变前,东北军主力集中西北,他们的家属也跟随来了,流离颠沛,生活毫无保障,又被迫参加内战,因此,世世代代生活在物产丰富的东北沃野的东北人,自然非常怀念自己的东北家乡故土。张寒晖同志生活在这种气氛里,从中吸取灵感而用歌曲形式表现出来,是容易理解的。P31-3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