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浪花淘尽英雄(汉末英雄记里的三国往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南门太守
出版社 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汉末英雄记》是曹操身边的重臣王粲所撰写的一部史书。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以过人的才华、惊人的记忆力以及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创作了这部不同凡响的著作,是《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重要的资料来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汉末英雄记》原著的精髓在于真实还原了三国时期各路英雄的生平、事件、智谋、战争等。南门太守从解读汉末袁绍、董卓、吕布、曹操等英雄人物生平入手,逐步揭秘了三国中那些不为人所知的幕后真相:关羽、赵云被神化?董卓究竟以什么天大的代价策反了吕布?谁是成功潜伏在董卓身边并最终灭掉董卓的“最大敌人”?袁绍势大时,曹操为何能抢先袁绍一步“挟天子以令诸侯”?……

该书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连载第三天即被推荐为精品贴,后又被“天涯聚焦”、“天涯文学”等重量级栏目推荐介绍,连载20天点击量即突破10万,回贴1000多条,被誉为比2010热播电视剧《三国》斗争更激烈、人物更真实的三国往事。

内容推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不是最乱的时代,却是造就英雄最多的时代。

历史过于丰富博大,如何才能撷取三国精英与精华?

曹魏名臣、建安名士王粲所著《汉末英雄记》自宋代散佚,保留至今的残本不足原文五分之一,区区万言,却于刀光剑影中再现历史,运筹帷幄中见识谋略。

南门太守发掘历史的细枝末节、洞察残卷的蛛丝马迹,探究“真相”背后的真相,还原“历史”面前的历史。三国智慧里更蕴含着职场、仕途的经典规则,您轻松阅读中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掩卷之后没准儿会发出“居然如此”的慨叹!

目录

序言 汉末三国历史的“口述实录”

壹 由“带头大哥"到“漂亮的草包”

贰 独夫是怎样炼成的

叁 汉末最危险的职业是做外戚

肆 遇到文人就跟他比谁更流氓

伍 丁原事件背后的内幕交易

陆 当两个野心家相遇

柒 武人终究没斗过文人

捌 曹操与刘备的早年友谊

玖 酸枣会盟必然失败的原因

壹拾 被忽略的急性子将军

壹拾壹 改写历史的意外事件

壹拾贰 朝廷“下派干部"带来的矛盾

壹拾叁 乱世中懦弱退缩者注定遭淘汰

壹拾肆 精心打造的“大戟士"扬名界桥

壹拾伍 仁者未能无敌

壹拾陆 喜欢在塔楼里办公的人

壹拾柒 缺少顶尖人才难成气候

壹拾捌 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英雄

壹拾玖 发生在长安的流血政变

贰拾 凉州军和并州军的内讧

贰拾壹 政治信用比什么都重要

贰拾贰 黑山军是袁绍的梦魇

贰拾叁 也有人死心塌地挺袁绍

贰拾肆 派系斗争瓦解了最强势的集团

贰拾伍 审配犯下大错但死得壮烈

贰拾陆 都想找顶钢盔戴头上

贰拾柒 两个老对手短暂的政治蜜月

贰拾捌 不仅是无知,简直是狂妄

贰拾玖 袁术失败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叁拾成 也“二陈”,败也“二陈”

叁拾壹 用人不能疑。疑人不能再用

叁拾贰 汉末三国的“完美军人"

叁拾叁 曹操的情商和个人魅力

叁拾肆 雄才和大略一样都不能缺

叁拾伍 老子生猛,儿子软弱

叁拾陆 被忽视的兵团和另一个赤壁

叁拾柒 《汉末英雄记》里的其他人物

附录 帝王纪元表

 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壹 由“带头大哥”到“漂亮的草包”

袁绍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了让人羡慕不已的天生优势,袁家政治资源丰厚,可以保证他仕途一帆风顺。而袁绍又生得仪表不凡,走到哪里都受到追捧,成为“带头大哥”。然而,袁绍不愿意再走父辈们走过的路,尽管这条路风光无限,他清醒地看到天下正在发生变化,为此他开始了精心准备。但是,过早成名和过于顺利的政治道路也造就了袁绍性格上的缺陷,并最终导致他走向失败。

传说是丫环所生,终身成话柄

袁绍出身于汝南郡袁氏家族,这个家族兴起于一个叫袁安的人,这是个厚道的基层公务员,有一年冬天发生雪灾,好多人饿得没有饭吃,手里有点小权的都想办法收取贿赂来活命。一天县令出来视察,

到袁安家看到门口没有一点脚印,县令想,八成这个老实人给饿死了吧?于是让人去收尸,结果发现袁安还有一口气,就把他救活了。宁可饿死也不收取贿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典型的廉政自律精神,于是袁安被树成廉政典范在全国进行宣传,宣传材料也写得好,标题是“袁安困雪”,这成为本朝一个经典,写进了学生的教科书和官员操行手册里。

袁安名声大振,后来在汉章帝时做到了司空。袁家号称“四世三公”,也就是连续四辈人都当上了三公,如果再算上以后的袁绍那就有五世,而袁安是第一位,是袁这庞大家业的奠基人。袁安的后人袁京、袁敞、袁平、袁成、袁汤、袁逢、袁隗等人都曾位至三公。东汉的三公是指司空、司徒和太尉,地位都比部长级的九卿高,跟后世的宰相差不多,是位极人臣的显赫职务。东汉的三公有一项特权叫“开府”,就是组建自己的办事机构,所属官吏由三公自行聘用,三公拥有了这项人事权,就可以大量培植自己的势力,这些被招揽来的人就叫“门生故吏”,在他们眼里,聘用自己的人不仅是长官还是恩师,从而结成一种特殊的政治关系。袁家连续四代人当上了三公,在位时间加在一起长达数十年,聘用过的人不计其数,这些人日后转任政府及地方高官,织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

袁绍就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根据王粲的说法,袁绍的父亲叫袁成,字文开,很有能力,当时跋扈将军梁冀把持朝政,对袁成都礼让三分,对他言无不从,袁成在梁冀面前说话好使,没有什么事办不成。袁成的名声很大,王粲在《汉末英雄记》里说社会上当时流传一句顺口溜:“事不谐,诣文开。”意思就是“事情摆不平,就去找袁成”。

但是,根据《后汉书》和《三国志》的记载,袁成并不是袁绍的生父,袁绍的父亲叫袁逢,跟袁成是亲兄弟,袁成死得早,袁逢就把袁绍过继给了袁成以继承家业。袁逢、袁成还有一个兄弟叫袁隗,袁逢、袁隗都位至三公。当然,王粲的说法也没错,古人更注重亲属之间的法律关系,袁绍一旦过继给叔父,袁成就是袁绍法律上的父亲,袁逢是袁绍血缘上的父亲。袁逢还有一个儿子就是袁术,他是袁绍的亲弟弟,但是袁绍过继给袁成后,袁绍就成了袁术的堂哥。

这兄弟俩关系一直不好,原因是袁绍的生母不是袁逢的正妻而是妾,袁术的母亲则是正妻,一个是庶出,一个是嫡出,二者差别很大,这件事记录在《魏书》里。如果按照嫡长子世袭制的观点,袁绍虽然比袁术年长但却没有袁逢的继承权,如果是这样的话,二人日后迟早会爆发一场冲突,但这个冲突却没有爆发出来,原因是袁绍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有了另外的继承权。

还有一种说法,说袁绍的生母连妾都不是,其实是一名丫环,因为跟主人有了孩子才被收为妾,想必袁术的母亲对她很不友好,直接影响到袁术对袁绍的态度。这种说法并非捕风捉影,它正式记载于公孙瓒讨伐袁绍的檄文中,这份文书中说:“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檄文是用来诋毁敌人用的,自然少不了抹黑、造谣,似乎可信度不高,但其实不然,檄文固然可以骂人,可以上纲上线,但它是公开发布的,基本事实不能太离谱,所以这件事的可信度相当高。

袁绍能力比袁术强,始终压着他,名气比他大,长得比他排场,交的朋友比他多,官做得也比他大,袁术对此一直不服气,兄弟二人关系不是很好。《汉末英雄记》记载,袁绍被提拔为侍御史的时候,袁术担任尚书,袁绍不愿意比袁术低,所以就以有病为由求退。以后,袁术经常拿袁绍的出身说事,甚至在给公孙瓒的信里宣称袁绍不是袁家的后代。二袁日后决裂形成两大集团,公孙瓒、刘表、陶谦、曹操、吕布都被裹进这两大集团的斗争中。

为避风头主动申请延长丧假

和当时大多数权贵子弟一样,袁绍参加工作是从“郞”做起,“郎”是天子身边的工作人员,皇宫里不仅有宦官,而且还有不少办事机构,如国家档案馆兰台、朝廷的秘书局尚书台、朝廷的机要收发局谒者台等,这些办事处机构聘用的办事员就是“郎”。担任郎官既是一种历练,借此熟悉宫里的办事程序以及公文处理规则,同时在天子身边工作也是一种荣耀,表明与天子之间曾经有过亲密的关系,他们一般不会任职太久,一有机会便会被授以实职,这些从天子身边来的人大多仕途坦荡。袁绍当郎官不久就被任命为东郡濮阳县长,濮阳位于洛阳以东几百里外的黄河沿岸,那时候长江沿线并不发达,发达的是黄河沿线,濮阳的地位类似于现在的武汉、南京,袁绍这个高干子弟担任濮阳县长时也就二十来岁。

P1-4

序言

汉末三国历史的“口述实录”

《汉末英雄记》又名《英雄记》、《英雄交争记》,它是我国第一部以“英雄”为主题的历史专著,作者是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王粲是一个特殊人物,他有着特殊的出身和经历,作为一名有个性的文学家、诗人,同时又是那段历史的亲身经历者,他写的《汉末英雄记》有着与一般史书不同的风格和独特的史料价值,是我们解读汉末三国历史不可缺少的文本,但这部书从宋代开始便散佚了,保存下来的部分因为支离破碎而难窥其全貌,因而常常被人们忽视。

名门之后又得名师指点——才华横溢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东汉山阳郡高平县即今山东省邹城人。山阳郡的王氏是一个名门望族,他们虽不如汝南袁氏那样“四世三公”,但自王粲曾祖起也都是朝廷的重臣。王粲的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当过太尉,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当过司空,太尉和司空都是三公之一,比“正部级”的九卿还高,王粲的父亲王谦当过大将军何进的长史,这个职务类似于秘书长。出生在这样一个世族家庭,王粲从小就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王粲生活在东汉王朝即将崩溃的前夕,即“汉末”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权不稳、思想文化激荡起伏的年代,王粲没有延续父祖辈走过的仕途,而是被裹胁进历史的洪流中。他十七岁左右来到临时首都长安,虽然其貌不扬,“年既幼弱,容貌短小”,但仍引起了大学者蔡邕的注意,据《三国志》记载,蔡邕听说王粲前来拜访,立即“倒屣迎之”,并向来宾郑重推荐,蔡邕成为王粲的老师,并向大家宣布:自己死后,家里所有的“书籍文章”都赠予王粲,显示出蔡邕对这个晚辈的超乎寻常的器重。但是不久之后即发生了长安之乱,王粲目睹了凉州军人劫掠百姓的惨相,之后流离到了荆州,在那里前后生活了十几年。赤壁之战前夕,荆州被曹操占领,王粲加入曹魏集团。

统治荆州近二十年的刘表也是山阳郡人,是王粲祖父王畅的学生,由于这种双重关系,王粲到荆州避难,并得到刘表的照顾。但是,在荆州期间王粲并不得志,他的身份只是一名普通幕僚而已,表面原因如《三国志》所说是刘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而深层次的原因是刘表“非霸王之才”,他“外宽内忌”,不能纵观大局,缺乏远大志向,选人用人还停留在清议、容止、品藻等传统标准上,不能像曹操那样与时俱进地喊出“唯才是举”的口号,对各类人才兼容并蓄,广泛吸纳。

寄居荆州期间,王粲写下了《七哀诗》和《登楼赋》等著名作品,奠定了他作为汉魏时期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的历史地位,被《文心雕龙》称为“七子之冠冕”。对一个作家来说,通常最不得志、最苦闷的时候才是他诗情文情最勃发、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候,王粲就是这样。《七哀诗》里的悲怨之情、人伦之忧,《登楼赋》里的困顿苦厄、抑郁绝望,都是他人生追求和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的反映。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挟北征乌桓大胜的余威南下荆州,开始了他统一江南的漫漫征程。此次南征尽管结局已被历史定格于赤壁的那场大火,但其初期进展却颇为顺利,曹军挥师南下,刘表病死,据《三国志》和《文士传》记载,在刘琮思考是否投降的问题上,王粲立了功,曹操平定荆州后大封十五名荆州人士为侯,其中就有王粲,这样王粲不仅是“建安七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成为政治地位最高的一个。

长期在曹操身边任职——亲历重大事件

加入曹魏阵营成为王粲一生的重要分野。此前王粲就对曹操充满好感,他曾说:“曹公故人杰也。雄略冠时,智谋出世,摧袁氏于官渡,驱孙权于江外,逐刘备于陇右,破乌桓于白登,其余枭夷荡定者,往往如神,不可胜计。”在王粲的眼里,曹操是当代首屈一指的英雄,自然也是自己敬重景仰的明主。所以,当曹操得到荆州后“置酒汉滨”时,王粲主动捧着酒杯上前恭贺。

曹操对王粲也颇为看重,一则源于他力劝刘琮投降,保证了荆州的“和平接收”;二则他是山阳郡王氏后人,曹操自己虽出身于通常所说的庶族,但他在政治上一向与世族大家结盟;三则王粲与蔡邕有特殊情谊,而曹操与蔡邕也是忘年之交,曹操后来把蔡邕流落到南匈奴人那里的女儿蔡文姬用重金赎回。所有这些使曹操对王粲这个比自己小二十二岁的年轻人很有好感,让他一直在自己身边任职。

王粲在曹魏阵营担任过的职务有三个,分别是丞相掾、军谋祭酒和侍中。汉代丞相府内设了十几个办事部门,类似于处或局,其部门长官称“掾”,副长官称“掾属”,丞相掾是很有实权的职务。“祭酒”是用酒祭祀,后来也指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并引申为类似“首席”的意思,东汉太学的教授称博士,博士祭酒就是首席教授,也就是校长。曹操担任丞相时,军谋是丞相府里的军事参谋人员,军谋祭酒就是首席参谋、参谋处长或参谋长,王粲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说明曹操对王粲的个人才能是认可的,在政治上对他也是绝对信任的。“侍中”是部长级的高级顾问,政治地位很高,魏国共有三位侍中,其中之一就是王粲。

王粲比曹操早死了三年,他三十一岁加入曹魏阵营,四十一岁因病去世。十年间所担任的三个职务都直接服务于曹操本人,因而得以与曹操以及曹魏阵营里的其他著名人物朝夕相处,这为他后来撰写《汉末英雄记》提供了一般史学家所不具备的特殊条件。据史料记载,十年间王粲曾随曹操出征六次之多,不仅与曹操“游观出入”、“多得骖乘”,而且亲身经历了合肥之战、潼关之战等重大战役,亲身体验了战争的残酷和艰辛,领略了曹操的军事指挥艺术和个人风采,这些都反映在他所写的大量诗文中,也记录在《汉末英雄记》一书里。

王粲还与曹丕、曹植等人关系融洽,他长曹丕十岁,长曹植十五岁,如果说在曹操面前因是晚辈和下级而更严肃拘谨的话,他与曹丕、曹植的关系就如同兄弟朋友了。在邺下文人的唱和饮宴活动中,王粲是比较活跃的一员,他现存的诗文里有大量应和、应制之作。王粲死后,曹丕和曹植都专门写诗文悼念,对他给予高度评价。王粲和曹氏兄弟深厚的友情从《世说新语》里的一则记载就能看出来:王粲有听驴叫的癖好,在王粲下葬时,已经身为太子的曹丕亲自出席了葬礼,为了悼念王粲,曹丕要求前来参加葬礼的人都学一声驴叫,这虽然很荒诞,但由于是曹丕的命令,众人遵从,葬礼上“驴”叫声此起彼状。

著史书重新演绎“英雄”主题

王粲不仅家学渊源、阅历丰富,据《三国志》记载他还有另外两项特长:一是记忆力惊人,他曾经与人外出,见路边有一通石碑,大家都看了一遍,有人知道他记性好,就想考考他,问他有没有把刚看的碑文记下来,王粲于是默背了一遍,“不失一字”。还有一次他看人下围棋,中途棋局乱了,王粲帮他们恢复,下棋的人不相信,把棋局盖上,让他另外摆一遍,王粲就在边上又摆了一遍,跟盖起来的棋局比较,发现“不误一道”。二是他“善属文”,写东西“举笔便成,无所改定”,大家都认为这么好的文章一定是提前打了腹稿,其实不然。王粲留下不少作品,《三国志》说共有诗、赋、论、议等六十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十一卷,《去伐论集》三卷,《汉末英雄记》十卷,这些著作大概到宋朝时已经散侠,到明朝时张溥再辑《王侍中集》,只得到了一卷,收人《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如今,王粲的著作共存有诗歌二十三首,赋二十七篇,文四十六篇。

在王粲现存作品里,《汉末英雄记》是很特别的一部。隋唐时人们还可以看到这部书的全貌,其规模大约十卷左右。《三国志》共六十五卷、三十六万多字,《汉书》一百二十卷、八十多万字,若按照这种篇幅容量推算,《汉末英雄记》的总字数应该在五至七万字之间。但是,到宋代这部书就看不到了,《四库全书提要》称明朝王世贞杂抄诸书辑佚一册,记有四十四个人的事迹,以后在《说郛》、《广汉魏丛书》以及《黄氏逸书考》等丛书中有辑本,今人俞绍初校点的《王粲集》中,在前代辑佚的基础上又广搜博征,加以补充,是目前能见到最全的版本。根据这个版本,《汉末英雄记》尚有佚文一万两千字,约相当于原书的五分之一,涉及人物五十余人。

这些人包罗广泛,既有曹操、刘备、孙坚、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刘表、刘璋、张扬这样的割据群雄,也有董卓、李傕、郭汜、杨奉、胡轸这样恶名颇多的军阀;既有刘虞、张俭、王匡、凉茂这样的名士,也有周毖、伍琼、臧洪这样的侠客;既有天下知名的风云人物,也有像李叔节、关靖、刘子惠、赵浮、朱汉、尚子平、韩珩这样的小人物;既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像丁原、韩馥这样的悲剧英雄;既有武将,也有像孔融、逢纪、审配、郭图、向栩这样的文士。所记录的事迹重点在董卓之乱后到赤壁之战前,也就是王粲生活的主要年代,对王粲来说,《汉末英雄记》就是他对汉末三国历史的“口述实录”。

这部书冠以“英雄记”的名字,显然是把上述这些人都当成英雄来写,这涉及到对“英雄”概念的理解。“英雄”一词据说最早出于东汉班彪所作的《王命论》中,班彪在总结汉代立国经验时认为,“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是刘邦成功的关键,与王粲同时代的刘劭认为“草之精秀者为之英,兽之特群者为之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到了近代,“英雄”一词又有了新的内涵,梁启超眼里的英雄除了“贵乎豪杰”之外,还必须能“谋团体之幸福,以一群之公益为目的”。通常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要么是安邦定国、建立功业的领袖人物,要么是扬名疆场、保家卫国的勇士,要么是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侠客,他们是一群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他们通常拥有藐视一切的能力,有傲视群雄的气势,普通人对他们不但敬畏,而且难以捉摸。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为善、行善,必须有义和勇的品行,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被称为英雄。

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汉末英雄记》里所载的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能称为英雄。他们有的身上有善也有恶、甚至恶比善多,他们有的知名度一般、更没有特别突出的“英雄事迹”,还有的仅为文士、文官,没有上过沙场也没有行侠仗义。但王粲把他们统统写进《汉末英雄记》里,因为在王粲的英雄观里,不以贵贱论人,也不以成败论英雄,他既看中大英雄、大豪杰,也关照小人物、小细节,他所谓的“英雄”,其实就是汉末各类精英的总和,是各种人才的统称,只要他们能因时而动,无论凭体力还是智力,也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在历史上留下过自己的一页,王粲都用笔把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这与司马迁发愤著《史记》的精神一脉相承,是汉末时代精神向务实、通脱演变的一种体现。

一部被忽视但有特殊贡献的史书

王粲有博学强记的天赋和家学渊源的优势,他善于属文,又亲身经历过许多历史事件,长期在曹操身边任职,与曹丕、曹植等人关系融洽,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聚合在一起,成就了《汉末英雄记》的与众不同。这部史书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不仅有较强的可信度,而且经过王粲的精心加工,艺术水平和可读性也较一般史书更强。

《汉末英雄记》最晚写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那时曹操还在世。这部书写成六十多年后,陈寿才开始撰写《三国志》,又过了一百六十多年范晔才开始撰写《后汉书》。《汉末英雄记》如今只剩五分之一,仅用这些散篇与上述两部史书进行对照,就会发现《三国志》、《后汉书》直接引用、移植有时甚至照抄《汉末英雄记》的地方就有很多,如果《汉末英雄记》全部保存下来,我们会发现《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还有更多事件出于《汉末英雄记》。

这是王粲对史学的巨大贡献。王粲写史,可能一半出于自身爱好,一半出于对老师蔡邕遗志的继承。蔡邕临死前立志写一部本朝的史书,但未能如愿,想必他早就开始搜集资料做准备,后来这些东西到了王粲手中,为了完成老师的遗愿,他要写一部史书,但王粲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更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学家,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一个激情如火的诗人,也是曹魏事业的支持者和讴歌者,他不愿意按照《史记》和《汉书》已经形成的书写模式写历史,他写得比较随意,在对历史的书写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性情,著就一部别具一格的历史篇章。

《汉末英雄记》得以在后世流传,说明曹操、曹丕这些当事人极可能看过这部书稿,这部书没有因为妄言、诽谤而被禁,说明曹操、曹丕对其中的事件、情节以及评论有过首肯,是经过当事人审查的“口述实录”,这一点就更难能可贵了,这也是更值得我们细细推敲、慢慢品读的地方,从中我们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可惜的是,这部书的大部分已经看不到了,剩下约五分之一的文字也支离破碎,就像一件被打碎的精美瓷器,被历史的尘埃湮没,其碎片被流沙吹散,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很难关联的瓷片。但是,从这些碎片里我们仍然能够领略她的神采、她的美妙,为了更好地欣赏她、还原她,有必要进行一番大的修复,从同时代其他作品里撷取素材,对接、拼装和修补,让她重新焕发风采。

这就是我解读《汉末英雄记》的初衷。本书参考了《说郛三种》辑本、《广汉魏丛书》辑本、《续修四库全书》中《黄氏逸书考》辑本以及中华书局版《王粲集》辑本,为便于解读,对残文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重新调整,特此说明。

南门太守2010年5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