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潢志》一卷,明人周嘉胄撰,该书详细记录了我国古代书画装裱工艺数十道工序的精细实施流程,并结合作者本人的实际装裱经验提出建议,还有与装潢裱褙相关的文化价值讨论与名人轶事记录,堪称中国古代装潢经验与装潢文化最全面的总结性专著。本次译注选取《昭代丛书》本为底本,对原文精心注释翻译,并结合现代书画装潢技术的发展做了点评分析,配有操作工艺实景照片和用料图片等,图文并茂,生动易读。本书由尚莲霞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装潢志(中华生活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明)周嘉胄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装潢志》一卷,明人周嘉胄撰,该书详细记录了我国古代书画装裱工艺数十道工序的精细实施流程,并结合作者本人的实际装裱经验提出建议,还有与装潢裱褙相关的文化价值讨论与名人轶事记录,堪称中国古代装潢经验与装潢文化最全面的总结性专著。本次译注选取《昭代丛书》本为底本,对原文精心注释翻译,并结合现代书画装潢技术的发展做了点评分析,配有操作工艺实景照片和用料图片等,图文并茂,生动易读。本书由尚莲霞编著。 内容推荐 《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装裱经验的专著,在装潢史上具有首屈一指的地位。作者周嘉胄在对于书画收藏、鉴定以及装裱的方法都有了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江南地区装裱工艺,著成《装潢志》,“论述精到,非多年寝馈此道者,难以擘肌分理,言之成理,洵为佳构”,为装裱工艺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装潢志》选择《昭代丛书》本为工作底本,以《学海类编》、《藏修堂丛书》各本参校。本书每一章节均由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四部分组成,并部分插入图片。本书由尚莲霞编著。 目录 前言 古迹重装如病延医 妙技 优礼良工 宾主相参 审视气色 洗 揭 补 衬边 小托 全 式 镶攒 覆 上壁 下壁 安轴 上杆 上贴 贴签 囊 染古绢托纸 治画粉变黑 忌 手卷 册叶 碑帖 墨纸 硬壳 又方 治糊 用糊 纸料 绫绢料 轴品 佳候 裱房 知重装潢 纪旧 又 题后 裱背十三科 试读章节 装潢能事,普天之下,独逊吴中①。吴中千百之家,求其尽善者,亦不数人。往如汤强二氏②,无忝国手之称③。后虽时不乏人,亦必主人精审,于中参究,料用尽善,一一从心④,乃得相成合美。俾妙迹投胎得所,芳名再世,功岂浅鲜哉⑤? 【注释】 ①吴中:古时吴郡或苏州的别称。南宋以后,由于书画艺术中心向南迁移,南方装裱工艺日渐兴盛,名家辈出,全国闻名。到了明代,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赞誉。 ②汤强二氏:指明代万历年间的书画装裱高手汤杰、强百川二人。从南宋到明初,装裱高手随着南宋迁都而集中到杭州一带。到明宣德(1426—1435)以后,苏州书画名家辈出,重心渐渐转移到苏州,形成独具风格的“苏裱”。苏裱继承了米芾的优良传统,加以书画大家文徵明父子、都元敬、王弁州等对书画装裱的精妙研究以及与装裱名师的切磋交流,致使苏裱日臻完善。到了明代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19)年问达到全盛,此时已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赞誉。装裱中推为国手的有:孙凤、汤杰、强百川、庄希叔等,他们都是父子相授、祖孙相传,时常来往于南北都市帮人装裱,因此,当时许多书画名家的墨迹多经他们之手进行修复装裱,方可达到完美。 ③无忝:无愧于。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如忝为人师。 ④从心:指随心,令人满意。 ⑤浅鲜:轻微,微薄。《战国策·韩策二》:“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 【译文】 在书画装裱行业里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全国各地都有,但苏州是名列第一的。而在苏州地区从事书画装裱的有成千上百家之多,其中技艺精湛达到炉火纯青境地的,也不过几个人。从前如汤杰、强百川这两位书画装裱名家,他们无愧于“国手”的称号。后来虽然也不乏书画装裱高手,但他们必须由书画主人精心审察,同装裱师一起探讨研究,才能达到用料、操作等方面的完善,只有每一方面都能随心满意,才能达到相辅相成、和谐完美。这样,书画珍品犹如转世投胎,其艺术价值得以重现,继续流芳百世,其功劳难道微小吗? 【点评】 北宋时期,苏州装裱业已成型,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职业。南宋时期,大批工匠转移到江南地区,苏州一带成了南宋皇室和官僚们获取各种赏玩工艺品的主要地区。能工巧匠各施其能、备尽其才,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书画装裱技艺在原有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 明代皇帝大多对书画艺术品不十分重视,当做赏赐或俸禄赐给王公贵戚。大量的书画流入了民间,因而明代的私人收藏极为盛行,涌现了一大批鉴藏家,在富裕的江南一带,更是如此。如沈周、文徵明、王世贞、董其昌、韩世能、项元汴、华夏、张丑等等,他们都是著名的书画家,同时对装裱十分讲究。在书画装裱工作中,书画主人不再是充当命令者的角色,而必须亲身参与其中,对于设计装裱款式、实际操作流程以及装裱所选用的材料与装裱师进行共同磋商探讨,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供装裱师参考。书画家与装裱师频繁互动,对苏式装裱的品格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使自己收藏的古代书画珍品装裱完美,当时的王世贞、顾元方等人,常以厚利聘请著名的装裱师。只有将书画主人与装裱师的力量融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装裱师的长处,从而裱出令人满意的佳作。 汤氏是苏州的书画装潢世家,据梁章钜说:“汤臣,即汤裱褙,今苏州装潢店,尚是其后人。闻乾隆间尚有汤某者,精于此技。”汪珂玉就经常把家藏书画精品“付善手汤氏装潢”。据汪珂玉说:“(万历癸卯秋)歙客有李咸熙画一轴,……近付善手汤氏装潢甫完。”又说:“先君凝霞阁有画屏二架,面面俱宋元人笔,一为斗方,一为团扇。……至天启丁卯,余转运山左,闻难旋里,于读礼之暇,付汤子装潢成册。”这里的“汤氏”、“汤子”应该是汤玉林,他曾为汪珂玉揭裱过陆天游的《溪山清眺图》。汤玉林有可能是汤氏后代。P11-13 序言 一、《装潢志》的作者及版本 《装潢志》的作者周嘉胄,字江左,明代末期淮海(今江苏扬州)人,收藏家。关于他的生平记载很少,《中国画学著作考录》记载:“万历十年(1582)生,约顺治十五年至十八年(1658—1661)问卒,年近八十。顺治中寓居江宁,十四年(1657)与盛J乱昌等称‘金陵三老’,时年七十六。”(《中国画学著作考录》,谢巍编著,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433页。)流传下来的著作有《香乘》、《装潢志》等。 书画装裱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可是关于装裱的理论研究著作却是凤毛麟角。《装潢志》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装裱经验的专著,在装潢史上具有首屈一指的地位。作者在对于书画收藏、鉴定以及装裱的方法都有了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江南地区装裱工艺,著成《装潢志》,“论述精到,非多年寝馈此道者,难以擘肌分理,言之成理,洵为佳构”,为装裱工艺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装潢志》的单行本传世绝少,据《善本书目征求意见稿》统计,求是斋本《装潢志》是全国唯一的单行本,该书经翁方纲、王献唐考订,现藏山东省博物馆。收录《装潢志》的丛书主要有《昭代丛书》、《学海类编》、《述古丛钞》、《梅冈集古》、《藏修堂丛书》、《翠琅歼丛书》、《艺术丛书》、《芋园丛书》,以及《丛书集成初编》、《美术丛书初集》、《画论丛刊》、《中国画论类编》等。 二、《装潢志》的内容及写作特点 《装潢志》是我国古代装潢学的代表作,书中有关书画装裱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具体技法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全书共四千余字,分为序言和四十二小节,各立有小标题,介绍了各项技术和格式,分别为:古迹重装如病延医、妙技、优礼良工、宾主相参、审视气色、洗、揭、补、衬边、小托、全、式、镶攒、覆、上壁、下壁、安轴、上杆、上贴、贴签、囊、染古绢托纸、治画粉变黑、忌、手卷、册叶、碑帖、墨纸、硬壳、又方、治糊、用糊、纸料、绫绢料、轴品、佳候、裱房、知重装潢、纪旧、又、题后、裱背十三科。着重论述的章节有古迹重装的步骤和要求,如揭洗、修补、全色等,还对装裱书画碑帖的各种技术、格式、设备、工具,如镶嵌、覆背、上下壁、安轴、上杆、上贴、加绳圈、贴签、囊函等进行了具体说明。作者强调要重视装裱,主张“优礼良工”、“宾主相参”等,认为格式选料要既华贵又实用大方,还总结了书画装裱中应该注意的诸多问题。 我们知道,书画装裱是属于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范畴,包含许多费解的名词术语,这样的内容容易导致写出来的书籍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然而《装潢志》这本书不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论述精辟,提纲挈领,说理系统而全面,而且作者采用比喻、类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同时作者从自己装裱书画的亲身体验和经验出发,使读者倍感亲切。全文的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深入浅出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为了避免《装潢志》这本书内容枯燥,采用了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亲切易懂、娓娓道来。例如,将书画装裱比喻成医生以妙手回春的高超技艺医治病人,用伯乐识千里马比喻书画家对装裱师的举荐,都极为贴切。同时作者对典章故事和流传下来的装裱佳话信手拈来,例如,指出优秀的装裱师必须具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惠虚和,心细如发”,只有这样才能“施迎刃之能,逐渐耐烦,致力于毫芒微渺之间”,从而不负重托。在“知重装潢”一节中,列举了文学家王弁州等人以隆重礼节款待装裱高手的佳话,提醒人们以此为榜样。作者巧妙地采用大量的典故,使得文章如行云流水般朗朗上口而且富有文采,也体现了作者的文采飞扬以及深厚的文字功底。 二、作者以自身装裱经历为出发点,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传授给读者。这样,使得《装潢志》这本书更具有可读性、指导性和可信性。例如,书中的“安轴”、“上贴”、“治画粉变黑”、“治糊”等章节,作者都将自己独到的见解告诉读者,致使很多令人困惑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装裱师的期望:既要努力钻研、传承优秀的装裱传统,又要在实践中亲身体会,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和提高我国的书画装裱工艺。对于书画主人,作者也要求其不仅充当命令者的角色,同时必须亲身参与其中,“画主必自经心”,要“于中参究,料用尽善,一一从心”,只有“宾主相参”,才能达到完美效果。只有将书画主人与装裱师的力量融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装裱师的长处,从而装裱出大家都满意的作品。因此,不仅装裱师要苦心钻研装裱工艺,书画主人也一定要精心研究装裱。 三、《装潢志》这本书体现了“朴于外而坚于内”的特点。这也是作者对书画装裱提出的要求,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品位和艺术追求。“外”指画心四周的装饰,“内”指裱画的托纸和覆背纸,书画装裱的重点首先是书画本身的坚固完整,然后再考虑外表的材料、色彩、形式、规格等外观要求。作者告诫装裱师切不可因醉心于外表的奇巧华丽,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作者对书画装裱的要求也正体现了他的《装潢志》这本书的写作特点即“质真而素朴”,全书篇幅不长,却精而不苛,简而有要,法尽精到,悉有成效,诚墨宝金汤,绘事干城,对中国传承至明代的书画装裱技艺作了非常宝贵的总结。 三、《装潢志》的重要价值及已有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间经过不断的探索、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到了宋代,书画装裱技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著名的“宣和装”(亦称“宋式裱”),就是这个时期总结创造的装裱形式,一直流传至今不衰。南宋制定了《绍兴御府书画式》,发展了“宣和装”,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等级的书画作品,制定了不同的装裱等级和格式,对各类书画的装裱款式、规格和所用材料以及包装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使装裱工艺发展到一个全盛时期。宋代以后,书画装裱作为一项专门的行业,在社会上普遍发展起来。 但是,关于论述装裱技艺的专著一直未问世,以往关于书画装裱的论述,仅仅散见于书画家的书论、画论、笔记、史籍和文集中,给后世的整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在杜秉庄先生编撰的《书画装裱技艺辑释》一书中对装裱古籍有较为完整和全面的研究。明代皇室以“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装裱所也随之设立。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研究论述装裱技艺的书籍,其中最著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即为《装潢志》,一直被后人所推崇。 鉴于《装潢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目前,对于《装潢志》的研究并为该书做过注释的有:杜子熊先生的《书画装潢学》(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5月版)、杨正旗先生的《<装潢志>标点注释》(山东美术出版社,1987年7月版)、杜秉庄先生的《书画装裱技艺辑释》(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8月版)、冯增木先生的《中国书画装裱》(增订本)(山东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此书在1987年3月版《书画装裱浅说》的基础上,经修订而成)、田君注释《装潢志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等等。 本书选择《昭代丛书》本为工作底本,以《学海类编》、《藏修堂丛书》各本参校。本书每一章节均由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四部分组成,并部分插入图片。编写这样一本关于书画装裱工艺的普及读本,我们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准确清晰的注释、通俗晓畅的译文、专业精到的点评,使读者能通过该书了解书画装裱工艺的具体流程,并引起对装裱技艺的兴趣。由于编写者的知识所限,舛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教。 本书中装裱操作之实景系刘钱平裱画师之工作照,并由本人拍摄提供。所裱之《心经·杨枝观音》经文由尚荣恭录,图由刘凯敬绘,在此一并说明并表谢忱! 尚莲霞 2011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