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品国学(全新内容典藏版)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卢志丹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伟人毛泽东自幼熟读经书,精通史籍,堪称“国学大师”。在毛泽东手中,古老的国学被赋予了全新的灵魂。《毛泽东品国学(全新内容·典藏版)》介绍了他对国学的品鉴、批注和古为今用,这些对今日的“国学热”,对于国学的全面复兴和走向世界,对于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在今日的“国学热”大潮中,很多人恰恰缺失的是毛泽东的冷静的审视、辩证的眼光、批判的精神和古为今用的艺术。这也正是21世纪的今天,每个中国人探索毛泽东的国学大视野、重温毛泽东对国学的睿智品评的现实意义。本书由卢志丹著。

内容推荐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无冕的“国学大师”毛泽东八十三年国学精华!全面展现一代伟人睿智品鉴、“取精华弃糟粕”、古为今用、活学活用国学大智慧!

《毛泽东品国学(全新内容·典藏版)》——知名学者卢志丹十数载研究,权威心血力作!

近年来“毛泽东热”“国学热”研究精华,第一版高居畅销书榜单,各大门户网站点击率破千万!《毛泽东品国学(全新内容·典藏版)》比第一版更完整、更给力!

全:新增加精彩内容30万字,堪称最全面、完整;

新:最新史料,全新披露、纵深掘发第一版未充分展开的国学命题;独家探索毛泽东大智慧与国学精华之间的渊源;

精:从纵横两大维度,更加精辟、深入地拓展毛泽东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国学大世界。

目录

序言:“国学热”中的“冷思考”

第一章 毛泽东品儒

1.青年毛泽东的道德修养与儒家的“内圣外王”

2.青年毛泽东注重实践与儒家的知行观

3.毛泽东的“奋斗到死”与儒家的自强不息

4.毛泽东的忧国忧民与儒家的忧患意识

5.毛泽东对儒家“取其精华”式的活用

6.毛泽东对儒家中庸的分析与批评

7.毛泽东群众路线对儒家民本思想的扬弃

8.毛泽东的理想主义与儒家的大同思想

第二章 毛泽东说佛

1.少年毛泽东的观音信仰

2.毛泽东的济世情怀与佛教的慈悲为怀

3.青年毛泽东对佛学的研读与解悟

4.毛泽东研读过的佛教经典

5.毛泽东情系佛教圣地五台山

6.毛泽东与藏传佛教领袖

第三章 毛泽东论道

1.毛泽东读《老子》评《老子》实录

2.毛泽东的矛盾对立统一与道家的阴阳相反相成

3.毛泽东的矛盾转化思想与老子的“道者反之动”

4.毛泽东的以弱胜强和老子的“柔弱胜刚强”

5.毛泽东一生喜欢读《庄子》用《庄子》

6.毛泽东诗词对《庄子》中“鲲鹏”的化用

第四章 毛泽东智用《孙子兵法》

1.毛泽东到底是什么时候研读《孙子兵法》的

2.毛泽东哲学思想对《孙子兵法》辩证法的借鉴

3.毛泽东对孙子“知彼知己”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4.毛泽东对孙子“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运用和创新

5.毛泽东对《孙子兵法》“以十击一”的继承和发展

6.毛泽东对孙子“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活用

7.毛泽东《论持久战》对《孙子兵法 计篇》的借鉴

第五章 毛泽东品评《二十四史》(上)

1.毛泽东研读《二十四史》实录

2、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的基本观点

3.毛泽东评价《史记》作者司马迁

4.19岁的毛泽东读《史记》评商鞅

5.毛泽东读《史记》品秦始皇

6.毛泽东读《史记》评刘邦、项羽

7.毛泽东读《三国志》说曹操

8.毛泽东读《三国志》评诸葛亮

9.毛泽东读《三国志》论刘备、关羽、张飞

10.毛泽东读《三国志》品孙权、周瑜

第六章 毛泽东品评《二十四史》(下)

1.毛泽东读《南史》评梁武帝萧衍

2.毛泽东批注达25处的《南史 韦传》

3.让毛泽东“为之神往”《南史 陈庆之传》

4.毛泽东读《旧唐书》评李世民的工作方法

5.毛泽东读《新唐书》评徐有功

6.毛泽东读《宋史》品范仲淹

7.毛泽东读《宋史》评王安石

8.毛泽东:“《明史》我看了最生气”

9.毛泽东读《明史》品朱元璋、朱棣

10.毛泽东瞩目的《二十四史》中的几封“上书”

11.毛泽东推荐给下属们的《二十四史》篇章

第七章 毛泽东品鉴古典文学

1.毛泽东品赏《诗经》

2.毛泽东品读《楚辞》

3.毛泽东品评《昭明文选》

4.毛泽东品鉴唐诗

5.古典小说与毛泽东的领袖风格

6.毛泽东与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7.毛泽东欣赏的一部清代滑稽小说

8.毛泽东喜读《历代通俗演义》

第八章 毛泽东品赏传统曲艺

1.毛泽东品京剧

2.毛泽东赏湘剧

3.毛泽东观秦腔

4.毛泽东看黄梅戏

5.毛泽东与越剧

6.毛泽东听昆剧

7.毛泽东评绍剧

8.毛泽东听相声

第九章 毛泽东与中华民俗

1、毛泽东与中华春节习俗

2、毛泽东与中华酒文化

3.毛泽东与中华“国饮”

4.毛泽东与传统庆寿文化

5.毛泽东与“国戏”麻将

第十章 毛泽东评价国学大师

1.毛泽东评梁启超

2、毛泽东与胡适之

3、毛泽东品鲁迅

4.毛泽东与冯友兰

5.毛泽东与赵朴初

6.毛泽东与郭沫若

7.毛泽东和高亨

8.毛泽东评梁漱溟

参考文献

毛泽东——无与伦比的国学大师(代跋)

试读章节

儒家思想中,具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孔子指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也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儒家忧虑的不是个人的一己私利,而是心忧天下,关注黎民百姓的疾苦、社稷的安危、仁政的推行与否,一句话,就是忧国忧民。

孟子主张统治者要和老百姓同欢乐共患难,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北宋范仲淹把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他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管个人的命运如何,时刻心系国家的命运、社稷的安危、黎民的疾苦,时刻准备匡济天下、以身许国,即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就把忧患意识升华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源泉。

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忧患意识的本质是“居安思危”,即所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从而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忧患意识,认为忧患与人俱生而来。他指出:“一点不怕,无忧无虑,真正单纯的乐神,从来没有。每一个人都是忧患与生俱来。学生们怕考试,儿童怕父母有偏爱,三灾八难,五痨七伤,发烧四十一度,以及‘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之类,不可胜数。”既然忧患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就应该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它,要承认忧患、正视忧患,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毛泽东认为,忧患并不完全是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好事。因为忧患能锻炼人的意志,考验人的毅力。毛泽东经常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以此来说明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或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过痛苦忧患的磨炼。

忧患意识使毛泽东能正确地认清形势并在强烈的危机感中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在更清醒的思考中规划发展的蓝图,不断地开拓事业的新境界。

毛泽东的忧息意识源于对国情的清醒认识与反映。近代中国被动挨打,“国将不国”的现实激发了毛泽东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这是他忧患意识产生的现实根源。正是由于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革命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才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在十四五岁时,毛泽东读了一本关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记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国家主权的丧失。读了这本小册子以后,毛泽东受到极大刺激,开始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中年时期,特别是在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后,毛泽东主要忧虑中国共产党能否在错综复杂、艰难险恶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发展,避免夭折和被扼杀的命运。

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上,由于国内外敌人相互勾结、联合绞杀,再加上中共本身比较弱小、没有经验以及早期领导人多次犯“左倾”、“右倾”错误,中国共产党几次面临九死一生的危险。毛泽东对此十分忧虑。虽然他当时不是中共的主要领导人,不能决定中国革命的航向,但他凭着自己的大智大勇和独立思考,多次扭转了被动局面和危险局势。

在成为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后,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殚精竭虑、运筹帷幄,一手抗击外患,一手化解内忧,既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又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消灭共产党的阴谋,还极大地发展壮大了共产党的力量。

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开始忧虑两个问题:一是在进人城市以后,党能否继续保持自己的艰苦奋斗本色,经受住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二是党能否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承担起领导全国经济建设的重任。对第一个忧虑,他主要是告诫全党牢记“两个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同时也采取“三反”、“五反”等预防措施和惩戒手段。对第二个忧虑,他主要是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号召全党“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必须学会在城市中与帝国主义、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同时全党要学习经济知识和专业知识,尽快从外行转变为内行。

毛泽东的忧患意识也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和总结。毛泽东善于从中国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秦朝“万代”而终于二世、隋炀帝纵情声色而人亡政息、李白成“声色犬马”而撤出北京等,这些生动事例验证的“逸豫可以亡身”之理,是历史总跳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的原因。正是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毛泽东提出“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要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却面临更大的挑战:中国工业生产由于战争的破坏而远远低于当时世界工业生产的平均水平。这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即毛泽东所说的“一穷二白”。中国搞建设的外部环境不利: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封锁与遏制;社会主义苏联搞霸权主义,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不断进行武装挑衅;再加上自己搞建设的经验不足。这样的国情和建设环境使毛泽东一方面担心经济文化长期得不到快速发展,中国可能重新回到“落后挨打”的境地甚至将会“被开除球籍”;另一方面忧虑“党变修”、“国变色”。因而愈到晚年,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愈浓烈。

笔者以为,毛泽东晚年愈来愈浓烈的忧患意识等原因,促使他在实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经济建设上的“大跃进”等。晚年毛泽东忧虑国家的安全,担心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很快发动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破产后,毛泽东对“和平演变”又表现出特别的敏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认为中国在国际上面临“帝、修、反”的包围和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危险,因而从1965年开始把经济建设的着眼点放在军事战略上,把国民经济转移到以“战备为中心”的军事战略发展轨道,希望全国人民做好战争准备,立足“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毛泽东晚年还特别关心“党变修”、“国变色”,坚持认为国际上修正主义思潮泛滥,自己的睡榻旁边正“酣睡”着中国式的“赫鲁晓夫”,因而得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也正是出于这种“忧患意识”,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就奠定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基础,其教训是深刻的。

继承了儒家忧患思想的毛泽东忧患意识,是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以忧国忧民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忧患意识,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P21-24

序言

序言:“国学热”中的“冷思考”

曾几何时,从八旬老叟到三岁小儿,人人开口“子曰”,闭口“国学”,许多被誉为“国学大师”和自封为“国学大师”者更是“你方讲罢我登坛”。

国学真的那么无所不能吗?我们应该不加辨别地“全盘复古”,还是与时俱进、古为今用呢?在“国学热”的扑面而至中,我们不能不进行一番“冷思考”。

在这种“冷思考”中,使我由然地缅怀一位伟人,那就是国学底蕴极其雄宏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他熟读经书,精通史籍,对古典诗词的创作,在近现代更是无人能及的。试问时下那些被誉为“国学大师”的人们,有多少人通读过《资治通鉴》?谁还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古典诗词格律表现时代内容?毛泽东对国学的辩证思考和古为今用,在“国学热”的今日,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这正是我构思和创作《毛泽东品国学》的现实动因。

《毛泽东品国学》于2009年10月份出版后,引起全国各阶层读者的强烈反响,受到了一致好评,一直居于各大书城畅销书榜单中,纷纷被搜狐网、腾讯网、网易网、凤凰网等各大门户网站连载,点击率数以千万计,激起了网民的热议和评论。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电台等媒体也陆续或节选或连载。成为近年来“毛泽东热”和“国学热”的交响曲中的一道强音。

然而,毛泽东的国学素养博大精深,毛泽东读过的国学典籍汗牛充栋,显然,在一本小书中只能对毛泽东品读国学、活用国学的情况理其大端,粗线勾勒,所以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为了弥补这些缺憾和遗漏,笔者又一鼓作气,创作了《毛泽东品国学(全新内容·典藏版)》,对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毛泽东的国学大世界,更进一步地从纵横两大维度深入挖掘和拓展扩充。

这部《毛泽东品国学(全新内容·典藏版)》,对《毛泽东品国学》中没有充分展开的国学命题,予以纵深掘发。如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超越,在《毛泽东品国学》中,只用了一小节的文字,蜻蜓点水,简略介绍;而在《毛泽东品国学(全新内容·典藏版)》中,则详细考证了毛泽东系统研读《孙子兵法》的确切时间,从兵学辩证法、“知彼知己”、“致人而不致于人”、“以十击一”、“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孙子兵法》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的影响,以及毛泽东在现代战争中如何灵活运用《孙子兵法》的精髓以克敌制胜。

这部《毛泽东品国学(全新内容·典藏版)》,对毛泽东大智慧与国学精华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深层探索和理论升华。在《毛泽东品国学》中对毛泽东与国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浅层的叙事性的陈述,即注重二者之间的“形似”;而在这本《毛泽东品国学(全新内容·典藏版)》中,则从更深的理论层面揭示了毛泽东对国学智慧的继承和超越,即更注重二者之间的“神似”。如探讨了毛泽东的“奋斗到死”人生哲学与儒家的“自强不息”思想的内在联系。又如对古典白话小说对毛泽东独具魅力的领袖风格的塑造进行了大胆的管窥蠡测。

这部《毛泽东品国学(全新内容·典藏版)》,对《毛泽东品国学》中没有介绍和涉猎的毛泽东国学世界,做了横向拓展。如中华民俗文化和传统曲艺是国学文化中的最富民族特色和生动鲜活的瑰宝,一般人脑海中的国学范畴对此多有忽视,而毛泽东却对此却颇为关注和津津乐道,并留下大量品评和论述,《毛泽东品国学(全新内容·典藏版)》浓墨重彩地介绍了这两方面的内容。毛泽东与现代国学大师胡适、梁漱溟、郭沫若等名家的交往和对他们的品评,则更是《毛泽东品国学(全新内容·典藏版)》全新披露的内容。  当然,要驾驭如此重大而敏感的题材,要完成两部近百万言的厚重的书稿,没有对毛泽东的无限崇敬,没有满腔的激情,没有长期的研究和积累,是不可想象的。所幸我与毛泽东似乎有某种天然的联系:在我出生仅半个月后,毛泽东撒手人寰;我在十二岁时,就能背诵毛泽东全部诗词;而在我十七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读到一部美国人写的《毛泽东传》,我从此成为毛泽东的“忠实粉丝”。当同龄人们在对歌星、影星们的狂热迷恋中度过青春岁月时,我却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地无限崇拜毛泽东。

十数载来,我对毛泽东从热情崇拜到理性研究,从未间断过。我几乎第一时间地阅读了每一本新出版的关于毛泽东的传记、回忆录,以及各种逐年不断公开的历史档案资料。

在研究毛泽东的过程中,我为毛泽东渊博的国学知识、挥洒自如地运用国学的气度所深深折服。可以说,毛泽东是我真正的“国学导师”。

年复一年的深入研究,使我愈来愈认识到毛泽东的伟大。《诗经》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由于“心向往之”,就有了创作《毛泽东品国学》和《毛泽东品国学(全新内容·典藏版)》的难以扼制的激情。

然而,要完成一部厚重的书稿,仅凭“心向往之”的激情,可能会半途而废。写作的过程往往是寂寞和枯燥的。我是以毛泽东一生所倡导的认真态度、“下苦功”毅力和“拼命三郎”精神,去字斟句酌地、扎扎实实地写作这部书稿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晨钟暮鼓,国家图书馆尘封多年的资料上所留下的汗渍,是最好的见证。我最大的体会是,要完成一部较有价值的作品,必须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的劲头。

虽然我对泽东有着较深入的研究,但一个人的学力,毕竟是有限的,观点也难免偏颇,所以我虚心地学习了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观点,弥补了我在许多问题的偏颇不足之处,使本书趋于严谨和完善。这正如毛泽东所言:虚心使人进步!

当我在平静的书桌上创作这部分书稿时,窗外的“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借此机会,我想联系我对毛泽东的认识,以及本书的创作,对目前的“国学热”,谈谈自己的一点“冷思考”。

对于以国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毛泽东历来都主张“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人似乎有这样的看法:毛泽东认为国学是“糟粕”,对其采取彻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有人举例说:毛泽东与孔夫子水火不容,主张把“孔老二”批倒批臭。我认为,这些看法未免有些“以点代面”,“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诚然,在毛泽东的最后岁月里,对孔夫子,对国学,说过一些过头的话,采取过一些极端的做法,但这远远不能代表他一生的态度。事实上,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说过孔子的好话。我的总体感觉是,毛泽东对国学以继承和“取其精华”为主,以批判和“去其糟粕”为次。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加以分析,给毛泽东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全面现代化的21世纪中国,传统的国学不可过热,过热就会“膨胀”,就是“发烧”,就会“发炎”,就会导致“病态”。如果不加辩证地机械复古、不加批判地盲目继承、不甄别其糟粕地全盘吸收,传统文化会“复而不兴”,“国学热”会熄灭于历史的死胡同中!令人遗憾的是,在今日的“国学热”大潮中,很多人恰恰缺失的是毛泽东的冷静的审视、辩证的眼光、批判的精神和“古为今用”的艺术。这也正是21世纪的今天,每个中国人探索毛泽东的国学大视野、重温毛泽东对国学的睿智品评的现实意义!

卢志丹

后记

目前,“国学热”一浪高过一浪,“国学班”、“国学院”遍地开,各种祭祖活动此起彼伏,孔子铜像立进了天安门广场,“孔子学院”开到了非洲大陆……短短数年间,国学由书橱里的“古董”,一跃为大众热捧的“显学”。

在这场汹涌而至的“国学热”浪潮中,我们不应淡忘一个人,淡忘他终生不移的“国学情结”,淡忘他对国学的与时俱进和发扬光大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他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从《尚书》到《诗经》,从《论语》到《孟子》,他都熟读成诵。写作谈话他能引经据典,妙语如珠。

他对上下五千年的国史了如指掌。一部《资治通鉴》,他整整读了十七遍;煌煌《二十四史》,被他翻破了。他的史论常常石破惊天,他的史识往往发人未发。有人填词评价他“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绝非过誉之言!

他是诗国盟主。从屈原到李白,从古体到近体,从唐诗到宋词,从豪放到婉约,名家名篇他讽咏成诵,挥洒自如。多少诗词歌赋让他如痴如醉,多少风流俊才让他瞩目萦怀!

他是文章妙手。从《昭明文选》到《古文观止》,从贾谊策论到韩愈古文,他反复读诵,揣摩摹仿。兴致所至,他又荐之于他人,“奇文共赏析”。

他是自创一体的书法家,他又是撰写传统楹联的高手;他是“古典小说迷”,他又是传统戏剧曲艺的鉴赏家;他既读破了万卷“有字之书”,又踏遍神州大地的名山大川,深入到田间地头,寻常巷陌,读透了中国国情这部“无字之书”!……

他是谁?

他的头像高悬在中华民族的象征建筑天安门正中央,他的颂歌《东方红》被人造卫星发射到太空深处,他是中华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爱戴的伟大领袖,他有一个震古烁今、传遍世界各个角落的名字——毛泽东!

尽管战争年代戎马倥偬,尽管建设时期日理万机,但毛泽东争分夺秒所研读的国学典籍,用“汗牛充栋”来譬喻不为夸张。当今的某些以“国学大师”自居的人是无法望其项背的。

如何对待以国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毛泽东曾提出了明确主张:总结,整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古为今用,活学活用,是毛泽东阅读国学经典,挖掘国学宝藏的一个最大的特征。这也是他超过那些皓首穷经、数黄论黑,坐谈立议,百不及一,起而行之,百无一能的书生、“书蠹”们的千万倍的地方。

在毛泽东的笔下和口中,古老的国学被赋予了全新的灵魂,它能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提供方针政策的指导,它能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贡献力量,更奇妙的是,它能与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水乳交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呈现出大中华气派,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毛泽东一生笔走风雷,写过许多气势雄宏足以传颂千古的文章。《毛泽东选集》,“雄文四卷”,曾有人作过粗略统计,其中的成语典故,有40条左右来自《左传》,有20至30条来自《论语》《孟子》《史记》《汉书》等,有10条左右来自《诗经》《尚书》《易经》《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国语》《战国策》《后汉书》《三国志》《孙子兵法》等。“毛选”中活用古典小说、诗词曲赋的地方更是俯拾皆是。

在毛泽东妙笔点化下,古老而早已失去生机的国学典籍中的成语、典故、诗词,甚至神话传说,立即变得熠熠生辉,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给人以隽永的启迪,从而使他的文章光彩夺目,虎虎生威,让人百读不厌。

毛泽东在演说、讲话和与人交谈时,常常上天下地,海阔天空,纵横古今,对于国学典籍中的故事、成语,他能信手拈来,随意驱驰。他能给一句古典格言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党的指导方针;他能以古典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来说明一个革命道理,令听者拨云见日;他能从初见者的姓名中寻找到楚辞唐诗,让对方惊叹不已……听毛泽东演讲,和毛泽东交谈,在享受他独特的口才魅力的同时,使人深深受到智慧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国学知识的教益。

人们都知道,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试问,如果没有毛泽东对国学典籍的饱览,没有他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延革以及民族性格的了如指掌,他能对中国的实际现状洞若观火吗?这种结合能如此的天衣无缝吗?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早年毛泽东在一首诗中浩歌:“山川奇气曾钟此。”晚年毛泽东曾对一位美国来访者说:“我生着一张大中华的面孔。”是的,毛泽东是大中华山川奇气所钟的奇男子,伟丈夫,更是延绵五千年国学传统之精华所哺育铸就的“风流人物”!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集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书法家于一身的毛泽东,博览古籍,精通经、史、子、集,更是一位空前绝后的、无与伦比的“国学大师”,他对国学的品鉴、评点、批注和古为今用,是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整理和挖掘这笔精神宝藏,对今日的“国学热”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对于国学的全面复兴和走向世界,对于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