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美)玛丽安娜·沃尔夫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普鲁斯特与乌贼》由玛丽安娜·沃尔夫著,王惟芳和杨仕音译,这是一本关于大脑和阅读的颠覆之书。对于一些人们长久以来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本书给出了相反的观点。比如,儿童不是自然而然地学会阅读的,人类大脑中根本就没有专门负责阅读的基因;阅读障碍者们大都天赋异禀,爱迪生、达芬奇、爱因斯坦都存在阅读障碍。

乌贼与普鲁斯特的微妙共鸣。阅读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其实包含了无比精密复杂的大脑活动。本书以法国著名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为象征性例子,与一般人眼中地位低下的乌贼作类比,从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探索阅读与大脑的关系。

内容推荐

《普鲁斯特与乌贼》由玛丽安娜·沃尔夫著,王惟芳和杨仕音译,主要讲述大脑如何进化出阅读能力,并同时揭露智力进化的奥秘。人类之所以能够学会阅读,仰赖的全是“脑部可塑性”的设计;反之,人类在阅读时,大脑在生理及智力层面都发生了改变。

《普鲁斯特与乌贼》作者沃尔夫以倍受世人推崇的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为象征性例子,将其与相对而言无比单纯的乌贼进行对照,探索“阅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层面。普鲁斯特的阅读圣殿与科学家的乌贼实验恰巧提供了互补的角度,帮助我们了解“阅读”的繁复之美。本书从苏美尔人、苏格拉底,探讨到阅读障碍的各个面向,带领读者重新认识我们的大脑,惊叹于大脑如此珍贵的进化奇迹。

目录

前言 大脑天生不会读

第一部分 我们是如何学会阅读和思考的:阅读脑的进化

 第1章 普鲁斯特与乌贼给我们上的阅读思维课

阅读——智力的“庇护所”

阅读的认知过程

阅读脑的设计原则

人类的大脑如何学会阅读

个体的大脑如何学会阅读

大脑无法阅读的情况

 第2章 阅读脑与思考的自然史

人类最早的语言

文字的第一次突破:象征符号

文字的第二次突破: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

苏美尔人如何教儿童阅读

从苏美尔语到阿卡德语

象形文字的发明

龙骨、龟甲与绳结:其他早期的奇妙文字

 第3章 苏格拉底反对的“阅读”是否会妨害人的思考

什么是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是否造就了不一样的大脑?

苏格拉底的抗议

第二部分 阅读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阅读脑的发展

 第4章 阅读决定孩子拥有怎样的思维与人生

从听故事到读儿歌

我们还可以为孩子做什么

 第5章 阅读者的五大进阶(1)

开始阅读之旅

萌芽级阅读者

初级阅读者

解码级阅读者

 第6章 阅读者的五大进阶(2)

流畅级阅读者

专家级阅读者

第三部分 不会读的大脑也有高品质的思维:阅读脑的变奏

 第7章 阅读脑的补偿机制

盲人摸象般的历史

阅读障碍的诸多面貌

世纪之谜

 第8章 不要错失阅读以外的才能

阅读障碍者的右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

第四部分 让大脑有时间来思考:超越阅读脑

 第9章 网络时代的阅读与思维方式

对阅读进化的反思

对阅读自然史的反思

对阅读障碍的反思:跳出定式思维

致谢

试读章节

第1章 普鲁斯特与乌贼给我们上的阅读思维课

我相信就其本质而言,阅读是一个在全然的孤独之中,仍令人心满意足的沟通奇迹。

马塞尔·普鲁斯特

学习本身包含了对天性的培育。

约瑟夫·勒杜

没有人生来就会阅读,人类发明阅读这项活动也只是几千年前的事情,这项发明使大脑精密的结构重新排列组合,思维得以延伸,进而改变整个人类物种的智力进化过程。阅读是历史上最卓越的发明之一,其结果之一便是让我们有了记录历史的能力。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够发展出这项技能,是因为人类大脑拥有在已知的结构上建立新联结的超凡能力,经验对大脑的塑造使得这一过程成为可能。大脑机能的核心是其可塑性,我们因此才会思考自己是谁,未来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书主要讲述大脑如何进行阅读的故事,同时揭开智力进化的奥秘。这个故事不断地在我们眼前更迭,在我们指间流转。由于大脑会持续建立新的联结,这种联结将驱使人类的智力发展朝着崭新且多元的方向前进,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我们将见证人类沟通能力的转变。了解阅读对大脑的要求,以及阅读怎样促进我们的思考、感觉、推理及理解他人的能力,在今天看来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大脑正从“阅读脑”向“数字脑”转变。通过理解阅读的历史演变、儿童获得阅读能力的过程,以及阅读对大脑生物基本架构的重整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作为智慧物种所具有的神奇性和复杂性。这将会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类的智力进化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以及在创造未来时我们将会面对怎样的选择。

本书包含3个部分的知识:

◎人类在早期,即从苏美尔时代到苏格拉底时代,是如何学习阅读的;

◎人类生命发展周期中日益复杂的阅读学习方式;

◎大脑学不会阅读的原因,包含科学解说及案例介绍。

总的来看,本书积累的有关阅读的知识,既展现了人类作为能阅读和记录的物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引导我们注意哪些习惯值得保持。

从历史和进化的视角研究阅读脑,其中的价值还不能一眼看透。但关于怎样去教授阅读过程的本质,它提供了一个既传统又新颖的方法:研究那些能学会阅读的人,也研究那些在阅读方面存在障碍的人。阅读障碍者的大脑系统组织方式有所不同。理解这些通过基因指令代代相传的独特大脑系统,将以意料之外的方式扩充我们的知识,同时也暗示我们,新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在本书的3个部分里,都交织着另一个话题:大脑是如何学习新事物的。除了阅读,大脑鲜有重塑自身以学会新智力功能的惊人能力。在人类进化史中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大脑中更多的结构和神经回路原本是专门负责视觉和口头语言等更基础的能力的,阅读使大脑在这些结构上建立起新的联结。现在我们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每当我们学会一项新的技能,神经元之间便会建立新的联结和通道。计算机科学家们用“开放架构”(open architecture)这一术语来描述该系统:功能非常丰富,可以通过重新排列来适应变化的需求。在人类基因遗传的约束下,大脑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开放架构”的完美例子。在此设计模式下,我们生来就有能力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能够超越自然。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注定要有所突破。

因此阅读脑是“双向互动”理论的典型。我们之所以能够学会阅读,仰赖的全是脑部可塑性的设计。当阅读发生时,个体的大脑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智力层面都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例如,在神经元水平上,一个人学习汉语阅读时使用的特殊神经联结模式,和学习英语阅读的神经联结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当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首次阅读英文时,他们的大脑会尝试使用基于汉语模式的神经通路。学习阅读汉字的行为塑造了阅读汉语的大脑。

同样,我们如何思考以及思考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阅读所产生的见解和联想。正如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Joseph Epstein)所言:“每一个文学家的传记都要详细记录他在何时阅读了什么书籍,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我即我所读’。”

·阅读——智力的“圣殿”

阅读脑的两个维度——个体智力的发展和生物学上的进化,很少被结合起来描述。然而把两者并列来看,我们会发现很多关键和精彩的启示。在这本书里,我将以备受世人推崇的法国著名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为例,与相对而言无比单纯的乌贼作对照,从两种截然不同的角度探索阅读。

普鲁斯特将阅读看做智力的“圣殿”,在那里,人们可以接触到众多永远不能亲临或者不能理解的“另一种现实”,这些“另一种现实”的好处是不需要读者离开舒服的躺椅,就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新体验,以及由新体验带来的心智的提升。

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就开始利用中央神经轴突较长、害羞又狡猾的乌贼,来探究神经元之间是如何激活和传递信号的,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当神经元出错时,大脑如何进行修复和补偿。当代的认知神经科学家则致力于另一个层面的研究,即大脑中各种各样的认知(或称心智)过程的运作方式。在此研究范畴中,阅读极具典型性,这种文化产物需要从大脑已存在的结构中发展出新元素。阅读时大脑如何工作,出现问题时大脑如何聪明地调整,这些都类似于早期神经科学对乌贼的研究。

在阅读过程的不同维度上,普鲁斯特的“阅读圣殿”与科学家的乌贼研究恰好提供了一种互补的模式。为了更具体地介绍本书的思路,我摘抄了普鲁斯特《论阅读》一书中一段美得令人无法呼吸的文字,请读者以最快的速度阅读:

恐怕不会再有如童年一般充实的岁月……一本喜爱的书陪伴我们度过许多时光。仿佛其他一切皆为了阅读而存在,因此我们将所有打扰阅读的种种,鄙视为对此神圣享受的粗俗妨碍,其中包括:在读到最有趣的片段时,有朋友找我们出去玩游戏、害我们不得不抬起头或更换姿势的恼人蜜蜂及阳光、即便到了黄昏天空由蓝转暗时搁在长椅上碰都没碰的下午茶、到了得回家吃晚餐的时间;遇到这些事时,满脑子只想着待会儿一定要立刻继续未读完的章节。尽管以上说的例子在那时只让我们觉得烦人,但是它们却也深深烙印在甜美的记忆之中(现在想来,其实远较当时深爱的书籍本身更为珍贵)。而若是改天我又重新拾起那时读过的书本浏览,唯一的原因正是对于那些已经逝去的日子,深深缅怀所致;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多希望能够再次看见孩童时代陪伴我读书、如今却不复存在的池塘与家园。

P5-8

序言

数字时代,阅读脑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生活在人类历史上一个卓越而并不独特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获取更多知识的能力取得了指数级的发展。但同时,在深化知识方面,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人类可能又失去了一些能力,这些能力就像知识广度的扩展一样,对人类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

正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生活的希腊,经历了从口语文明到文字文明的发展一样,我们也处于两种文明之间,即文字文明和数字文明。数字文明对知识、社会、个人及情感的发展具有与以往不同的、非常强大的影响。我们对此既没有充分理解,也没有完全重视。苏格拉底曾对阅读会对年轻人的记忆及知识内化产生的可能影响提出过很深刻的质疑,我们也需要像他一样,在文明变迁完成前,问一问获得、分析和利用知识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如果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所经历的希腊历史在今天重演,我们会晚一代人进入数字文明。如果新的文明变迁也会对认知产生类似于口语文明到文字文明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那么我们便会获得记忆与知识习得的重要新能力,但也许也会忽略记忆能力的其他方面以及获取知识的更内在化的方法。今天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需要在两种文明之间做出选择。具体来说就是,有关阅读时大脑机制的科学在不断发展,这为我们选择应该保留和发展两种文明中的哪些要素提供了判断的基础。

·阅读方式对阅读脑发展的影响

这本书从理解大脑如何学习阅读开始,讲述了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阅读如何改变了阅读者的大脑和心理。这些讲述是从文字的起源说起的。追溯文字的历史,为我们理解“阅读脑”的进化以及引起人类发展的所有原因提供了基础。当明白了目前阅读脑所具有的巨大的知识方面的变化能力之后,我们就会领悟到,不加深思地转化为数字阅读脑会使我们失去什么。这本书的目的是使我们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阅读者,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怎样的脑发育过程,以使他们在面对数字媒体的大量信息时,能发挥作为阅读者、思考者和学习者的最大潜能。

年轻的阅读者会面对网络中铺天盖地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占用他们有限的注意广度。这样的年轻阅读者在阅读书本时,在需要非常深入地理解所阅读的内容时,会完全专注吗?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在无意中创造了只有“连续的部分注意力”的年轻人,他们集中注意力和深入到书本表层意义之下的能力的发展方式,再也不会与我们老一辈相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苏格拉底曾担心,貌似会永久存在的书本会让年轻人在开始阅读前就以为自己知道书本内容的精髓了。

因此,本书提出了以下这个问题:即时呈现、数量惊人的网络信息貌似很权威,那么它们是否会让年轻人在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判断能力之前。就以为他们所获得的就是事情的“真相”?

我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儿童认知发展以及阅读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阅读脑是大脑可塑性的一个完美例子。当学习阅读时,我们会利用大脑的可塑性来创造一个新的“阅读通路”,它是由大脑中很多最精妙的“原始部件”组成的,比如语言、记忆、基本认知以及视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在“阅读通路”中增加更为复杂的认知特点,并会对推理、类比推理、情绪反应及发明创造产生影响。这些后加入的部分就是我所说的专家级阅读脑的“深入阅读”能力,它是今天我们所知的许多阅读科学的基础。我不得不问,现在的年轻人还有时间来开发像推理、批判性分析思维这样的“深入阅读”能力吗?这类能力的开发与培养需要许多年的时间。问题是,让我们可以建立新通路的神经可塑性同样也意味着,读写能力的通路既可以包括更复杂的阅读过程,也可以不包括。换句话说就是,大脑的可塑性意味着我们既可以建立一个相对简单的、通路被缩短的阅读脑,也可以建立一个阅读时会激活更复杂的认知过程的阅读脑。我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对于我们的社会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因此,我提出的根本性问题是关于如何培养下一代人“深入阅读”的能力和素质。孩子们有时间来发展这些技能吗(比如若干年)?在阅读时,他们有时间来运用这些技能吗(例如每增加一个过程就会多用几毫秒)?作为拥有受过高度训练的阅读脑的成年人,我们只需要检视自己阅读20世纪的作家,比如普鲁斯特的复杂句子时的耐心即可,当然更不用说19世纪的文学作品和诗歌了。

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也在发生改变。当我们的下一代学习阅读的时候,这些适应了数字阅读的孩子会有耐心来广泛阅读和学习早期文化中的书籍吗?可能性微乎其微,数字媒体,以及快速变化的、使注意力不断移动的吸引物不会提高阅读能力。当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本身还处在它的发展阶段时,比如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屏幕上出现的每一个新的刺激都太有吸引力了,没法不去注意。年轻的阅读者会跟着快速地转移注意力,既没有几毫秒的时间也没有动力停下来,认真思考他们刚刚看到的东西。确实,每一次进化都促使我们能够反射性地从一个刺激更快地移动到另一个刺激,而数字世界放大了这种内在的倾向。

从这个角度考虑,每种文化中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我们阅读的内容,而是孩子们如何学会阅读和思考。他们会在阅读时深入思考吗,比如推断含义、推导事实、对已有的知识施加影响,最终超越书本,产生新的想法?或者年轻的数字阅读者只会泛泛地阅读?这真是“苏格拉底的噩梦”。如果是后者,当年轻人不能充分发展批判性分析或创造性思维能力时,整个社会都将退步。我的书虽然没有提供答案,但每种文化都应该推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中国及西方国家应如何应对数字化的冲击

在结束中文版序前,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必须提一提。第一件是,尽管这本书的大部分重点放在了西方文字系统上,但我想强调的是,与字母系统相关的大多数思考也同样适用于汉字系统。事实上,几乎每种文化、所有文字体系中的人都正在变成另一类阅读者,他们每天使用数字信息资源,大部分阅读时间是在电脑前,而不是在印刷品上度过。在美国,新的估计数据显示,儿童在某种形式的数字媒体上用掉了太多的时间叫~13个小时。由于儿童在外在影响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因此我不得不问,美国和中国的孩子怎么能有时间来发展内心生活?比如,美国或中国的孩子有时间玩耍吗?

这个看似简单的想法源于一个长期广为人知的认识,即玩耍和探索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总的说来,所有文化及家庭都必须寻求一种宝贵的平衡。正如中国的古语所说,过犹不及,对于数字世界中的孩子们也是如此。许多孩子在各种数字设备的包围中长大,从给小宝宝的影碟到给三岁孩子的笔记本电脑。因此,各种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在数字技术逐渐成为孩子生活中心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在外部给予和内部建构之间寻找什么样的平衡呢?

第二件必须提及的重要事情是,在中国和在西方国家一样,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就面对成年生活。我们不可能回到没有数字产品的社会,我也不建议这样做,也尚无顾此又及彼的完美解决方法。但我相信,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和需求非常相似。我们如何能确保孩子们为21世纪做好准备?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数字技能成为必需,我们如何确保孩子们在使用这些技术、利用更大的信息存储能力时,能运用最高层次的推理思维?最后,我们如何为未来全球化的,知识会以最佳的形式被传承、积累和深化的社会奠定基础?

书评(媒体评论)

阅读有多可贵?沃尔夫说,经常看书的人比不太看书的人更有可能去投票,参与体育、戏剧、音乐和摄影等文化活动。爱读书的人如此乐于走出去,也许是因为当他们孤单一人时看书给了他们信心。阅读在某种程度上能赋予我们行动的勇气,对于民主社会来说,失去这一习惯将非常危险。

贝小戎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

任何想要知道阅读与书写历史的人,都应该来读这本饶有趣味、巨细靡遗的书,书中清楚呈现了大脑让我们一步步成为文字魔术师的历程。了不起的杰作!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阅读史》作者

一句话,这本书令人震惊!沃尔夫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时间、跨越文化、进入大脑结构的旅程,探索人类何以存在这一长久以来困扰我们的哲学问题,以及关于书写、阅读与大脑进化的一切……读这本书犹如跨越时空去做一场不可思议的漫步,你准备好进入这个让人惊叹的世界了吗?

康妮·尤尔 斯坦福大学教育系教授

沃尔夫的每个观点都很有道理,对所运用的专业术语解释清晰,她非常清楚自己要写什么样的书,并特别提出在当今文化背景下尤其要重视儿童的阅读需求,她还真正预言了计算机文化对阅读思维的影响。

《华盛顿邮报》

沃尔夫在相对紧凑的篇幅中旁征博引,融汇了众多学科的知识,如语言学、神经学、认知心理学和考古学等。她的观点是如此清晰,她为阅读着迷,并获益于阅读的力量。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沃尔夫让我们重新敬畏人类大脑无与伦比的适应性、创造性以及通过简单的字母排列就可以联系其他思想的能力。

《旧金山纪事报》

针对半文盲状态的青年人越来越多的情况,沃尔夫适时地敲响了警钟。只有阅读能改变这种状况,而这本书会引发我们对此问题的思考。

《星期日泰晤士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0: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