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隐忍韬晦,后发制人的霸庄
从春秋开始,周朝王室衰微,天子疲敝,各路诸侯蠢蠢欲动,周王、周礼都失去了往日的统治力。有野心,有实力的诸侯,个个都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图谋成为天下的共主。
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有实力,有野心,善谋略的君主,往往能先拔头筹。于是,一个在后世史书中十分活跃的人物登台亮相了,他就是郑庄公。难产的公子
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主,与周王同姓姬,是标准的“皇亲国戚”。他名叫寤生,是父王的长子。说起这名字,还有一段故事。
郑庄公出生的时候,因为难产,吓坏了母亲武姜,也许是太痛苦了,母亲干脆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难产,也就是古人说的“寤生”,她准备让这孩子一辈子记住母亲的痛苦,不为别的,只因为武姜讨厌这个孩子。
连老妈都不喜欢自己了,寤生的童年就可想而知了。这还不算,武姜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史记》载:“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寤生从此有了一个受母亲宠爱的竞争对手。
寤生的父亲郑武公晚年生病,母亲武姜这时候想的不是如何谋划扶立长子寤生,而是向武公进言,要求废长立幼,让小儿子段将来继承大统。
也不知道做弟弟的用了什么手段,让母亲心甘情愿向国君提出这个大胆的建议。女人涉政,武公当然不会同意。不久,武公去世,寤生顺理成章接替父位,
成为一国之主,史称庄公。
继位时的郑庄公才不过十四岁。在政权交替的关键时刻,武姜不仅不平衡兄弟关系,反而帮助弟弟推倒哥哥,这无疑是在宣告同亲生儿子寤生的彻底对立。可以想象,得不到母亲爱护的小庄公,彼时彼刻,内心在经受着怎样的折磨。兄弟相争智者胜
那位欲代兄长继位而未成的叔段,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他不满足于钟鸣鼎食的贵族生活,一心想要将哥哥赶下台,自己做国君。庄公刚一继位,就通过母亲武姜向庄公提出了要求,要求将“制”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庄公当即拒绝,说:“制地不行,那里地势险要,是国家的要塞。”接着,不甘心的武姜又逼迫庄公把京赐给公叔段,万般无奈之下,庄公答应了母亲的要求。
京是个比都城还要大的城,物产丰富,人丁兴旺,叔段此举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远离庄公的监视,二是在一个物阜民丰的地方积蓄势力,等待机会。大夫祭仲提醒庄公说:“京这个地方比国都还大,不适合做封地啊。”这句话可能也是想告诉庄公,不要因念手足之情而忽略对方的狼子野心。庄公英明,怎能看不出其中的玄机,然而他却对祭仲说:“母亲武姜要我这么做,我怎么能违背呢?”祭仲怕庄公不明白,干脆直话直说:“你母亲武姜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先下手为强,别让祸根蔓延,一旦蔓延开,就不好除了。野草蔓延开还不可除呢,更何况是你那被武姜宠爱的弟弟。”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庄公还是不为所动,只答道:“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瞧吧。”
此时的庄公看起来实在似乎有些迂腐。其实,当对手这样想的时候,一定是中招了。对公叔段不管不问,只是庄公为了迷惑对手而抛出的“烟雾弹”。
叔段到了京,果然依仗着武姜的支持,大肆招兵买马,“与其母武姜谋袭郑”。这期间,叔段将原属郑国国君的两块土地收并过来,使它们同时从属于庄公和自己,大臣们知道这件事后,纷纷劝庄公早日除掉祸患,不要让百姓也产生“到底谁是国君”的疑虑。但庄公还是那句话:“不用管他,他早晚会垮台的。”
后来叔段干脆把先前的两块地直接吞并,据为己有。后来又有人劝庄公说:“现在叔段土地已经扩大,可以下令剿灭了,再不行动叔段就会得到百姓的支持。”而庄公呢,却稳如泰山,说:“对君主不义,对兄弟不亲,土地多了也不会得到支持,他早晚会垮台的。”
叔段一党看到时机已成熟,便缮甲治兵,准备发动叛变,由母亲武姜在国都做内应开城门。哪知表面不闻不问的郑庄公却派人提前打探到了叛乱的日期,令人率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百姓纷纷背叛叔段,叔段只好一路逃窜,最后逃到共国躲了起来。
解决叔段问题之后,庄公将武姜也迁至他处,并恶狠狠地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怀恨之心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庄公毕竟是有感情的,时间长了他也想母亲,但是碍于面子又不能背弃之前的誓言,后来还是颍考叔出了个主意,挖了个地道直深到“黄泉”,使母子相见,和好如初。
郑庄公欲除叔段,却又得不到母亲的支持,他非但没有因循臣下意见提早斩草除根,反而故意纵容弟弟的不义,暗中观察,蓄势待发,这一方面使对方的罪恶越积越深,让自己越来越有讨伐的借口,越来越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另一方面也使对方放松了警惕,步步紧逼,直至完全失败,彼在明,我在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如此狠毒之计谋,也难怪历史上对庄公倾二十年之心血剿灭亲弟一事有颇多微词,例如清代吴调侯、吴楚材在《古文观止》的点评中说“庄公之心愈毒矣”。然而不管怎么说,政治斗争的残酷是无法单纯以善恶来评判的。挑战周天子权威
郑庄公对内有手段,对外更是如此。
公元前707年,发生在周王室与郑之间的孺葛之战,是郑庄公一生最值得称赞的战役,也是他率领郑国称霸中原的开始。
战前,郑大夫事先掌握了周军部署,经过分析,他发现,左路陈军由于国家内乱,士兵无斗志,右路的蔡卫军战斗力不强,因此,他向庄公建议先攻周联军这两翼薄弱的部分,然后集中兵力合攻中军,庄公虚心纳谏,接受了这个提议,接着,庄公又接受了大将高渠弥“鱼丽之阵”的建议,全力迎战。
战争以郑国大胜而告终,周桓王也中箭负伤,颜面全无。周军撤退途中,郑国大将祝聃,也就是一箭射中周王的人,本想继续追击,生擒周王,却被庄公以“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凌天子乎”为由阻止。工于心计的庄公非常清楚,此一战,虽是自己飞扬跋扈,挑拨矛盾在先,却一定要表现出郑国被迫反击,以求自保的样子,一定要使郑国显得尊王有礼。因为郑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凌驾周王之上的地步,郑国更不能让周王完全下不来台,否则就是与周王为敌,与周王为敌,就是与天下诸侯为敌。于是,郑庄公当夜即派出使者祭足,前往周王军营,慰问周王及将领,以示和好之意。周王心里也明白,郑庄公是真的强大了,自己能做的,也就是迁就着他吧。从此,郑庄公威震诸侯,后来,善于利用手中权力的他,也常打着“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号,多次讨伐卫、宋等异己力量,成为春秋初年中原地区当之无愧的霸主。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