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最重要的事》中文版于2012年7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为读者剖析了成功投资的秘诀,以及那些足以让人损失资本或者断送事业的投资陷阱。马克斯在书中摘录了过去投资备忘录的精髓,以其亲身经历阐释了他的投资理念,详述其投资哲学的发展历程,并充分说明了投资行为的复杂性以及金融领域的凶险诡谲。在书中,马克斯先生以其真知灼见洞悉当今动荡的市场局势,为读者呈献出一部半自传、半理论式的作品,与大家分享其投资金律。
霍华德·马克斯在其逾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孜孜不倦,如今乃全球投资管理业界翘楚,更被当今世界知名的价值投资者奉为楷模。精辟的见解和久经考验的投资哲学在他的投资备忘录里俯拾皆是。现在,中国的读者也能读到马克斯的投资智慧,不论是投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都能从他这部结集作品中有所得益。
《投资最重要的事》倾注了作者霍华德·马克斯一生的经验和研究,阐述了成功投资的秘诀,以及足以摧毁资本或断送职业生涯的错误。作者摘录备忘录中的段落阐明自己的思想,以亲身经历详细阐述了其投资理念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投资的复杂性和金融领域的危险性。作者凭借对当今动荡市场的深刻见解,奉献出一部半自传、半信条性质的书籍,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看点。
《投资最重要的事》中作者详细阐述了“第二层次思维”、价格/价值关系、耐心等待机会、以及多元化投资等概念,对自身的决策以及偶尔的失误做出了坦诚的评价,为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风险评估、建立投资策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作者鼓励投资者做“逆向投资者”,明智地判断市场周期,采取大胆而谨慎的行动获取收益。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成功的投资有赖于同时对各个方面保持密切关注。本书中提到的每个主题,都是最重要的事。
第5章 理解风险
投资只关乎一件事:应对未来。没有人能够确切地预知未来,所以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对风险是投资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我认为是根本的)要素。找到将上涨的投资并不难。如果你能找到足够多,那么你可能已经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应对风险,那么你的成功是不可能长久的。第一步是理解风险。第二步是识别风险。最后的关键性一步,是控制风险。风险问题复杂而重要,我会拿出三章来对它进行全面的剖析。
为什么说风险评估是投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呢?有三个有力的理由。
第一,风险是件坏事,大多数头脑清醒的人都希望避免风险或将其最小化。金融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的本性是规避风险的,意即他们愿意承受更低的风险而不是更高。因此,投资者在考虑某项投资时,首先必须判断投资的风险性以及自己对于绝对风险的容忍度。
第二,在考虑某项投资时,投资决策应将风险以及潜在收益考虑在内。出于对风险的厌恶,投资者必须被诱以更高的预期收益才会承担新增风险。简而言之,如果美国政府中期债券和小企业股票都有可能达到7%的年收益率,那么人人都会冲上去买进前者(从而抬高价格并降低预期收益)而抛售后者(从而拉低价格并提高收益)。这一相对价格的调整过程被经济学家称为均衡,使得预期收益与风险相匹配。
因此,除了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容忍伴随投资而产生的绝对风险,投资者的第二项工作是确定投资收益是否与所承担的风险相称。显然,收益只是投资时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风险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个方面。
第三,在考虑投资结果时,收益仅仅代表收益,评估所承担的风险是必需的。收益是通过安全的还是有风险的投资工具得到的?是通过固定收益证券还是股票得到的?是通过投资大型、成熟的企业得到的,还是通过投资小型、不稳定的企业得到的?是通过投资流动性股票和债券还是流动性欠佳的私募股权得到的?是利用杠杆还是没有利用杠杆得到的?是通过集中化投资组合还是多元化投资组合得到的? 投资者拿到报表,发现自己的账户当年赚到10%的收益时,想必无从判断投资经理的业绩是好是坏。为了作出判断,他们必须对投资经理所承担的风险有一定的了解。换句话说,他们必须清楚“风险调整后收益”的概念。
关于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在投资界有一个广泛应用的图示(图5.1)。它是一条倾斜向上的“资本市场线”,表明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市场努力使风险更高的资产看起来能够提供更高的收益。不然的话,谁会买呢?
我们所熟知的风险 收益关系图是简约而优雅的。遗憾的是,许多人从中得出一个错误结论,并因此而身陷困境。
尤其在经济繁荣时期,你会听到太多的人在说:“高风险投资带来高收益。要想多赚钱,就去承担更高的风险吧。”然而,靠更高风险的投资来获得更高的收益是绝对不可能的。原因何在?很简单:如果更高风险的投资确实能够可靠地产生更高的收益,那么它就不是真的高风险了!
正确的表述是:为了吸引资本,风险更高的投资必须提供更好的收益前景、更高的承诺收益或预期收益,但绝不表示这些更高的预期收益必须实现。
我对资本市场线的认知方式使我较为容易地将其背后涉及到的所有关系联系起来(图5.2)。
更高的投资风险导致更加不确定的结果。也就是说,收益的概率分布更广。当定价公平时,风险较高的投资意味着:
更高的预期收益。 获得较低受益的可能。
在某些情况下,损失的可能。
传统的风险 收益曲线图(图5.1)具有误导性,它虽然表现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却没有表现出其中所涉及到的不确定性。它对承担更高的风险便能赚更多钱的坚定暗示,已经给许多人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我希望我的曲线图更有帮助。它既表明风险和预期收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又表明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随着风险的增加而加大的损失概率。
《风险》,2006年1月19日 接下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定义风险。风险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它的近义词—危险、冒险、危害、极大危险—来了解。它们听起来似乎都是风险的近义词,并且相当不受欢迎。
然而金融理论(提出图5.1所示的风险 收益曲线图及风险调整概念的同一理论)却将风险明确地定义为波动性(或易变性、偏差)。这些词当中没有一个能够表达出“危险”的必然含义。
在学者看来,风险等于波动性,因为波动性表明了投资的不可靠性。我对这一定义不敢苟同。
我认为,学者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出于方便起见,才选择了以波动性指代风险。他们需要一个可计算的、客观的、能够查明来龙去脉的数字。波动性符合他们的要求,而大多数风险类型不符合。这一切的问题在于,我并不认为波动性就是大多数投资者所关心的风险。
风险有许多种……而波动性可能是与之最无关的一个。理论认为,投资者会从波动性更大的投资中要求更高的收益。但是,如果波动性更高的投资有可能产生更高的收益,那么在市场设定投资价格时,一定会有人对这种关系有需求,但我却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人。我从未听到任何人在橡树资本管理公司(或在其他地方)说过“我不会买进它,因为它的价格可能出现巨大波动”,或“我不会买进它,因为它有可能出现季度性下跌”。
因此,我很难相信波动性就是投资者在设定价格和预期收益时需要考虑的风险。
我认为人们拒绝投资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担心亏本或收益过低,而不是波动性。在我看来,“我需要更多的上涨潜力,因为我怕赔钱”,比“我需要更多的上涨潜力,因为我怕价格会出现波动”要合理得多。是的,我确信“风险”就是—首要的是—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2006年1月19日
永久性损失的概率是我、橡树资本管理公司以及我所认识的每一位实际投资者所担心的风险。此外你还应对许多其他类型的风险有所了解,因为它们能够要么影响你,要么影响别人,从而为你带来获利机会。 投资风险有多种形式。很多风险对某些投资者来说干系重大,对其他投资者则不;它们会使某项投资对某些投资者来说是安全的,对其他投资者来说则是危险的。
不达目标—投资者有不同的需求,对于投资者来说,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造成了风险。一位退休高管可能需要4%的年收益来支付账单,而6%的年收益率就是笔意外之财。但是对于养老基金来说,年均8%的收益是必需的,长期6%的收益就会造成严重风险。显然风险是个体化和主观性的。某项投资对一些人来说是有风险的,对其他人则不是。因此,它不可能是“市场”为要求更高预期收益补偿的那种风险。
业绩不佳—假设投资经理知道,无论客户账户的表现有多好,未来也不会有多少收益,但是显然,如果客户账户的表现跟不上某些指数的表现,就会失去这个客户。这就是“基准风险”,投资经理可以通过模仿指数的方式来消除它。但是,每一位不愿放弃优异表现、选择追求不同于指数投资目标的投资者,都会经历业绩欠佳的时候。事实上,因为许多最好的投资者强势坚持自己的方法—又因为没有任何方法是永远奏效的—所以最好的投资者也可能会出现业绩不佳的时候。特别是在狂热时期,训练有素的投资者是不愿接受跟风的风险的。(例如1999年的沃伦·巴菲特和朱利安·罗伯逊。在那一年,业绩落后是一种勇气的象征,因为它代表着对科技泡沫的拒绝。)
职业风险—这是业绩不佳风险的一种极端形式:当资金管理者和资金所有者是不同的人时,风险就产生了。在这种情况下,经理(或“代理人”)可能不会太关心收益,因为他们不参与分成,但会极端恐惧可能导致他们失业的损失。言外之意很明显:可能会不利于收益从而导致代理人被解雇的风险,是不值得承担的。
不蹈常规—同理,与众不同是有风险的。比起非常规投资失败所致的被解雇的可能性,交出平均成绩可能令资金管理者更为舒服,无论这一业绩所代表的绝对价值是多少……对这一风险的担忧使得许多人与优异业绩擦肩而过,但同时它也为那些敢于与众不同的人创造了非常规的投资机会。
流动性低—如果投资者需要一笔钱在3个月内手术或在1年内买房,那么他或她就不能进行届时没有折现把握的投资。因此,对该投资者来说,风险不仅仅是损失或波动性,或上面提到的任何风险。它是一种无法在需要的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将投资转化为现金的风险,也是一种个体化风险。
《风险》,2006年1月19日
P47-53
很高兴看到本书翻译成中文。过去5年里我常到中国访问,与中国的投资专业人士交流。我发现人们渴求投资理念,并且对我书中所涉及的内容有着良好的接受力。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辅修亚洲研究时,我便初次接触到亚洲思想,亚洲思想因素影响着我的投资理念的方方面面。
接受是我的重要主旨之一:接受周期与变化的必然性,接受事物的随机性,从而接受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与不可控性。接受能够带来平静,在其他投资者失去冷静的时候,这是一笔伟大的财富。接受的结果便是在投资中拥有行之有效的耐性:对新投资策略的引入与新客户关系的巩固所需的时间保持耐性,也对正确的投资策略得到证实的时间保持耐性。接受、平静与耐性,都是令我深受触动的中国思想的精髓。迄今为止,我到中国访问的时候一直接触到这些思想,我期待在今后的访问中能够接触到更多。
一种有效的投资理念的形成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多年在市场上的摸爬滚打、事件观察与总结经验教训。希望我在书中所倾入的43年的经验,能够对中国的同僚们有所帮助,帮助他们更快地获益于我多年积累的经验。
霍华德·马克斯
“这是一本出色的、充满投资智慧的书,它是作者43年投资经验的结晶。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本书中,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投资理念包含的丰富内容,以及在真实投资分析决策过程中如何体现和运用这些理念。作者的思维模式和分析方法,对市场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对投资者行为的洞察,不仅有助于投资者拓展视野,而且能够帮助投资者深化对投资活动的认识,为投资者走向成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引。”
——李克平,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
“本书以简洁的文字,清晰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完整而高度地概括了一名世界顶级投资者在经历40多年的市场浸润和多个经济周期后而总结出的价值投资方面的成功理念及经验,是对于不同层次的投资者来说不可多得的一本优秀著作。”
——蔡洪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应用经济系教授
《投资最重要的事》乃真正的大师手笔,用凝炼且逻辑性十足的语言将深刻的、哲学高度的投资理念及数十年投资实践心得娓娓道来。对投资- 特别是价值投资-感兴趣的读者将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陈小宪,博士,中信银行行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投资的简单与不简单,投资需要天赋、才华、洞察力、信念……而《投资最重要的事》洞悉了这一切,抑或成为我们投资人生的指导。”
——但斌 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