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台湾三十余年,获奖最多得历史读物:台湾金鼎奖推荐奖;台湾金鼎奖优良出版品;台湾中国文艺奖章;台湾优良儿童图书“金龙奖”;台湾国立教育资料馆评鉴特优青少年课外读物;台湾民生报“校园好书排行榜”票选第一名;台北国际视觉设计展插画类金奖。
刘墉、罗兰、林清玄、傅佩荣、林海音、宋楚瑜、郭为藩、侯文泳等一众名家倾力推荐!
吴涵碧女士编著的《吴姐姐讲历史故事》这套书,可以说是及时弥补了戏曲、说唱等民间艺术逐渐被大众忽略所造成的缺憾,它不但给青少年读者带来丰富而完整的历史知识,就连成年读者,也一样地乐于把这套极具功力,可读性又高的书,放在案头,作为随时补充自己历史知识而又轻松可喜的一份读物。所采史实,皆出自信史,对流传甚广的野史及民间传说,偶有采择,皆指明其非为史实,并以信史与相对照;所选史材避开艰深的历史问题,选取其中意义浅白易懂、富于情趣的故事,务使读者轻松明了其中要义;故事标题皆富于意趣、亲切可观,内容富于情致、浅易畅晓,不以森然面目以待读者;故事皆两千字以内,读者略有空闲即可进入,开卷即有收获。
本书为第3册,讲述西晋、东晋、南北朝的历史故事。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台湾畅销时间最长、得奖次数最多的历史读物。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内容上起远古,下终明代中叶,作者选取这段漫长历史中富于教益的人和事,写成一系列轻松而富于情致的短篇故事。全书凡1075篇,200万言,故事之间相互勾连,前后贯通,连缀起来,即成一部规模颇大的中国通史。
作者吴涵碧女士,台湾著名学者、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为题,在台湾《中华日报》、《国语日报》开辟专栏,连载历史故事,每周一篇,21年未有间断,本书即这些专栏文章结集而成。
专栏读者对象原定为青少年,却得到成人和青少年的一致喜爱。
吴姐姐一生埋首典籍,深知历史的严肃性和学术性,讲历史故事时,不曾妄开言论,不曾逞才使气,未曾沾染纤毫意识形态之论调。见解之持正,论史之谨慎,与中国历代史家所恪守准则一脉相承。即使是对于残暴的独裁者,吴姐姐也不吝排列他们的良政和善行,指责与激赏、恶行与善政,并行不悖;吴姐姐希望读者放下成见,客观地认识人和事物。
吴姐姐的最大目的,是希望本书能成为全家共读的好书,行文之中,一叙一议,非惟多趣,亦极富见地,风流蕴藉,埋伏于轻松的历史故事当中,抹平成人与孩子阅读兴致的沟壑。
全套书共分15册,本书为第3册,讲述西晋、东晋、南北朝的历史故事。
李密孝顺祖母
司马昭想要篡位,自立为皇帝,他的野心是当时人所共知,这便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由来。
等到司马昭灭了蜀国,把刘备不成材的儿子阿斗俘虏以后,司马氏的大权已经稳固。司马懿死后,把权位传给儿子司马师。不久,司马师去世,权位由弟弟司马昭接管。当司马昭去世,权位又传给儿子司马炎。司马炎一掌权,立刻就逼着魏元帝让位,搬出皇宫,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是为晋武帝。
晋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立杨氏为皇后,杨皇后美丽大方,聪明贤慧,不幸,杨皇后生下的太子司马衷却痴痴呆呆,连话都说不清楚,很让武帝操心。
武帝看着司马衷傻傻的样子,想到将来天下要交到他手里,实在不放心,便和杨皇后商量:“怎么办呢?不如另立太子。”
“不好。”杨皇后不赞成,“自古以来,立太子都是立长子,而不是立贤子,太子虽然不贤,然而名位已定,不可动摇。”
杨皇后说得也有道理,武帝只好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这个太子正是日后的晋惠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笨皇帝,他可笑的事很多,以后我们会讲到。
既然太子换不成,武帝就积极为太子物色老师,希望能在良师的辅导下,化腐朽为神奇。
于是,武帝立刻下令征召犍为人李密为太子洗马(洗马是自汉代就有的官名,太子外出时走在军队的最前面,晋朝以后掌管图书)。当大队人马不远千里赶到了犍为郡,传达了这个天大的光荣,李密却满脸哀愁,似乎有说不出的苦恼。
李密何以如此不识好歹?这要从头说起:
原来李密有一个极为悲惨的童年,他生下来,只有四个月大时,父亲就过世了;家里的环境很坏,到了四岁时,舅舅又逼着母亲改嫁,只剩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
营养不良加上又受到刺激,不久他生病了,而且病得很厉害,日夜啼哭吵着要妈妈。李密的祖母看他可怜,心里不忍,因此虽然年事已高,体力已衰,仍然收留了李密,由于先天体质虚弱,一直到了九岁,他才会走路。
祖母本人的身体也不硬朗,每逢祖母生病,李密总是流着眼泪在病榻旁伺候,照顾得无微不至,只要祖母的病一天没有好转,李密就一天不肯上床睡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感情好得不能再好。
李密的学问不错,而且善于辩论,曾在蜀国做到尚书郎,又曾以外交官的身份奉派到吴国,表现杰出,在江南一带享有盛名。蜀国亡后,李密隐居在家乡,招收门徒传授学问外,其余的时间都在伺候祖母。
不料,突然接到了朝廷的诏书,李密相当为难。不说别的,单以他是个蜀国的旧臣,已一千个、一万个不想当晋朝的官,何况亲爱的祖母又染上了重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更不愿赴京(洛阳)为官了。因此,李密总是一拖再拖,迟迟不肯动身。
但是,使者哪里肯放过他,看到李密一再延缓,脸色就不好看了,天天上门来催:“还请早些上路吧,免得我们为难,况且去当太子洗马又不是坏事,你怎么……”说着,白眼扫了过来,大有指责“不识抬举”的意思。
李密只好打躬作揖,连连道歉,但他也知道事情是拖不下去了,等到武帝怪罪下来,全家都难逃厄运,可是,撇下祖母远走京城,万一祖母有个三长两短,想到这里,李密的背脊一阵又一阵的发凉。
李密背着手在房间里转来转去,想不出任何办法,于是抹干眼泪,向武帝上了一个《陈情表》。在《陈情表》的文中,李密叙述了自己坎坷的童年遭遇、祖母病危的情形;最后婉转地请求:“臣没有祖母,活不到今天,祖母没有我,也没法度过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我实在不能离开祖母啊。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已九六高龄,我报答陛下的日子还很长,报养祖母的日子却没有几天了,我这个像乌鸦般反哺报恩的心情,希望陛下成全。”
晋武帝看了李密的《陈情表》相当感动,特别准许李密等到祖母归天以后才到朝廷上任,并且赐给李密两名婢女帮忙伺候祖母,因此,当李密的祖母去世后,他纵使满心不愿,也不得不上任。
后来,李密被选为汉中太守,临上任前,武帝命他赋诗助兴,谁想到李密竟然坦白地写出“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意思是说,朝廷里没有人才,我还不如回家去耕田。这等于是在骂皇帝无能,武帝看了十分生气,不久李密被免职回乡,成全了他尽忠蜀国的心愿,果然“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李密的这篇《陈情表》,文字浅显,一字一句从肺腑中流出,使人看了忍不住要掉眼泪,难怪有人说:“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不哭的人是不忠,读李密的《陈情表》不哭的人是不孝。”
不讲理的孙皓
魏、蜀、吴三国之中,蜀国的阿斗向魏国投了降,魏又被晋所篡,剩下的吴国如何呢?
在晋武帝司马炎篡位的前一年,吴景帝去世,本来应该传位给太子,可是太子年龄太小,蜀国刚刚被灭,东南又有乱事,大臣们商议的结果,非要迎立一位有为的君主才能稳住局势。
于是,有位大臣提出了孙皓,夸奖这位孙权的孙子有才识,有判断力,聪明好学,奉守法度。就这样,二十三岁的孙皓正式即位为吴帝。
哪儿晓得孙皓即位以后,贪酒好色,骄傲粗暴,朝廷上下都失望极了。
一次,孙皓举行宴会,欢迎自晋回国的使者。这天,孙皓的兴致很高,传下命令:“百官必须尽饮为欢。”许多没有酒量的官员都暗暗叫苦,却也不敢违抗旨意。
其中有位散骑常侍王蕃,一向严肃拘谨,不善饮酒,才饮了数盅,立刻满脸通红,走了没有两步路,“叭”地一声跌倒在地,醉得不省人事。
“扫兴,扫兴!”
孙皓看了,颇为不悦,大声叫道:“把他给我抬出去。”
王蕃被侍卫七手八脚地抬出殿外,室外凉风习习,空气清新,没多久,王蕃悠悠地张开了眼睛,想起刚才在大殿前出丑,慌慌张张站了起来,一边扶正衣帽,一边往殿里面冲。
王蕃一向是个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不免对自己的失态懊恼万分。因此特别打起精神,从容不迫地重新与人寒暄应酬。
孙皓转眼看到了王蕃竟然好端端地与人谈天,心头之火熊熊燃起,他认为王蕃方才一定是故意装痴卖傻,借酒装疯,欺君之罪岂可轻易放过?倒楣的王蕃就喂了野狼。
孙皓除了脾气奇坏,还有一个毛病——不许别人看他,一看他就要治罪。 因此上朝的时候,文武百官个个低着头,专心看着脚尖,没有人胆敢仰起脑袋,除非不要脑袋了。
陆抗是吴国的大将军,允文允武,为吴国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他对孙皓不许臣子们注视不以为然,写了一篇奏章呈给孙皓:“古今哪儿有君臣不许相视的道理?如此则臣子不晓得谁是天子,万一有一天,君主发生不测,臣子到底该救什么人呢?”
孙皓因此下诏,陆抗上朝可以上视天子,别人还是只许看脚尖。
他虽然不喜欢臣子们注视,却喜欢偷偷窥视臣子们的一言一行。
所以在朝廷上,他派了十名小宦官分立左右,瞪着眼观察每一位臣子的举动,称之为“司过”。
“司过”对文武百官真是一种酷刑,试想,穿着朝服大袍,一动也不能动,又得当心不要把头抬起来,以免不小心看到孙皓已经够受罪了,身旁还有虎视眈眈的太监等着在朝会后,秘密报告孙皓,只要有一点可疑,抽筋、剥皮、拔舌就随孙皓的高兴了。因此人人上朝心里头就在打鼓。
“探人隐私”是最要不得的行为,孙皓对此兴趣顶浓,他很喜欢在宴会上玩这种游戏,逼着甲大臣说出乙大臣的丑事,丙大臣透露乙大臣见不得人的秘密,然后,仰天大笑:“有趣,有趣!”把臣子们弄得尴尬万分,窘态百出。
后来,晋武帝发兵南下,幸而陆抗大将军运用奇兵才转危为安,孙皓却十分自得,自以为有天助,更加荒淫无道,终于在咸宁六年(280年),被晋军攻人,孙皓投降,吴国正式灭亡,享国五十七年,三国结束,晋朝统一了全国。
说到这儿,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很容易走向君主独裁暴虐的路子,但是历史上像孙皓般暴虐的君主并不多见,而且都逃不了被人民推翻的命运。为什么?
因为中国古代对政治有大同世界的理想,大同世界的理想像灯塔般照耀着君臣们,使实际政治朝向灯塔努力,所以再坏的君主也知道自己行为不合理。更有许多忠臣,宁肯冒着一死也要上谏皇帝,中国人有这种为理想而牺牲性命的精神,这是古代政治不致过分专制之因,也是我们的宝贵资产——中国读书人的风骨。
P24-29
她笔下的“关怀”,那种对人生的体谅、对历史的宽容,使她既能以冷眼观史,又能以热眼观人……吴姐姐的故事,像是一棵大树,以中国的历史为干,引出许多枝叶。神话传说、科学发明、文学典故、名人轶事,都能如行云流水般,随着正史,被一一引带出来。
——刘墉(台湾著名作家)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以文学性、情节性为出发,因此趣味成了它的中心。这些特质,不知不觉打破历史的僵局与乏味,解除了我们的恐惧与武装。因此这套书有连环漫画,成者武侠连载般的吸引力,是不难理解的。
——侯文咏(台湾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