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20世纪的思想转向与艺术学视野
第一编 造型艺术的看、听、摸
第一章 抚摸的细节
一 以手为先的场域化艺术创造
二 古典艺术中的默会传统研究
三 艺术中的“逸出”现象研究
四 赵孟頫的“矛盾”艺术研究
第二章 倾听的意境
一 文人画的音乐精神
二 绘画中的倾听之境
三 蒙克与鲁迅的波荡意象
四 图像中的神性精神貌相
第三章 诗画的互文
一 诗画融通的艺术形式分析
二 艺术批评中图文关系分析
三 李煜词风之变的视觉性研究
四 史蒂文森之诗与塞尚之画比较
五 诗话:诗画融通的批评
六 词话:绘画品读的视角
第四章 他者的眼光
一 风水学视野下的古典美学范畴生成
二 现象学视野下的齐白石艺术创造
三 生态美学视野下的公共艺术创作
四 博雅教育视野下的大学校园公共艺术
五 上海曹杨新村公共艺术实践述评
第二编 思想史视野里的当代中国艺术流变——以“问题”为纲的观照(1978—2000)
第一章 方法之变
一 艺术与思想的亲缘
二 中国问题与情境
第二章 流变一(1980年代)
一 世俗人(1978~1981)
二 人道人(1981~1983)
三 理性人(1984~1989)
四 诤性人(1984~1989)
第三章 流变二(1990年代)
一 社会人(1990~1993)
二 市场人(1993~1995)
三 民族人(1995~2000)
四 民主人(1997~2000)
第四章 嬗变(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
一 知识分子由“立法者”变为“阐释者”
二 思想话语由宏大叙事转变为个人叙事
三 公共空间转变为各自为政的割据“圈子”
第三编 新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德国学派"研究——以全显光与舒传曦的艺术教育思想及实践为例
第一章 “德国学派”的事实与内涵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德国学派”的事实性存在与内涵
三 已有研究概况及本书的研究创新
第二章 艺之源:在德国思想的浩瀚苍穹下
一 莱比锡版画与书籍艺术学院的古典教育传统
二 德国艺术传统
第三章 艺之技:“德国学派”基础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 素描教学
二 色彩教学
三 教学模式
第四章 艺之境:创化中西的求索
一 辗转中西、自由取予的从艺经历
二 艺术技术修炼:重叠的厚味与寸度
三 创造态势“含蓄”:渐入佳境与意在笔后
四 艺术意境圆成:磅礴天地的生动与浑茫
第五章 定位与影响:寂寞余花老更红
一 素描教学在融创中西的历史谱系中
二 艺术创造理论的教育价值
三 “德国学派”的教育实绩
四 结论:美术教育史上的失踪者
参考文献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