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诵中找到情感和思想的共鸣,从经典中传承历史和文化的精华。
经典是常读常新的,是连接过去、走向未来;的桥梁。于个人来说,不同阶段的成长,阅读经典,揉进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就有了不同的感悟;于整个历史来讲,不同的历史时期,解读经典都带着时代的痕迹。就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经典都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于社会,可以转移风气。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经典永不流行,经典永不过时。”“永不流行”彰显了经典的高贵品位,“永不过时”突出了经典的永恒价值。朗诵经典,不是附庸风雅,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因循守旧,止步不前,而是从现实出发,寻找经典和现实的连接点,获得走向未来的智慧。朗诵陶冶性情,经典常读常新。
这就是由明德主编的《中华朗诵经典诗文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中华朗诵经典诗文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经典是那些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文章,经典是那些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作品,经典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著作。中华经典囊括了中华民族最为本真的宇宙观、人生观、世界观,从问天到咏梅,从离情到别恨,从修身到齐家,从治国到平天下……它记录了从古到今历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它传递着人类的普世情怀、生命意义和终极追寻,它蕴涵着滋养后人高尚品行的丰富特质,而这些,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食粮。
古人无论写诗还是作文,都是构思、修改与朗诵同时进行,写成后自吟自赏,以获得意境美与音乐美的双重艺术享受。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诗为文都要“吟”。古代诗乐不分,诗与词都配合乐谱歌唱,后来诗词逐渐脱离乐谱成为独立性的书面文学,但字词仍然保留着声调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的音乐性。曼声长吟、抑扬顿挫,就能把诗词的音韵美和内在的情趣意境表现出来,收到感发兴起的艺术效果。因此继承和学习朗诵,十分必要。
由明德主编的《中华朗诵经典诗文大全集(超值白金版)》分为“中国古代经典诗文”和“中国现代经典诗文”两部分,书中既有黄钟大吕般激越的诗文、清新隽永的咏怀文章,也有饱含哲理的精妙小品。把大浪淘沙、积淀成金的经典依循时光脉络编纂罗列,便成了一条历史长河,它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走来,历经秦汉风华、魏晋风骨、大唐气象、宋元词韵、明清义理,直到当代,与世界各国文明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