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重阳美酒
如果你到仫佬山乡做客,热心的主人会盛情款待你,在他那窖藏多年的酒坛里,倒出了醇香扑鼻的重阳酒,还倒出一个像重阳酒那样芳香浓烈的动人故事:
不知是哪一年了,在一个仫佬寨子里有一对相依为命的夫妻。虽然他们早出晚归,一年累到头,非常辛苦,但收成都被狠心的寨佬霸占去了,日子还是过得很艰难。
有一年重阳节,有钱的人家杀鸡宰鹅,酿酒磨豆腐,准备热热闹闹庆贺一番。夫妻俩坛里无酒,笼里无鸡,缸中只剩下半筒米,只好煮了三碗稀稀的粥,夫妻俩各吃一碗,还剩下一碗。正在你推我让谁也不肯吃的时候,门外传来了敲门声。他们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白发苍苍、衣衫破烂的老人。夫妻俩问道:“老人家,您有什么事呀?”老人说:“主人家,我走远路经过这里,身无分文,已经三天都没吃上东西了。好心的人啊,你们能给点东西给我吃吗?”夫妻俩赶忙把这个老人请进屋里坐下,端出剩下的那碗稀粥给老人吃。妻子说:“老人家呀,实在对不起您,今天是重阳节,我们没有好酒好菜招待您,家里就有这一碗稀粥了,如不嫌弃,您就吃吧!”丈夫也说:“老人家,您一定很饿了,快吃吧!”
那老人也不客气,三口两口就把那碗粥吃完了。老人临走的时候,对夫妻俩说:“为了报答你们的好心,我教给你们一种酿酒的方法吧。以后每年今天,你们到村边泉里去挑水回来,煮饭熬酒。这种酒可作为藏酒,用来招待客人,一定会使所有的客人满意的。要记住,这种酒是不能卖的啊!”夫妻俩点头答应之后,那老人就忽然不见了。原来他是天上的酒仙,专门到人间来品尝各种名酒的。
第二年的重阳节又到了,他们记起了老人的话,就到村边的泉里挑水回来,煮饭熬酒。
说也奇怪,平时人们熬的酒如果不喝,留不了多久就变酸。而他们夫妻俩熬出来的酒,却越久越香醇,越久酒的度数越高。打开酒坛,整间屋子都是扑鼻的酒香,喝上一杯,半天之后还是余香满口。夫妻俩高兴极了,他们把酿重阳酒的方法告诉了众乡亲。从此,家家户户都有美酒款待嘉宾了。
这事传到了寨佬耳里后,他开始打重阳酒的主意了。一到重阳节,他就派出很多家丁,把附近的泉水都霸占起来,雇人从早到晚挑个不停,恨不得把所有的泉水都挑干才罢休,而乡亲们想要舀一瓢水来煮饭都不行。
寨佬开锅熬酒,他用了四十九个大铁锅煮饭,用八十一个大酒坛装酒。酒熬好之后,寨佬立即派人抬到街上去卖,他打着“仙人传授重阳美酒”的招牌,用高出一般酒十倍的价钱出售,把乡亲们坑害得可苦了,大家恨透了贪婪的寨佬。
为巴结县官,寨佬叫人抬了两大坛酒,他亲自押送到了县衙门。在大堂之上,寨佬一副令人作呕的奴才相,滔滔不绝地向县官讲了重阳酒的来历,然后从坛里舀了一碗酒送到县官手里,请县官品尝。嗜酒如命的县官,听说酒有这样好,早就等不及了,一见酒到手上,不管三七二十一,“咕咚”一声,一滴不漏地倒进了他的大喉咙里。紧接着天旋地转,只听得“哇”的一声,县官像吃了狗屎一样,把黄胆都呕出来了。这哪是什么重阳美酒,简直比马尿还难闻,比潲水还难喝。原来寨佬的家丁错抬了两坛变了质的酸醋到堂上给县官尝。
气得半死的县官把惊堂木“叭”地一拍:“狗东西,你竟敢戏弄本官,来人,把这家伙给我拉出去斩了!”不等寨佬叩头叫饶命,衙役们已经像拉死猪一样,把他拉下去砍了脑袋。
县官杀寨佬的事传遍了山乡,人人拍手称快。
从此,每到重阳,仫佬山乡村村寨寨都要酿重阳酒,并把它窖存起来,只有在款待贵客和山村的各种盛典时才饮用。
P9-11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濒临北部湾,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壮族、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拥有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
出版本丛书的初衷,就是立足于广西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直观生动的图片编写一套展示广西多姿多彩民俗风情的图书。以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来往、互相尊重,同时为民俗学者提供鲜活的研究资料,且有利于各级领导在充分了解民族习惯的基础上,以少数民族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指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使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八桂大地世世代代发扬和传承的民间民俗文化和广西各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的真、善、美。
该丛书的出版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以及广西区内长期从事民俗文化教学、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们的关心和支持。丛书主编,广西新闻出版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于琛教授为丛书制定了指导思路,确立了编写大纲;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书稿的政治性、民族性进行了审定;在图片征集过程中,得到了广西民俗摄影家协会唐建强会长、江晓东秘书长,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民俗摄影家协会,东兰县民俗摄影家协会,广西著名摄影家李桐、余亚万、张小宁等诸位老师、前辈以及相关少数民族网站的热情支持,在此,谨致以我们诚挚的谢意!书中未署名的图片,多由著者、编著者提供,图片说明中不再赘列,少部分图片因时间关系未能及时联系到拍摄者,深表歉意,敬请相关作者见书后与编辑部联系,以便奉寄稿费。
今虽付梓,然因出版时间紧迫、编者水平有限,纰漏之处在所难免,诚望读者不吝赐教。以便今后再修订时正误补遗。
编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有一条百里长廊。长廊的两边,峰峦险峭俊秀,丘陵延绵逶迤。在这条长廊上,世代居住着百越民族的一个分支——仫佬族。仫佬族约有九万人,其中百分之八十集居在这条长廊上的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地,少数散居在忻城、宜州、柳城、都安、环江、河池、融水、融安等地。人们把这条长廊称为“仫佬山乡”。这里山如剑排,水似汤沸。
山乡的中部,东门、四把一带,是仫佬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各种土特产品,还有蔚为壮观的“罗城八景”,使人流连忘返。山乡西部的天河、怀群,风光旖旎,素有“小桂林”之称。古镇天河,依山傍水,长桥飞架两岸,竹排只只,鹭鸶对对。好似桃花源里的人家。怀群一带,更是另有一番风情,小河剑江九曲回肠般在群峰夹峙中流淌,一座座竹桥浮渡,古朴有趣。山乡的东北部,黄金、龙岸一带,地形开阔,土质肥沃,是桂西北有名的鱼米之乡,素有“要吃白饭,黄金龙岸”的俗语流传在宜州、罗城一带,与“要穿好衣,洛东洛西(在宜州市境)”并称。山乡的北部,在宝坛的崇山峻岭中,有浩瀚的森林、丰富的矿藏和各种珍禽异兽。
仫佬山乡为什么这样美丽,这样富饶?人们给她抹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传说这里是“凤凰的故乡”。这个说法来源于以下的传说:
其一是杨小妹口述,潘琦、包玉堂采录的《凤凰山与鬼龙潭》。
很久以前,仫佬山里有一口泉,一只美丽的金凤凰天天到泉里吸水灌田。离泉水不远的山上住着一条恶龙。一年夏天,山洪暴发,黑龙趁机钻到泉水里,堵住泉眼,水断流了,金凤凰吸不上水,禾苗枯死。黑龙霸着泉水,致使田地荒了。又是一年大旱,人们跪破双膝求雨,也打不动黑龙的黑心。金凤凰化成姑娘来和大家商量降服黑龙的办法。她从头上拔下两根羽毛,化作两把利剑,跃进深潭。黑龙与凤凰姑娘进行你死我活的搏斗。凤凰姑娘因水性不好,被黑龙咬伤。正当生命垂危时,她使劲力气,一刀斩断黑龙的尾巴。枯竭的泉水又奔流出来了。凤凰姑娘顺水跳出水潭,在泉边化为一座青青的山峰,守护泉水。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凤凰山”,把黑龙曾经睡踞的深潭叫“鬼龙潭”。
其二是潘金雪搜集的《凤凰山的传说》。
很久以前,罗城西门河畔住着一位石大爷。他早年丧妻,丢下一个儿子。石大爷辛辛苦苦到西门河打鱼,拿鱼到圩上卖,换粮食糊口。日子久了,身体逐渐虚弱。儿媳是个刁蛮的懒婆娘,看到石大爷身体不行了,整天指桑骂槐,常常没事找事,一会儿嫌石大爷打的鱼少了,一会儿又说石大爷吃得多了。一次石大爷打到的鱼特别少,圩上的粮食涨价,能换回的粮食就更少了。儿媳偷偷把一半米饭藏起来,只留一半给大家吃。她先盛了半碗捧到石大爷面前,说:“今天的饭特别少,你先吃吧!”石大爷心里明白了八九分,气得手都发抖,望那半碗饭,只恨自己养了这么个不孝顺的儿子,娶了这么个不孝顺的儿媳。后来,儿媳得寸进尺,闹分家把石大爷分出去。石大爷只好搬到一间破茅棚里,孤孤单单,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这事被一只金凤凰知道了,一天晚上,她变成仫佬族姑娘,手挎的小篮里装着几条大鲤鱼。石大爷问:“你是谁家姑娘,到这里采干什么?”姑娘说:“我家就在河那边。看见您这么大年纪还天天去打鱼,我娘叫我给您送几务鱼来。”从此,金凤凰天天给石大爷送鱼来。这事让儿媳知道了,就和丈夫到破茅棚跟石大爷说:“听说你打到的鱼很大,是吗?”石大爷起初还以为他们回心转意,没想到原来是为了鱼来的。看着他们比哭还难看的强装的笑脸,气得话都说不出来。这天晚上,金凤凰又给石大爷送鱼来。石大爷对她说:“今天我那狠心的儿媳来问起鱼的事了,她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你就别来了。”金凤凰说:“您别担心,他们夫妇俩会得到应有的下场。”说完,走出茅棚,金光一闪,变成金凤凰展翅飞走了。这全被躲在茅屋后的儿媳看见了。儿媳回到家里,想出一条毒计。第二天,太阳刚下山,夫妇俩悄悄躲到茅屋旁,挨到天黑。见金凤凰飞来了,飞到石大爷茅屋前,变成美丽姑娘,手挎小竹篮,里面装着几条大鲤鱼。夫妇俩急忙冲出来,向姑娘猛扑过去,紧紧抓住她的双脚。姑娘一惊,立刻变成凤凰飞了起来。夫妇俩被吊在空中,双手死死抓住金凤凰,急得在空中大喊大叫。金凤凰飞到西门河上空盘旋几周后,用力一甩,把这对狼心狗肺的夫妇扔到河里喂鱼去了。这时,金凤凰也用尽了力气,返回时飞得很缓慢,刚飞到西门河岸边,就再也飞不动了,从空中落了下来,化成一座美丽高大的凤凰山。如今山上树木茂盛,据说,这都是当年金凤凰的金羽毛化成的。
从这些传说看,仫佬人对凤凰具有深深的感情。仫佬族作家龙殿宝和常剑钧,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凤凰的故乡”。
《仫佬族民俗风情》由广西区内长期从事民俗文化教学、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过伟编写,内容包含欢乐的劳动场景、瑰丽的生活画面、缤纷的岁时节日民俗、五彩的民族服饰、多样的民族美食、庄重的民族礼仪、愉悦的游艺民俗、动人的民族观念、璀璨的民族艺术、丰富的民间文学等等,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代表性。
《仫佬族民俗风情》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使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中感受八桂大地世世代代发扬和传承的民间民俗文化和广西仫佬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的真、善、美。
八桂大地世世代代发扬和传承着的良间民俗文化,凝聚着广西各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的真、善、美。
过伟编著的《仫佬族民俗风情》采集有关广西仫佬族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加以整理编写,内容包含欢乐的劳动场景、瑰丽的生活画面、缤纷的岁时节日、庄重的民族礼仪、愉悦的游艺民俗、璀璨的民族艺术等,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代表性,使读者从中感受到广西经典独特的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