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中医基础,买本养生的书,依葫芦画瓢真的就能治病吗?
很多实例证明这样做只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中医自古以来就强调整体概念,我们需要的已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的简单指导,而是将中医知识信手拈来为生活所用。但是,如此复杂难懂的中医体系,怎样才可以为我所用呢?针对这样的问题,作者张中祺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梳理出了一套简洁实用的完整中医体系——《图解中医一本通大全集》,将高深莫测的中医理论变得清晰易懂,并配合现代养生知识,穿插280多幅精美图片和100多种中草药方剂,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养生概念。认清中医好养生,本书让您在使用任何保健、养疗方法时,都能够做到有理可依,心中一清二楚!
中医自古以来都强调整体概念,如今各种养生书纷沓而至,没有任何中医知识基础,依葫芦画瓢真的就能治病吗?很多先例已经告诉我们,以偏概全的治病养生方法最终只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只有对中医学说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才能将我们所了解到的中医疗法真正发挥作用。
针对这一现象,张中祺编著的《图解中医一本通大全集(中医一本通超值白金版)》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及养生方式,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及养生秘方,配以280多幅精美的图片,帮助读者能够最快最准地解读中医高深玄妙的理论。同时,将外部治疗与内部调理相结合,针对不同体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图解中医一本通大全集(中医一本通超值白金版)》为您量身打造日常养生方案,让您轻松击退健康隐患。搞懂中医,只需要这一本书!
第一节 中医:让你领悟养生与长寿的真谛
作为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中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承载了古人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认识。因此,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1.中医:告诉你不生病的秘密
什么是中医?简单来说,中医就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对人体和疾病的一个庞大的认知系统。我国高等医科大学教材是这样定义中医的:中医是以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依据,经过大量的医疗实践、积累、总结,而逐渐形成的传统医学科学。
中医认为,人体是气、形、神的统一体。在临床诊断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探求病因、病性、病位的主要方法。中医对疾病的治疗也很有特色。其中,辨证论治,是主要原则;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主要治法;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则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此外,中医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治愈疾病,而是更进一步帮助你领悟养生和长寿的真谛,进而达到贤人、圣人、至人、真人(《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四种人)的健康境界。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在此基础之上,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法则、治疗方药等。这一套体系,是我们了解中医学说,以及中医为何能治疗和保健我们身体的基础。
2.自成体系:水到渠成百病消
中医的起源与形成
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不断地跟自然和疾病作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医疗救助性的实践就展开了。比如,他们发现火可以防寒取暖,还具有防湿的作用。于是,借助温热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最早就由此而诞生。
我们大家都熟知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发生在原始氏族时代。由此可见,药物的发现,可以归功于古人的农业生产劳动和植物采集活动。
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是砭石。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第一枚新石器时代的砭石出土了。继此之后,各地出土了多枚砭石以及用于医疗的骨针、竹针,以及铜器和铁器时代的铜针、铁针、金针、银针。这足以说明针灸技术在古代社会的广泛应用。
新石器时代中期,人们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这个时候,酿酒是很普遍的。据《汉书》记载,酒为“百药之长”。也就是说,先民酿酒的初衷是治疗疾病。
上述事实都表明,中医源自于先民生存和生产劳动的需要。因此,中医的形成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中医的发展
秦汉时期,中医的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出现了。它们成功地构建出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这期间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比如,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依据“八纲”,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总结出了治病“八法”。名医华佗则以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现在还非常受人们欢迎的健身体操“五禽戏”,就是在那个时候创立的。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则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到了宋、金、元时期,中医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南宋陈言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四人,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明清时代,医家辈出。张景岳著《景岳全书》,创温补学派;赵献可著《医贯》,创命门学说;吴有性著《温疫论》,创温病学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对医药进行集大成的总结;以及清代的叶桂、薛雪、吴瑭等对温病学说的完善;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中医人体解剖方面进行了纠正,并且发展了淤血理论……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中医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使中医的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在此背景下,有人继续整理并发扬传统中医,比如曹炳章在20世纪30年代曾主编《中国医学大成》;还有人主张中西结合,出现了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更有许多人主张废除中医,全部引入先进的西医理论,这些人的主张导致1929年出现了“废除中医案”,在中医界掀起的大规模抗争下,民国政府才宣布撤销一切禁锢中医的法令。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提倡以中西结合的方式,以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弘扬中医。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内经讲义》,成为全国中医统编教材。此后,各大中医院校也是人才辈出。然而,由于医学知识的普遍欠缺,使中医理论的精髓难以得到真正的领悟与继承。因此,中医的发展之路,依然是任重道远;普及中医理论,也是势在必行、意义深远的一件大事。
P14-16
认清中医好养生
近年来,中医养生保健逐渐演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流行时尚,各种养生书也纷至沓来,尤其是许多中国养生方面的书,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让不懂中医的人喜忧参半,不知道该买哪本书好。难道对中医一窍不通也可以照葫芦画瓢治好病?带着疑问、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回书籍,一一照做,结果养生不成反而伤害了身体。
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中医自古以来就强调整体概念,治病不能以偏概全,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只有对中医学说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才能将中医疗法运用自如,最终祛除身体内的健康隐患。
然而,繁忙的现代人做任何事情都讲求效率,想一步到位。但养生不能取巧,也没有捷径可言。中医养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如同建造房屋一样,只有夯实地基才能保证万千大厦的稳固。归根结底,养生的前提就是要理清中医知识体系。针对目前养生书籍遍地开花却无根的现象,我们特编辑此书,作为一切养生书的基础,将清晰而又完整的中医知识体系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虽然很多人都觉得中医知识奇妙而又深奥,但处处都有章可循、有理可辨。与西医相比,中医具有“简、便、廉、验”的巨大优势。所谓“简”,是说中医在诊断疾病的时候,只需要望、闻、问、切就可以确定病情;“便”,有简便之意,中医有“天生万物,无一非药石”的说法,即运用最简便的疗法,就地取材就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廉”,是说中医治疗费用少,一般只占现代医学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验”,是指中医治疗疾病的效果好,经得起推敲。
由此可以看出,认清中医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只有认清了中医,才能找出导致身体不适的罪魁祸首——病因,进而对症下药,各个击破,还原健康的体魄。中医治病所谓“千人有千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养生也不例外,不同体质的人要选择不同的养生方式。同样的方法,别人用了,收效甚好;你用了,可能会适得其反。学会养生,才能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才能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远离了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述中医的理论常识。详细地讲解了中医理论的渊源、中医的发展历程、医学古籍的产生与阴阳五行的构成,以及五脏六腑在体内的作用、人体病变的来龙去脉与解决办法等最基础的养生理论知识。将深奥的中医知识完整而又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帮助读者摆脱中医理论复杂难懂的困惑,深入浅出的阐述方式与画龙点睛般的中医知识相结合,让读者一看就明白。
下篇主要阐述中医的养生之道。详细地阐述了中医养生的基础、不同时段的养生方式以及按摩、拔罐、刮痧等养生治病的方法。可以帮助读者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搭配合理运动,打造健康身体。此外,还介绍了许多科学易行的养生食谱与祛病方法,其中包含100多种中草药方剂,可作为日常家庭生活疾病诊疗的参考。
本书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采用趣味性的阐述方式,穿插280多幅中草药、穴位示范等精美的图片,将中医理论与养生方法,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意在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知识,让读者认清中医、了解中医,进而灵活运用中医疗法去治疗体内顽疾,获得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