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那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儿(新版)/常青藤先锋教育系列
分类
作者 (美)安东·布赫尔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荣获《中国教育报》2010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特别推荐奖!2010年度“大众最喜爱的50种图书”!

幸福的孩子更具道德感,他们愿意把自己心爱的玩具与小朋友分享,喜欢与人交往,对其他人的痛苦会产生同情感,不会为了恶作剧去扯别人的头发。重要的是,幸福的孩子更健康、更会成功。

本书通过故事和大量的调查,结合幸福心理学而提出的实用、有益的幸福教育建议,尤其是大量孩子们天真又充满哲理的话语,告诉“什么是孩子的幸福”,让家长和教师了解如何让孩子开心迎接每一天,怎样同孩子达成美妙的沟通,教出坚定、自主、健康、幸福的孩子。《那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儿》由安东·布赫尔著。

内容推荐

《那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儿》着眼于孩子的幸福,却不仅限于和保守的教育观念唱反调,质疑幸福是否必要?现在还有幸福的孩子吗?我们的观点是:大多数孩子本来都很幸福,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在日常行为中能够找到令自己快乐的元素。书中通过故事和大量的调查,结合幸福心理学而提出的实用、有益的幸福教育建议,尤其是大量孩子们天真又充满哲理的话语,告诉“什么是孩子的幸福”,让家长和教师了解如何让孩子开心迎接每一天,怎样同孩子达成美妙的沟通,教出坚定、自主、健康、幸福的孩子。《那些让孩子感到幸福的事儿》由安东·布赫尔著。

目录

序言 孩子是自己幸福的骑手

如何使用本书

第1 章幸福是什么

 怎么理解幸福

 什么能让我们感到幸福 

 幸福的意义

 幸福感可以提升吗

第2章 培养独一无二的快乐和幸福

 与生俱来的情感

 积极的情感对孩童早期影响巨大

 孩子很早便能理解积极的情绪信号

 成长过程中需要持续的积极暗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快乐越来越少

第3章 让孩子描述自己的幸福

 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幸福

 友谊促进幸福

 课外活动给孩子带来的幸福

 幸福是和小动物在一起

 学校有能力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吗

 灵性思维让孩子倍感幸福

 关于孩子幸福感的大调查

第4章 如何教孩子获取幸福

 如何教育孩子取决于我们心目中的孩子形象

 教育的目标是幸福吗

 教育是否能让孩子更幸福

 婴儿期的幸福育儿学(0-1岁)

 儿童早期的幸福养成教育

 学龄儿童的幸福优先学

 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幸福感

试读章节

外在的环境能令人幸福吗

我有一个邻居提前取出了所有的退休金,跑去地中海沿岸买了一套房子。在他退休的第二天,全家人便翻过阿尔卑斯山,搬去了温暖湿润的南部海岸。但是,一年之后,这一家人却又再次搬回奥地利,原因是:这里虽然没有阳光沙滩、也确实冷了很多,却让我们更愉快。

居住条件和周围环境对我们幸福的影响其实很弱。心理学家们曾经分别对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和旧金山与圣迭戈之间城镇的人们进行过调查,是否认为加利福尼亚的居民们可以天天享受灿烂的阳光和海上冲浪,会比他们更幸福?两个地方的人们普遍赞同这种说法,原因是加利福尼亚的冬季比较温和,日照更足。研究者们曾设想他们的答案会有所不同,没想到竟然完全一致!被访者都集中在一点:有利的气候条件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人们总是很容易就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尽快让自己舒服起来。当一个在白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长大的小伙子,突然搬到平坦的美因河平原生活时,肯定有些不习惯。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不过,人的适应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你过去生活在安静的小村庄,唯一的噪音来自于几台拖拉机,假如有一天搬到繁华的市中心,你家窗口正对着一组红绿灯,时时刻刻要忍受刹车声、汽车发动机轰鸣声、喇叭声……相信即使适应能力再强也很难坚持下去。

青年人拥有更多的愉悦吗

一般人会认为,年轻的成年人比起老年人更幸福。早在《圣经》里就有这样的句子:“他们的胳膊颤抖着,双腿变得无力,牙齿全部脱落,眼睛浑浊不清”。当人们年老时,各项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疾病纷纷出现,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居住已久的房子,搬去养老院度过余生——他们心里清楚,这将是最后一次搬家了。但是,衰老并不一定导致不幸福。研究者们曾经将一组年富力强的青年人和一组超过70岁的老人相比较,两组人甚至是研究者都觉得,青年组的幸福平均指数会高一些,30岁正是人生最好的年纪。事实却证明,人们的预想又一次是错误的,老年组的幸福平均值更高。

有许多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变大,人们会更加知足常乐。其中一个解释是:那些内心凄苦、不幸的人们早早地就死去了,而活下来的人们往往更加乐观,这种达观的心态会带来幸福和健康。而且,年龄和阅历使人宠辱不惊,可以自己化解一些负面情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潘尼贝克的一系列研究结果:将你的感情表达出来具有惊人的治疗效果,即使是负面情绪,其中一个方法便是写作。他用特殊的计算机程序分析了不同诗人使用的900万个词语和普通人常用的400万个词。当写作者的年纪越大时,传递出来的情感就越令人感到安详和舒服。而他们也更频繁地使用“我们”、“我们的”,代替了青年时强烈的自我意识。

外貌或者教育能使人幸福吗

我们在前面与鲍勃放在一起做比较的玛丽,体态臃肿,并非一般男人所钟爱的类型(不过在非洲文化中,丰满的腰腹可以抵御饥饿,成为美的象征)。但是,一位体态婀娜、丰乳细腰、鼻梁挺直、嘴唇饱满的美女就一定更幸福吗?或是一个臀部紧实、肌肉健硕、拥有倒金字塔型的上半身、眼神散发着温暖光芒的男士就会更快乐吗?仅凭一句老话“外表光鲜的人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就可以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鲍勃博览群书,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善于思考的知识分子,这一切都比玛丽有优势,但教育能使他幸福吗?许多哲学家认为“可以”,这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倾向于将他们自己的优势转化为被人们普遍认同的特点,掌握着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希望人们把他们所占有的知识和思考能力当做衡量幸福与否的标准之一。古希腊最重要的、具有幸福哲学观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教育对于个人幸福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著名的大学教育学家亨蒂希曾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可能是多愁善感的。”可是如果他连高中都没能毕业,还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吗?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固执地相信,如果拿下了博士头衔可能会使自己人格更加完善,但在我拿到博士毕业证书的两天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如过去一般冲动、情绪化。

P34-36

序言

假设我们面前有一个9岁的男孩,他说出自己的三个愿望,而我们有能力帮他实现其中一个,你会选择什么?

第一个愿望:像爱因斯坦一样聪明。

第二个愿望:像柯克·道格拉斯一样迷人。

第三个愿望:一个朴素的心愿,只要幸福就好。

无论哪位家长和教师面临这三个选择时,恐怕都不会犹豫,他们由衷地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笑多于哭、幸福多于痛苦呢?!没有什么比看到孩子生活不幸福更让父母和教师心痛。但是,大入果真理解孩子的幸福吗?即使是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不能肯定地回答这个问题。1770年,他有了儿子,非常希望孩子幼年就可以得到良好和深入的教育,而孩子很不喜欢每天要上的拉丁文课,并因此经常生病。裴斯泰洛齐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

我是一个可怜的父亲,我虽然把你带到世上,却没能给你带来幸福。我希望你成为的样子,并非真正的你,因此也就不可能让你快乐成长。

孩子有权获得幸福,这一点已是全世界公认的真理。1959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是联合国历史上加入国家最多的国际公约。大会发布这一儿童权利宣言,以期望儿童能有幸福的童年,为其自身和社会的利益而得享宣言中所说明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并号召所有父母,以及各自愿组织、地方当局和各国政府确认这些权利,根据下列原则逐步采取立法和其他措施力求这些权利得以实行。

孩子有权享受那些快乐的事儿,从而获得幸福。让我们通过一个观念实验来说明:一只老鼠能带来幸福感吗?对于一个出国旅游、举目无亲的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找到住处,只能在巴黎地铁的长椅上睡一夜,这时如果有一只老鼠在咬他的书包或是从脚边跑过,他肯定不会感觉幸福。但是,对于我的小女儿来说,养一只宠物小老鼠就是最大的幸福。当老鼠爬上她的肩膀,小爪子在她金色的秀发问拨来拨去时,她的眼中闪烁着快乐的光芒。不过很遗憾,我家的猫很快就终止了这一幸福,它对老鼠的兴趣明显比我女儿还要浓厚。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印证那一句谚语:“吾之蜜糖,彼之砒霜。”

回顾历史,儿童的幸福权并非一直得到认可。20世纪初,德国推行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在许多学校的大门上还有石刻的一行大字,以便男孩女孩们每天都能读到并铭刻在心,这句话是:人生并非享乐,而是为了履行义务。

不仅如此,在原来应该传播善与美的宗教课上,学生也被灌输了过多关于“责任”的思想:“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人来到这个世界不能以个人幸福为目标,而是要遵从上帝的旨意,为天国最神圣崇高的喜悦而奉献自己。”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之下,孩子们的处境可想而知:他们经常被教师体罚和嘲笑,每天要在工厂和矿山从事强度极大的体力劳动,严酷的环境迫使他们在成长中越来越自私自利,相信“人生来便是有罪的”。大多数孩子得听话、有教养,即使没人要求,在餐桌上喝汤也不能发出声音。 最近,又有入提出相似的教育观点:一位教会学校的校长贝尔哈德公开为“遵守纪律”唱赞歌,他认为“纪律是通往幸福之门”。准时、勤奋、听话,这些品质会带来良好的社会和生活秩序,也就意味着离幸福不远了。

本书的观点与贝尔哈德校长的观点恰恰相反:幸福的孩子更具道德感,他们愿意把自己心爱的玩具与小朋友分享,喜欢与人交往,对其他人的痛苦会产生同情感,不会为了恶作剧去扯别人的头发。重要的是,幸福的孩子更健康。这同样适用于成年人:当我们身体一切正常时,会表现得更有社会责任感,如义务献血等,幸福教育其实也是一种道德教育。

本书着眼于孩子的幸福,却不仅限于和保守的教育观念唱反调,过去人们总是将孩子当成军营里的士兵一样,过分强调顺从和纪律,质疑幸福是否必要,这种严厉的教育观念早已不再适用。  我们还要挑战另一种悲观的说法:现在还有幸福的孩子吗?当今的大众媒体习惯。用一种带着灾难符号的心态报道关于儿童的消息:他们是被垃圾食品养大的一代,高热量少运动使得他们很小就患上高血压或糖尿病;他们被强烈的物欲侵蚀,只有不断购买最新潮的广告商品才能让他们短暂满足;一些孩子具有强烈的暴力倾向,并且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手,哪怕对方倒在地上或鼻孔流血;长时间看电视,缺乏与人的交流使得他们患上注意力分散症,在课堂上不断说话,无法安静地坐2分钟以上;如今的孩子们简直比大人还忙,上午练芭蕾,下午去骑马,他们不断在学校、兴趣班、补习班和家之间赶场,沉重的压力和竞争甚至已经渗透到了幼儿园;更不要说那些被欺负或虐待的孩子们,生活在贫困家庭里,只能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吃菜市场捡来的食物,放假时只能梦想去海边玩。简而言之,正如海瑟·史密斯为他的全球畅销教育读物命名的那样——《不幸的孩子》。

如同反对保守的教育观,本书也反对上述灰暗的教育观,我的观点是:大多数孩子都很幸福。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在日常行为中能够找到令自己快乐的元素。几个生活在萨尔兹堡的男孩就曾告诉我,他们觉得特别幸福,因为他们在一家卡车工厂的后院,用废弃轮胎堆了一座城堡和一个小山头,那里是大人不知道的秘密游乐园。过去教育者们认为父母离异会造成孩子的痛苦经历,但事实证明,孩子也由此变得更加坚强和豁达。正如一个男孩在日记中写的那样:

在我8岁以前一直感觉很幸福,但9岁那年我的幸福不见了,因为我妈妈去世了。一年之后,爸爸认识了另一个女人,并组成了家庭,现在我觉得幸福回来了。

孩子是自己幸福的骑手。本书大量登载孩子们天真又充满哲理的话语,让他们来告诉大人“什么是孩子的幸福”。长期以来,育儿专家和儿童心理研究者掌握着话语权,他们乐于告诉家长和教师应该怎么做,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自己究竟在想些什么!每一天,孩子们都体验着父母无法想象的快乐,如电脑游戏打通一关之后,幸福简直要从指甲里冒出来了。在哪里、和谁一起、做些什么能让孩子获得幸福感?孩子自己才是解答这些问题的最佳专家,从他们的回答中发现值得思考的还有——什么才是良好的教育方式?

另外,本书还提倡一种观点:大众对于儿童及他们的童年应该保持一种积极的信念。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伊索曾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天,伊索坐在沙滩上,有一个旅行者路过。他问:“我来自城邦阿戈斯,去往哥林斯。你或许知道,那里的人们生活得怎么样?”伊索想了一想,问他:“你来的那座城市里的人们过得怎样?”旅行者回答道:“他们非常不幸,生活无聊乏味,人人都暴躁易怒、怏怏不乐。”“这样啊,”伊索听了之后说,“哥林斯的情况几乎一样。”旅行者听后,垂头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位旅行者经过,他来自埃皮达鲁斯,要去往雅典。他也停下来问伊索,那里的人们过得怎样。伊索照例反问这位旅行者,生活在家乡的人们是否幸福?旅行者称赞家乡的人们真诚善良、热情好客。伊索对他说:“放心吧,雅典的人们也是一样,和善、友好、生活得非常幸福。”这位旅行者听后,昂着头,吹着口哨,继续向前走去。

这个故事同样适用于孩子。如果孩子总被大人批评自私、好斗、无能等,这个孩子会不自觉地被这股力量牵引,渐渐变本加厉,负面评价也会不幸应验。相反,当一个孩子得到信任,经常被表扬,自然也会更加生气勃勃、幸福健康。笔者很乐意将这样的幸福教育理念告诉给更多的家长、老师与孩子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