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锋所著的《长征日记》早在70年代就已经出版,并接连再版两次,销量已达十多万册。考虑到此书作者身份的独特性与内容的历史价值,在市场上仍有众多的需求者——他们或者是新成长的一代青少年,或者是对红军长征有着特殊情结的老读者,我社决定再版。并针对读者特点,选择B5开本,并用小四号字体,版面疏朗清晰,读者不会感到眼睛疲惫,增添了读者的读书兴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长征日记/红色记忆系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萧锋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萧锋所著的《长征日记》早在70年代就已经出版,并接连再版两次,销量已达十多万册。考虑到此书作者身份的独特性与内容的历史价值,在市场上仍有众多的需求者——他们或者是新成长的一代青少年,或者是对红军长征有着特殊情结的老读者,我社决定再版。并针对读者特点,选择B5开本,并用小四号字体,版面疏朗清晰,读者不会感到眼睛疲惫,增添了读者的读书兴趣。 内容推荐 萧锋所著的《长征日记》是萧锋将军参加长征时期,在那段极端艰苦的岁月里写下的。《长征日记》中他记下了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1月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记载了红军二万五千里征程中最为惨烈、最为真实的历史片段,为红军的“战史”填补了空白,是现代青少年学生了解历史、认识革命战争史的优秀读本。 目录 前言 一 离别苏区上征途 二 突破敌人封锁线 三 周副主席到我团 四 进击全州渡湘江 五 袭占黎平到贵州 六 抢占乌江进遵义 七 八过赤水甩敌人 八 佯攻贵阳逼昆明 九 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民区 十 强渡大渡河,抢夺泸定桥 十一 翻过雪山到懋功 十二 毛儿盖见朱总司令 十三 六天六夜过草地 十四 批判张国焘,继续再北上 十五 哈达铺听毛主席报告 十六 过西兰公路,跨六盘山 十七 到达陕北吴起镇 十八 直罗镇打歼灭战 十九 参加东征抗日先锋军 二十 西征路上战“三马” 二十一 迎接二、四方面军会师 二十二 决战山城堡,再上新征途 附 萧锋同志简历 征战笔耕六十载 风范长存感后人——开国将军萧锋一生的“日记”情怀 试读章节 二突破敌人封锁线 一九三四年 十月十九日晴 军团命令红一师和红二师,分别在梅岭山脉东西两侧,突破安远、信丰间国民党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师令我团单独行动,为大部队打开一条通道。 我团午后四时出发,经南坑口、沙窝田达谷平寨宿营,行程七十里。沿途敌机盘旋扫射,九连遭突袭,有九名战士伤亡,赤卫队将他们抬回苏区于都县去了。 国民党费尽心机,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筑了许多工事,妄图封锁苏区,分割红军。山岗、河旁、大小村庄都碉堡林立。 十月二十日 阴 在谷平寨休息一天,准备明天投入战斗。我们打了几家土豪,分些猪肉给各连会餐,让战士们吃饱些,好恢复体力。 团政治处通知:各连要广为宣传红军政策,就地扩大红军。要把打土豪所得的财物,多分给贫苦工农,优待革命烈军属。 这一带是信丰县境。一九三二年三月至十月,我曾在信康南工委做过少共工作,并兼任独立团政委。这里群众基础较好,人民早盼红军打回来了。 十月二十一日 阴 午后四时出发。根据上级命令,我团从信丰县金田进击敌人。晚十一时,我团三营冲入金鸡镇。敌人没料到红军进击这样神速,一接火,便晕头转向,被我击毙两百多,余敌狼狈逃窜。 出发已六天,林政委说,要在部队进行深入的政治思想动员,一切为着苏维埃,到无垒区去打仗! 十月二十三日 阴 午后四时,我团同师部胜利会合,晚达安息北同陈济堂第一师第三团激战,红三团打白三团,战斗好激烈! 总攻安息圩无效。半夜李聚奎师长、赖传珠代政委突令:撤出战斗,避开敌人,向西转移。我团经胡寨到坪石圩宿营,行程七十里。经过几天的紧张战斗,终于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十月二十四日 晴 师令我率一营掩护军团机关通过信丰县境。中午,到红一军团左权参谋长处受领了战斗任务。午后四时出发,过桃河到师公圩,在庙下宿营,行程七十里。信丰人民很高兴红军来。 十月二十五日 阴、小雨 午后四时冒小雨行军,经固原寨、马圳、禾秋到上中站宿营,行程九十里。已进至广东省南雄县境。这里是游击区。上午遭四架敌机轰炸,三连伤三人,死四人。战士直骂蒋介石。 师政治部谭政主任布置沿途扩大红军,对伤员要就地安置。我们远离苏区,现在是牺牲一个少一个,损失一个就要设法补回一个。红军既要战斗,又要认真做好扩大红军的工作。因环境太坏,这几天九连只扩红五名,一连沿途派多人做工作,也没有扩几名。工农分子来当兵,是拿着脑袋搞革命。那些伪乡、保长知道你要当红军,捉住了不是杀头就是坐牢,还要牵连几代。国民党这一招做得真绝!但是,革命者总是要革命的,工农革命失败不了。 十月二十七日 晴 师作战科长通知就地休息,忽又传下令来要往西转。这是怎么回事?是否返回苏区去?还是乘敌人调动,寻机打运动战?搞不清。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特别要服从命令,关心群众利益,随时注意党的政策。这一带筹粮很困难,老百姓的一点谷子都被土豪劣绅搞光了。 这里是赣粤交界地区,山高林密,属游击区。在上中站村,看到两户红军家属,一户姓罗,被反动派杀了三人,父亲要饭;一户姓陈,被逼死两人。红军家属要受多少罪啊!反动派真可恨!想到我母亲眼瞎讨饭,受尽了苦,红军来了才有饭吃,红军走后,肯定又要受苦讨饭。我们只有热心革命,早日打垮反动派,穷人才有出路。P4-6 序言 我是1927年秋参加革命的,并当了江西泰和县游击队队长。1928年春,游击队收编为红军,从此我就成了一名红军战士,随红军转战到了赣南闽西。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了国民党一、二、三次“围剿”,使赣西南与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建立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面积约五万平方公里,包括江西的瑞金、会昌、安远、寻乌、信丰、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广昌、黎川和福建的长汀、永定、上杭、龙岩、连城、清化、宁化、归化、建宁、泰宁等二十一个县城的广大地区,人口约二百五十万人,主力红军已发展到五万余人。在这块红色区域内,建立了江西、福建两省苏维埃政府和县、区、乡政权,人民翻了身,分配了土地,改善了生活,呈现出一片新的景象。 为了巩固和发展革命的胜利成果,加强对全国革命根据地的统一领导,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的叶坪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工农劳苦大众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尝试,它给全国人民,特别是根据地人民带来了翻身求解放的希望,它鼓舞和动员了千百万根据地的军民积极投入保卫红色政权和根据地建设的伟大革命斗争。 1933年二三月间,红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灵活地运用毛泽东的正确作战原则和前三次反“围剿”的经验,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这一胜利,不仅巩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而且把中央苏区与闽赣苏区连成一片,进一步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工农红军也迅速壮大,已发展到八万多人。至此,中央苏区辖有江西、福建、闽赣三个省苏维埃政权,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但是,当时我们万万没有想到,从1931年1月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起,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了党中央;也万万没有想到,不久这条“左”倾路线就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贯彻。1931年11月,在中央代表团的主持下,召开了赣南会议,会上批评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是“狭隘的经验主义”、“富农路线”和“右倾机会主义”;1932年10月,又召开了宁都会议,排挤和打击革命根据地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撤销了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和红军中的领导职务。 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指导下,党的白区工作遭到严重的损失,致使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机关在上海无法立足,不得不于1933年1月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瑞金,博古等主要领导人来到了瑞金。从此,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全面推行“左”倾路线。在政治上他们反对所谓“罗明路线”,撤了罗明的职,把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打成所谓“反党的派别和小组织的领袖”,一大批的党、政、军干部被打击和撤换了。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否定毛泽东正确路线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影响,为推行其“左”倾冒险主义扫清障碍。 在苏区经济政策上,他们开展“查田运动”,推行“左”倾关门主义,搞什么“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把地主和富农扫地出门。这样,就使地主和富农处于对立状态,他们被扫地出门后,组织还乡团、挨户团、靖卫团等与地方封建反动势力勾结起来,专门对付苏区和红军;他们不许同白区有任何来往,把中央苏区搞成一个孤立的区域,使苏区人民无法同白区人民进行经济交流,这只能有利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致使苏区严重缺盐、缺布。 在军事上,他们推行单纯防御的军事路线。1933年10月从苏联来了个德籍军事专家李德,他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博古如获珍宝,倍加重用,委为军事顾问,把军事指挥大权交给了这位毫无中国革命实践的李德。在国民党进行第五次“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时,他们先是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采取什么“御敌于国门之外”、“以堡垒对堡垒”、“两个拳头打人”等不切实际的错误方针。当遇到挫折时,又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致使红军伤亡惨重,节节败退,根据地连连失守,日益缩小。 后来我在学习《毛泽东选集》的时候才了解到,当时毛主席曾建议,以主力向湖南前进,不是经过湖南向贵州,而是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但博古、李德不听,这样,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就最后断绝,剩下长征一条路了。于是,党中央和红军总部不得不离别了用鲜血换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率主力红军和后方机关八万六千余人,从瑞金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本《长征日记》,就是我参加长征时期在这个极端艰苦的岁月里写的。它记下了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1月我亲身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这段时间的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受到许多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欢迎,他们纷纷来信要求重版,这给我很大的鼓励。我又对这本《长征日记》进行一些必要的核实和修订,希望上海人民出版社在适当的时候能够重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这也是我所要了却的一个心愿。 萧锋 1986年8月1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