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地书
分类
作者 徐刚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刚所著的《大地书》是一部关注环境、关乎生存、生命和情感的书,这是一部有深度、重思考的书,也是一部优美的、有文学品质的书。作者的宏阔视野加之抒情诗意的笔调,使此书在社会效应和文学品质方面都令人期待。

内容推荐

徐刚所著的《大地书》涵盖:人在边缘、夜行笔记、我将飘逝、曾经梦蝶、江河八卷等五卷。《大地书》中的这些文字所记录的,是大时代中一个小人物的某些侧面的心路历程,其中有困惑,有忧患,也有对大地、江河、故乡与母亲的赞美。

目录

序 且作长相思

首卷 人在边缘

 林中路——致瓦屋山

 森林挽歌

 啄木鸟之死

 红枫

 信水

 回河

 清明雨

 流水账

 困惑的大芦荡

 回想渔港

 流沙白根

 天使驿站

 落花流水

 残贝旧雪

 人在边缘

 零乱岁月

 金色胡杨

卷二 夜行笔记

 夜行者的路

 夜行的发现

 海边

 海浴

 借火

 坟地

 古堡

 山羊

 荒漠

 偶拾

 证词

 夜行列车

 春天的印象

 月圆之夜

 告别

 废墟

 孤岛

 孩子与海

 枯水时的河

 瀑布

 过客

 星空漫笔

 时间的智慧

 走了走了走远了

 大江小川

 遥想艾青

 与老谢书

 我的母亲

 大夜无疆

卷三 我将飘逝

 告别:智慧的痛苦

 世纪末的斜阳

 北方风雪将至

 世纪初雪

 我低头看脚下的立足之地

 最后的荒野

 西部感觉

 新疆古道

 大漠之水

 龟兹石窟

 夕照敦煌

 黄河兰州

 黄土高原

 三秦大地

 巴蜀源流

 西部梦想

 我将飘逝——大地如是说

 蛰伏是美丽的

 大戈壁,磨砺的声音

 回想那风

 腾冲!腾冲!

卷四 曾经梦蝶

 终极之路

 缥缈尘埃

 风车翅膀

 鸣沙之祷

 梦城访古

 土地民谣

 人生圆桌:人首先是动物

 思,然后飘散

 时间是历史的

 哭声如歌

 生命似圈

 感觉神圣

 心灵的牵挂是主动的

 孤独如水

 你不妨柔弱

 不要夸大自己的苦难

 流浪也是一种生活

 人如微尘与甲虫

 曾经梦蝶

 读书一得

 重识美好生活

 自由在想象的荒野

 不以幽默为幽默

 语言

 地球是个火药库

 感觉冰雪

 大地书——关于大地、艺术及生存的思考

 门与边界及行者

卷五 江河八卷

 江河八卷

后记

试读章节

林中路——致瓦屋山

亲爱的瓦屋山:

北京已是冬日,白杨和枫树的叶子在昨夜的一场寒流中悉数落地,有几片树叶打着旋儿飘到我的窗前,看我给你写信。

还记得临别的前夕吗?我在林中路上漫步,从深夜到黎明。你的小路上还留着白天的雨水,每一片树叶都挂着一滴水珠。寂静与温馨使我毫无睡意,却又怕惊动了森林之夜的梦,这是另一种因着爱的举步维艰。可是,瓦屋山啊,此刻我除了小心翼翼地接近你的温柔的深邃,我还能做什么呢?我的小木屋的门洞开着,有一只硕大的松鼠窥视一番后刚刚离去,只是此时此地我才想到睡眠是虚掷光阴,况且不会有梦。

因为我遇见了我先前的梦。这小木屋,这容纳小木屋的山坡和林子,还有松鸡偶然的轻声鸣叫,原先不都是我的梦境吗?我还写了《夜行笔记》。

我们将要告别。

忽然想到骨头和肉、灵魂与躯体的分离。

对我来说,告别理应并不艰难,我流浪的半生不知有多少无奈的挥手。所以当我第一次沿着这条林中路,走进那一间小木屋时,我便意识到我不能带走这把钥匙。我们相识的时候再见的命运便已经注定,我是匆匆来去的过客。但,我会留下一个梦,蛰伏在你的路边,和青苔一起。

我真的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仅剩的天真和缠绵。有一个瞬间,我甚至想迷失,迷失在你的怀抱里,或者赶紧缩骨变成渺小,我已经够渺小的了,但还想渺小成为一粒野种,吮吸你的湿润,埋在你的群落的一角,缠结你的根,游走嶙岣和石缝间,看大地怎样稳固。

路过你的梦。

留下我的种。

我默默地感觉你,说话令智者为难,倾诉苦难已成为非苦难者的专利,只有相互感觉的时候才能连时光也一起感觉。因为你是湿漉漉的,每秒、每分都是湿漉漉的,湿漉漉是一种生命状态,是生命发生的基本条件,至少意味着不缺水、能交融、会浸润。这时候,感觉如同疾风迅雨,而想象则几成多余,一般而言,所谓想象总是发生在干旱之地、饥渴之时。

我说我会给你写信。

你默然。这默然是如此宽阔,铺陈到林子之外。生命在喧嚣中会窒息,灵魂于默然时能警醒。一个美好的环境通常都是沉默着的,只有沉默的启示才能穿透白日,沿着这条林中路。当林中路结束,湿润与恬静及闲适要由更广大的荒漠或者车水马龙取代,人的目光中是一样的迷惘,带着钥匙找不到家,都市中所有的家都出产自同一张图纸、同一台混凝土搅拌机。钢筋水泥的气息从眼睛弥漫到心灵,渗透进血液和细胞,孩子们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地球是水泥球。”

大家一起冷漠、健忘。

一墙之隔远过一山之隔。

我们不知道隔壁邻居是谁,早晨听不见“早安”的问候,上楼下楼形同陌路。有人敲门准是推销商,手里提着两把雪亮的菜刀。有了电话便少有一杯清茶的倾心交谈,也不会写信。不再有情书。瓦屋山啊,你只能沉默,对一个城里人的偶然的许诺,你能说什么呢?

我忽然想起了也许我生造的一个字眼——环境的框架——以及它对人的心灵的影响。

因而,瓦屋山啊,你的上坡的路、下坡的路,我都要慢慢走。我踏在这林中路上的第一个脚印呢?我想把它拾回来,只要跟我此时的步伐稍加比较,就可以看见疲惫和蹒跚。记得柳杉的枝叶像一只湿润中吐着芳香的手,为我卸下了焦虑。我不知道这一只手是怎样触摸到我的内心的,并且轻轻地揉搓着,仿佛也是一阵风,还带着蒙蒙的雨,为我灌顶,剔除水泥的气息,让眼睛明亮,心灵放松,久违的笑容回到了眼梢和嘴角,看草也亲近,听风也动心。我是谁?我是我吗?哪一个我才是我?我在梦中还是在现世?我寄居的那个大都市是梦呢,还是这瓦屋山是梦?假如我是从一个梦走进另一个梦,那么我是人是物是鬼是影子?到底是什么?

我只能说,我是在不同的环境框架中不断演变着的我。

正如此刻,我在这林中路迈出的每一小步,都不是犹豫的,也不是迷茫的。当我仰望2800米高处的原始森林时,我掂量出了人的生命微不足道,倘若不是大自然的厚爱,倘若没有阳光、水、空气、森林和大地,人在哪里?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蚂蚁知道蚁丘的规格,蜜蜂知道蜂窝的规格——它们不是以人的方式,而是按自己的方式知道这些,它们不需要知道更多。唯独人不知道自己的规格。”

但,人的社会又是充满着“规格”的,住房有“规格”,坐车有“规格”,甚至连写字台大小也按照级别定出“规格”,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人的规格到底又在哪儿呢?P3-5

序言

且作长相思

母亲和故乡,是我原初的风景。

当我芒鞋竹杖,寻山问水,乃至行走于大漠戈壁、江河源区、葱岭雪峰时,眼见大地在我脚下连绵着红色的繁华、紫色的浪漫、绿色的温柔、金色的凄凉、荒雪的宁静,以及西部大漠中胡杨与红柳不思议的挺拔与坚韧时,我知道对我而言,所有这一切伟大而又平常的风景之出发地,所在何处。

少小从军始,我离乡又返乡,返乡再离乡,几度春风,几度秋雨,缠绕着重逢与离别的欣喜与惆怅,人生的轨迹,假如以故乡为座标,在四时更替,阴阳相迫的往复中,我是愈走愈远了。我曾拷问自己?:为什么要离开芦苇摇曳,涛声不绝的故土?为什么让为我守寡终身的母亲,在孤独中渡过余年?又为什么中断了我在长满马斑草的乡间田埂路上,与农人互为重叠的脚印?当我远游,崇明岛西北角的两间红色白墙的朝东屋里,留下了形单影只、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母亲。然后是返乡探母,返乡时才意识到,我已经是这个村落、这片田野、这一带沙洲风景的归乡者了,有一点疏离,便回想,在回想中深入童年往事,大芦荡中两根芦苇之间,以稻草缠结而成的鸟窝,田埂边沿黑色蝴蝶似的蚕豆花……有一年回乡,母亲的头发花白了;再一年,母亲的头发全白了。在这之前,和天下的儿女一样,匆匆忙忙,各奔前程,大约总以为娘是永远年轻的,这一次,我看见:母亲老了!在毕生的含辛茹苦之后。

从不自觉的朦胧意识,到自觉地把母亲和故乡,定义为大地风景之始,历经多次远行和返乡之感受的叠加。最为清晰的是今年清明时节。祭扫父、母亲的墓地后,我直奔崇明岛最东端的东滩湿地,一种儿时常见的景像,竟使我感动莫名:一根芦芽、一片芦芽,稚嫩而鲜活地挤出土层,向着苍天。我看见了一种生命和风景的初生,及其从不张扬而又不可阻挡的力量。倘若我们用心灵去感觉这一片因为新芦出土,而被挤裂、细小地破碎的荒野。那是多少如诉如泣,如诗如歌的生命感觉?我跪下,吻着那地,挤出生命,裂缝游走的地,那不就是生下我的娘吗?吻着那芦芽,那不就是初到人世的我吗?

我听见了来自远古的声音:“天地之大德曰生。”

我看见了,何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人生短暂,风景常在。

无论中外,自有文字以后的语境中,风景首先是指山野、森林、江河,即大地、自然。人类把置身其间的环境的一部份视为风景的时刻,当是人类文明史上审美自觉时代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起点,诗歌与音乐也呼之欲出了,先是惊讶与赞叹,那时还没有文字,口说,造句,口口相传中不断增删、完善,便有了中国最古老的《诗》,孔子删定后称为《诗经》。你想便可想见,你听便可听见,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先秦之前,华夏大地上多少劳作的、以猎以耕的农人,都是大地风景的欣赏者、吟诵者:“兼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如此风景,如此凄婉,如此简约,读之、思之,今日之文人如我,情何以堪?而与这一首诗绝相类似的环境,在大地退隐的今天,大约非崇明岛莫属了:芦荡苍茫,涛声四溅,沙洲荒野,白云野鹤……到深秋,芦花皆白,犹如“立雪”(康有为语),立着的、晃动的、飞扬的芦花雪,三面临江,一面临海,伊人何在?

芦苇是崇明岛风景的主体。

芦苇,在地质年代曾经是地球上的旺族,河滩海滨,无处不在。这一种有节、中空、高大的草本植物,好丛生,不惧盐碱,大块大片,茫无际涯,气象伟岸,是大地的稳固者。芦根雪白,可食可药,同样可食的还有芦芽,在青黄不接的春荒时节,崇明岛上垦拓的先民,便以此果腹,岛上最早的民居名“环洞舍”,以芦苇搭建,留一门洞,顶部紧扎成尖顶状。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岛上的围垦者仍以“环洞舍”为临时住所,拓荒辟地。我做知识青年回乡务农时,有幸在长江北沿大芦苇荡边缘,这原始的房舍中住过半个月。涛声与芦荡相拥,寂寞和荒凉为伴,天人相得,宁静无价。后来,我远行时,到了甘肃天水泰安县的大地湾遗址,又两次踏访杭州余杭的良渚遗址。在7000年前、5000年前,复原后的史前先民居所中,又看见了类似“环洞舍”的尖顶草棚。而在良渚遗址,植物茎杆遗存最丰富的便是芦苇。芦苇还是最早的照明材料,《说文》释“炬”:“炬,束苇烧也”。由此想起,对我的故乡而言,使暗夜闪动最初的亮光的火把,便是由芦苇束成而燃烧的。老家有习俗:正月十五掼连财——以芦苇扎成火把点燃后,在乡间小路上一边奔行舞动,一边呼喊:“连财!连财!大家发财!”这束苇而烧的流风余韵,带着原始的自然崇拜,有野性,不妨说,崇明岛拓荒的先民,就是这一片沙洲荒野的普罗米修斯。

这火光,便闪烁在我的夜行笔记、大地梦想中。

我在枯坐时,还会思及古人造字,故乡二字何以如此结构?“故”,左右边傍一为古一为文,古者古老、古意也;文者纹也,纹乃文之本字。典籍载,古越先民以纹身为美,有古意且以纹为美,故也。乡字的繁体字,以绞丝为边傍,辅以双耳,乡音可闻也。不仅可闻,且要倾听,重耳以听。

我从故乡出发,又到了他乡,然后挥别,我在路上。在《大地书》中,我说:“故乡,是别人的他乡;他乡,是别人的故乡。”同在大地之上,每一块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滴流水都有自己的历程,每一根草木都有自己的深邃。如是观之,故乡他乡一也。

正如此刻,我告别崇明岛东滩的新芦、荒野,回到母亲的埋骨之地辞行;我又要去他乡,续写《大地书》。“妈,我走了!”我舍不得离去,我想听见一声应答,抚摸着那一块无言的墓碑,碑上刻有我撰写的一副联语:

浪迹天涯,名缰利索,有心归去难回家,我非孝子。

白首飘蓬,千丝万缕,春蚕到老丝不尽,你是亲娘。

想起了美国自然文学作家N·斯科特·莫梅迪的话:“在人的一生中,他应当同尚在记忆中的大地有一次倾心交流,他应当把自己交付给一处熟悉的风景……他应当想象自己亲手去触摸它四季的变化,倾听那里响起的天籁,他应当想象那里的每一种生动,和微风吹过时移动的风景。”

“那里是哪里?”

“喏,就在这儿,我的故乡崇明岛。”

触摸、倾听、想象和声音以及梦的美妙啊!

我记忆中的,正行走其上的大地啊!

从来伤别离,且作长相思。

是为序。

后记

编选《大地书》的初衷,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年,终未成书者,一是生态文学之采访写作,用去了太多的时间,然为人与自然创作,亦吾之所爱,因着多少还有一点文人的使命感,于是难以辍笔。其中尚有一个曾经秘而不宣的原因是,此类作品销路尚好,版税不菲,大约有10多年的时间,我靠稿费养家糊口,且还要从中抽出一部分,以为下部作品的采访、旅费之资,于是乐此不疲也。另,当我从自己的手工小作坊里,探头一望,便望而却步了,何故?图书业之兴旺,前所未有,有钱便可出书,便开“研讨会”、便拥来一堆发言吹捧者,然后皆大欢喜。如是权钱双拥,则更不用说了。当写字和创作变得越来越容易时,于结集印书,我却开始犹豫、彷徨,呜呼!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风不再矣!

可是,我仍然牵挂着我的《大地书》,那些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之初,直至2011年的零星散文、随笔,我称之为“心灵的碎片”。因为短小,不敢铺陈,只能省俭笔墨;因为省俭笔墨,便力求简洁,而于文辞稍加选择和锤炼。另外,这些文字所记录的,是大时代中一个小人物的某些侧面的心路历程,小人物者徐刚也,所谓心路历程,则是其中有困惑,有忧患,也有对大地、江河、故乡与母亲的赞美,但终究还是困惑:就思者而言,门在哪里?边界在哪里?当大地纷纷退隐,代之以太多的钢筋水泥时,拯救又在哪里?

我把心灵扯落,撕成碎片,变作文字。

最为吸引我的是荒野,是西北的大漠戈壁,那里是寂静,是荒凉,却明白无误地使我感到,“精神乃自然之象征”(爱默生语),因爱默生的启发,去年11月深秋时节,我还在塔克拉玛干的大漠上,以手划沙,写了一句涌自心灵的话:荒野是自然的本原。几度风沙,今早已吹而扬之矣!

感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及我的同门章德宁女士,他们居然出版这一本很可能赚不到钱的碎片连缀而成的书,假如那些碎片与我的心灵,还在相互牵挂,那么,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仍是大地与荒野的行走者,唯此时此地,我会得到如沐天恩般的宁静的心境,有思飘出,何其幸运,我自己就是荒野!

徐刚

2011年立冬过了于北京一苇斋灯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