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武编写的《经济骨干:胜利油田开发与建设》为“共和国故事”系列丛书中的一册,选取了我国胜利油田开发与建设事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细节事件,详细讲述了该事件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的历史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经济骨干(胜利油田开发与建设)/共和国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郑明武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郑明武编写的《经济骨干:胜利油田开发与建设》为“共和国故事”系列丛书中的一册,选取了我国胜利油田开发与建设事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细节事件,详细讲述了该事件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的历史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内容推荐 《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经济骨干:胜利油田开发与建设》为该套丛书之一,它汇集了我国胜利油田开发与建设事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细节事件19个。如:打响石油勘探之战;中央批准会战报告;余秋里号召艰苦奋斗;输油管线成功穿越黄河等。 《经济骨干:胜利油田开发与建设》由郑明武编写。 目录 一、艰苦勘探 打响石油勘探之战 获得正确勘探方向 钻井队千里奔赴东营 艰苦奋战进行钻探 发挥政治工作的威力 第一口井顺利出油 二、开展会战 中央批准会战报告 长运公司帮助搬迁 余秋里号召艰苦奋斗 空勤汽车团参加会战 长运公司再立新功 同井队进行多项创新 工具班再现“铁人精神” 人民积极支援会战 山东省大力支援会战物资 三、辉煌成就 朱德高度评价油田 胜利油田职工向中央汇报 建成东辛输油管线 输油管线成功穿越黄河 试读章节 打响石油勘探之战 1956年11月10日,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中央委员84人,中央候补委员65人,列席147人。 全会主要讨论国际局势问题和1957年度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问题,以做好第一个五年计划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衔接工作。 新成立的石油部几个领导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时,在大会主席台上,坐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他们笑容满面地看着台下1360多名代表和列席代表。 冶金工业部代表的发言把会议推向了高潮。他宣布,当年的钢产量坚决达到850万吨! 按照会议程序,下一个发言的是石油工业部的代表了。 于是,石油部副部长李人俊登上主席台。突然,他大声地喊道: 我们打擂!我们和你们冶金部打擂! 李人俊刷地一指台下冶金部的代表,大声地说: 你们冶金部产一吨钢,我们石油部坚决产一吨油…… 会场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当然还有与会同志的质疑声。 会场终于平静了下来,李人俊拿起讲台上的发言稿,正要讲话,一个湖南口音突然出现:“你们行吗?” 毛泽东笑容可掬地望着李人俊。 李人俊一怔,余秋里也一怔。 “行……”李人俊大声地喊道。 毛泽东鼓掌了,台上台下再一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而且这次掌声比上一次更大。 原来,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十分落后,百业待举,加上帝国主义卡脖子、搞封锁,油料供应极为紧张,城市里跑的公共汽车不得已都背上了大煤气包。 看到这种状况,石油地质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心里特别难受,恨不得两手扒出油来。 那时,石油战线上的同志只有一个信念:艰难困苦无所惧,一定要把油找出来。 然而,华北平原这么大,到哪里去找油呢?这可真是大海捞针。 当时,一些外国专家断定“华北无油”。长期以来,帝国主义极力散布“中国贫油”论调。他们的“权威’,们主观断言,只有在海相沉积层中才能找到石油,中国大部分地区是陆相沉积层,“几乎无石油蕴藏的可能”。而中国国内也有那么一些人,人云亦云,胡说什么在渤海湾地区开发石油“是最没有前途的”。 就这样,“中国贫油论”的精神枷锁禁锢了人们的头脑,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谢家荣等教授不信邪,通过精心研究,都认为华北平原可能有油。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1955年国家决定对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大别山以北、渤海以西,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地区,开展一次区域性的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工作。 随着一五计划的逐渐完成,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已经陆续展开,工业战线对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需求量大增。 而此时,除去玉门油田能采出一些石油外,其他地方基本没有石油采出。戴在中国头上多年的“贫油国”的帽子还没有被摘掉。石油的缺乏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1955年7月,为了推动石油工业发展的步伐,中央成立了石油部。原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学院院长李聚奎将军,被任命为第一任部长。 后来由彭德怀推荐,毛泽东、周恩来决定让号称“独臂将军”的余秋里担任石油部长。 石油部成立后,任务并不轻松,在全国进行石油勘探是此时的主要工作。 根据地质部李四光部长1954年关于“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资源的勘探”的论述,华北油气前景是很有希望的,如果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处与地质部华北各省地质厅、局协同作战,密切配合,一定可以加快找油步伐,那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上世纪50年代末,在各个石油探区当中,华北地区勘探形势最好。 这个地区的区域地质工作是从1955年开始的。这年的年初,地质部和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分别作出决定,要在华北平原开展石油普查工作,进行大规模的找油工作。 当年,地质部组成华北石油普查大队,在华北大平原上开展综合石油勘探。 1956年,石油部西安地质调查处成立了华北平原综合研究组,到山东工作;下半年组成华北石油钻探大队,首先展开了山西沁水盆地、大别山地区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 从此,地质部和石油部并肩战斗,在华北平原上先后进行了重力、磁力的区域普查工作和部分地区的电法、地震大剖面和地震面积详查,重点对局部构造的基准井进行钻探。 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石油部、地质部3个部门组成的石油地质委员会,选定在河北省沧县至南宫明化镇隆起构造上,钻探华北平原第一口基准井华1井。经石油部批准,华北石油钻探大队32104钻井队担任这口井的钻探任务。然而,后来该井完钻时,未能发现油气。 勘探工作的不顺利,并没有使余秋里感到沮丧,军人出身的他依然具有必胜的信念,他对新中国的石油工业仍然充满希望。 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前夕,有一次,余秋里和他的石油部的同志们在秦老胡同聊天,当时冶金部长王鹤寿在场。 闲谈中,王鹤寿谈及冶金部的钢铁生产形势和计划时,很是兴奋。 余秋里不服气,血气方刚的他立即提出“你们冶金部产出一吨钢,我们石油部就采出一吨油”。 工鹤寿听了简直觉得好笑。因为当时钢铁产量已达530多万吨,而石油仅140多万吨,还不到钢铁产量的三分之一。 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石油部副部长李人俊提出了余秋里的这个追赶钢铁的口号后,石油部面临的压力就更大了。 1958年12月18曰,深冬的济南十分寒冷,济南的大街小巷里行人开始少了起来,市民已经开始在屋里避寒了。 这一天,晋、冀、鲁、豫4省石油勘探协作会在济南市山东宾馆召开了。 这次会议由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处主持,地质部石油司司长梁小平,苏联专家潘捷列耶夫及关士聪总工程师,山西省地质厅厅长杨成江,山东省地质局局长沈鹰、副局长戚涛,河北省地质局局长和各省局石油普查大队的地质师、工程师以及华北石油勘探处的科、队长以上干部及技术干部参加了会议。 经过多方激烈讨论,大家出谋划策,会议终于达成了《华北石油勘探协作协议书(草案)》,为加强石油勘探协作拉开了序幕。 于是,一场石油勘探之战打响了! P2-7 序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