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革命真史(辛亥风云现场实录上中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曹亚伯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孙中山、李敖、郑逸梅联袂推荐!

《辛亥:摇晃的中国》作者张鸣作序。

还原辛亥革命的第一读本!

革命元老的第一手记录,孙中山力赞客观公允。

被禁80年,首次简体出版!

《革命真史(辛亥风云现场实录上中下)》(作者曹亚伯)中的记述从武昌起义前的革命准备活动开始,到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为止,详实记录了日知会的活动记录、清吏捕杀党人的口供、革命者狱中日记、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党人在海内外各地的革命活动和同盟会的历史等等。

内容推荐

《革命真史(辛亥风云现场实录上中下)》中的记述从武昌起义前的革命准备活动开始,到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为止,详实记录了日知会的活动记录、清吏捕杀党人的口供、革命者狱中日记、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党人在海内外各地的革命活动和同盟会的历史等等。

曹亚伯,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第一个签字入盟者,亲历日知会、同盟会组织的许多革命活动,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曹亚伯与各地主要革命领导者多有深交,掌握的史料极为丰富,所以他所著的《革命真史》对辛亥革命前后的各种史事皆能据实记载。作为一部史诗般的辛亥革命史籍,《革命真史》对于想要了解辛亥革命史事的读者来说,乃是必备的工具之书。

《革命真史》出版后不久,即被国民党当权派严厉查禁。汪精卫、胡汉民等以“突出日知会功绩,批评起义人员过于露骨,记载失实,讥评总理”等为由,由行政院通知中华书局,禁止发行,并将已发行的书籍及纸型图版予以销毁。此后,除了学术界的少量私下流传之外,市面上再难见到此书之踪迹,殊为可惜,因此本社特别精校原书和各种史料,加上现代标点符号,将《革命真史》以中文简体字重新出版,以馈读者。

《革命真史(辛亥风云现场实录上中下)》被禁80年,首次简体出版!

目录

上册

 代序:写在前面的话

 自序

 第一章 黄克强长沙革命之失败

 第二章 武昌日知会之运动

 第三章 同盟会之成立及吴樾炸五大臣

 第四章 陈天华投海

 第五章 孙文革命之追记

 第六章 欧洲学生之革命潮

 第七章 武昌日知会之破案

 第八章 殷子衡之日记

 第九章 被难各人略述

 第十章 禹之谟之死难

 第十一章 徐锡麟刺恩铭

 第十二章 各地纷起革命军

 第十三章 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第十四章 杨笃生蹈海

 第十五章 铁路国有问题与武昌起义前之准备

中册

 第一章 辛亥八月十九日 武昌起义

 第二章 八月二十四日 武汉之战守

 第三章 八月二十六日 各国宣告中立

 第四章 九月初一日 湖南光复

 第五章 九月初二日 九江光复 陕西光复

 第六章 九月初七日 贵州光复

 第七章 九月初十日 黄兴宋教仁等抵鄂

 第八章 九月十一日 山西云南光复

 第九章 九月十二日 汉口失守 湖南兵变杀焦陈 举谭延闿为都督 湘军援鄂

 第十章 九月十三日 黄兴任战时总司令 上海光复

 第十一章 九月十四日 湘军抵鄂 浙江光复

 第十二章 九月十五日 苏州光复

 第十三章 九月十六日 民军固守汉阳 吴禄贞被刺 松江清江光复 汪兆铭等出狱

 第十四章 九月十七日 广西光复 镇江光复

 第十五章 九月十八日 安庆光复 福州光复

 第十六章 九月二十日 黎元洪通电请组临时政府 袁世凯遣使议和山东独立旋即取消

 第十八章 九月二十二日 广东光复 广西改举陆荣廷为都督 烟台光复

 第十九章 九月二十三日 民清两军在武汉相持

 第二十章 九月二十六日 清廷命袁世凯组阁

 第二十一章 十月初二日 苏沪联军开始合攻南京 重庆光复

 第二十二章 十月初三日 民军仍坚守汉阳

 第二十三章 十月初六日 奉天独立

 第二十四章 十月初七日 汉阳失守 成都光复

 第二十五章 十月初十日 各省推湖北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

 第二十六章 十月十一日 民清两军停战

 第二十七章 十月十二日 南京光复

 第二十八章 十月十四日 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副之

 第二十九章 十月十六日 清摄政王辞职

下册

 第三十章 十月十八日 伍廷芳唐绍仪奉命议和

 第三十一章 十九日 袁调冯国璋赴京 以段祺瑞为清军总司令官

 第三十二章 十月二十日 临时政府组织之进行 蒙古独立 鄂方吴兆麟任总司令官

 第三十三章 十月二十七日 王正雅收复荆州

 第三十四章 十月二十八日 伍唐两代表在上海正式 开始和议谈判

 第三十五章 十一月初一日 黄克强辞大元帅改举黎 黎亦辞不就

 第三十六章 十一月初二日 黎允任大元帅 但以黄兴在宁代行职权

 第三十七章 十一月初三日 民军杀川督赵尔丰

 第三十八章 十一月初四日 段祺瑞在汉口汉阳布置军事 鄂方电伍代表请抗议

 第三十九章 十一月初五日 广东改举陈炯明代理都督

 第四十章 十一月初六日 孙文归国始抵上海

 第四十一章 十一月初九日 清廷谕开临时国会 伍唐议决召集国民会议办法四条

 第四十二章 十一月初十日 十七省代表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

 第四十三章 十一月十二日 十七省代表恃派正副会长赴沪迓孙

 第四十四章 中华民国元年一月一日 孙文就临时大总统职 中央政府成立于南京 改用阳历

 第四十五章 一月二日 清代表唐绍仪辞职照准 袁世凯与伍廷芳直接电商和议

 第四十六章 一月三日 十七省代表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南京内阁成立 又由十七省代表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第四十七章 一月五日 清军退出汉阳

 第四十八章 一月六日 汉口清军亦退

 第四十九章 十月七日 新疆光复

 第五十章 一月八日 武昌仍主继续北伐

 第五十一章 一月十一日 黎大元帅下令准备北伐

 第五十二章 一月十二日 北伐第一军总司令官吴兆麟辞职 黎委孙武继任 旋改由杜锡钧代理

 第五十三章 一月十四日 闻铁良良弼等组织宗社党

 第五十四章 一月十五日 黎元洪仍准备北伐

 第五十五章 一月十六日 袁世凯被刺未中

 第五十六章 一月二十日 伍廷芳唐绍仪开始议清帝退位条件

 第五十七章 一月二十六日 袁世凯授意段祺瑞请清帝退位 彭家珍炸良弼毙之

 第五十八章 一月二十七日 良弼被炸后之北方局面

 第五十九章 一月二十九日 段祺瑞赞成共和已证实

 第六十章 二月一日 章太炎主张以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仍都北京

 第六十一章 二月二日 段祺瑞派代表与武汉接洽国体问题

 第六十二章 二月九日 孙文表示共和告成即辞职从事实业

 第六十三章 二月十二日 清帝退位 北京遍悬五色国旗

 第六十四章 二月十三日 孙文向南京参议院提出 辞职书并推荐袁

 第六十五章 二月十四日 武汉开始收束军事

 第六十六章 二月十五日 南京参议院一致举袁世凯为 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第六十七章 二月十七日 南京临时政府派蔡元培汪精卫 迎袁南下就职

 第六十八章 二月二十日 南京参议院仍一致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第六十九章 二月二十七日 袁世凯无意南来 黎元洪通电仍主建都北京

 第七十章 二月二十八日 袁世凯秘嗾第三镇兵变 焚掠甚惨 因藉口不肯南下

 第七十一章 三月三日 天津保定驻兵亦继北京哗变

 第七十二章 三月四日 蔡元培通电主临时政府设北京 袁即在北京就职 南京参议院决议承认之

 第七十三章 三月十日 袁世凯在北京行正式受任礼

 第七十四章 三月十一日 孙大总统公布临时约法于南京

 第七十五章 三月十三日 袁世凯从速组织内阁 决以唐绍仪为国务总理

 第七十六章 三月十九日 甘肃新疆均宣布承认共和

 第七十七章 三月二十九日 唐内阁各部总长通过 临时政府决四月二日北迁

 第七十八章 四月一日 孙大总统解任

后记

附录:武昌首义人名表

补遗

试读章节

列位!你看我们中国的人,为着每月一二两饷银,便甘心为异族杀害同种,岂不与这澳洲的土人一样吗?那西洋人灭人国的法子,哪一条没有向中国用过呢?就使不瓜分我们中国,但如此行去,不上百年,我们中国也没有种了。这是何故?你看自通商以来,我们中国的人,不是日穷一日么?每年因通商要送他四五千万银子,洋烟一项,又要送他无数万,中国就是金山也要用尽!况且,近来又添出五六千万两的赔款,哪里有这项大款呢?记得我前年在本省省城居住,市上生意尚为繁盛,新年度岁,热闹非常;到了去年,因要出这项赔款,倒了多少钱号?及至今年新正冷淡多了。仅只一年,已是如此,再过二三十年后,可想得吗?洋人在中国的轮船铁路,日多一日,那靠着驾船挑担为生者,再有路吗?洋人在中国的机器织布等局,愈推愈广,那靠着手艺纺织为生者,再用得着吗?这轮船、铁路、机器、织布,最能富国,无奈中国的人,自己不做,甘心送与洋人做,岂非是自寻死路吗?中国的矿产,随便一省,足敌欧洲一国,也都送与洋人,还有哪里可生活呢?洋人得了中国的钱,就来制中国的命。英国施于澳洲的手段,又施之于中国,俄国在东三省、英国在威海卫、德国在胶州、法国在广州湾,即招中国人为兵,与中国开起战来,把此等的兵当做先锋。将来各国瓜分中国之后,又不能相安无事,彼此仍要相争,此国驱这省的人,彼国驱那省的人,彼此死的都是中国的人,洋人不过在后做一个指挥官,胜了败了,都与他无涉。各国战争没有休止,中国人的死期,也没有休止,等到中国人杀完了,其实洋人终未动手,仍是中国人杀中国人。人数虽多,不过比澳洲多杀得几年,哪里还有种呢?

列位!不要错认蒙古、满洲灭了中国,中国人种,虽当时杀了十分之九,不久又复了原,将来洋人分了中国,也不过是一例。须晓得蒙古、满洲,本国人数很少,中国人数很多,没有中国人,他得一块荒地,有何用处?兼且他是野蛮,我是文明,无一件不将就中国的人,这非他有爱于我,为势所迫,不得不然。那蒙古初得中国的时候,本意要将汉人杀尽,把其地做为牧场,以便畜养牛马。耶律楚材说“不如留之以出租税”,是以得免。汉种之不灭,岂不侥幸得很吗?洋人的文明,比中国强得远,他得了中国,除充下等的奴隶,哪一项要你这个无用的东西?文明挡他不住,他就不杀,也是要灭的。这中国先前的主人翁,岂不是那苗瑶的吗?这十八省哪一处不是他的?我们汉族自西北方来到中国,也与这西洋人自泰西来的差不多,他们战败了,渐渐退出黄河一带让与我们汉人,又被我们汉人由大江一带把他赶到那闽、广、云、贵等处居住,不久又被我们汉人占了,到了今日,除深山穷谷外,尚有些少苗瑶,其余的平原大地,还有苗瑶的影儿吗?当汉人未来之先,这苗瑶也是泱泱大族,他族内的事情,他也办得井井有条,只因撞着我们这文明的汉族,就如雪见太阳,全不要理他,自行消灭。我汉族对于蒙古、满洲、苗瑶,自然是文明的,对于欧美各国,又是野蛮,倘不力求进步,使文明与欧美并驾齐驱,还有不灭种的理么?

左一思,右一想,真正危险。说起来,不由人,胆战心惶。

俺同胞,除非是,死中求活。再无有,好妙计,堪做主张。

第一要,除党见,同心同德。

列位!我们四万万人都是同胞,有甚么党见呢?常言道得好:兄弟在家不和,对了外仇,一根喉咙出气。我看近来也有守旧的,也有求新的,遂闹出多少的意见。其实真守旧是很好的,他的意思,总要守着那祖宗相传的习惯,恐怕讲习时务,就变了外国的模样,我实在佩服得很。但可惜没有到实事上用心去想,不晓得这时务是万要讲的,比如冬天有冬天的事情,夏天有夏天的事情,一点儿都要守那冬天的样子可行得去吗?我们从前用弓箭交战,他于今变了洋枪,我还可拿弓箭与他交战吗?我们用手织布,他用机器织布,一人可抵得千人,我又不能禁人不穿洋布,还可不学他的机器吗?凡他种种强过我们的事件,我哪一件不要学他的呢?不把他们的好处学到手,可抵得他住吗?犹如邻家恃着他的读书人多、武艺高强、银钱广有,欺凌我到极步,我恨他是不消说得的,但任你如何恨他,也是奈他不何,少不得也要送子弟读书习武,将他发财的道理,一切学习,等到件件与他一样,才可报他的仇。这样看来,不想守旧则罢,要想守旧,断断不能不求新了。那真求新的,这守旧的念头也就很重,祖宗旧日的土地失了数百年,仍想争转来,一草一木,都不容外族占去,岂不较那徒守旧的胜得多吗?至若专习几句洋话,到那洋人处当个二毛子,遂自号求新党,这是汉种的败类,怎么说得是求新呢?那守着八股八韵只想侥幸得一个功名,以外一概不管,这是全无人心的人,怎么说得是守旧?这两种人都可不讲。只要这真守旧、真求新的会合起来,这利益就很大了。从前只有守旧、求新二党,到了晚近,即求新一党,又分出许多党来,有主张革命的,有主张勤王的,有主张急进的,有主张和平的,有主张陆军的,有主张科学的,比那从前两大党的争竞还急烈一些。不晓得都没有平心去想,革命固是要紧,但那勤王的只是一时见不到,久后一定要变,除非是两军阵前,总不可挟持意气,只可将真理慢慢与他讲明。今日的时势,急进是万不可无,然没有和平一派,一败之后,遂没有人继起了。要把现在的江山,从那虎狼口中抢转来,怎么不要陆军呢?但江山抢转来了,没有科学,又怎么行得去呢?外国人的党派虽多,然大宗旨都是与他国他族作对,全是为公,并没为私,撞着他国他族的事件来了,他一国一族的人同是一个心,并没有两个心。故我等但求莫失这与外族作对的大宗旨,其余下手的方法,也就听各人自便,毫不能相强的。此外又有私立的党会,算来不下数千百起,都不相联络,此处起事,彼处旁观,甚或彼此相仇也是有的。P47-49

序言

一不留神,写了本关于辛亥革命的小书,居然被人视为辛亥革命史的专家,不仅到处邀约演讲,而且有人请我给再版的曹亚伯的《革命真史》写个序。显然,我不是专家,虽然多年写东西,一直中国近代史里滚,但辛亥革命,只是偶一涉猎,专家肯定谈不上,自然没有资格为一位前辈的著作作序。但是,为了这部很有分量的著作流布起见,写点文字在前面,做抛砖引玉之用,也是可以的。

曹亚伯先生是辛亥革命先驱,既是同盟会的骨干,也是日后在武昌起义中起关键作用的日知会的核心人物。革命后,也是革命党的元老,虽然属于退隐的元老。除了武昌起义,他由于身在英国留学没有参加之外,他可以说是标准的革命亲历者,此前各地策动起义先驱,当日起义的士兵,有相当多的人都是他们的同志、同学和朋友。同时,他又是英国牛津大学的留学生,有写史的本事。

一般来说,亲历者的书写的历史,是必须得到重视的。因为无论他们的书写能力如何,有无史才,但亲历那个时代的感觉,绝对是我们后人无法得到的。后人书史,隔膜难免,好些事情,时代不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找不到当时人的感觉,判断经常会出错。但是当时人这样的错误却不会犯,书史,对于他们来说,等于是回忆,如果年代隔得不远,回忆加上资料的帮助,会相当准确而且靠谱。

但是,当时人的回忆,也有当时人的问题。书写历史的时候,他们每每容易带入个人感情,看不清当日的是非,难免摆脱当年的纷扰,以及复杂的人事纠葛。容易以我划线,有意无意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尤其是贬低自己看不上的人。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不管怎么说,毕竟推倒了清朝,推翻了帝制。所以,当日参加革命的,投机革命的,甚至不革命乃至反革命的,都喜欢说自己革命。武昌起义,第一枪之争,领导人之争,如果看回忆录,简直没法判断,公说公的,婆说婆的,大家都是天下第一。攻打南京天保山之战,浙江人回忆说是浙军打的,镇江人说是镇军打的,江苏人回忆说是苏军的功劳,上海人回忆则说其实是沪军的战绩。然而,这样的问题在曹亚伯这里基本上都没有。他是亲历者,但他却没有把自己放进去,从而超脱了当日的纠葛,也没有争胜的意思。他认识几乎所有的人,但却没有意思通过书史,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

他是一个革命的参加者,也是一个革命的观察者。革命后不久,他就退出了权力漩涡,变成了一个革命史的整理者和书写者。革命史的书写,对于他而言,既有人事上的间隔,也有时间的间隔。所以,他的书写,价值很高。我在写《辛亥:摇晃的中国》这本小书的时候,在革命的两湖部分,参考了他很多东西。

可是,这本书当初在出版的时候,却遇到麻烦。已经当政的国民党,尤其是胡汉民和汪精卫他们,对这本书很不满意,借用权力将书封杀,理由据说是对日知会的评价过高。在这些人眼里,所谓历史,尤其是革命史,是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如果不按后来确定的革命正统观点来写,是根本不行的。其实,《革命真史》的被禁,无非是此前革命党种种派系纷争的一种表现。早在同盟会时期,原来的组成同盟会的三个组织,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原班人马之间,一直就有摩擦。对于孙中山一直注重两广,原来光复会和华兴会的人都有意见,光复会一干人还为此公开决裂。事实上,到了武昌起义前夕,不仅原光复会的人另起炉灶,前华兴会的人也等于是自己单干了。日知会的出现就是这种单干的一种表现。所以,尽管日知会的成员在武昌起义中作用巨大,但真要强调了这一点,对于当时当家的蒋介石、胡汉民和汪精卫而言,至少不会感到舒服。毕竟,武昌起义是民国之始,谁不乐意在其中多一点份额呢?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把历史当政治,毕竟只能是暂时的。对于一个历史事件,我们要的是多元的书写,各个角度的观察,才能知道全体,知晓真相。曹亚伯的《革命真史》来了,无论如何,都是好事。

后记

民国十六年丙寅春间,余至汉搜集辛亥革命真史材料,并晤同志吴君兆麟,将辛亥民军与清军阳夏之战,以至北伐之役一切战报命令及阵中日记检出交余,编为革命实录,备军事之参稽。吴君谓余不明战时次第,当不交。据云,刻办樊口堤闸兼办襄河堤工,忙碌极矣,无暇清理,俟秋间稍闲检出交之。余于是在汉一面等候,一面征集他种史材。迨七月下旬,不意南军围武昌城,四十日不拔。其时吴君在樊口工次,旋至汉,不克人城。忧甚。恐城中屋被焚,一切底稿化为灰烬也!及武昌城破,遣人往探,据报屋尚如故,惟什物被劫多次耳。余当谓吴君云,所劫者不过衣物,书类一切文件当不在被劫之列。复遣人往运物,讵知屋被第七军留守处占住,竞不许运物。幸留守诸员中,有郑副官与吴君共事有年,当留守处他迁,即由电话通知。吴君当遣陈有耀、熊国斌往守屋,并专清检文件。是晚,熊国斌果拾碎纸两网篮来汉。而革命纪事、命令战报并吴君任状等,尚存三分之二,各部队阵中日记仅存鄂军第二协之一份耳,余与辛亥工程营暨谘议局同志名册均失去不可复得。惜哉!余是时请吴君勿一误再误,即将幸而未失各要件交余携至昆山,俾与其他真史汇编付梓,庶几因革命殉身诸先烈得不湮没,其正气可永贞于人心而不息也!真史氏又记。

书评(媒体评论)

亚伯为我至交,生平不作谎言,彼所撰之《革命真史》,所有资料,均由当日首义之主要军政人员及中下级干部所给予,盖彼等皆亚伯之知交或门人,亚伯穷数月之精力及奔走,始由各人之日记或经历中得来,事实详实,较之个人撰述更为可靠,汝等不必质疑。

——孙中山

他是一个革命的参加者,也是一个革命的观察者。革命后不久,他就退出了权力漩涡,变成了一个革命史的整理者和书写者。革命史的书写,对于他而言,既有人事上的间隔,也有时间的间隔。所以,他的书写,价值很高。我在写《辛亥:摇晃的中国》这本小书的时候,在革命的两湖部分,参考了他很多东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

国民党分子大为嫉妒,便联名呈请党部禁止发行。于是党部雷厉风行,令中华书局把所有成书,不论精装平装一律缴出,不得隐藏,且当场用截刀拦腰截毁。(《革命真史》)是值得重视的历史文献。希望有关方面把这书翻印出来,否则任它湮没,那是很可惜的。

——文史掌故大家 郑逸梅

我在省立台中图书馆用功看课外书,看到一部曹亚伯的《革命真史》,大为惊讶。曹亚伯是辛亥革命先驱,资助过孙中山,有大功于建立民国。不料革命成功民国成立后,他不但被出了局,抓起来,并且国民党政府还查禁了他写的《革命真史》,不准上市。

——台湾作家 李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