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北京的地方》是一部散文集,作者李东东出生在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后来又长期在京城学习、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北京是作者人生的起点和家园。但在本书中,作者所讲述的,却是她在北京之外的故事。辑入作者的四组纪实性散文,分别是《我也曾是一个兵》《在张家界的日子里》《在那远离北京的地方》《在那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以及有关宁夏岁月的一组照片。几组散文既独立成篇,又前后呼应,共同构成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忆,对人生、时代的独特观察与思考。作者书写的是一己经历,但有着宏大的视野和心胸,所以细节描述里有历史的纵深感,社会与人生思考富有张力、意味深长。作品的文字是鲜活、灵动的,节奏感很强,韵味绵长,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风格却是平实的,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读之如饮清茶,如沐和风。
《远离北京的地方》是李东东的散文作品集,其作品以“我也曾是一个兵、在湘西北的日子里、在那远离北京的地方、在那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等为叙事场景与题材。《远离北京的地方》共收入4篇回忆文章和2篇赋文,文字记写真实,朴实简约,了无雕饰然从容大气,透着理性光芒又不失情趣。
第一个军礼
1971年的兵,在1970年底征召并开始进行新兵训练。我被送到铁道兵集训当年全兵种新征女兵的训练营,地名叫顾册。
几百名女兵集中在一起,穿着一样的崭新的绿军装,戴着红彤彤的帽徽领章,兴奋,激动,新奇。大家很快熟悉起来,一交流,才知道各自的入伍经历彼此彼此,差不多也都以为当年只招文艺兵,最终,大多数人不是文艺兵,也进来了。但是有一点微妙的差别我感觉得到,这就是军队干部子女要轻松一些,神气一些,不论她爸爸是将军还是营长;而不大多讲话,特别是不提自己爹妈的身份、经历的,往往是地方干部的女儿。这是可以设身处地想见的,因为在当时,中央和地方机关原来的领导干部,大多数还处在被打倒的状态。
顾册新兵营的生活是热闹、喧嚣、生气勃勃的。怎么住的房,一间屋多少床,我已想不起来了,但爬冰卧雪的艰苦训练,管饱管够的新鲜粗粮,使我们这些十八九岁的女孩子,个个脸上红扑扑圆鼓鼓的。这可是有照片为证的。不过,新兵时期的照片都是黑白的,那红扑扑的脸,表现在照片上,便是如秋菊一样冻得发僵、色泽略深的土妞妞样。
新兵训练时出的洋相,也无法一一尽述了。一个“动作要快”,就把我们这些学生兵折腾得人仰马翻。都知道兵贵神速,军人,特别是战场上的军人,快五秒,慢十秒,可能就决定成与败、生与死。因此,训练中的收获,可以说表现在方方面面;而洋相,差不多全出在要你快、你还没能力快的时候。例如,起床号吹过几分钟,你得穿好军装整理好内务跑到操场;熄灯号吹过几分钟,你得钻进被窝关闭电灯不能有声响;要在几分钟之内,把三横两竖的背包打得平平整整;要在几分钟之内,把叠成“豆腐块儿”的军被捏得有棱有角……
最尖端的是紧急集合。那天晚上我们已暗地里探到了消息,大家都兴奋得睡不着觉,想悄悄地等,但是“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人”,排长毫不留情地监督巡查各班,不得和衣而睡。总也到凌晨三四点了吧,再能熬的也睡着了。寂静的雪夜里,凄厉的紧急集合号吹响了!霎时间,营房里炸了窝,个个摸着黑喘着粗气穿衣服,打背包,抓自己的枪。
这时候,原来的设想、程序、步骤……全然不复记忆,只听见床底下的脸盆被踢得乱响,上铺下来的找不着鞋子,急得直叫;下铺打背包的人打了一半儿,拽不动了,才发现背包带另一头被邻床扯着正在打另一个背包!什么三横两竖、见棱见角全顾不上了,就听得外边传来排长的哨声,急促的口令,还有操场上压得低低的整队声…… 、
不管怎样,每个人都穿起了军装,带上了背包,扛着自己的枪,在暗夜里一个接一个跑完了演习全程。回到营区,天亮了,大家喘息未定,互相看看,不由得笑得喘不过气了:有背着背包的,也有根本没打好而挟着跑了一路的,听说还有人被松下来的背包带绊了跤;帽子,多数人戴正了,可也有人都没来得及摸摸帽徽,把帽子戴反了;鞋子,有左脚右脚穿了不一样大的;居然还有那穿成一顺儿的,连累另一人也穿成一顺儿,拧着脚也能行军跑路!
除了练好射击、投弹这些项目外,我比较得意的是敬一个标准的军礼。因为只有受过军人的训练,才知道什么是大臂端平、指尖齐眉的标准军礼;而如果肩臂不平,手指一翘,便是《南征北战》中张军长李军长们的国民党式军礼了。
我早想好了,春节放假回家,要像排长说的,给亲朋好友敬一个标准的军礼。这接受我第一个军礼的人会是谁呢?多半儿是妈妈,但爸爸也可能回家过年呢,若是姐姐哥哥都能回来,那就太好了。反正,我一定给第一个见面的人敬一个神气的军礼!
多么简单又美好的愿望啊!就在我掐着指头盼春节的时候,一个突然的消息使我的愿望变成了梦想。妈妈托人捎信儿,不让我回家过年,如果新兵营春节不留人,就是回京也不能回家!这简直太意外了,对一个历经周折穿上军装的新战士,对一个渴望父母温暖的小女儿。
原来,中央刚刚开了九届二中全会,批判了陈伯达、李雪峰(那时还不知道批了林彪的五虎上将),成为党内又一次路线斗争。而不知铁道兵学院怎么有人把我的入伍与李雪峰同志连起来了,有的传说李是我父亲的老上级,有的则说我是李的“黑侄女”。本来爸爸就没有“解放”,我们这些落难子女,是因了父母的敢负责任的老战友才得以入伍的,而如果这使你得以入伍的因素再出岔子,那你的日子便真要雪上加霜了。
妈妈不但风闻了部队那边的周折,还听说报社这边的造反派有查问“走资派”子女入伍的动向。在她的感觉里,如果两边的麻烦一碰头,很可能我这兵就要当出毛病。说白了,别当不成了。所以,我回到北京却不能回家,只能按妈妈给我的地址,住到了她的一个亲戚家里。亲戚在北京卫戍区工作,是军队干部并且正在“支左”,家里是很安全的。
敲开亲戚家的院门时,迎着来开门的人,我不由自主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开门的,是他们家的保姆;我的第一个军礼,就敬给了这位山东口音的老阿姨。
不记得为什么妈妈白天不能来看我,我非常想念妈妈,有一肚子话要说。于是像《红灯记》里李玉和与“表叔”粥棚接头一样,我和妈妈约定当晚在王府井南口见面。昏暗的冬夜里,母女俩在大街上相会,望着自己的穿着新军装却不能回家的小女儿,妈妈百感交集。母女不能一同回到近在咫尺的家,也不能让社址就在王府井的报社造反派看见,我们就悄悄地沿着王府井大街的东侧,冒着凛冽的寒风,从南走到北,又从北走到南……
P11-13
《远离北京的地方》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出生在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后来又长期在京城学习、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北京是作者人生的起点和家园。但在本书中,作者所讲述的,却是她在北京之外的故事。在远离北京的地方,作者经历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经受了军旅生活的磨炼和洗礼,后来作为领导干部在地方挂职,又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智慧,践行着自己的社会理想,挥洒着自己的人文情怀。作者的这些经历和故事,既是一位当代优秀女性特殊而多彩的人生记录,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从一个特殊视角,见证了时代的艰辛与辉煌。
《远离北京的地方》辑入作者的四组纪实性散文,分别是《我也曾是一个兵》《在张家界的日子里》《在那远离北京的地方》《在那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以及有关宁夏岁月的一组照片。几组散文既独立成篇,又前后呼应,共同构成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忆,对人生、时代的独特观察与思考。作者书写的是一己经历,但有着宏大的视野和心胸,所以细节描述里有历史的纵深感,社会与人生思考富有张力、意味深长。作品的文字是鲜活、灵动的,节奏感很强,韵味绵长,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风格却是平实的,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读之如饮清茶,如沐和风。
《远离北京的地方》2004年曾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次再版,作者对书稿做了精心修改,增删了部分文字图片,力求使全书结构更自如,内容更完整,形式更协调。相信这样的调整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阅读收获。
《远离北京的地方》是一部亲切宜人的作品,出版和阅读这部作品,将成为一种温暖的体验。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