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祖基编著的这本《昔日上海风情》一书包括昔日上海日常生活方面的市井商贩、服装饰品、居家休闲、日用器具、医药卫生;文化生活方面的文化艺术、教育娱乐;社会生活方面的市容景观、水陆交通、社会万象、陋俗劣迹等等内容。这里面既有历史故事,也有风情轶闻,内容之多,涵盖之广,可谓洋洋大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昔日上海风情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彭祖基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彭祖基编著的这本《昔日上海风情》一书包括昔日上海日常生活方面的市井商贩、服装饰品、居家休闲、日用器具、医药卫生;文化生活方面的文化艺术、教育娱乐;社会生活方面的市容景观、水陆交通、社会万象、陋俗劣迹等等内容。这里面既有历史故事,也有风情轶闻,内容之多,涵盖之广,可谓洋洋大观。 内容推荐 上海史是近现代中国的缩影,上海市民的生活是上海史的组成部分,要了解国情就有必要了解上海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昔日上海风情》作者彭祖基是一位老上海人,他把自己所阅历的上海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故事娓娓道来,着重讲述那些业已消失的事物,并配有一些图片。《昔日上海风情》既可以使青年人了解昔日上海的风情,也可以让具有改革开放前生活体验的读者引起回顾和反思,更可以为一切关注上海发展的人们提供一份真实而生动的资料。 目录 序 一、日常生活 (一)市井商贩/3 弄堂里的各种叫卖声/3 可以零拷的日常必需品/12 婴儿奶糕吃得喷喷香/15 嫩滑爽口的豆腐花/17 上海最早的四大室内菜场/19 年迈老太刮鱼鳞/22 黑白分明的煤球店/23 敲敲打打的铅皮店/25 毛竹耸立的竹器店/26 让人牵肠挂肚的票证/27 侨汇券曾经很吃香/31 (二)服装饰品/33 庄重大方的中山装/33 爱穿列宁装的风尚/35 三寸金莲行路难/37 千针万线纳鞋底/39 夏日里的木屐声/40 民间传统内衣——肚兜/42 轻便美观的节约领/44 (三)居家休闲/46 弄堂里面有水井/46 清晨最热闹的地方——给水站/48 老虎灶前排队忙/50 方便大众的传呼电话/52 凌晨的第一声吆喝/55 摇着蒲扇乘风凉/57 老人喜欢孵太阳/59 遥望满天繁星的夜空/61 (四)日用器具/63 价廉耐用的竹壳热水瓶/63 难得的环保用具——竹器/64 轻薄实用的铝制品/66 白底红字的“搪瓷年代”/67 专供抽烟的器具/69 人人手拎网线袋/71 遮阳避雨的斗笠和蓑衣/72 经久耐用的油布伞/74 温暖身体的手炉和脚炉/76 从小小豆油灯说起/77 会说话的留声机/80 两地传递信息的电报/82 最原始的矿石收音机/84 随处可见的高音喇叭/86 第一代黑白电视机/87 (五)医药卫生/89 10分钟拍苍蝇活动/89 麻雀曾经被围剿/90 防治瘌痢头的三字方针/92 走街串巷的“小剃头”/93 “鸡血疗法”的兴衰始末/95 “六六六”、“敌敌畏”被禁用/97 遭到冷落的擦背机/99 彻底消灭“四害”之一的臭虫/100 被消灭的天花、丝虫病、血吸虫病/102 玩乐之中出“痧子”/108 禁止市民吃毛蚶/110 神奇的针刺麻醉/112 二、文化生活 (一)文化教育/117 局外人写出《青帮大亨》/117 弄堂口的小书摊/121 万众争听《支部生活》讲座/123 500万听众的知音——《蔚兰信箱》/125 通俗易懂的民间谣谚/128 打手心和立壁角 /134 清脆响亮拨算盘/136 动手又动脑的劳作课/138 少先队员见面要互敬队礼/140 参加国庆大游行的自豪/141 国庆之夜——上海50万人大联欢/143 磨炼意志的远足/145 名将云集的友华球场/147 融洽两代人的家庭运动会/150 (二)艺术娱乐/152 南京路上的百米画廊/152 五花八门的香烟牌子/154 卖梨膏糖的小热昏/156 颈、肩、腰、腿上的艺术——打连厢/158 马戏团来到家门口/160 五颜六色的影片说明书/162 风靡上海的康乐球/164 简易可行的各种游戏/166 三、社会生活 (一)市容景观/175 老上海的东南西北城门/175 昔日的肇家浜变绿洲/178 上海滩木桥的演变/181 九曲桥畔的铜像/186 烟消人散的新城隍庙/188 御敌前哨——吴淞炮台/189 被拆除了的大自鸣钟/191 老上海最豪华的哈同花园/192 天山果园的变迁/194 高楼林立中的新虹桥中心花园/197 (二)水陆交通/199 苏州河上最后的渡口——强家角渡/199 白莲泾上的小火轮/202 十六铺码头的华丽转身/204 江亚轮的一波三折/206 上海的车辆史话/208 从洋人手里赎回的淞沪铁路/215 川沙的交通大动脉——上川铁路/218 历尽沧桑的老北站/220 小小车票见证公交大发展/222 (三)社会万象/226 迎接上海解放的人民保安队/226 收集废铜烂铁,捐献飞机大炮/228 吃饭不要钱的农民食堂/230 家庭妇女走进里弄生产组/232 敲锣打鼓欢送退休职工/233 把时间拨快一小时的夏时制/235 能将水往高处流的水车/237 可以把米舂成粉的石臼 /239 孤身独步走中国的余纯顺/240 (四)陋俗劣迹/242 天下最苦的女人——童养媳/242 哭哭啼啼上花轿/244 酒宴上的划拳/246 半夜三更“叫灵魂”/248 测字算命的迷惑/250 封闭妓院,改造妓女/252 仗势欺人的“红头阿三”/254 碉堡前的沉思/256 取缔反动的一贯道/258 发国难财的奸商王康年/259 后记 试读章节 方便大众的传呼电话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上海的公用电话星罗棋布,是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道风景线。 公用电话绝大多数装在弄堂里的烟纸店中。市民只要看到一块红色牌子上的一只胶木拨盘电话机,就找到了可打电话的地方。 由于那年间私人电话极少,市民之间的联系、沟通、交流都借助于公用电话传递,并引发出公用电话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传呼。传呼的方式有三种:传呼、留言、回电。我记得那时打一次电话4分钱(不超过3分钟),传呼一次3分。 安装公用电话是要向电话局提出申请,申请的大多是弄堂里的烟纸店。电话局根据申请报告予以调查核实,是否符合安装和传呼的条件。问题是同一里弄有几家烟纸店提出申请,就会发生争装公用电话的矛盾,其中曾发生颇有曲折的故事。 一个寡妇与两个男人之争 有条弄堂并存两家烟纸店,一家位于弄堂口,是两个男人合伙开的,另一家开设在沿马路,是一名寡妇开的。在平时,弄堂口那家依着弄口的优势,生意兴旺,而寡妇的烟纸店虽然在马路旁,但住在弄堂、口的市民为少走几步路,都到弄口那家烟纸店去购物,致使寡妇的生意清淡多了。 当两家烟纸店得知可安装公用电话的消息,都想争得安装权。两个男人想,若能装上公用电话,与周边的市民联系更密切,生意一定会更兴隆。而寡妇自认生意做不过两个男人,若再失去安装权,生意会更难做,生活会更艰难。 由于两家烟纸店都打报告申请安装公用电话,电话局决定:以敲到居民图章多少为据,谁多就安装在那家。于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战争”开始了。两个男人认为有弄堂口的优势,只等居民前来敲章,胜率十拿九稳。但他们忘记了居民出门从不带图章,连续三天只敲到十多只图章。而那位寡妇也在冥思苦想,如何能敲到更多的图章。考虑良久,她作出一个决定:关店三天,夜以继日,一家一户去串门,求得居民支持。 那年代,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幼子,生活十分艰难,本来就值得人们同情。如今,她带着孩子诚心诚意上门求助,谁能不为之感动?仅仅三天,寡妇就敲到了450多个图章,占该地区居民的95%以上。而那两个男人尚未搞清楚寡妇关店三天的原因,已处于必败之地。当知道寡妇关店的意图,却为时已晚。 电话局决定下达通知:公用电话装在寡妇的烟纸店里。此刻两个男人气急败坏,岂能败在一个寡妇手里。他们跑到电话局诽谤寡妇的种种不是。但电话局已决定,岂能更改?为了缓和矛盾,电话局通知寡妇:试经营三个月,若居民不满意,改由另一家烟纸店经营公用电话。 谁知三个月中麻烦不断:上门捣蛋的人多了,打电话不付钱还强词夺理,打2次电话只付4分钱,传呼单子填错了等等。面对现实,聪明的寡妇知道是那两个男人在作祟。既然来之不易,决不能败在两个男人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的寡妇狠下决心:雇了一名店员专管公用电话和传呼,应对挑战,并贴出告示:全心全意,尽心尽责,日夜服务,接受监督。 有了公用电话业务后,她的生意也好多了,与居民的接触更加密切了。在实践中,即使半夜来电,她毫不犹豫起床去传呼;有人打电话忘了带钱,寡妇说:“几分钱,不要放在心上。”即使与电话业务不相干的事,寡妇也会乐意去做。有户居民家中老太急病住院,但手头上缺钱,寡妇知道后,她把准备进货的钱款送到医院,解了燃眉之急。 有了公用电话,寡妇对周边居民家中情况更加熟悉,心中有本活的户口簿,手中有资料本。倘若有人前来找亲朋好友,她会马上作出回答,甚至陪客人去要找的人家。 一件件、一桩桩深得人心的事,赢得了周边居民的赞扬。从此,公用电话在寡妇的烟纸店中扎下了根。 遍及上海街头巷尾的公用电话,为市民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功不可没。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电话局对私人电话开放。随着岁月的逝去,公用电话兼传呼业务功能逐渐减退。跨人21世纪的上海市民,几乎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私人电话,继而手机的普及,市民的通讯联系方式进入了现代化科技时代,公用电话的消失势在必然。 凌晨的第一声吆喝 那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上海的早晨,天色尚未发亮,“马桶拎出来!”的叫喊声,已响遍上海每一条弄堂小巷。在倒粪师傅的叫喊声中,家家户户把马桶拎出家门待倒。瞬时,弄堂的两侧,大小高矮的马桶一字排开,颇为壮观。 无论是风雪酷暑,倒粪师傅每天都要拖着黑色木制的两轮拖车,出现在街头巷尾。粪车呈长方形,形似古墓中出土的那种棺材,黑不溜秋很难看。粪箱上方有一方形盖子,作为倒粪的人口。每位倒粪师傅包干一定范围的居民区,我家位于兴国路李家宅,由一位苏北师傅包干。经历了日积月累的干活,他对责任范围内的居民已相当熟悉,乃至谁家的马桶都能分辨出来。所以,有时倒粪师傅会叫喊:“李家阿婆你的马桶未拎出来,我等你,不要急。”话语中带着关切。有一次张家姆妈的马桶未拎出来,倒粪师傅喊了几声没有回音。底层的邻居说张家姆妈病了,倒粪师傅二话没说,“噔、噔、噔”地奔上楼,把马桶拎下来,倒入粪车后,又向楼下居民要了点水,洗刷干净,把马桶靠在墙壁旁晾晒。临走时还叮嘱邻居,待晒干后,帮忙拎上楼去。 倒粪师傅是苏北人,约40多岁,他性格豪爽,喜欢打抱不平。有一次弄堂里给水站发生争吵,是一位小青年“插队”与老太发生争执。倒粪师傅看不惯,怒斥小青年不该插队,还留下一句话:“下次再插队,老子就揍你!” 这位倒粪师傅以自己的言行改变了许多上海人的偏见。在居民心中倒粪师傅是一位热心仗义的苏北大叔。 长期以来,倒马桶行当是被人瞧不起的脏臭累苦活。但这位倒粪师傅却干得实在,用他的话说:“靠劳动吃饭,心里踏实。”正是这种平和的心态驱使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拖着满满的粪车,一步一步拖向苏州河边的周家桥蓄粪站(粪船码头),倒人大型蓄粪池中,供郊县农民的粪船前来装粪。 清晨,“马桶拎出来!”的叫喊声,是那个年代,上海独特的叫喊声,市民称为“清晨第一声”。这第一声叫喊不仅仅催促市民把马桶拎出来。同时亦提醒熟睡的人们:该起床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对此,有人戏说,把这第一声比作催人起床的定时闹钟。 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就是在那熟悉的“马桶拎出来!”的叫喊声中成长的。 时代巨变,倒粪行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日的粪车已是电动新颖的自动抽粪的运粪车,环卫工人只要把塑料大管插入化粪池中,启动开关,不费吹灰之力,大量粪便被抽入椭圆形的粪箱内。 从当年工人拖着粪车倒粪,到今日开着粪车抽粪,此等巨变,标志着环卫工人从繁重脏臭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运粪这一行当进入了轻松、方便、高效、多快好省的现代化时代。 P52-56 序言 陆其国 这本还散着油墨清香的书《昔日上海风情》的作者叫彭祖基,彭先生生于1940年1月,今年已经70岁出头,这是老彭出版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收集了老彭几十年坚持勤奋写作以来他比较钟情的文字。说钟情,是因为老彭在过去的岁月中,对收在这本书中的文字,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倾注了太多的感情。用老彭的话说,他就是书写着这样的文字,从青年一步步走向中年;然后又由中年一步步迈入老年…… 老彭不是科班出身舞文弄墨的人,他1956年16岁时告别学校,开始进入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工作,这一干就是40多年。他热爱上写作是在1980年。那时候的社会娱乐说不上丰富,好在他喜欢看书,看书也因此成为他最好的娱乐。这样的娱乐于不经意间使老彭_的精神和文化有了一种积淀,当这样的积淀到了一定程度时,老彭就技痒难耐了,于是他就拿起了笔。 老彭有自知之明,所以他落笔不好高骛远,不去搞什么鸿篇巨制,他就写身边的故事,或就身边的故事所引发的他的一些感触和想法。总之,老彭开始写作就抱定一个宗旨,那就是写他最熟悉的东西。老彭是上海本地人,所以他的笔触自然而然转向他熟悉的上海。当然,更确切地说,是转向他所熟悉的上海风情故事。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如今收在这本《昔日上海风情》一书中的昔日上海日常生活方面的市井商贩、服装饰品、居家休闲、日用器具、医药卫生;文化生活方面的文化艺术、教育娱乐;社会生活方面的市容景观、水陆交通、社会万象、陋俗劣迹等等内容。这里面既有历史故事,也有风情轶闻,内容之多,涵盖之广,可谓洋洋大观,有不少内容都已消逝,所以不夸张地说,老彭这本书称得上是一本了解昔日上海风土人情的指南。这本书中的文章,有的曾经发表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等报纸上,或是刊登在《家家乐》《自我保健》《食品与卫生》《人人保健》等刊物中,老彭文字的包罗万象于此可见。 也许是觉得文字的表现还不过瘾,老彭渐渐又开始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蔚兰信箱》撰稿。这档节目是上海空中节目中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老彭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这一“触电”就一发而不可收,足足写了200多篇。之后,与晓理主持的《老年广场》合作,当嘉宾,走进直播室,与听众进行交流。 老彭曾担任过上海市医务工会写作组组长,编辑过一本题为《闪光集》的书;参与过电视专题片《天职》《涌动爱心的上海医务界》《上海市医务工会五十年》等的编辑工作。 退休后的老彭现为虹桥街道乐龄读书会会长。我在这里点出老彭的这些经历,意在说明,一位喜欢舞弄文字的退休老人,他的文章最后到达怎样的标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快乐吗?而老彭用他的这本书告诉我们,他很快乐!这就够了。 老彭是我一位朋友的朋友。老彭因为知道我曾经出过有关上海的书,所以经他的朋友介绍,找到我,希望我能为他这本书写序。这就有了以上文字。我希望读到老彭这本书的读者,也能像老彭一样感到快乐。 后记 三位深交的笔友相继出书:张伟群的《上海弄堂元气》,周成树的《三百六十行大全》《名导游带你游天下》,张百年的《茉莉花》《相思鸟》《野玫瑰》。三位的成功,激励和鞭策着我,急起直追,终以14个月的耕耘,完成了《昔日上海风情》书稿,送审于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得以问世,有两位要特别感谢均,一位是周成树先生,他一直鼓励我,予以点拨: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另一位是资深编辑龚维才先生,认识他是我的幸运,他为初稿修改和提炼,竭尽其能,携扶上马。借此我表示对两位的感激之情。 我还要感谢上海档案馆的陆其国先生,他写的序为本书锦上添花;崇明江南三民文化村展览馆馆长姚金文先生热忱相助;民间收藏家唐修皓先生提供了票证资料和图片。 我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得到了上海图书馆、长宁图书馆、宝’山图书馆、川沙图书馆、虹桥街道图书馆及上海铁路博物馆、上海烟草博物馆、苏州河展示中心等单位提供的方便,谨表谢意。 我写《昔日上海风情》的动机和目的十分明确:供老上海人去回味那虽然艰苦,却值得自豪的岁月;供年轻的上海人去品味祖辈乐于奉献的美德,珍惜今日拥有的幸福,供新上海人去寻味老上海人辛勤的付出,才有今日海纳百川的新上海。 出书成名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我十分清醒,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有此感悟是我人生定位决定的:自比蚂蚁,一只微不足道的“小蚂蚁”。得此定位,精神富有,享受快乐,少有烦恼。数十年来,此等定位鞭策我不断努力和前进。 我的人生谈不上辉煌,却颇艰难:1岁丧父,16岁母亲瘫痪,只能弃学从工,竭尽孝心10年,直到为慈母送终。那年代,“寡妇的孩子受人欺”,受尽凌辱。我抗争过,我不甘过,誓把磨难当财富,练就了独立、自强、正直、善良、热忱的性格。此种性格在实践中,誉毁参半,誉者认为爱憎分明,不人云亦云;毁者视为骄傲、固执。同事和朋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吃亏在不肯低头,不会看风使舵。”事实正是如此,我宁愿吃亏,不肯低头,再吃亏,仍坚持做一只抬头挺胸、人格不低的平凡“小蚂蚁”。 生性乐观的我,从不惧怕磨难,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积极应对。年过70岁的我,心理依然年轻,身体良好无大病。在《年轻十岁》一书中,专家对我的评价是:“心态平稳,戒烟限酒,膳食平衡,适度运动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健康四个基石,彭先生基本做到了,这样,就有效地加强对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延缓了衰老,表现出年轻。” 我尚健康的身体,得益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锻炼,跑步、做操从不间断。我尤其喜欢踢足球,因百米速度快,时任前锋,曾参加过全国乙级联赛。20年的足球生涯,留下了累累伤痕:骨折过,颈、肩、腰、腿、头、足都受过伤,且久治不愈。到了40岁,疼痛得彻夜难眠,真担忧下半辈子怎么办?我选择了针对性的科学锻炼,自编关节操,一直坚持到今天,没有间断过。终于“奇迹”出现,疼痛逐渐减轻乃至消失,现在除了腰痛偶有发生外,其他部位都恢复正常。应验了中医“通则不痛,不通则痛”理论的精辟。40岁过后,不能再驰骋绿茵场了,我就弃武从文,开始业余写作。谁知,投稿一年多,不是退稿,就是石沉大海,看来写文章比踢足球还难。此时此刻,是进还是退?我选择了进。果然,有一天我从《劳动报》上看到了自己已发表的短文。虽说是豆腐干文章,对我来说却是非同寻常的转折:我还行。此后写稿不断,为《新民晚报》《劳动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大众卫生报》及《家家乐》《自我保健》《人人保健》《食品与生活》等供稿。 1987年5月11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蔚兰信箱》开播,作为热心听众的我积极参与写信、投稿。至今我还珍藏着三盘录音磁带,记录着为我播出的稿件。基于此,我与主持人蔚兰、晓理结下了友谊。 自从电台从北京东路搬迁到虹桥路,与我家仅一路之隔,联系更为方便。我与晓理主持的《老年广场》结缘,作为嘉宾,走进直播室,通过电波和老年朋友交流。屈指数来,居然有20多次,也是一个普通市民十分难得的经历。 2000年退休,重心转移到街道,我当了一名志愿者,最多时担任八个职务,简直比上班还忙。这一干就是七八年,业余写作也束之高阁。直到三位笔友先后出书才触动了我,周成树先生激励我:“你完全可以写点东西,为何不写?”经权衡,我陆续辞去了一些职务,静下来专心写书。经过14个月的笔耕、奔波,《昔日上海风情》方得以完稿。 人至七十才出第一本书,自感不易,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在兴奋之余,我深知该书非一人之作,凝聚着众多亲朋好友的鼓励、帮助和付出。在此我特别要向妻子李宝珍道一声“谢谢!”她承担了全部家务,劳苦功高。更为可贵的是,书中的农谚,气象谚大多出自她的回忆。还有在读的外孙张紫龙,为我电脑搜索,筛选照片,做到有求必应,招之即来,小小年纪很不容易。 《昔日上海风情》涉及的内容,有不少是我亲身经历的,写作时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记忆犹新。因个人能力和经历的局限,无法把昔日上海发生过的人和事全面展示,此等遗憾谅我力不从心。唯有借本书出版之际,抛砖引玉,期待行家高手推出力作,更全面广泛地反映昔日上海的风情。 彭祖基 2011年6月5日于上海虹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