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营养素为人体提供作用是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完成的,那你了解消化的过程么?
我们吃进的饭菜必须经过消化道的处理,进行根本的改造和加工,变成简单的营养物质才能为身体所用。这些营养物质被用于构造和更新细胞,生成能量和维持生存,从事正常的生理活动。创造消化奇迹的不仅是肠胃,还要依靠口腔、肝脏、胰脏、胆汁以及消化液中的酸、碱、各种功能的酶,在神经系统的主导下,通力合作,才完成了消化的奇迹。
平时大家都有体会,即使没有吃东西,在看见或是想到“美味”的食物时,我们就会“垂涎三尺”。习惯于定时用餐的人,在临近开饭的时候,胃肠就会发出饥饿的“信号”,为消化食物做好准备。因此,为使食物充分消化,不但要注意食品的质量,维护消化系统本身的健康,还要注意用餐前后的精神状态,避免焦虑、烦恼或是激动,并通过食物色、香、味的感官刺激,对吃饭发生兴趣。如果进餐没规律或边吃饭边看书、看电视,或心事重重,或有悲伤、郁闷等较大的情绪波动,都会抑止或阻止脑内食物中枢的活动,减弱和损害胃和其他消化腺的活动,影响食物消化,甚至引起慢性胃病。
食物吃进嘴后,有怎样的经历呢?我们的消化系统又是怎样完成食物的消化过程呢?
食物进入口腔,通过咀嚼与唾液混匀、湿润便于吞咽。米饭、馒头越嚼越甜,表明唾液淀粉酶已经将其中的淀粉水解为糊精,进一步转化为麦芽糖了。在消化过程中,还有很多酶参与,它们“各司其职”,分解脂肪的叫做脂肪酶,分解蛋白质的叫做蛋白酶,还有很多有“特异功能”的酶相应地参与到更特殊的反应中,完成它们的“使命”。因为口腔中没有消化蛋白质和脂肪的酶,所以食物吞咽进人胃后才进入了消化的“高潮”。
胃是什么样子的呢?胃是由三层走向不同的肌肉组成的口袋,能伸能缩,形状随吃进的食物量发生变化。扩张时可容纳很多食物,空腹时又可缩得很小。依靠它的能伸缩、能蠕动的本领,把食物与胃液(胃酸和消化酶)搅拌均匀,揉搓成半流或半固体无定形的“食糜”,然后打开胃的“闸门”分次、少量地把食糜推进小肠。
当我们食欲不好或者有些人胃酸低的时候,可以在饭前喝口肉汤或菜汤、吃些小菜,如酱菜、酱肉、咸鱼、酸黄瓜、香肠之类能够刺激胃液分泌的食物或加点醋,以增加胃蛋白酶的活力,使蛋白质类的食物能被更加充分地消化。
食物在胃里能停留多久呢?这就要看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以及烹调时选用的方法了。一般来讲,蒸的、煮的、炖的、汆的以及流质、半流质的食物脱离胃比较快,而煎的、炸的、油多的食物停留在胃中的时间比较长,就是我们常说的“抗饿”。根据观察,粥类、脱脂奶等只需1个小时即离胃,蒸蛋、蒸鱼则需2个小时,烤马铃薯要3个多小时,瘦肉要4个小时,炸牛排要8个小时,肥肉、烤鸭则需6个小时以上才能离开胃。
胃液中的胃酸(盐酸)不仅能帮助消化也能杀菌。胃的消化能力是十分惊人的。有人曾把一只活的青蛙放进狗的胃里,6个小时就消化完了。可是如果用冷水灌洗狗胃,把胃的温度降到10℃左右,使胃受凉,或者是用水把胃酸冲淡,放人狗胃的活青蛙36个小时以后还可以活蹦乱跳呢!为什么胃受凉后消化能力就减弱了呢?这是因为胃的收缩和消化液的分泌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平时应该注意保护胃,不要受凉。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季,也不要没有节制地吃大量的冷饮、凉食,避免引起胃部的消化不良。
胃的下面连接的是小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它虽然很细,但它的粘膜上有许多褶皱,这些褶皱就扩大了它的吸收面积,成为营养物质的重要吸收场所。小肠上端大约有25厘米的地方叫做十二指肠,因为它的长度大约是12个手指并排的长度。酸性食糜来到这里往往来不及得到碱性小肠液的中和,由于长时间的酸的腐蚀,十二指肠就成了溃疡的好发部位。
小肠液里含有各种消化酶,对食糜继续进行化学处理。在胰酶和胆汁的协同作用下,把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分解成氨基酸和简单糖类。从肝脏分泌出的胆汁把脂肪球变成均匀的乳化液,才被吸收。
肝脏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消化器官,也是人体代谢的总枢纽、食物处理加工的关键部位。差不多进入人体的所有东西(包括药物和有毒物质)都经过肝脏筛选,进行分解、合成、排除,转变为新形式、有新用途、人体所需要的新物质,供细胞吸取应用。暂时不用的可加以储存备用(如糖原、维生素A等),根据需要释放进血液中。有一些则经过肝脏转化为无毒物质排出体外。这种情况有利有弊,因为肝脏首先得到食物中的“精华”,但也首先遭受毒素、药物、酒精和细菌的侵袭。如果肝脏有病,失去解毒能力,营养物质的代谢也将受到影响。
大肠是消化道的最后一站。如果说在小肠是由身体自己制造酶来处理食物,那么大肠里则是盘踞其中的细菌所制造的酶在发挥作用。它们负责处理膳食纤维,并合成维生素K和一些B族维生素。如果服用磺胺等抗菌药物,那么在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杀死了大肠中的益菌,减少了上述维生素的合成。常食用酸奶或含大量乳酸菌的食物,使其在大肠中占优势,以乳酸发酵代替腐败细菌的发酵,有利于调整肠道功能。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