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什么(企业人思考笔记珍藏版)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宁高宁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什么(企业人思考笔记珍藏版)》由宁高宁所著,中粮集团掌舵人宁高宁的商业智慧与管理感悟。

山东的水土,孕育出了骨子里正如泰山石敢当石一样的个性。海外学习教育的过程是精雕细凿的过程,在漫长的工作实践中淬出了最终的成就。偶尔迸出的火花,汇成了这本《为什么》。

近百篇短文汇聚十年管理经,当代中国企业家必读!

内容推荐

《为什么(企业人思考笔记珍藏版)》由宁高宁所著,本书作者是中粮集团董事长,获评2001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财富》2006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之一。《为什么(企业人思考笔记珍藏版)》汇集了作者十年来写就的管理散文,文中既能看到一个“挟资本以令诸侯”的并购大鳄的生意思考,又会发现一个胸怀天下的男人不经意间流露的细致和对世界的悲悯情怀。

目录

推荐序(黄铁鹰) 谈转型 1

为什么 5

人在上 人的不同,给世界带来了色彩,也带来了难题。可管理者在心态上,必须首先认识到员工是很美丽的。

人在上 10

付洪炜 12

韦尔奇 15

经理人 18

自知者 21

Pro 24

人与事 26

陈燮阳 29

旧名片 32

吴恩良 35

投稿人 38

金志良 40

种桔者 43

再无峰 45

商与文 47

人为本 50

团队魂一个人和一群人在同一环境下不同的行为反应是因为人的本性是难以根本改变的,可团队的性格是可以塑造的,这种塑造的核心是精神。

团队魂 54

无边界 57

克劳顿 60

心要通 63

空降兵 65

出发点 68

执行力 71

颐和园 73

进化说 76

组织者 79

圣诞节 82

讲信用 85

猫和虎 87

SAB 89

SOE 92

信不信 95

价值论 98

网与流 102

再升华 105

评企业 107

生物链 109

持续性 112

摘星阁 114

黄金周 117

谁怕谁 120

战略谈 123

向太阳 126

大企业 129

新旧谈 132

搬家谈 134

新文化 137

白洋淀 140

真老虎 142

非正式 144

世界杯 147

中国造 151

贫与富 在传统行业逐渐成熟以后,社会的财富创造和企业的进步要取决于战略的创新,这是一个永无停止的挑战。

贫与富 156

增长性 160

有感觉 163

黄碟子 167

再回首 169

组合论经过了多少挫折才知道,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是多种变量不断交叉变化的组合,管理者的任务在于找到这些组合的元素,理清它们的关系,并把握其变化,想找一个简单的方法可能是一个不实际的愿望。

组合论 172

竞争力 182

皮震天 186

新经济 189

说分销 191

更自然 193

现金流 195

数字谈 198

跑马地 走过一些地方,见过一些人,看过一些企业,世界在本质上是相关的、有共性的。身边的一切会给我们多少启发呢?

跑马地 202

星巴克 205

木棉花 208

王府井 210

万象城 212

寡妇钱 215

金丝雀 217

鲤鱼江 220

大延安 222

华润堂 225

五彩布 228

清迈清 231

花鼓灯 233

双城比 236

莫斯科 239

幸存者 242

翡翠城 245

黄金屋 企业是一所学校,可它比学校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现实。体味、学习、领悟会使企业人生更丰富,也更令人着迷。

黄金屋 248

大娃娃 251

下雪了 254

沙尘暴 256

时间廊 258

GDP 261

数字美 264

真干净 267

饮早茶 269

大灾难 272

食言志 275

过新年 278

美之源 280

试读章节

见过许多成就很大的企业家,每次见面我都想在他们耀眼的故事后面找到一点他们个人自身的东西,比如品性、人格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因为我相信,一家企业的领导人本能散发的、自然的、没有修饰的个性的东西会深刻影响一家企业,可能这也是他领导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

韦尔奇这次来中国,我们没有听到更新鲜的理论,他说的话,还是过去我们在书本上已看到的。可这次我们看到了一个生动的人,看到了他旺盛性格里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与他做的事联系在一起,我们或许能体会到一些新的道理。

韦尔奇是一个很随和、轻松的人,他说做企业本来就应该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不要搞得太严肃、太拘谨。见面时,我问他,应该称呼他什么,是韦尔奇先生,还是杰克?他说:“杰克,当然是杰克,永远是杰克。韦尔奇先生的叫法听起来太老了!”

晚餐刚入座,桌上的人还有点生疏。他自己站起来,自言自语地说:“我应该去向每个人打招呼。”他绕桌一周,问候了每一个人,并很好奇地了解他们的公司和他们的业务。

我上台同他对话前,本来安排了我们半小时做准备,但他对我说:“我们不需要准备了,谈点别的吧。”临上台前的一刻,我提醒他,大会是给我们指定了题目的,他说:“没关系啦,什么有兴趣就谈什么吧。”他又开玩笑地说:“我们可以谈一下高尔夫球。”

韦尔奇很自如,但他很清楚自己不该说什么,我问他对最近可口可乐不断更换企业高层的看法,他说这个问题太敏感,坚决不肯回答。他自己更知道他不懂什么,对中国的企业虽然他也有些评论,但过后他自嘲地说:“我是不是在说外国语?”交谈中,他总是抓住机会来问中国的事,他说,他每来一次中国都感觉到他上次来时对中国了解得太少了。他说大家都想从他身上找智慧,可真正的智慧是在中国。我问了他一些华润集团的事,他谈了自己的看法后又说:“这是件很难的事,我还没想通,想通了打电话给你。”

韦尔奇很外露,也很爱争论,并不是一个很谦虚的人。对GE,他今天仍保持着百分百的骄傲,哪怕对GE局部的一些疑问,他都很防卫地来解释。对他的接班人伊梅尔特,他更不想听任何质疑。我向他提到美国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说因为没有被选中做GE的cE0而去了3M公司的麦克纳尼,在3M的业绩比伊梅尔特在GE的表现好。他听了不但不解释任何道理,反而很是恼火,坚持说选择伊梅尔特是绝对没有错的。在这个话题上,他很封闭,不容讨论,看起来这个决定对GE、对韦尔奇本人太重要了。韦尔奇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可以看成是对GE的感情执著,也可以看成是固执,看来任何人都有他的局限,也可能正是这种固执才铸就了他的成功!

韦尔奇个子很小,年纪也有七十多岁了,可他走到哪里还是像一团很容易被点燃也容易点燃别人的火。他身上充满了年轻人的热情和骚动,一谈到企业的数字,他就兴奋,有人告诉他自己公司业务增长很快,他抓住那个人的手使劲地祝贺,眼神里的那种真诚和高兴好像是他自己的公司。谈话一到兴奋处,声调很高,手舞足蹈,像是要从椅子上跳起来。他说企业的领导人要不断地问自己,对有成绩的员工,你祝贺他了吗?你奖励他了吗?对员工的进步,你真的从心里替他高兴了吗?

韦尔奇说,他对自己过去的成就很满意,可言谈中你会感到他并不满足,并不想停下来,他说他正和新婚的太太苏珊合作写一本书,书名叫《赢》。有一位企业的领导拿了几年前与韦尔奇合影的照片送给他,韦尔奇说:“啊!太好了,这是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有一位听众问韦尔奇,如果他今天30岁,他会做什么?韦尔奇说:“你能把我变回30岁吗?”对人生的感叹和对未来的向往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有岁月的凝练但又一点都不老的人。

可能人真的太多样,太无边了。无论成败,企业家在性格上难以找到明显的规律,可谓大道无道,但韦尔奇一定是代表了成功的一种,无论别人能否学得来,我还是相信这其中一定有一种相通的灵性。

P15-17

序言

宁高宁其人

我是1988年到香港华润集团的,记得在集团企发部上班的第一天,见到了个子不高、腰板挺直、说话急促并带着山东腔的30岁的宁高宁。当时华润集团企发部人很少,宁高宁几乎是唯一的兵,他是1986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加入华润集团的,而我来了之后,成了宁高宁的兵。

后来,高宁成了总经理,我成了副总经理;再后来,他成了华润创业公司的董事长,我成了华润创业公司的总经理。之后,他当了整个华润集团的总经理和现在中国粮油集团的董事长,我跟不上了,就离开商场跑到北大来教书。

我尽管德才平庸,但生性骄傲,真心佩服的人不多。十几年来一直当宁高宁的手下,并不是完全心甘情愿。开始曾想过他就是比我早一年到香港,否则可能就是我的手下。后来这种想法没有了,相反,我对他做人和做事的魄力与气量、带有国际视角的战略眼光,特别是那种与年龄不相符的忍辱负重且不失原则而能达到目的的能力极为佩服!

与他共事13年,我从没有当面向他表示过我的心服口服,幸好这次参与这本书的出版,给了我一个更冷静地分析他和赞扬他的机会。

记得1989年,我和高宁去意大利与老外谈合作,那是我第一次出国,尽管提前两天就把行李准备好了,可是到了意大利换西装会客时,却发现衬衣没带。天性节省加之囊中羞涩,特别是对西方服饰文化一无所知的我,一看意大利衬衣比香港贵很多,急中生智地在T恤衫上打了个领带,外边再穿上正式的西装。我丝毫没有为这种打扮感到尴尬,可是在美国生活过三年,在香港又待了两年的宁高宁不应该不知道这种搭配不合规矩。然而,他竟没说一句话,而是挺着胸,带着我这个穿着极端不伦不类的下属拜会了从家具到服装、从皮鞋到丝绸等一系列穿着人时的意大利商人。

很多年后,每每想到此事我都忍俊不禁,是高宁让我如此骄傲地在世界时尚之国“引领”过几天潮流。可是如果我是他,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他那样“视而不见”。当我做了很多年领导以后,才知道正是这种大智若愚的“视而不见”,才能让不完美的下属做到“将军赶路不追小兔”。人生其实就是一场自卑与自信的平衡,我永远感谢高宁让我在初入职场时能高抬着一颗无知无畏的头。

在我同高宁共事时,他从没有用上级的权力强迫我做过任何事情。为此,我知道我是极为幸运的。难道因为他比我小3岁,山东人骨子里对中国传统固守的惯性在起作用?或者同他在美国受过西方文化的熏染有关?也可能他深知“真正的领导是要跟随者心服”?

反正鬼使神差,我同他像伙伴一样工作了13年!

记得1990年,我第一次当总经理是在一个有200名工人的香港制衣厂,高宁是董事长。由于我刚当总经理,不懂得信任和尊敬人,以为自己全能,结果一年内重整两次管理层,生意还是没能上轨道。我的压力很大,整夜睡不着觉。有一段时间,我几乎觉得自己快干不下去了。

高宁说服我坚持下来,一年后制衣厂的生意终于好了。这家工厂是高宁买的第一家公司,他并购企业的生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比今天中国的同行们整整早了十几年。此后,他在香港和内地收购了上百家公司。

记得1993年年初,宁高宁跟我说:“沈阳政府同意把雪花啤酒厂卖给华润,你能不能去沈阳看看把这个工厂买下来?最近外国投资者都在中国买啤酒厂,在行业选择上,老外是过来人,他们看中的一般都是好东西。”

我去沈阳拿回雪花啤酒厂的财务报表,问他:“怎么向对方报价?”

他说:“计算公司价值的方法很多,我也不知道哪种适合这个交易,反正你必须算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钱。”

可是,在此之前我还从没有真刀真枪地计算过企业的价钱。于是,只能硬着头皮找来集团财务部的会计师、投资银行的专家和教科书,用了整整两个星期拟定出雪花啤酒厂的报价。拿着这份报价,他带着我飞抵沈阳说服政府接受了这个价格——把雪花啤酒厂55%的股份卖给华润。一年后,我们才发现这个被接受的报价计算原则居然是错的,然而这个误打误撞的报价却创造了中国第一大啤酒公司——华润啤酒集团。

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今天北大的MBA学生时,有些同学听后颇不以为然:华润进入啤酒行业竟是这样“粗糙和偶然”?然而,只有真正做过生意的人才会理解,这是j叶落知天下秋的“粗糙和偶然”。它不仅需要国际视角的战略眼光和商业联系,还需要企业家的胆识和操作能力。正因为如此,中国——今天这个世界啤酒最大市场的头把交椅竟由华润这个十年前刚刚涉足啤酒行业的新兵坐上。也正因为如此,高宁被邀请加入了世界第二大啤酒集团SAB & Millei的董事局。

记得1995年当我们买沈阳另一家啤酒厂时,谈判颇为不顺,火药味很浓。沈阳市的一位官员向高宁提出要撤掉我才能继续跟华润谈。

没想到一向礼让谦和的宁高宁,竟拍着桌子说:“我们合作的原则是平等!你没有权利让我撤掉黄铁鹰,就像我也没有权利让你们的市长撤掉你一样。”

于是,双方谈判破裂。高宁急了,把自己关在酒店里一天没出房间,傍晚酒店服务员以为出了事,强行把门打开,原来他在给沈阳市委书记写一份厚厚的上诉材料。他跟我说:“咱们有美元要投资,他们需要外来投资。如果就因为某个人的面子,把大事给耽误了,我们今后不在内地做生意了!”

结果,我没有被撤掉,官员也没有被撤掉,双方重开谈判,华润在沈阳的投资当年就追加到1.5亿美元。人啊!人,真不容易。刚强与鲁莽、怯懦与大度之间就那么一条细细的线。给这样的上级做事,自然豪气。

记得1996年华润北京置地在香港上市,开红筹股公司用内地业务在海外融资之先河,在全球锁定了上百亿元的认股资金,可是国内监管机构一项新颁布的规定对此有异议。如果审批不通过,华润创业不仅要把认购资金外加利息如数退回,还会在资本市场上留下一个大大的污点。从国际路演(去全球金融市场推销公司股票)回来刚下飞机,公司上下一片喜气洋洋,高宁竟关上门跟我说:“如果这个批复拿不到,我只能辞职,否则世界上没有人会再信这家公司了。”

我说:“你这么年轻,干什么去?”

他说:“干什么不行?我想再回学校读读书。”

从那时我才相信,他是真喜欢读书的人。他读很多闲书,他喜欢看闲书的习惯也影响了我,40岁后,我也开始读他喜欢的林语堂、贾平凹、张爱玲……读着读着,我相信了他那句话:“喜欢读书的人,坏不到哪儿去。”

不了解宁高宁的人往往会想:这小子命好,下乡当兵之后不仅能考上大学,而且20世纪80年代就能去美国读书;回来后,还能到香港工作;然后,赶上中国经济大发展,大笔一挥买下上百个企业,成了中国的经济人物。

近来国内财经媒体经常有报道宁高宁的文章,有人说他是“财技”过人的“红色摩根”,动辄动用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收购企业,也有人把他称为“资本运作”的典范。对这些说法,我只能抿嘴一笑,想起《孙子兵法》的那句话:我们只知道别人用什么方法取胜,却不知道别人是如何获得那些方法的(《孙子兵法》:“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宁高宁的学历可不是现在泛滥的MBA,他是1983年通过全国研究生考试公派选拔赴美留学的。他在美国所学的专业是财务和金融,他的专业训练使他深知资产负债表的两边是一回事,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单靠“财技”就能成功!

更关键的是,他20年前初入商道就在香港那个规范但极其残酷的市场里游泳,而且一游就是18年。他不是一举成功的商人,他是从香港华润集团那个庞然大物的商业机构底层一步步游出水面的!

难怪在这本书中,有一股压不住的香港味道,但这股味道是独特的,不是香港人的味觉,也不是内地人的口感,而是一个在黄河边长大,下过乡,当过兵,留过美,在香港滚了18年,并赢得香港商界承认的山东汉子的嘴里嚼出来的。

但是,如果认为宁高宁只是一个优秀的香港商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他不仅是香港造就的商人,他更是华润集团——在香港经营60年的国企训练出来的“红色商人”!他对国企改革不仅怀有历史的责任感,更有着个人的情结,因为他不仅把最好的职业年华献给了华润集团,在46岁又掌印中粮集团,他个人的荣辱同国企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在文章中所探讨的国企改革完全不同于理论家和官员们所讲的,因为他曾亲自驾驶着国企的战车在香港那块自由经济的乐土与国际一流的商业“超人”较量过,他真正知道国企的毛病出在哪里。

一次,我与出版社的人谈论高宁,出版社的人竟然问我:“宁总的这些文章是他亲自写的吗?”

我告诉他:“宁高宁这些文章不是成名之后才写的。1979年他考大学时想当作家,第一志愿报的是中文系。在山东大学当教授的舅舅知道后,跟他说靠写字不一定能吃上饭,于是,他转学经济。可是当了商人之后,他读书写字这个嗜好一直没丢,十几年来共写了40多万字的经济管理散文,以至于颇有名气的《中国企业家》杂志给他开了专栏。本书的这些文章就是从他过往的文章中精选而成的。

人们可以读到为什么宁高宁的商业逻辑没有丝毫的玫瑰色彩。正如他所说的:借十几亿和十几元都是一回事,就看人家信不信你。

然而,让一个商业社会信你一年和信你十几年却是完全不同的游戏。细心的读者或许能从这些文章中品出宁高宁的那些“财技”和他经营企业的思路是如何形成的。

黄铁鹰

书评(媒体评论)

山东的水土,孕育出了骨子里正如泰山石敢当石一样的个性。海外学习教育的过程是精雕细凿的过程,在漫长的工作实践中淬出了最终的成就。偶尔迸出的火花,汇成了这本《为什么》。

—— 网友 恨不能读书万卷

言语平实,简单中透露出不凡之意。

—— 网友 清辉

宁高宁先生运用企业家的智慧和作家的文笔写成此书,看似在管理和生活中信手拈来,实质每篇文章都反映了宁先生的睿智和管理理念。

—— 网友 smill3698

不仅学习了企业人的经营之道,也更知道了人生的境界。.文笔非常流畅,很真实的手法,很值得一读。

—— 网友 zhubingshen198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