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博学多才。他既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酷爱历史的毛泽东通过读古今中外历史文献,大量广泛而又深入的人际交往,对中国历朝历代的兴衰治乱、文治武功,世界著名人物、古今诗书文章、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和国际友好人士皆有评价、研究和体悟。除了以上这些,毛泽东还广泛涉猎过与此有关的大量史料,以及各种有趣的野史稗乘、笔记小说。丰富的知识储备,使他在评点古今中外时可以信手拈来,涉笔成趣。他在日理万机之际,反复阅读,并作了不少评注和圈点。情感如潮,溢于笔下,这本由张明林编著的《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经典珍藏)》,是这位政治家最恢宏的感叹,也是对中华民族和世界五千年历史发展风风雨雨的无尽思量。
《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经典珍藏)》由张明林编著,在谋篇上匠心独运,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在近四十五万字的著述中,依次对每一位被评点的人物分三部分加以叙述。
第一部分“毛泽东评点原文”,是选自公开出版的毛泽东有关选集、文集、文稿、书信、诗词、文史古籍批注,以及各界人士回忆和研究毛泽东的著作。
第二部分“人物简介”,是编著者对毛泽东评点的人物的介绍。行文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均择取了最能体现人物身份和个性的主要事迹,写得较为平实、准确、精炼。
第三部分“评点解析”,是编著者对毛泽东评点原文的解析。着重说明毛泽东评点人物的背景和用意,交代毛泽东与所评点人物之间的认识、理解或者交往和情谊;还注重探讨毛泽东知人论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如是评论的现实意义。对于这些探讨性见解,编著者力求接近毛泽东评点的原意,以便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和引发更多的思考
《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经典珍藏)》适合大众阅读。
“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
——毛泽东评点商纣王
纣王的名声历来不好,自古视之为“万恶无道”的人。但毛泽东一反千古定论,肯定其杰出才能和历史功绩,分析了他亡国的原因,见解独到,鞭辟入里。
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做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这是虚张的说法。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摘自毛泽东1958年11月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见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158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比干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微子反对他。纣三去打徐夷(那是个大国,就是现在的徐州附近),打了好几年,把那个国家灭掉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听。他这个国家为什么分裂?就是因为这三个人都是反对派。而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通外国。给纣王翻案的就讲这个道理。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不投降。微子是汉奸。周应该封他,但是不敢封,而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后来武庚造反了,才封微子,把微子封为宋,就是商丘。
——摘自毛泽东1959年6月22日同吴芝圃等人的谈话(见《党的文献》1995年第4期)
【商纣王简介】
帝辛(?——约公元前1046),本名受德,后世称商纣王,在位52年。是商朝最后的一个君主,都于沫,改沫邑为朝歌(今淇县)。
帝乙死,应立长子启,因启母贱不能立,而立少子辛为帝。帝辛自幼聪敏过人。《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
帝辛敢于革除先王旧弊,不再屠杀奴隶和俘虏。而是让他们参加生产劳动,补充兵源,参军作战。他蔑视陈规陋俗,不祭祀鬼神;他选贤任能,唯才是用,不论地位高低;择后选妃,不分出身贵贱,立奴隶之女妲己为后,宠幸倍之,唯言是从。
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杀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力衰竭,对俘获的大批俘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俘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亡。
帝辛死后,葬于淇水之滨,今墓尚存。
对商纣王罪状的置疑与反驳
自周王朝以来这些对帝辛肆无忌惮的抹黑,早就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置疑与反驳。在现存的典籍记载中,首先旗帜鲜明地指出这一点的,是孔子著名的大弟子子贡。针对一拥而上抹黑帝辛,子贡一针见血地指出: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罕十九》)
子贡作为孔门弟子中政治成就最高的人,“常相鲁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感觉,一语道破了“千年积毁”现象的本质:“天下之恶皆归焉”,所有的曾经见过的罪恶和所有的人们能想象到的罪恶,都“归”于帝辛的头上。所以“君子恶居下流”,千万别当失败者,其结果是极其可悲的。在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的下场都极可怜,但像帝辛这样被肆意抹黑的却绝无仅有。
宋人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中认为:“纣大造宫殿,建酒林肉池,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忠实等罪恶,与桀的罪恶如出一辙,凡桀的罪,就是纣的罪,桀纣不分,这些都是出于模仿。”(转引自宋英泽:《故都圣贤——殷·受辛》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翻开《尚书》《史记》等,桀有的罪恶纣都有,而桀没有的,纣亦有。因而,帝辛是夏桀加想象的罪恶的集大成者,亡国是其罪有应得。
但是,景身经历了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的明末大知识分子、抗清义士顾炎武在亡国之后沉思细想,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一个帝国的衰亡,是各种势力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以至于积重难返,非鼎故不足以革新。因此,在研究历史时,但颇有一些政治家的意味:前人多言殷亡于“纣之不仁”,“吾殊谓不然”,顾氏如是说。并列举了自盘庚以降,商王朝贵族离心离德的种种行径,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商亡是必然的,帝辛只是适逢其会,换了任何人,都无法挽救商王朝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帝辛与崇祯帝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起前几任帝王,勤政、英明的多,但帝辛“适逢其会”,做了亡国之君。无怪乎崇祯帝临死前仰天浩叹“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家国沦丧,众叛亲离,此恨曷极!故帝辛自焚,崇祯自缢,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到了现代,置疑与反驳声势愈演愈烈。胡适做了一篇论文《说儒》,指出《诗经·商顷·玄鸟》诗中“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殷受命成宣,百禄是荷”,是歌颂商族中的一个伟人,但武丁之后无人有此武功,于是便将之作为“悬记”而安在了孔夫子的头上。这一来引起大争论。冯友兰指出,武丁之后是存在一位武功极盛的君主的,且以考古、甲骨等材料佐证,但未言其姓名。而郭沫若亦著《驳说儒》,予“悬记”以批判。郭氏指出:这个人就是帝辛。“殷纣王这个人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殷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所抹煞了。”在牧野大战后,“殷人被周人压迫,道路是向着帝乙、帝辛两代经略出来的东南走。”“更透辟地说一句,中国南部之所以早被文化,我们是应该纪念殷纣王的。”因此,“在殷人心目中一定不会把殷纣王看得来和周人所看的那样。他们就要称他为‘武王’,要纪念他,其实都是说的过去的了。“(郭沫若:《青铜时代·驳说儒》)解放后,郭沫若亲临殷商故地,更是感慨不已:“殷辛之功迈周武,殷辛之恶莫须有。殷辛之名当恢复,殷辛之冤当解除。”并大声赞扬:“百克东夷身致殒”,“统一神州肇此人。”“中原文化殷创始,殷人鹊巢周鸠居”,彻底为帝辛翻案并疾呼。
顾颉刚亦做《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指出纣的罪恶在周人的《尚书》中只有六点,战国书中增加了二十七事,西汉书中增加了二十三事,东汉时增加了一事,东晋时增加了十三事,于是商纣就变成了自古未有的残忍暴君了。顾氏通过仔细的考证,彻底洗清了泼在帝辛身上的污水浊泥,还其本来面目,与郭沫若的论证相表里,使帝辛做为一个“武王”的形象重现人们面前。这也使孟子的纣王有“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的说法有了落脚处。
如果说,文人、史家对帝辛的重新发现只是为了还原其历史的本来面目的话,那么,作为一代政治、军事大家的毛泽东对帝辛的评价则更为耐人寻味。因为所处地位,毛泽东的着眼点和洞察力显然更令人信服:“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纣王伐东夷,打了胜仗,但损失也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当时微子是里通外国。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比干反对他。纣王去打东夷,把那个部族征服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不要听。”“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宁死不投降。”(《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P1157,转引自高水然:《对纣王的评语》,淇园文萃)P3-6
毛泽东一生博学多才。他既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酷爱历史的毛泽东通过读古今中外历史文献,大量广泛而又深入的人际交往,对中国历朝历代的兴衰治乱、文治武功,世界著名人物、古今诗书文章、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和国际友好人士皆有评价、研究和体悟。除了以上这些,毛泽东还广泛涉猎过与此有关的大量史料,以及各种有趣的野史稗乘、笔记小说。丰富的知识储备,使他在评点古今中外时可以信手拈来,涉笔成趣。他在日理万机之际,反复阅读,并作了不少评注和圈点。情感如潮,溢于笔下,《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是这位政治家最恢宏的感叹,也是对中华民族和世界五千年历史发展风风雨雨的无尽思量。
《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在谋篇上匠心独运,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在近四十五万字的著述中,依次对每一位被评点的人物分三部分加以叙述。
第一部分“毛泽东评点原文”,是选自公开出版的毛泽东有关选集、文集、文稿、书信、诗词、文史古籍批注,以及各界人士回忆和研究毛泽东的著作。这些评点文字散见于报刊书籍,搜集起来颇为不易,编排起来也费思索。编著者凭借十五年的日积月累和披沙拣金,才如愿以偿。
第二部分“人物简介”,是编著者对毛泽东评点的人物的介绍。行文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均择取了最能体现人物身份和个性的主要事迹,写得较为平实、准确、精炼。
第三部分“评点解析”,是编著者对毛泽东评点原文的解析。着重说明毛泽东评点人物的背景和用意,交代毛泽东与所评点人物之间的认识、理解或者交往和情谊;还注重探讨毛泽东知人论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如是评论的现实意义。对于这些探讨性见解,编著者力求接近毛泽东评点的原意,以便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和引发更多的思考。
陈坛老酒千年酿就今朝品尝,越香越饮,甘醇难以忘怀。《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千古风流人物重读鉴赏,愈看愈迷,感叹留在心间。全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文笔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性与艺术性,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收藏的历史书。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本书难免存在个别遗漏或者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使用过程中不吝提出批评指正意见,以便再版时进一步修订。
编者
2011年12月26日于北京沙滩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