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相遇或者错过(广州散韵)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凤莲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相遇或者错过(广州散韵)》是关于广州这座城市的情绪。

也是关于个人的人生角色的情绪。

更是关于从个体视角对历史叩问的情绪。

您即将翻开的这本书,是作家梁凤莲用文字为自己编绣的一幅广州的生活图景,伴随着娓娓乡音的文化解说,是呈现在您面前的云山珠水的诗情和彩云追月的眷恋,是泼洒在宣纸上的故乡情怀的温馨和岭南风采的飘逸,是诉说在音符中的生命轨迹的旋律和一个女人同一座城市之间缠绵委婉的爱情故事。

内容推荐

您即将翻开的这本《相遇或者错过(广州散韵)》,是作家梁凤莲用文字为自己编绣的一幅广州的生活图景,伴随着娓娓乡音的文化解说。

《相遇或者错过(广州散韵)》收录了《本次列车终点是你》、《浪漫与唯美的敬礼》、《哦,红棉!》、《天地大美的立言》、《百年承诺》、《母亲絮语》、《感谢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比生命寂寞》、《比烟花灿烂》、《激情或者岁月》等文章。

目录

第一辑 相遇或者错过

一座城市的爱恋与传奇

相遇或者错过:随广州一起成长

我的流水情缘

个人、历史、出生地的关系

美丽与珍贵的唤醒

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

青春永远忧伤

重组时代的影像

执迷而悟

这片土地生长出来的文字

另一种表白:一路走好

第二辑 三重门

穿越:从英伦回到广州

金桥下的忧愁河

本次列车终点是你

浪漫与唯美的敬礼

第三辑 比生命寂寞 比烟花灿烂

哦,红棉!

天地大美的立言

百年承诺

母亲絮语

感谢世界上所有的事物

比生命寂寞

比烟花灿烂

激情或者岁月

雨夜笙歌

闪回

第四辑 广州散韵

散韵一:

阅读,是对生存的另一种关爱

天堂与阅读

阅读和什么有关

丁香花

发现(之一)

发现(之二)

品读“广”字

一个人的滋味

认同与高贵

闲适与放达

城市的记忆

春天的感念

与心灵独处

此刻

白色的翅膀和天空

用梦纠正生活

走进云彩的田野不归

长廊贯穿春秋

温暖而伤感的旅程

跌跌撞撞走过黑暗

漂泊的命运不靠岸

黑暗点灯

石板路通向过去

古老的幽灵

彼时的江湖

一路捧好

一蓑烟雨任平生

心宽何处不讨缘

日出把黑暗留在背后

散韵二:

文化的追溯与飞翔——(《广州九章》章首辞)

后记

试读章节

传统与现代,现在与未来,眼睛与眼睛重逢,那期盼悠悠的火苗,像广州点燃的亚运圣火,节庆的炮仗为媒,一飞冲天,就把整座城市的激情与活力全部引爆了。

重逢,有那么大的冲劲,相拥,有那么多的爱恋,无边落木,珠江滔滔。

从此,这座城市就有了最传奇最岭南的唤醒,就有了最记忆最深远的复活,就有了最风情最亲和的再现。文化与盛典,文化与盛世,文化与亚运与你我,彼此深情凝视。

从此,就把所有的思念重新呵护,就把所有的枯竭重新滋养。彼此的暖怀,彼此的撑持,彼此的挚爱与敬重,从此,是可以相信天长地久的。

最古老的是广州,镇海楼的红墙、五仙观的钟鼓、城隍庙的香炉。

最现代的更是广州,七彩幻变的广州塔,高楼环拥的新中轴,烁彩镏金的珠江河。

没有人想到会有这样的团聚,没有人想到会是这样的相逢。

机遇,让广州发散着惊喜的炫目;大变,让广州美得淡定从容,淡定到足以感染生活,从容到让世界为之瞩目。

2.最传奇最岭南

来不及捕捉到最准确的时刻,那些跌落在地上的珍珠,那些历史闪光的片羽,被重新穿织装扮起来。

用眼睛铺排出来的世界,其实是内心真实的无言诉说,是折射出来的赞美与还原,把现实的情景还原为梦想,把梦想的场景融汇入现实。

传奇,就是对着时间的私语,对着记忆的无法忘怀,更是对着梦想的真实勾勒。

曾经的广州,咫尺指认,方圆可踱,城市的幅员就是从东到西,复活的记忆就是从东濠涌到荔枝湾。

而云山珠水便穿越而过,轻轻就把一座老城揽在臂里,镇海楼、五羊雕、中山纪念堂、解放碑,珠江在前,日日流淌,这就是昔日盈盈可握的广州了。

从东边走来,就能从这座城市的近处走进历史。

东濠涌,东边曾经的绕城河,它把广州人的日子与珠江的千里烟波连在了一起。蜿蜒流淌,大江大河在不远处,调节着春夏秋冬。曲成万物,曲则全,让人想到曲水流觞的儒雅,想象水润万物的祝福。

然而美好一度消失了,遗弃是与污垢一齐遭劫的,水秀花香成了退色的梦,匆忙与潦草让城中的日子杂乱无趣。

没有人在意一条河涌的毁弃,其实是一种诗意日子的放逐。没有人会联想,那些也曾是家国担负的东山大少,权力与金钱的收放中,水与理想,风声在耳,水声悠悠,所谓的风水,是怀拥天下的抱负中,那一点点难得的游离与放松。

这涌涧可是珠江的余韵,是居家风貌的留白,是粤人情性柔中有刚随物赋形却又大江东去勇于争先的情怀写意,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

从来,旧时的东山吹的是南风,温润、富足、暖怀,连通大海,东山大少住的是东山小洋楼,而东山大少指向的是革命、政权、经济、强势,抒写的是建造一座城市的情怀。

从西边进入,从记忆的源头回溯。那是这座老城最触动心弦的记忆。

一湾溪水,两岸树绿花红。浪漫和诗情缘此而生,临水而居的风情优哉游哉,庸常的时日也是可以雅兴大发的。如果说珠江是广州的唐诗大作,荔枝湾则是西关的宋词小令。风生水起时,这西关,从此就是如诗如画的时光装点,比梦境来得真实,比真实来得娴雅。它成了城中生活不可多得的柔情寄托。

当它一度被覆盖以后,奔忙劳作的一日三餐开始失色,所谓何来,营营苟苟,活着可以没有尊严没有浪漫没有诗意的吗?活着就是负累奔波粗陋苟且吗?沉默经年,没有答案。只有在文字图片的慰藉中,遥想当年,那是仰望天空的西关小姐,一生无言的倾慕与心痛。

这溪水是母亲河的流波,是市井民情的闲笔,是西关文化的泉眼,没有滋润,就注定干枯、消失。

旧时,西关吹的是东风,轻快、舒爽、闲散、自在,可品可赏的日子,可鉴可叹的光阴,湾畔小艇,粤曲悠然,凉风送爽,其乐陶陶。西关小姐芳踪无觅处,亦是情趣失踪的寡淡断肠时。

守候是会唤醒感动的,等待终究会有回应的。天地万物同在,今夕何夕,时间见证,这就是2010年广州的金秋。

这不再是虚拟,也不再是梦想。眼睛与眼睛真的重逢,梦境与现实真的携手。溯源而起,源水而至,波光盈盈中,相遇,随缘,再相逢,此处是——河涌、栈道、花圃、清流潺潺,彼处是——回廊、花船、柳岸、拱桥弯弯,都是情怀可掬,爱意绵绵。复活的不光是美景,唤醒的不光是记忆,那些随风而至的畅达,该是无声的赞美和感叹,人生如斯,幸甚幸甚。

东濠涌与荔枝湾,是老城临水风情的琴弦琮琮,东山大少与西关小姐,是不老情怀的绝配风采。如今,相约一齐复现、一齐缅怀,东山与西关,一齐呼唤应答,在城中央,在水中央。

3.最活力最时尚

色彩,在想象力的调配下涂抹,光亮,在创造力的驱遣下变幻,有一种魔力鬼使神差。从此,想落天外,要多瑰丽便有多瑰丽,要多炫目便有多炫目。P4-6

序言

您即将翻开的这本书,是作家梁凤莲用文字为自己编绣的一幅广州的生活图景,伴随着娓娓乡音的文化解说,是呈现在您面前的云山珠水的诗情和彩云追月的眷恋,是泼洒在宣纸上的故乡情怀的温馨和岭南风采的飘逸,是诉说在音符中的生命轨迹的旋律和一个女人同一座城市之间缠绵委婉的爱情故事。

梁凤莲对广州的爱是深沉的美学,因为深沉而要赞美。在梁凤莲的画卷里,广州是一株红棉——

“饱满硕大的骨朵,厚实丰腴的花瓣,浓郁纯正的色泽,艳丽而不妖媚,浓烈而不猥琐,如同一个绝色刚烈深情忘我的女子,这就是红棉花。春天是红棉花的舞台,它要纵情投入,尽情释放生命的华章。在这个舞台上,百花竞放、多姿多彩,然而,红棉花是奇谲的、独一无二的,如此倾情激越的绽放,毫不掩饰地伫立在枝头,向着万物裸露自己的情怀,这样的奔放,才当得起大情大性的胸襟。红棉花有着绝无仅有的骨性,也有着绝无仅有的表白,它不需要簇拥和呵护,也不需要热闹与遮掩,一朵花又一朵花,就伶伶俐俐地站在技头上,响应着春天的到来,要爱就爱得坦诚一些,要表白就热切一些,舍我其谁,它把自己的生命承诺都捧出来了,还有什么不敢担当的呢。广州就是红棉花,因为它的热烈、激情、奔放,还更因为它的骨性和柔里含钢的风神,有着傲然与投入的大义,是君子世界中的巾帼丈夫。”

梁凤莲对广州的爱是深沉的哲学,因深沉而要改变。在梁凤莲的思考中,广州是火中的凤凰——

“在悄无声息中,曾经的温暖、曾经的真实置换了,我一度对这座城市变迁中的表象感到陌生、感到局促和逼迫、感到了逃离的压力。功利、浮躁、混杂、没有章法的膨胀、不得要领的浮泛、充斥一切之上的欲望、人际问的冷漠与隔隙,原有的庸常与怡然自得,变异为庸俗与急不可耐的拜物教、拜权教、拜钱教,人心的真相与品格的质地似乎在不可遏止地下坠。此时,写作的意义和文化本身的意义就显出了自身的作用力。寻索和唤回,意义就是让广州文化的光彩焕发出来,去建立一种有特色的更应是有尊严的生活,获得一种在庸常平淡与琐屑随意的营生中所应有的分量、应有的尊严、应有的自持和信心。我愿意把自己的心力全部托付给这样的一种书写——对文化真相、对生存本质的寻索与唤回,我相信这种改变的可能性、奋斗的可能性、超越的可能性,天地之间会有无形的时空储存这些可能、期待这些可能,并进而把它变成事实。”

梁凤莲对广州的爱是深沉的文化学,因深沉而要讴歌。在梁凤莲的理性中,广州是岭南文化声色情昧的聚点——

“广州的生活在不经意问积淀为文化的蕴涵,此中,系联着自己的生命热情、情感体验和心理支点,于是,日子的细碎就不再仅属于吃喝玩乐,而是有了特殊的精神内容、特殊的审美价值。于是,此地的生活情趣可视作一种文化的姿态,同时也成了我文化表达的巨大的心理背景。声色情味,这是我从小到大滋长出来的对广州总体概括的感觉。声是说其市声,幼时听江边鸣笛,听街巷的招摇叫卖,大时听街市人声鼎沸茶楼嘈杂,青春时听港台歌听茶座,中年时听粤剧听时风细雨,广州的声音活色生香、生猛异常,二十四小时延伸昼夜。色则是绿意葱茏下,阳光雨幕倾泻,本土海外潮汛流转,五光十色,什么品种都在广州舶来速递发散开去。情则是此处的人情忽浓忽淡,冷暖自知,倒也疏松随意,无牵无挂中,谁也不欠谁的,只管各自的营生各自的饭碗,实在而不旁骛,乐得个优哉游哉。味则是食在广州的口福,看似无大无小,却是平民的根柢情性的本真。这本真中包裹着岭南文化的谜底,为着这样的谜底,就有了对文化持续不断的解悟和书写,甚至对此会有一系列的坚持,写下去,找到那个出口,让相关的追问、疑惑以及反思,有一个豁然开朗的顿悟,把它们系统地合乎逻辑地构建串织起来,去建立关于我们本土的传统的血脉文化的说法,进而是学理性的论说。这是多么美好的,又是多么任重道远的诉求。”

梁凤莲对广州的爱是深沉的宿命,因为深沉而要写作。在梁凤莲的笔端下,广州是其生命的恩赐者——

“说起广州,说起岭南,它的完美与不完美,它的所长与所短,它施之于我的感受与情怀,就像爱与痛一样绵长,总是欲说还休,记忆与血脉一样,一旦植人生命的年轮里,便无法消退。同样,广州的前尘旧事、来世今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韵味.个性、风采,对于生长于斯、呼吸与共的我,更是欲罢不能、挥之不去的。依依不舍不仅是一种情绪,更是一种生存状态,好与不好、所得与遗憾,都是居停的这座城市所具有的故乡意义给予的一种恩赐,由此构成了一种独有的品貌,我在此中的领受与缺失,无不承惠于此。所以,这样的感受与书写,给了我宁静和宽容的自由。我得以有机会不必过分地回避自己的内心,回避自己的经历和成长,从容地打量着、追忆着、品味着,去寻索和唤回这座城市曾有的情趣、曾有的温馨与色彩,文化的基因图谱也许就潜藏在这里了。我与这座城市的关系,是一种怀乡的关系,我把自己的情感记忆交予了这些文字,交予了这座老城,假如这就是我的宿命,我唯有与我的怀乡再一次上路,再一次出发。”

一次次出发的风雨兼程,梁凤莲将一部部饱含深情与理性的作品奉献给她的图腾——广州——学术专著:《文化在场:自觉的岭南品格》、《乱云飞渡: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之途》、《岭南文化艺术的审美视野》、《岭南文学的文化见证》、《广州市各区品牌文化研究》;散文专辑:《雨丝丝》、《偿愿》、《走进亘古的梦乡》、《放飞的灵魂》、《远去的诺言》、《风荷人语》、《情语广州》、《被命运催赶的夜晚》;评论文集:《感悟一季》、《面对的姿态》;长篇小说:《巷娈》、《西关小姐》、《东山大少》;人物传记:《赵少昂传》。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是又一本散文集:《广州散韵:相遇或者错过》。20年间20部作品,洋洋洒洒数百万字,真真切切岭南情深。梁凤莲自白:“我在书写着广州的时候,我才确凿无疑地体会到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绪,有时候甚至不是笔墨与文字的承载所能消解的,这也许就是血脉认同的奇妙,或者说是因着爱所衍生出来的不可思议。”

岭南人创造和丰富了岭南文化,岭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岭南人解读与传达。梁凤莲——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心无旁骛地勤奋笔耕——无意问成为了岭南文化精神的解读者和传达人。

(作者为广州市社科院院长)

2010.10广州

后记

偶然,从网上信息公布的结果里,我才知道自己的散文相隔多年后,又被选编入两种权威的年度散文精选,并且,还进入了什么年度华文最佳散文排行榜。这,于我是浑然不知的,是因我跟文坛同行交流之类的离得很远,各种原因的阻隔,我只是在自己的园地里春种秋收着,甚至只是自得其乐地耕耘,只是有着“花开花落两由之,岂有豪情似旧时”的状态,激情还在,壮心不老,憧憬未灭,而已。是因散文是我最为心仪的书写,就像一个梦想或者一段绝不丢弃的情愫,我会守着,不管际遇如何。

这本书是关于广州这座城市的情绪。

也是关于个人的人生角色的情绪。

更是关于从个体视角对历史叩问的情绪。

我似乎是在竭尽全力地想握住一点什么,想挽留一点什么。时间的快速流淌,以及时势的演化更替,总是冷酷无情的。我不过是用脆弱无助的温情和敬意,跟遗忘和忽略说不。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一旦失去了对过去、对历史的意识,也许就永远失去了自我与真相。进一步说,人如若变得对人自身都失去了守望的热情,或者当一切都失去了神秘感、失去了魅力,甚至失去了禁忌,活着本身所能得到的只能是庸常,以及行尸走肉。

所以,不管是否愿意,不管是何姿态,过去与历史早已改变了我们的存在,既无法丢开也无法回避。如果说,历史是一段留在身后的过去,永远影响着我们对现在的言说,那么,记忆则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力量,它使遥远的历史经验具体可触,尤其是记忆通过对过去的理解与对现在的扎根,其左右力强大到足以能够影响个体和文化层面的构成。我们唯一要修正的,只是对历史与经历的解读方式,以及解读态度。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在他的新作《未来之城》有一段触目惊心的感慨:“一方面,人们想要生存下去,让生活变得美好起来;但是另一方面,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泯灭人性。”“为了生存,你必须让自己死去。”这便是我们活在当下要挣脱的符咒、要打破的悖论吗?

于是,这本书的书写就是这样一种期盼,“和我的思考以及回忆相遇,和我的内心还有我的旧爱相遇,我就不用担心失去自己。”(昆德拉语)同时,本书的书写,亦一如这一中一西的诗句所传达的,“在我荒凉的土地上你是最后的玫瑰”(聂鲁达诗),“捣麝成尘香不去,拗莲作寸丝难绝”(温飞卿诗),柔韧、绵长,且是宁折不断。从来是,珍惜和修行,才能抵达庄严的美境。

也许,我们作为一介凡尘俗子,应该相信天地感应,如同信奉天理和人伦,冥冥中总有什么规限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并且为过去注脚。世事与人生,本不是无缘无故的,我在着,并以自我的方式示人,肯定有它的因由,我们的所有努力与放弃,其实就是顺着这个因由去寻找其可能与结果,行得通,我佃就有所得,行不通,我们就有所失。

暑假的时候,带着儿子给先人扫墓,山头周遭已经栽满了绿色的植物,穿过花生芝麻的田垄,拨开玉米的青纱帐,墓地正对着山峦的山坳,堂兄说,这就是人杰地灵的风水。我的理解是,所谓风水,就是天地人寰的感应吧。此刻,我能感受到炙热的太阳下,有风吹来,我能感应到某种油然而生的肃穆,并且有一种敬畏与祈祷的虔诚。这或许就是存在与归去的原点吧。于是,很多的感慨悄无声息中化为淡然。我们实在是一个过客啊。

这一段,目睹着身边亲人被病魔猝不及防地绊倒,看着堂嫂癌症晚期无助的面容,见了最后一面没几天就真的远去了,看着母亲因中风颓然躺倒的身姿,那么自律好强的个性也被捆住了手脚,心里总是一阵冷一阵热地战栗,我们终究是要被造物召回去的。尽管来一趟活一趟多不容易啊。

当我一而再温习着这个家人亲历的故事时,我其实是在反思中反省自己、躬身自问。故事的场景,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清晨,M从外面散步回来,正在宾馆的大堂翻阅书本,一个背着背囊的英国青年径直向M走来,站在M面前,似有所待,顷刻,他用英文向M说,他家人不在,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已经两天没洗澡了,他急需12磅,尽快回到家里。两人的眼神表情在交换着。各式各样的骗招在国内太常见了,人们多是惯性地躲避,虽说这是在国外大都市一个相当于三星级的宾馆里。M想了想,站起来用英文回答这个外表光鲜的青年,“我愿意选择相信你,相信你需要帮助,既然你向一个外国人我提出要求了,我不必知道你遇到了什么困难。这是20磅,拿去吧。”这个年轻人怔在那里,他拿着那张钞票,低着头,几分钟后,头也不回地急匆匆走了。M说,他不是不知道骗术,也不是不在意这20镑,但是,假如这个遭遇能触碰到彼此的一点内心,假如彼此都能从中有所悟,M说宁愿做这种发乎内心的善事,即使被利用了,内心也是坦然的,因为选择了没有从坏的角度把事情往坏处想。想必那个青年也会从人性的角度有所思考的。

是的,假如在不同的环境情况下,能随时随地地包容他人,宽容他人的言行,从好的愿望出发,为他人着想,那么,这才是达到了真正的善良,也是真正的修为。就像柏拉图为理想城邦所定义的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这四种品质,虽说被现代很多人弃之如敝屣或疏远如不吉,但这仍然是千古不变的灯塔。

所以,每出一本文集,就像是一种检索,对世事人生,我又领悟了多少,我又通达了多少,前面还有多少经历等着我,文字不仅帮我丈量着远方,更替我捋清着思绪与情结,如此这般,慢慢就可以平静下来了。何况散文,作为我最为心仪的书写体裁,它是我澄清与守望自己最贴心忠诚的方式,是我无语泪流、静默相伴的永远的挚友。内中的文章,都在各大报刊变成了铅字,没想到的是今年有篇章入选的年度散文选本及华文最佳散文排行榜,算是对我的书写给了一次意外的声援。

其实,我没有细算我跑了多少路,我也不知道我将要跑多少路,我只是知道,在路上,我对前方的抵达充满了热情和干劲,尤其是,我对命运的安排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尽管这过程,有时候是痛不欲生,有时候又是欢声笑语。就像今年所经历的很多人为的磨砺,那些悲喜参半、祸福随行的事件,总让我对命运充满了不可知的叩问,实在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强柔韧与坚守不屈。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承受,更是为了化解,该来的就来吧,该去的就放手吧。同时,我也寄望于自己的超越能力,就像富于圣徒般的牺牲精神和乌托邦理想的城市建筑设计大师柯布西耶所指出的:“尊重前人最好的方式是超越前人……超越于平凡事物之上,不是自命不凡,而是尊严的体现。”

我也不知道命运将会馈赠我什么样的经历,无论好坏,都是我之成为我的历练。无论如何,我只是真实地正视,心怀感念和悲悯,并反复地叮嘱自己,不要辜负人之为人,不要辜负一生的心愿,无论如何,承受着,坚持着,千万千万,一路走好。

特别感念且要郑重感谢的是责编秀敏和李谓,他们一直以真诚与善待支持着我、鼓励着我,我能走到今天,再一次交出自己的劳动成果,离不开他们所有的付出。事实是,没有别人的成全,我们无法成为自己,没有他人的相助,我们无法兑现更多的愿望。这一切,让我牢记,真情与奉献,才使得世事人生让人眷恋。

梁凤莲

2010年10月于广州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泼洒在宣纸上的故乡情怀的温馨和岭南风采的飘逸,是诉说在音符中的生命轨迹的旋律和一个女人同一座城市之间缠绵委婉的爱情故事。

梁凤莲对广州的爱是深沉的美学,因为深沉而要赞美。

梁凤莲对广州的爱是深沉的哲学,因为深沉而要改变。

梁凤莲对广州的爱是深沉的文化学,因为深沉而要讴歌。

梁凤莲对广州的爱是深沉的宿命,因为深沉而要写作。

一次次出发的风雨兼程,梁凤莲将一部部饱含深情与理性的作品奉献给地的图腾——广州。

梁凤莲心无旁骛地勤奋笔耕,无意间成为了岭南文化精神的解读者和传达人。

——孙云

梁凤莲在挑战着一个写作上的难题,在她“太熟悉的生活”里,寻找一条与众不同的曲径,为文学,为自己,为一个作家的责任和良知。一本能让读者记住的书,在这样一个纯文学被边缘化的年代,恐怕是凤毛麟角了。

老广州是凤莲的终身情结。与凤莲的今生前世,有着一份难舍难分的契约。面对老城,凤莲常常是一位孤独的旁白者。但她从不肯放弃,她尽自己的能力,去俯拾文化的碎片,像一个行走在茫茫旷野的旅人;而同时,也是这座老城的守望者。凤莲执著地坚守着的,还有本土文化的根,这正是诱发她创作灵感的一块“洼地”。

凤莲怀旧,但她并非固守陈规,她有着非常活跃的思维和创意。她的笔底世界,是一口深井,蕴涵着未知和深度,源泉也不会枯竭。因为她一直在寻找,在探索,在守望。

——张慧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3: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