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解中医一本通大全集(超值白金版)/中医一本通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张中祺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没有任何中医基础,买本养生的书,依葫芦画瓢真的就能治病吗?

很多实例证明这样做只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中医自古以来就强调整体概念,我们需要的已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的简单指导,而是将中医知识信手拈来为生活所用。但是,如此复杂难懂的中医体系,怎样才可以为我所用呢?针对这样的问题,作者张中祺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梳理出了一套简洁实用的完整中医体系——《图解中医一本通大全集》,将高深莫测的中医理论变得清晰易懂,并配合现代养生知识,穿插280多幅精美图片和100多种中草药方剂,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养生概念。认清中医好养生,本书让您在使用任何保健、养疗方法时,都能够做到有理可依,心中一清二楚!

内容推荐

中医自古以来都强调整体概念,如今各种养生书纷沓而至,没有任何中医知识基础,依葫芦画瓢真的就能治病吗?很多先例已经告诉我们,以偏概全的治病养生方法最终只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只有对中医学说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才能将我们所了解到的中医疗法真正发挥作用。

针对这一现象,张中祺编著的《图解中医一本通大全集(中医一本通超值白金版)》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及养生方式,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及养生秘方,配以280多幅精美的图片,帮助读者能够最快最准地解读中医高深玄妙的理论。同时,将外部治疗与内部调理相结合,针对不同体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图解中医一本通大全集(中医一本通超值白金版)》为您量身打造日常养生方案,让您轻松击退健康隐患。搞懂中医,只需要这一本书!

目录

序言:认清中医好养生

上篇 医行天下:终生受益的中医精髓

 第一章 导语:不一样的中医养生术

第一节 中医:让你领悟养生与长寿的真谛

 1.中医:告诉你不生病的秘密

 2.自成体系:水到渠成百病消

第二节 中医养生:身体到底想要什么

 1.独门秘方:你可以不吃药的智慧

 2.医治手法:手到病自除

 3.四大典籍:史上最全中医百科知识

第三节 追根溯源:人体自有大药

 1.精气:宇宙万物的的本源

 2.阴阳:古老的矛盾统一辩证法

 3.五行:生克乘侮,为万物因果

 第二章 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保健康

第一节 我们的五脏六腑:协调才是健康的保证

 1.五脏:身体的最高主导者

 2.六腑:辅助治疗的特派员

 3.奇恒之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第二节 脏与腑:影响寿命的因素

 1.脏与脏的关系:顺生间克,贵在平衡

 2.腑与腑的关系:分工合作,贵在通畅

 3.脏与腑的关系:互为表里,阴阳相通

第三节 生命不可或缺的三件宝贝:精、气、神

 1.精:生命的根本

 2.气:生命的原动力

 3.血和津液:滋养生命之水

 4.神:生命的最高统帅

 5.精亏气损:身体机能衰退

 第三章 人体的危机与出路:揪出病因各个击破

第一节 防止病变:平和才是健康基调

 1.阴阳失调:没有不生病的人

 2.正邪:浩然正气一失,病邪之气便来

 3.六淫侵袭:六种异常气候,令你防不胜防

 4.疠气所伤:令人谈虎色变的急性传染病

 5.七情内伤:人类情感中埋藏着健康隐患

 6.痰饮和瘀血:脏腑功能失调的重要信号

第二节 长寿的秘诀:凡事要有度

 1.饮食失宜: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

 2.劳逸失度:都是致病的祸根

 3.遭受外伤:意外伤害,无处不在

第三节 中医诊病四绝技:望、闻、问、切

 1.望诊:用眼睛看出疾病

 2.闻诊:用耳朵听出疾病

 3.问诊:用语言问清疾病

 4.切诊:用手指摸清疾病

 第四章 中医治病:辨证论治,原则要记清

第一节 未病与已病:防预与治疗刻不容缓

 1.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

 2.既病防变:有病早治防恶化

 3.正治:从下面出击,攻克病灶

 4.反治:中医治病,讲究欲擒故纵

 5.扶正祛邪:正气增长,邪气逃跑

第二节 标本兼治: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1.急则治标:遇急病,先救命

 2.缓则治本:生慢病,治病根

 3.标本兼治:双管齐下,药到病除

 4.三因制宜:治病需因时、因地、因人

第三节 中药疗法:大地母亲奉献的天然良药

 1.四气五味:中药治病的重要依据

 2.精挑细选:什么样的中药剂型最适合你

 3.揭开神秘面纱:详解中药诞生的过程

 4.不学不知道:煎中药也有奥妙

 5.安全用药需知:请遵守中药的禁忌

 6.服药小窍门:让良药不再苦口

 7.药茶疗法:让治病像喝茶一样简单

 8.药酒疗法:一日一杯酒,治病又延年

 9.膏药疗法:传统中医的一项绝活儿

 第五章 见解独到:常见疾病与经络养生

第一节 内外疾病:无论大小都不容忽视

 1.内科疾病:不可忽视的病因

 2.外科疾病:骨骼与体表的疾病诊治

第二节 依年龄诊病:年龄不同,方法各异

 1.婴幼儿疾病:中医治疗小儿病最安全

 2.男性疾病:谈谈男人特有的那些病

 3.女性疾病:让那些难言之隐,一去不复返

 4.中老年疾病:中老年人,需要更多关怀

第三节 神奇的经络:人体内的生命地图

 1.经络与穴道:开关良好,线路才通畅

 2.十二经脉:人体经络的主干线

 3.十二经别:生命地图上的重要交通支线

 4.十五别络:联接各个经脉的交通支线

 5.十二经筋:与十二经相联的十二块筋肉

 6.十二皮部:十二经所分布的十二块皮表

 7.奇经八脉:与脏腑没有直接联系的八条仙脉

 8.特定穴与经外气穴:十四经中最重要的穴位

第四节 中医治病法:不必吃药,也让疾病去无踪

 1.针灸:针刺百病消,艾灸病魔倒

 2.按摩:手到病自除

 3.拔罐:拔病排毒一身轻

 4.刮痧:一块刮痧板,解决你的所有难题

 5.气功:炼养精气神的养生瑰宝

下篇 学一招受益一生:300种中医养生术

 第六章 中医养生:世上最优秀、最实用的养生术

第一节 养生之基:阴阳需协调

 1.阴阳平衡:健康长寿的基石

 2.协调脏腑:脏腑机能正常,人才能充满生机

 3.畅通经络:打通经络,百病不生

 4.保精护肾:养生重在护好先天之本

 5.形神合一:以静养神,以动养形

 6.动静结合:养生学里的节律搭配

第二节 饮食养生:吃出你的健康体质

 1.美容食谱:令你拥有健康的素颜之美

 2.搭配出均衡营养:精粮细粮、荤菜素菜都要吃

 3.五味补五脏:饭菜的味道隐含着健康秘密

 4.做好饭菜就是养生:烹调有道,营养加倍

 5.吃饭的学问:饮食有节,身体才会越来越棒

 6.特殊时期:女性经期的饮食之道

 7.食宜清淡:每天必吃的七种饮食

 8.因人制宜:不同人群,不同的饮食之道

 9.三餐有别:早精,午饱,晚要少

 10.饭后的养生技巧:小动作为你的健康加分

第三节 体质养生:奠定你的健康家底

 1.认准体质:做自己的养生专家

 2.平和体质:顺其自然,心态平和才健康

 3.阳虚体质:阳气不足,需要温补脾与肾

 4.阴虚体质:津液不足,需要补阴滋肝肾

 5.血虚体质:血液亏虚,补血还需兼益气

 6.气虚体质:元气不足,多补元气少耗神

 7.阳盛体质:阳气过盛,需要泄去阳火解燥热

 8.血瘀体质:气滞血瘀,需要活血化瘀通经络

 9.痰湿体质:胖人多痰湿,健脾利湿可化痰

 10.过敏体质:先天不足爱过敏,注意远离过敏源

 第七章 依据时段养生:让你百病不沾

第一节 情志养生:找到生命快乐的源泉

 1.病由心生:七情决定人体健康

 2.喜伤心:小心“乐死人”

 3.怒伤肝:爱发脾气最伤身

 4.思伤脾:思虑重重伤脾胃

 5.悲伤肺:悲伤忧愁白了头

 6.恐伤肾:惊恐万状损肾脏

 7.情志贵在有节:知足常乐寿命长

 8.清心养神:情志养生第一要诀

 9.静心养生:摄生防病的良方

 10.中和之道:儒家最高境界的养心法

第二节 时令养生:二十四节气养生精髓

 1.立春养生:晚睡早起,与日俱兴

 2.雨水养生:清心寡欲,不妄作劳

 3.惊蛰养生:潜阳保阴,预防感冒

 4.春分养生:平衡阴阳,舒畅心情

 5.清明养生:防潮防湿,调养情志

 6.谷雨养生:春捂适度,远离忧郁

 7.立夏养生:调养精神,保障午休

 8.小满养生:远离湿邪,适量运动

 9.芒种养生:预防中暑,夜不露宿

 10.夏至养生:晚睡早起,不可贪凉

 11.小暑养生:避暑降温,防蚊防蝇

 12.大暑养生:预防暑湿,远离高温

 13.立秋养生:润燥益气,健脾补肝

 14.处暑养生:预防秋燥,预防秋乏

 15.白露养生:早晚加衣,防止着凉

 16.秋分养生:平衡阴阳,防止凉燥

 17.寒露养生:早睡早起,预防感冒

 18.霜降养生:适度秋补,护腿护膝

 19.立冬养生:潜藏阳气,早睡晚起

 20.小雪养生:远离抑郁,适度增衣

 21.大雪养生:双脚保暖,预防感冒

 22.冬至养生:心情乐观,预防中风

 23.小寒养生:减少外出,防止冻伤

 24.大寒养生:防风御寒,保心护肺

第三节 十二时辰养生:时间里的养生秘密

 1.子时:提前入睡,护胆又排毒

 2.丑时:睡眠好,可滋养肝脏

 3.寅时:养好肺脏,全凭黎明前的安睡

 4.卯时:起床后先排便,便是保养大肠

 5.辰时:每天吃早餐,养胃又利胆

 6.巳时:养好你的后天之本

 7.午时:午时小憩可养心

 8.未时:小肠经需要你的照顾

 9.申时:找到膀胱经上的灵药

 10.酉时:常按肾经,健康一生

 11.戌时:常按心包经,让你变得更快乐

 12.亥时:三焦畅通,疾病不生

 第八章 动静结合:养生长寿永不老

第一节 起居养生:搭乘一早一晚的健康班车

 1.起居有常:身体健康的保障

 2.安卧有方:提高睡眠质量的良方

 3.居处适宜:健康长寿的第一要素

 4.居室环境:六要点,你不可不知

 5.劳伤过度:加速衰老的元凶

 6.三大原则:让你身体更健康

 7.起居健身法:流传千古的养生秘诀

第二节 房事养生:甜蜜蜜的性福

 1.房事养生八步骤:古人房中的千古秘学

 2.保健绝招:强肾健体最灵验的功法

 3.禁忌须知:房事五大禁忌,切莫触犯

 4.顺应四时:房事养生四季有别

 5.老夫老妻:老年人也需要肌肤相亲

 6.房事急救:遭遇房事昏厥症,一定要冷静处理

 7.古代房事养生精髓:你不可不知的七损八益

 8.巧治房中病:送给阳痿患者的四个妙方

第三节 运动养生:向锻炼要健康

 1.走为百练之祖:最好的运动养生术

 2.古人传下的养生绝招:养生十六宜

 3.腹式呼吸:调动脏腑机能的养生术

 4.面部延缓衰老功:三“8”运气健身法

 5.慢跑养生法:让你的气血通畅起来

 6.游泳:一项最有益的全身运动

 7.打羽毛球:可以全面增强身体素质

 8.楼梯:不一样的健身场所

 第九章 中医养生:科学而又实用的疗法

第一节 按摩养生:女人不生病的生活方式

 1.经络通:一生健康的保证

 2.按摩:让您拥有靓丽容颜

 3.经络:藏有减肥的秘密

 4.呵护秀发:按摩可让女人留住美丽

 5.经络养生:不可不知的“312”法

 6.双手抚触:表达你对孩子的爱

 7.多揉脚:气血通,精神足

 8.足三里穴:人体长寿第一穴

 9.涌泉穴:人体长寿第二穴

 10.三阴交穴:女人的健康益友

 11.内关穴:打开心结,美颜养心

 12.关元穴:留住您的青春活力

 13.太溪穴:修复先天之本从此开始

 14.中脘穴:您身边的胃病专家

 15.膻中穴:让您宽心又顺气

 16.合谷穴:抗击疼痛最好的自然疗法

 17.任督二脉:幸福人生的保证

 18.疗法:常见疾病的按摩方法

第二节 拔罐养生:要想身体安,火罐经常沾

 1.拔火罐:养生保健、祛病疗疾的秘法

 2.戒烟法:“拔”去烟瘾,换来健康

 3.减肥法:身材苗条就这么简单

 4.养颜法:让黄褐斑绝迹,重现美丽容颜

 5.增补元气:为中老年人打造健康身体

 6.固肾法:祛除浊气,让健康升级

 7.止咳平喘法:哮喘病人的治病真经

 8.胃炎:养胃护胃,远离胃炎

 9.坐骨神经痛:拔除病根,解除病痛

第三节 刮痧养生:不衰老的活法

 1.轻松减肥:告别肥胖,拥有好身材

 2.养发:拥有乌黑亮发不再是梦

 3.养颜:呵护皮肤,青春永驻

 4.防疲劳:调节五脏,缓解疲劳

 5.治失眠:再也不用担心睡不着

 6.治颈肩酸痛:每天都舒舒服服的

 7.治感冒:你的手指上就有治病的灵药

 8.治落枕:自己动手,告别落枕的痛苦

 9.治便秘:轻松排便也是一种幸福

 10.治腹泻:肠胃安,腹泻不再来

 11.治腹胀:腹部不再鼓胀胀

 12.治头痛:远离病痛,生活更轻松

 13.治痛经:让经期变得风调雨顺

 第十章 神奇的中医:美丽从这一刻开始

第一节 气功养生:动静结合,强身健体

 1.心斋法:内心清虚宁静,为养生大道

 2.放松功:心身放松,安神宁志

 3.内养功:大脑静,脏腑动,养生防病两不误

 4.站桩功:持续静力,保健强身

 5.六字诀:调节脏腑,养生祛病

 6.五禽戏:舒展筋骨,祛病延年

 7.八段锦:柔筋健骨,养气壮力

 8.小周天:炼精化气,延年益寿

 9.易筋经:强筋健骨,远离疾病

第二节 偏方秘方:偏方虽小,可治大病

 1.抗衰:延缓衰老的脚步,让青春常在

 2.补气补血:补足气血,拥有健康

 3.养眼护眼:保护眼睛是一生的功课

 4.降压:花生米和大蒜为您解忧

 5.排毒素:不用再为便秘烦恼

 6.偏方治脚气:呵护双脚,一生健康

 7.痛经:女人,那个不再痛

 8.戒烟:想戒烟的男士看过来

 9.解酒:免受酒毒之害

 10.牙疼:小偏方,止大痛

第三节 中医美容:不花钱也可以整容

 1.中医美颜:美容从养气血开始

 2.中医泡脚:这里也有美容的秘密

 3.中医祛痘:让小痘痘昙花一现

 4.补五脏:养发护发的关键

 5.防斑祛斑:经络按摩、饮食调理齐上阵

 6.排毒养颜:排出毒素,轻松又美丽

 7.美白好肌肤:内治加内调,才有好疗效

 8.牙齿:日常养护,美白又坚固

 9.给肌肤补水:水是你最好的朋友

试读章节

第一节 中医:让你领悟养生与长寿的真谛

作为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中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承载了古人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认识。因此,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1.中医:告诉你不生病的秘密

什么是中医?简单来说,中医就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对人体和疾病的一个庞大的认知系统。我国高等医科大学教材是这样定义中医的:中医是以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依据,经过大量的医疗实践、积累、总结,而逐渐形成的传统医学科学。

中医认为,人体是气、形、神的统一体。在临床诊断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探求病因、病性、病位的主要方法。中医对疾病的治疗也很有特色。其中,辨证论治,是主要原则;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主要治法;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则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此外,中医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治愈疾病,而是更进一步帮助你领悟养生和长寿的真谛,进而达到贤人、圣人、至人、真人(《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四种人)的健康境界。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在此基础之上,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法则、治疗方药等。这一套体系,是我们了解中医学说,以及中医为何能治疗和保健我们身体的基础。

2.自成体系:水到渠成百病消

中医的起源与形成

中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古人在生产和生活中,需要不断地跟自然和疾病作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医疗救助性的实践就展开了。比如,他们发现火可以防寒取暖,还具有防湿的作用。于是,借助温热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最早就由此而诞生。

我们大家都熟知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发生在原始氏族时代。由此可见,药物的发现,可以归功于古人的农业生产劳动和植物采集活动。

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是砭石。1963年,在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第一枚新石器时代的砭石出土了。继此之后,各地出土了多枚砭石以及用于医疗的骨针、竹针,以及铜器和铁器时代的铜针、铁针、金针、银针。这足以说明针灸技术在古代社会的广泛应用。

新石器时代中期,人们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这个时候,酿酒是很普遍的。据《汉书》记载,酒为“百药之长”。也就是说,先民酿酒的初衷是治疗疾病。

上述事实都表明,中医源自于先民生存和生产劳动的需要。因此,中医的形成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中医的发展

秦汉时期,中医的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出现了。它们成功地构建出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这期间还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医学家。比如,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依据“八纲”,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总结出了治病“八法”。名医华佗则以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现在还非常受人们欢迎的健身体操“五禽戏”,就是在那个时候创立的。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则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到了宋、金、元时期,中医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南宋陈言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深远。被称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四人,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明清时代,医家辈出。张景岳著《景岳全书》,创温补学派;赵献可著《医贯》,创命门学说;吴有性著《温疫论》,创温病学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对医药进行集大成的总结;以及清代的叶桂、薛雪、吴瑭等对温病学说的完善;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对中医人体解剖方面进行了纠正,并且发展了淤血理论……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科技的传入,中医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中西文化的大碰撞,使中医的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在此背景下,有人继续整理并发扬传统中医,比如曹炳章在20世纪30年代曾主编《中国医学大成》;还有人主张中西结合,出现了以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学派;更有许多人主张废除中医,全部引入先进的西医理论,这些人的主张导致1929年出现了“废除中医案”,在中医界掀起的大规模抗争下,民国政府才宣布撤销一切禁锢中医的法令。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提倡以中西结合的方式,以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弘扬中医。20世纪60年代编写的《内经讲义》,成为全国中医统编教材。此后,各大中医院校也是人才辈出。然而,由于医学知识的普遍欠缺,使中医理论的精髓难以得到真正的领悟与继承。因此,中医的发展之路,依然是任重道远;普及中医理论,也是势在必行、意义深远的一件大事。

P14-16

序言

认清中医好养生

近年来,中医养生保健逐渐演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流行时尚,各种养生书也纷至沓来,尤其是许多中国养生方面的书,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让不懂中医的人喜忧参半,不知道该买哪本书好。难道对中医一窍不通也可以照葫芦画瓢治好病?带着疑问、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买回书籍,一一照做,结果养生不成反而伤害了身体。

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中医自古以来就强调整体概念,治病不能以偏概全,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只有对中医学说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才能将中医疗法运用自如,最终祛除身体内的健康隐患。

然而,繁忙的现代人做任何事情都讲求效率,想一步到位。但养生不能取巧,也没有捷径可言。中医养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如同建造房屋一样,只有夯实地基才能保证万千大厦的稳固。归根结底,养生的前提就是要理清中医知识体系。针对目前养生书籍遍地开花却无根的现象,我们特编辑此书,作为一切养生书的基础,将清晰而又完整的中医知识体系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中医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虽然很多人都觉得中医知识奇妙而又深奥,但处处都有章可循、有理可辨。与西医相比,中医具有“简、便、廉、验”的巨大优势。所谓“简”,是说中医在诊断疾病的时候,只需要望、闻、问、切就可以确定病情;“便”,有简便之意,中医有“天生万物,无一非药石”的说法,即运用最简便的疗法,就地取材就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廉”,是说中医治疗费用少,一般只占现代医学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验”,是指中医治疗疾病的效果好,经得起推敲。

由此可以看出,认清中医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就是说,只有认清了中医,才能找出导致身体不适的罪魁祸首——病因,进而对症下药,各个击破,还原健康的体魄。中医治病所谓“千人有千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养生也不例外,不同体质的人要选择不同的养生方式。同样的方法,别人用了,收效甚好;你用了,可能会适得其反。学会养生,才能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才能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远离了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述中医的理论常识。详细地讲解了中医理论的渊源、中医的发展历程、医学古籍的产生与阴阳五行的构成,以及五脏六腑在体内的作用、人体病变的来龙去脉与解决办法等最基础的养生理论知识。将深奥的中医知识完整而又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帮助读者摆脱中医理论复杂难懂的困惑,深入浅出的阐述方式与画龙点睛般的中医知识相结合,让读者一看就明白。

下篇主要阐述中医的养生之道。详细地阐述了中医养生的基础、不同时段的养生方式以及按摩、拔罐、刮痧等养生治病的方法。可以帮助读者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搭配合理运动,打造健康身体。此外,还介绍了许多科学易行的养生食谱与祛病方法,其中包含100多种中草药方剂,可作为日常家庭生活疾病诊疗的参考。

本书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采用趣味性的阐述方式,穿插280多幅中草药、穴位示范等精美的图片,将中医理论与养生方法,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意在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知识,让读者认清中医、了解中医,进而灵活运用中医疗法去治疗体内顽疾,获得健康的体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4: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