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的家训名篇;改造命运、心想事成的励志经典。
传统文化学者钟茂森教授详细解读改造命运经典名著。
明代创世之作,百年流传至今。儒释道三家思想融汇,展现中国传统智慧的东方历史宝典。
读者阅读《了凡四训》研习报告,可以更深刻体会了凡先生的人生经验,悟到立命安身、修道立德的根本原来在内不在外,当下心目豁然,信心勇气倍增,正如当代一位大德所说:求人不如求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了凡四训研习报告/中华文化大讲堂书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钟茂森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的家训名篇;改造命运、心想事成的励志经典。 传统文化学者钟茂森教授详细解读改造命运经典名著。 明代创世之作,百年流传至今。儒释道三家思想融汇,展现中国传统智慧的东方历史宝典。 读者阅读《了凡四训》研习报告,可以更深刻体会了凡先生的人生经验,悟到立命安身、修道立德的根本原来在内不在外,当下心目豁然,信心勇气倍增,正如当代一位大德所说:求人不如求己。 内容推荐 《了凡四训》,不仅文辞工丽,而且内涵丰富,读来脍炙人口,启迪人生。自成文以来,即被各界人士广为传诵,四百年来历久不衰。 《<了凡四训>研习报告》,是钟茂森博士学成圣贤的心得报告,是圣贤心境的传递,更是他个人道德学问的真实呈现。博士十六个小时殷殷的讲解,让我们明白行善修德之真心,需要坚勇长远,尤其是最后对印祖序文四个小时的开解,让我们深刻体会几家圣教乃不二之实学,然终究要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勉力成就。 纵观当今之世,复兴传统文化,提倡因果教育,光大伦理道德,和谐社会人心,乃至成圣成贤,从《了凡四训》做起,从立命、改过、积善、圆满谦德做起,从我做起。 目录 《了凡四训》原文 《了凡四训》序文 第一部分 本书介绍 第二部分 立命之学 第三部分 改过之法 第四部分 积善之方 第五部分 谦德之效 成圣之道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部分 本书介绍 尊敬的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一部教导我们改造命运的善书。它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给他儿子的家训,总共有四篇,称为《了凡四训》。这四篇文章第一篇叫做“立命之学”,第二篇叫做“改过之法”,第三篇叫做“积善之方”,第四篇是“谦德之效”。它所教导我们的就是如何经营美满的人生。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够美满,还有很多的不如意,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请大家不要灰心,要知道幸福美满的人生是由我们自己来创造的。所以我们这次讲题就定为“重建美满人生”。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幸福美满了,但是要知道,虽然你比很多人更幸福,但是在生活当中也难免会出现很多的烦恼、挫折、困境,甚至会起很多的波浪。如何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圆满,《了凡四训》教导我们的就是这个。而且再进一步,教导我们如何转凡成圣,从凡夫俗子的地位迈入圣贤的地位,真正使我们的人生达到究竟圆满。对学佛人来讲,《了凡四训》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科目。它教导我们认识因果的道理,认识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而能够断恶修善,去营造积极的人生,迈人佛法的殿堂。我们这次的学习尽量简要详明,只是把文中的重点提出来学习探讨。大家生活在现代的社会里,时间也是非常地紧张,很少人有充裕的时间来听讲、学习。所以我们这次希望用6天的时间把《了凡四训》从头到尾学习一遍,每天2小时,总共12小时。学习完《了凡四训》以后,我们再来学习印光大师为《了凡四训》写的一篇序文。这篇序文写得非常好,从佛法的高度、从圣贤的高度为我们指出了学习《了凡四训》的必要性,我们把它放在最后来学习。等我们把整个《了凡四训》学习一遍以后,有了完整的概念,再来读印祖的序,那个味道就更浓了。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一篇文章。 首先介绍作者,本文的作者是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35年;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08年去世的,享年74岁。他的籍贯是中国江苏省吴江市,本名叫做袁黄,字坤仪。古人有名也有字,名字是父母起的,也只有父母和老师才能叫一个人的名字;长大以后,朋友就不能称他的名了,这是对他的尊重,因此长大后都要称他的字。了凡先生,他原来有个号叫学海,意思就是很博学,学问、知识像海洋一样的广博。了凡先生15岁那年遇到了一位孔先生,这位孔先生是一位算命的高手,精于八字算命。他为了凡先生算命,把了凡一生的命运都算定了,后来发现算得还非常准确,连他每次考试考第几名,获得多少奉禄,得多少的米粮,能做到什么官都算得很准,还算出了凡先生命中无子,最后是五十三岁寿终,把了凡先生整个一生都算定了。确实,了凡先生也基本上是按照孔先生算定的命运去走,一点都没有差错。所以他自己也就心灰意冷,没有什么妄想了。因为什么?命运都给人算定了。真的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所以他自己什么想法、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因为想也没用,真正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的心也很清净。 后来,有一次到南京的栖霞山,遇到了云谷禅师,这是一位开悟的大德。云谷禅师跟他在禅堂里对坐了三天三夜,就发现这个人不简单,打坐三天三夜竟然不起一个妄念,就问他什么原因。了凡先生就告诉云谷禅师,这是因为自己的命都已经被孔先生算定了。禅师听了后哈哈大笑说,我原来以为你是个英雄,是个豪杰,原来还是个凡夫。了凡先生听后很不解,很疑惑地请教云谷禅师,这话怎样理解?云谷禅师就告诉他:“你这么多年来竟然被孔先生把命算定了,都不能够转动一毫,你说你是不是凡夫?”了凡先生就问,难道命运是可以转变的吗? 禅师就给他开示,命运确实是可以转变的,正所谓“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命运是由自己掌控的,福报也是由我们自己求得的。用什么方法求?一定要按照因果的道理、原则去求。禅师给他开示以后,就教导他如何改造命运。了凡先生也听明白了,后来就把自己的号改了,他原来叫学海,现在改成了凡。“了凡”,我们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到,“了”就是完全明了,不再想做凡夫了,真正想要成圣成贤了。这是了凡先生所立定的志向,他想要转凡成圣。转凡成圣第一步是要断恶修善,所以他这一生就是实践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确实,几十年来他做到了,也真正把自己的命运改造过来了。原来他命中没有功名,只能考取秀才,没有举人和进士,结果后来他获得了进士,这是古人最高的学位。而且做的官也比原来要大,而且原来命中无子,但后来他生了两个儿子;本来寿命应该到五十三岁的,结果他活到了七十四岁。你看,命运全改造过来了。所以在他晚年写了这篇《了凡四训》,把这一生所修所学的跟世人分享。他确实是断恶修善、改造命运、重建美满人生的好榜样,在历史上堪称是一个楷模。 P23-25 序言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是明神宗万历十四(公元1586)年进士,曾做过宝坻知县,对星象律、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勘探等都有一定造诣。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在六十九岁时所作的戒子家训。 因此,这篇家训作为立命、修身、治世的教育经典,是了凡先生一生道德学问的涵养和凝聚,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讲述了如何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了凡先生家居生活非常俭朴,可是却和夫人一起,在家境允许的范围内,力行布施;他个人修身是每天反省改过,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不管公私事务再忙,早晚定课从不间断;在清心寡欲、无虑无求中祈天立命。就在这种修德养性的过程中,了凡先生为了教育儿子,积淀自己的人生,写下了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训子文》。后来有识之士为了启迪世人,遂改为《了凡四训》,这就是后来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的由来。 了凡先生作此《训子文》,旨在训导儿子,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谨慎种种的效验。 所以这篇家训一共分为四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由《立命之学》篇,我们知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安身立命,无非看自己存心何处而已,所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也如《诗经》所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由《改过之法》篇,我们明白改过者,要发三心——耻心、畏心、勇心。而人之过,有从事上、有从理上、有从心上改者,因功夫不同,效验亦异;告诫我们,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不要枝枝而伐,叶叶而摘,要直断其根,从心上彻法底源地改过。 由《积善之方》篇,我们清楚了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所以为善要明理,否则不仅无益,还可能造业;《易经》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善行无穷,不能尽述,从本篇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这行善的十方中,我们不仅找到了为善的下手处,如果真能够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以具备矣。 由《谦德之效》篇,我们懂得了唯谦受福,恭口敬j惯承,小心谦畏,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天地鬼神,犹将佑之,无有不发者,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经》曰:满招损,谦受益。也如《易经》所云: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了凡先生劝人要气虚意下,聚敛谦光,因为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所谓“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还以道者之口云: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篇末再次谆谆教诲谦德之效验: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这四个部分,其实都在讲修心而已。安身立命、改过修善很重要,而保持这种善根福德更重要,正如祖师大德说过“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一切恭敬”,才能长久保持善根福德,所以从真实心中存有一份谦德尤为重要。 古来制定家训或家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了凡四训》中立身、处世、为学、修德、立业的经验总结,越来越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目前不仅被家庭接受,更被国内外许多企业乃至社会多个层面列为典范教材,了凡先生一生不是显官,没有做到高位,而日享盛名,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清朝时期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对《了凡四训》最为推崇,读后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曾国藩还将此书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 近代著名的学者胡适先生则认为,《了凡四训》是研究中国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四百年来,这篇家训不仅流传于中国各地,为书香门第奉为“传家之宝”,也对日本政经界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 日本著名汉学家、阳明学大师安冈正笃先生,对本书推崇备至,他建议日本天皇及历任道相将此书视为“治国宝典”,应当熟读、细读、精读;凡有志执政者,应详加研究。 安冈正笃先生盛赞此书为“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这篇中国家训不仅对当时明治时期的日本青少年,产生了巨大影响,迄今为止仍然深深教化着日本政经界的高层人士。所以,《了凡四训》对一百年来的日本社会,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值得各界有为有识的精英再三研读。 和安冈正笃先生一样,日本著名的企业家,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缔造者、唯一健在的“日本经营四圣”之一(另三位分别是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稻盛和夫先生也对本书倍加赞誉。稻盛和夫在他长达42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却在退休时把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自己皈依佛门,转而去追求至高财富。他认为,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 稻盛和夫早年有幸读到《了凡四训》并将其作为人生指导。他后来在其著作中说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写的《了凡四训》,顿时得到了顿悟的感觉,原来人生是这样的,在《了凡四训》当中写道:每一个人的人生其实事先都已经被上天所注定,大家都有各自的人生,每个人都会按照命运去度过自己的人生。但是人生当中肯定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经历,在遭遇到每次经历的时候,每个人心中怎么样去想,怎么样描绘自己的愿望。这种想法、信念,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中国会把它称之为“因果报应”,也就是说如果你心中想的是好的事情,你做的事情是善事的话,肯定会得到好报。相反,一个人如果居心叵测,做一些恶事,肯定会得到恶报。每个人要有关怀他人的慈爱之心,这样的话,你的命运肯定会转变,这本书中也写到人的命运虽然是天生就定的,但是并不是无法改变的宿命,而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得到了启示,从此以后,我就认为:必须要美化、净化自己的心情。 一位智者说:为人父母者,欲子孙贤孝,不染恶习,宜于子女同诵此书,则一室祥和,传家久远;为人师长者,欲学生品德纯正、学有所成,宜诵读此书,则师道尊严、教育落实;为官者,读诵此书,自能积功累德、为民造福;为商者,熟读此书,则取财有道、累富如法、大吉大利;受刑人熟读此书,则浪子回头,当下转念。斯言诚哉! 近代佛门高僧,印光大师,一生中极力提倡读诵本书,并不断地鼓励大家认真研究、实行、讲说,以培福修慧、净化人心。他的弘化社,印送本书约有百万册以上,足见它的重要性。 在十几个小时的研习报告中,钟博士尤其把善恶果报讲解得透辟入理,不仅详解了凡先生的经验经历,也运用了大量翔实的古今案例,理事圆融地论证“种瓜得瓜”、“善有善报”、“积极进取”、“有愿皆成”的圣贤之道。语言平实而去尽虚华,义理深奥而晓畅通达。 有鉴于对祖师大德、对后世子孙的一片殷重期许,钟茂森博士在讲解完《了凡四训》之后,又特意把印光大师为《了凡四训》所作的序文,做了四个小时的开解,尽力帮助我们把所学的圣贤良箴,融会到自己的生活中,变成我们言行心念的指南。 《了凡四训》篇幅虽然短小,然而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 所以,钟博士在研习将要结束时,以《了凡四训》为契机,顺带提醒大家,要重视到儒释道三家经典的根本,要落实《弟子规》、《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三根是善福的根本,再加上《了凡四训》,诸位学人才有了真正改过修善的教材。 为了我们切实学以致用,钟博士非常智慧而机智地效法了凡先生,还为我们诸位学人准备了生活中践行《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的功过格,让我们在伦常日用中得力受持圣贤教诲,这一份慈悲之怀,便是了凡之心,这一份殷重利益大众的真心,又何尝不是圣贤之心? 相信大家读了钟博士《了凡四训》研习报告,可以更深刻体会了凡先生的人生经验,悟到立命安身、修道立德的根本原来在内不在外,当下心目豁然,信心勇气倍增,正如当代一位大德所说:求人不如求己。明白了,当下去做,从《了凡四训》入手,效法了凡先生,转无福为有福,转病天为长寿,真正受持此书,改造自己的命运,自利利他,以身劝化,成圣成贤。 后记 《了凡四训》,不仅文辞工丽,而且内涵丰富,读来脍炙人口,启迪人生。自成文以来,即被各界人士广为传诵,四百年来历久不衰。 立身处世劝化人心 本文虽然篇幅短小,却是字字珠玑。细细研读,几乎句句都在检点我们的毛病习气,实在是我辈学人待人处世,立命修身,乃至了结凡心,成就圣贤之道的绝佳教材。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 了凡先生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难得的是,他在下半生,又验证了人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在他智慧的人生经验中,不仅仅是知命安命,更可贵的是教诫我们自强不息,通过修身积德,改造命运,给后世子孙留下积极有益的“立命之学”。 总之,《了凡四训》确确实实是人生在世之至理名言,同时也是匡治目前社会风气败坏之最佳良法。凡欲改变命运,化凶为吉者,不可不读此书:凡欲求功名富贵,寿命增长者,不可不读此书;凡欲转病为健,转夭为寿,转穷为达,转罪为福,转凡为圣者,皆不可不读此书。 但愿一得此书,即当悉心持诵,若能坚立大愿,由解起行,则自己的命运可改,家庭的命运可改,甚至国家社会的命运亦可随之改善,愿有志者共勉之! 有识之士备加推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一位大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汤恩比教授所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 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集孔孟仁民爱物与佛门立德修善于一身的《了凡四训》,越来越得到海内外各界有识之士的推重,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讯息,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回溯源头的必然。 这篇中国家训曾经对明治时期的日本青少年,产生过巨大影响。当时著名汉学家、阳明学大师安冈正笃先生,对《了凡四训》,推崇备至,甚至视为“治国宝典”,他不仅建议日本天皇熟读、细读、精读,还呼吁凡有志执政者,应详加研究。迄今为止,一百多年了,仍然深深教化着日本政经界的高层精英人士。 《了凡四训》从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改过积善到成圣成贤,融汇了儒佛道三家的学问,所以本书虽然以儒家读本的形式出现,但是深受一些佛门大德的尊崇。 民国初年的印光大师,一生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印送这本书约在百万册以上,不仅如此,而且还教我们研究、实行、讲说、力行,可见,印祖对这部书的重视,他还专门为《了凡四训》写了一篇序文,加深了这篇家训的义理内涵,把原文从儒学的高度,提升到佛法的高度,以圣贤的水准,为我辈学人,高屋建瓴地指出学习《了凡四训》,重要的是“闲邪”、“存诚”,即止恶,守善。 当代一位举世公认的佛学大德说:想兴建高楼大厦,找到了土地才有可能。《了凡四训》就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土地,他甚至强调《了凡四训》是佛法修学的一些纲领,明确提出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是要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 最近,又有儒家经典推广者,王财贵博士推崇本书为经典教材。他说:若能教导儿童熟读,直到背诵,则终身将有受用不尽之功。……儿童读经,若于经典之外加读此书,不仅背诵更为容易,且与其他经典相辅相成融会贯通之效,又不言而可喻矣。 所以,《了凡四训》这本书,是儒家讲的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经过祖师的证明提倡的佛学基础。因为佛门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我们目前可以看到《了凡四训》古文读诵本、白话解释等各类书籍;电影、电视版;讲解视频网络版;还有专门的弘法会以及专修网站……各种学习了凡的方式层出不穷。相信了凡先生有知,也会感到欣慰。 现在钟博士《<了凡四训>研习报告》也马上正版发行,以飨海内外各界的朋友们。 可见,本书实在是一本立身处世,积功累行,劝化世道人心,和谐世界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深信因果了凡成圣 了凡,顾名思义,“了”是明白,也是完结的意思;“凡”,就是普通、平常的意思。“了凡”,即是所谓“此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了凡四训》微言大义,讲述了主人公转夭为寿、转穷为达、转凡为圣的经历。我们静心体会,通篇字字句句,讲的全是实实在在的因缘果报。 《了凡四训》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改过、修善的实例占了很大篇幅。 通过这些改过迁善的实例,我们可以深刻体悟因果的道理。袁了凡先生之所以能够了凡、成就圣贤之道的结果,是因为他真心改过,即真正放下、了结了自己以往的习气、过恶之后,坚持不懈地积德行善,最终成就了义理再生之身,成就了圣贤之道。 尤其了凡先生讲到几个史料可考的案例,让我们对因果更是毋庸置疑。 当年孔老夫子外公将要嫁女的时候,考证夫子的家族祖宗积德已久,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又用大舜的至孝例子,众所周知舜帝的果报是“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所谓“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也如《易经》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实在是因果之至论。 一谈到因果,有人就认为是佛家的思想,那是因为不明“因果”而产生的误会。“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其实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讲的都是因果,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我们每天生活在因果轮回当中,每一个言语、动作、心念都在为下一个结果种因。 印光大师说,世出世间的理,不出心性两个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外乎因果两字,理是心性,事是因果。大师当年在世,也是一生不遗余力提倡因果教育。 清初著名居士周安士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人唯有深信因果,深明因果,才有所畏惧,而不敢作恶,因果教育,关系到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安危,是宇清、国安、家和、人乐的关键,这是历代祖师大德强调因果教育的一片慈悲之心。 精心安排应病与药 钟茂森博士为了大家深受法益,特别把印祖的序文放到研习报告的最后讲解。 大家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学习,对《了凡四训》有了完整的概念后,再来学习印祖的序文,味道就更浓,对其中的义理领悟的也会更加深刻,印祖所讲重在两点:闲邪,存诚。 闲是防止,防止什么?邪思邪念。是我们的意念里面有不利于学业、事业、家业、乃至于道业的那些邪思邪知邪见、七情六欲,我们都要格物致知,把它去掉,不要让它生起;闲邪之后自然就存诚,这个诚就是意念真诚,就是不生妄念,得到了清净心。闲邪必然存诚,存诚必然闲邪。所以闲邪和存诚这个功夫是一体的两面,这就是印祖为我们所开示的成圣成贤之道。 钟博士自己就是一个闲邪存诚的光辉典范。当年在美国留学,因为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而且向母亲发了誓,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钟博士为了赶紧完成学业来报答父母,他自己给自己规定一个戒律,叫做“七不”。第一,不看电影;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线;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所以用心专精,每日安住在清净的学习生活里面,自然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四年就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业,被美国导师誉为几十年来最优秀的学生。 因为当年所发的愿心真切,钟博士不仅学业顺利,事业有成,成就了现代优秀学子的风范,几年来在弘扬传统的文化的大道中,更是享誉海内外,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钟博士如今仍然坚守着“七不”,继续为我们上演着“闲邪存诚”、成圣成贤的人生大戏。 钟博士还针对当今单亲家庭较多,应病与药,特别讲到了凡先生童年父亲就过世了,属于单亲子女,虽然家庭不幸,了凡先生照样做了君子做了圣贤。又列举到孔老夫子、孟夫子、范仲淹幼年丧父,释迦牟尼佛一出生母亲就过世了,他们都真心切愿、精进不懈,最后成为了泽被后世的圣贤人物。这不仅是讲法如如,更体现出博士念念的慈悲之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真正认真学习和实践圣贤的教诲,即使环境不好,也同样可以成圣成贤。 其实,钟博士本身,何尝不是自强不息的硕果,他本身的成长就是最好的证明。 由于孝亲尊师、持戒有定、精进不止,一路走来,从普通儿童,到学业、事业有成,到如今放下名利、修道立德、自利利他,几年来在录影棚讲解超过1200多个小时的经典,博士圆融儒释道三家之学,以普利群生之宏愿,正在逐渐了凡、走向圣贤之域。 学问涵养谦德之光 儒家礼乐道德和佛门戒律仪规其实是一不是二。孔夫子为什么多礼?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多礼?这是教我们一切恭敬。 我们为什么要一切恭敬?了凡先生谆谆告诫我们,改过积善之后,心存礼敬,自有谦德效验,这样才会保持所积功行。所谓谦者受教有地,结果必然取善无穷。 《了凡四训》有理论,有方法,有了凡先生的信解行证,是一部改造命运、昭示因果的教科书。最后鉴于一般初学行善的人难免会犯有“众人独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之志得意满与藐视一切的骄傲作风。所以了凡先生在末篇特别提出“谦德之效”,叮咛“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人若能谦虚为怀,则行善惟恐不足,如此方能使积善落实,以致达到改善命运的目的。 所以,立命、改过、积善所修功行,惟有谦德能保持。在谦敬当中,周围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智慧光明,圣贤风范。 结语 了凡先生,这位躬行有德的善人君子,把他人生了悟到的因果经验,真诚恳切地和盘托给儿孙,我们后世子孙何忍辜负? 《<了凡四训>研习报告》,是钟茂森博士学成圣贤的心得报告,是圣贤心境的传递,更是他个人道德学问的真实呈现。博士十六个小时殷殷的讲解,让我们明白行善修德之真心,需要坚勇长远,尤其是最后对印祖序文四个小时的开解,让我们深刻体会几家圣教乃不二之实学,然终究要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勉力成就。 纵观当今之世,复兴传统文化,提倡因果教育,光大伦理道德,和谐社会人心,乃至成圣成贤,从《了凡四训》做起,从立命、改过、积善、圆满谦德做起,从我做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