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主编的《博望苏——2008-2011苏州博客苏州论坛作品集》共收录了68位博主分别发表在《苏州日报》、“苏州博客”、“苏州论坛·江南文学”上的120篇短文。这些文章体裁各异,内容丰富,文笔隽永,情感真挚,忠实记录了博主们转瞬即逝的心路历程,热情讴歌了这个伟大时代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由衷表达了对苏州文化、对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情厚爱,仿佛是一幅幅诗意的画卷、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一段段沉淀的意识流,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身临其境,徜徉徘徊。于是惊叹,在嘈杂喧哗的互联网时代,竟然还有这么一群忍得住寂寞的网友默默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真是让人沉醉其间、肃然起敬。
高岩主编的《博望苏——2008-2011苏州博客苏州论坛作品集》收录了68位网友的120篇作品和10余位摄友的照片,文章体裁各异,图片多姿多彩,凝聚了众多网友的心血,展现了苏州新闻网10年的蓬勃发展。
《博望苏——2008-2011苏州博客苏州论坛作品集》结集美文,旨在纪念苏州新闻网建网十周年、苏州论坛开坛三周年、苏州博客开博三周年。书稿中有部分写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观察。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朴素的情书或人到中年的感叹。他们无意也无力评判宏观经济的走势。他们在意的是上海男人和苏州女人。他们就连标题也犯不着故作高深,《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读懂自己比读懂别人更重要》、《苏州人相骂真好听》,平白如话,真水无香。诘屈聱牙的文章见多了,还有一股酸腐气的散文,还有大概念套小概念的所谓论文,明白浅显的道理硬要说得让人一头雾水。而书稿中这些文章没有此类毛病,写的是凡人凡事,说的是正常人的话,诗意却自在其间。
心中有景
共筑美好的精神家园
被随手丢掉的时间
都是酒酿惹的祸
关于某些感情
会须一饮三百杯
听德国现代爵士音乐会
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也爱昆曲
闲话“家”哲学
春醉香雪海
爱情与婚姻的看法
苏州的油菜花,怒放的油菜花
春居闲笔
自制酱瓜
窗外的乌啼
皈依最后的净土
人间喜剧
水苏州
动物之爱
简单即自由
正理还是歪理?
沧浪亭记
高尔夫这玩意
方言杂谈:苏州人苏州话的爱情表白
家居日子
喜欢,阳光下湿漉漉的苏州
网络语言,也得有点“文化含量”——我也原创了一句网语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烟雨江南——题一幅水墨画
美哉,育花人——写给中国的月季之母蒋恩钿
只与白水相依
谎言是有所贪的
乡村乱炖
“没什么等什么”与“等什么没什么”
关于“谱”的断想
姓名改革随想
网购时尚
姑苏秋韵
一个甲子金鸡湖
苏州的味道
别人的情书
“难产”中感悟爱
老刘的“秘籍”
90后表妹是个有趣的“传说”
赴美国—月记
虎丘蓑衣饼
谁是绿豆推手:是张悟本,还是货币
“声声”不息
每个人都是—本书
冬之暖随笔二则
一看就知道你买房了
天上掉下购物卡
文字游戏
明月照我还
乡下的婚宴
香雪海散记
河边鸟
说“腔调”
双生乌镇
春讯
书的味道
黄昏
姑苏的秋
月亮的诡计——兼致朋友们节日
春天的结
刚上岸的春
骨枝与梅
网络也有真实的一面
友情如茶
戏说马夹
你现在还写字吗?
你现在还写信吗?
吴江盛泽镇老弄堂掠影
套中人
人胖了就像牙肿
对比产生错觉
江南
霜降绵上
身份
地图上的思考
导游小姐也要懂点历史
苏州女子的嗲
苏州人相骂真好听
对付十八只秋老虎
拙政园里的鱼
叫乖子
八狗子
捕风捉影论
路遇“三讨”,谁的神伤?
My name is“老外”
昏说猫话
虎丘山的肩
假如我写了这样的作文
中年人生似咖啡
喝酒
“休奴”——夕阳下的苦耕族
自己吃自己
闲聊“贵族”
夜读
七绝·早春
咏物拟人诚斋体
不绝希望
烟雨江南
情人节,有雪有阳光
看落日
平江屐痕
大美无言
自投罗网
碰巧花开
腊八粥
乡土石榴
春之舞
品味西塘
我们总是这样
小河流水
时尚后遗症
冬日的记忆
武功
[断句]吟茶
冬之索
里颜港的樱花
编后语
90后表妹是个有趣的“传说”
以下是我读大学的90后表妹自述故事(未经改编,原版)。
住宿舍
我那些室友个性超级鲜明。老大进了宿舍,超级安静,基本不出声。问:“老大啊,你在干吗?”答:“在看书。”就不出声了。隔壁东北人和宿舍闹翻了,就来我们宿舍。她特别喜欢说梦话,梦中用东北话骂人,就她没醒。隔壁跑来告诉我:“你不知道,赵勃睡觉都在骂人,她骨子里都是坏的。”
见男生
爸爸送我去宿舍。被子放在橱子上,好高!爸爸就说:“你要和班上男同学搞好关系,他们就可以帮你拿被子了o”结果一开班会,极失望:总共5名男生,胖胖瘦瘦,一个都不帅,都没我高。
军训
肖天涯,我们都叫他老头!我们叫他老头的原因很简单:他第一次进我们宿舍时,我们都以为他是孩子他爸,而且他脸上的“豆子”可是相当多,再多一颗都没地方搁了。
肖天涯很贼
要选班干了。我对肖天涯说:“我在高中做团支书时,有活都是我干。”肖天涯说:“我才不做团支书呢!”后来有人来告诉我,肖天涯给老班写了两份申请:一份班长,一份团支书。
肖天涯说
“如果10年前,有人在我面前瞪我一眼,我就把他打个半死。现在,只要他不把我打个半死,我就打110。”
闲聊
“娃娃鱼”捧着一本食谱说:“葡萄和骆驼肉不能一起吃。”
我说:“你觉得凭我现在的穷样,能吃到骆驼肉吗?”
炫耀
别以为只有苏州有文化。我经常拿着照片对室友们说:“看,那就是我们江西的滕王阁,世界文化遗产……没评上。”
女生宿舍
隔壁宿舍有个女生,半年不洗袜子,挂在窗口,让风晾干,搞得我们串串门,都要人手一瓶空气清新剂。我左铺的拿茉莉花香的,我上铺的拿熏衣草香的,我右铺是兰花香的,一进她宿舍,空气中飘荡的,是花香和脚臭的混合味道。
室友
她超级恋母,说话的口头禅就是“我妈妈说……”,每次都说。“今天,我买了一只超可爱的Hello Kitty,我要告诉我妈妈去。”只要她和妈妈通电话,那张卡肯定多半要爆掉。
打工日记
我去饺子店打工。厨房有一个大锅,上面的天花板垂下一个大灯泡;天花板上有很多各式各样的虫子,一到傍晚,就围绕着灯泡转——甲虫、飞蛾、蚊子还有不知名的虫子翩跹不停。我一掀锅盖,热气涌上去,很多虫子纷纷落在锅里,那锅汤也就成了地道的荤汤。
体育课
健美操跳完后,大家照例要做瑜伽。老师让大家前后排开,把脚尽量朝后伸,然后说:想象前面就是一片青青的草地,花朵很多,风儿吹来……吸气,呼气,闻到了吗,那花儿的芳香?我在后面幽幽地说:我闻到了脚臭。
英语课
今天老师戴了只硕大的耳环,圆圆的,像奥运五环之一。上英语听力课,她戴耳机时,耳机的线—下把耳环缠住了,怎么都解不下来。老师大喊:“谁来帮忙?”我说:“我来。”“快帮我把线从耳环上取下来。”于是我成了英语课代表。
诗歌鉴赏课
诗歌鉴赏课,我被叫上黑板默唐诗。我写道:“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夜舟/出没风波里——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老学究看了看,问:“‘君看一夜舟’,你看一晚上的船,不累吗?”
别以为我不懂古文
本姑娘的口头禅:古人云,哪凉快哪呆着!
我还会抒情呢
第二句:我们就像豆浆一样纯洁。
中午去撮一顿
我问“娃娃鱼”:“你最喜欢吃什么菜?”“娃娃鱼”说:“我喜欢吃酸辣豆角炒土豆。”我说:“哦。”服务员来了,我说:“再来一盘番茄炒蛋。”
P88-91
共筑美好的精神家园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间苏州新闻网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岁月。
这十年,是全球互联网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十年,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和内容产业深度融合的十年,是网络极大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十年。
这十年,也是苏州新闻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十年,是苏州新闻网全体同仁辛勤耕耘、艰苦奋斗、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十年,更是苏州新闻网与广大网民深化沟通交流、实现良性互动的十年。
在苏州新闻网十周岁生日到来之际,苏州新闻网“苏州博客”及“苏州论坛·江南文学”联合出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既可视作对过去十年的小结和纪念,同时也是对美好将来的憧憬和期盼。在名为《博望苏》的这本书中,共收录了68位博主分别发表在《苏州日报》、“苏州博客”、“苏州论坛·江南文学”上的120篇短文。这些文章体裁各异,内容丰富,文笔隽永,情感真挚,忠实记录了博主们转瞬即逝的心路历程,热情讴歌了这个伟大时代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由衷表达了对苏州文化、对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情厚爱,仿佛是一幅幅诗意的画卷、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一段段沉淀的意识流,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身临其境,徜徉徘徊。于是惊叹,在嘈杂喧哗的互联网时代,竟然还有这么一群忍得住寂寞的网友默默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真是让人沉醉其间、肃然起敬。
十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却留下了苏州新闻网和广大网友彼此搀扶的印记,见证了苏州新闻网和广大网友弥足珍贵的友谊。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合着“微时代”、“微博”、“移动互联网”的节拍,我们有理由相信,苏州新闻网和她的粉丝们将会更好地融为一体,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是为序。
(苏州日报社副社长,苏州报业传媒集团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虚拟的网络空间,也能展现真实触感。
我们决定将苏州新闻网“苏州博客”上的博文和“苏州论坛·江南文学”板块上的文章集结出书,为了纪念苏州新闻网10周岁的生日,更为回报网友们不计辛勤的付出。
十年。一言难尽。
2008年3月,苏州新闻网的“苏州博客”开通,“苏州论坛·江南文学”板块也悄然-兴起。这里成为了文学爱好者们的乐园,迅速就拥有了大批追随者。三年半后,再次翻看这一篇篇的文章,我们还是能被深深打动。“苏州博客”发表博文近万余篇,论坛“江南文学’’板块发帖数近三万。蓬勃的发展汇聚了网友们的心血和热情,快速的进步更是大家努力的成果。为了尊重大家的付出,感谢大家笔耕不辍,我们决定要出一本书,和网友们一同来纪念这段成长的岁月。
有了美好的初衷,就要开始脚踏实地的践行。在几万篇的文章中选出我们需要的文字谈何容易!谁都知道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对于习惯了碎片化思维的网站编辑来说,要整理传统的书稿,更是毫无把握。所幸,我们的背后有无形却又无所不能的网友们。
今年年初,网站的编辑先将出书的想法和几位资深博友进行了沟通,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都和大家交了底。幸运的是,每个人都对出书事宜表示支持,出谋划策,希望出一本汇聚网友力量的“杂家文集”。
3月初,网站召开策划会,准备正式启动文稿的初选工作。一本书内容有限,要在文海中选出百余篇博文有如大海捞针。有编辑提议是不是应该确定一个主题,再抽丝剥茧,这样会容易很多。经过一番讨论,我们还是决定将主题淡化;因为无论是博客还是论坛,丰富的内容让我们无法断然否定某一个。我们想呈现的就是一个个博友的真实记录,无论你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真实、多彩最为可贵。
经过编辑的一番初选,200余篇文稿于4月初选出炉。我们将所有文稿、作者和出书计划在网站进行公示,希望获得更多的真知灼见。很快,我们得到了网友们的热情回应。入选文稿的作者给我们打来电话,希望了解更多的细节,为出书作些“小贡献”;没有入选的作者也给我们打来电话,想要推荐自己的作品参与其中。和网友联系的过程快乐而纠结。电话中,编辑们能感受到大家的热情和期望,但由于篇幅有限,很多时候编辑不得不割爱,不得不狠心拒绝。落选网友的失落,编辑们感同身受。 6月,第二轮甄选开始。200篇文章数量过多,有的博友更是有近十篇美文入选,为了给更多网友机会,编委会决定再进行一次筛选。8公分厚的文稿,编辑们逐字逐句的拿着打印出来的文稿修改,几乎每张纸上都有用红笔改过的痕迹。120篇终选文稿出炉,凝聚了几名编辑夜以继日的辛劳。虽然有遗憾,虽然有不完美,但对于首次出书的我们,对于期待这本书的网友,这是一件兴奋的事。
选好了书稿,最后一步确定书名又在网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早些时间,编辑就在论坛里进行了书名征集,网友们争相为这本“自己的书”起名。《最苏州》、《博语苏说》、《博望苏》、《网事如歌》等等几十个诗情画意的创意从网友们的脑海中进发。为公平起见,编委会遴选了15个书名在网上进行投票,最终花落呼声最高的《博望苏》。至此,出书的前期工作告一段落。
深深感谢你们——苏州新闻网的每一个网友!
半年的出书工作繁重而艰苦,要感谢很多网友语言上、行动上的鼓舞和支援。网友“河水百年”“若荷·影子”身为江南论坛版主,为选出最好的文章殚精竭虑,为联系“板油”使出浑身解数;网友“一壶碎月”多次打来电话,询问出书细节,表示不遗余力支持出书;网友“苏州李俊锋”主动给编辑发来多篇文章,积极参与;网友“澹园一秋水潭心”与儿子“喜羊羊”齐上阵,为出书倾注热情……大家的对网站的关注和期待,我们铭记在心。恳请您继续爱护我们,给予帮助,让苏州新闻网在总结和摸索中前行。
感谢苏州市委宣传部郦方副部长专门为本书题写书名。
感谢《苏州日报》拿出“沧浪”副刊中的黄金版面,刊登“苏州博客”专栏,这是让很多网友引以为豪的荣誉。
感谢所有入选书稿的作者。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汇成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也是苏州新闻网博客和论坛的“灵魂”。
感谢很多像“苏州茉莉”这样没有入选书稿的作者——一如既往、毫无功利心地对苏州新闻网投入着巨大热情——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谅解,才有了苏州新闻网博客和论坛的繁荣,这本书才能顺利出版。
感谢大虫、Peterngal、wy412460、BruceYang、风光、rd8888qq、苏州马甲、tonychenhz、最忆是姑苏、100m1、仙公、秋色、子琦、右眼世界等苏网摄友,你们无私奉献、甘作绿叶,提供了大量的精美作品,与文稿相互辉映,使这本书更加多姿多彩。
当然,还要感谢《苏州日报》网络部(苏州新闻网前身)的历任主任,感谢一直和苏州新闻网保持很好互动的《姑苏晚报》和《城市商报》的各位编辑,感谢《现代苏州》杂志社专业人士的建议,感谢古吴轩出版社执著的关注,感谢来自论坛和博客许多不知名的关心、安慰和批评,感谢早早就和我们落实赞助和图书后期运作的合作伙伴……(以下省略“感谢所有TV”三百字)
没有这些真实或者虚拟的关心,我们不会有第一个十年。
有了这些真实或者虚拟的关心,我们的每个十年都会更好1
2011年菊黄蟹肥桂花香的某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