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称道的是金连平编著的《论特级教师》自“特级教师制度缘起与沿革”起始,及“特级教师评管及发展的反思研究”作结,体现出论特级教师之“论”的责任担当。这是本书的厚重之笔。
《论特级教师》把富有中国特色的“特级教师”既当作“一种制度”来研究,还当作“具体的人”、“一个群体”来研究。如此的研究取向与定位显然不同于以往的“特级教师”研究,如此研究需要怎样的驾驭力也就可想而知。这是论特级教师之“论”的一个特色。
金连平编著的《论特级教师》把卷帙浩繁的特级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资源统整起来,又把他们的流派纷呈的教学理念、作风和技巧融会贯通,以此来探寻特级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特征、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从教学个性到教学风格再到教学流派的渐进而持续的过程,概括出他们不同的教学艺术风格类型。这是本书研究观点和结论的又一个特色。
序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策略
三、研究成果及主要结论
四、本书写作及问题讨论
第一章 特级教师制度的缘起与沿革究
一、特级教师制度的历史背景
二、特级教师制度的建立
三、特级教师制度的发展
四、特级教师制度的完善
五、地方特级教师制度述要
第二章 特级教咖师成长的外部闪素分析
一、影响特级教师成长的时间因素
二、影响特级教师成长的空间因素
三、影响特级教师成长的人物因素
四、影响特级教师成长的事件因素
五、影响特级教师成长的机制因素
第三章 特级老师成长的个人因索分析
一、热爱
二、追求
三、实践
四、学习
五、研究
第四章 特级教师敬学艺术风格分析
一、特级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基本特征
二、特级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因素
三、特级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
四、特级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主要类型
第五章 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比较研究
一、地域比较
二、学科比较
三、性别比较
四、学段比较
五、年代比较
第六章 特级教师的作用与影响研究
一、特级教师的主要影响与作用
二、特级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特级教师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特级教师评管及发展的反思研究
一、问题扫描
二、成因剖析
三、化解对策
附录一 关于特级教师评选、管理和研究的若干建议
附录二 江省特级教师名录(1978年-2010年)
参考文献
后记
首先,《规定》明确了特级教师是一种荣誉称号,而不是一种专业技术职务(俗称“职称”)。1986年发布的《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指出:“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后而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而荣誉称号则是由外部机构(通常是比较权威的组织,尤其是政府机关)所授予的具有褒奖性、表彰性的名誉称谓或头衔,一般不与特定的专业岗位、工作职责挂钩。我国的专业技术职务制度是1986年才正式建立的,在此之前,对中小学教师的分类分级管理主要是通过工资级别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工资级别制度实际上承担了专业技术职务制度的管理职能。1963年评选特级教师时规定:“中学特级教师的工资定为‘相当于高等学校六级(教授)’,小学特级教师的工资定为‘相当于中学教师三级’。”①实际上是把特级教师定位为一种专业技术职务。1978年颁行的《暂行规定》中“在全国工资改革没有实行以前,暂时采取补贴办法”的规定,还是意在将特级教师与工资级别挂钩,表明了当时的特级教师还是被看作一种专业技术职务。但是,1985年在执行《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后,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和劳动人事部在劳人薪40号文件中指出:“特级教师津贴,按原规定继续发给。”1988年,在实行《中小学教师职务工资标准方案》以后,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和劳动人事部在劳人薪8号文件中进一步明确规定:“获得特级教师荣誉称号的中小学教师,在职务工资基础上,另发特级教师津贴,中学的为30元,小学的为20元。”②由此可见,工资改革之后,并没有按照《暂行规定》的设计,把特级教师与工资级别挂钩,反而是将临时性的特级教师津贴制度化了。在根据《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文件制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类别中,并没有“特级教师”这一名称,可见特级教师并没有纳入专业技术职务管理范围之内。《规定》明确定义特级教师是“特设”的“表彰”性质的“称号”,这进一步说明了特级教师是一种荣誉称号,而不是专业技术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