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的发源起始于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一书,是我国近代史上影响十分重大的一种学说。李宗吾认为,要成为真正的“英雄豪杰”,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同时,他还列举了项羽、刘邦、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等古人,揭示出这些人当中各人之厚薄与黑白如何影响他们的成败。而袁世凯的人生,照理说应该也像刘邦、曹操、刘备、杨坚等这些人一样,在拨乱反正、一统中华之后,稳居一朝太祖的牌位。然而,历史为什么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呢?
这本《摇晃的晚清(袁世凯厚黑智典)》由张明林编著,以全新的视角,从多方面的角度去剖析袁世凯的“厚黑”之道,从他的人生经历中体味谋国者的雄才与智慧,从而体悟出当今职场、官场和商场的得失之道。
众所周知,晚清的两大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厚黑”的集大成者。但如果将他们两人的厚黑术与后起之秀袁世凯进行比较的话,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可以说,从年龄、资历以及传承的顺序来看,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可算是袁世凯的老师;但如果从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这个角度来看,那么袁世凯实在算得上是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老师了。事实上,自从袁世凯在山东登州出世以来,在他登上晚清的政治舞台之后,终其一生,在其呼风唤雨的政治生涯中,处处都可见其“枭雄”本色,实是一个集“厚黑”大乘之人物,其非常之“厚黑”术真可谓俯拾皆是。
这本《摇晃的晚清(袁世凯厚黑智典)》由张明林编著,多方搜求资料,从不同的方面入手,采取边叙边议的方法,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表现纵横于官场上亦忠亦奸、亦刚亦柔、亦狠亦慈、亦厚亦黑,有憎有爱、血肉丰满、内圣外王,但又不是完人的袁世凯。一千人下笔,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千人一面,众口一腔,就不是袁世凯。况且,史实是不能篡改的,而《摇晃的晚清(袁世凯厚黑智典)》又非杜撰的小说,所以,立在读者面前的,就是又黑又厚的袁世凯了。
一、少年钻营官场战场耳濡目染厚黑启蒙
清朝咸丰年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两万多人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建立政权,与清王朝对抗。此时,张洛行等人在河南各地率捻军群起响应。咸丰皇帝急忙调兵遣将镇压,河南成为捻军与清军激战争夺的江北主要战场之一。
咸丰九年间,1859年9月16日,夜。刚过中秋的月亮,安详地挂在天空,然而,月光下的清王朝,此时已充满了危险和杀机。在淮河平原西北角的一片低洼处,袁家寨静静地蹲伏在阴影中,像一头警觉的老狼,随时准备扑向对手。
一阵杂乱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是捻军来了!袁家寨上立刻刀出鞘、箭上弓,燃烧的火把将寨墙映得血红。
“哇哇!”就在这揪心的厮杀声中,一个令人心颤的声音响起来,袁家寨里又一个新生命在乱世中降临了。
由于深深的壕沟、高耸的寨墙和拼死反击的袁家寨丁,强悍的捻军骑兵最后并没有攻破袁家寨。夜半时分就在婴儿哇哇的哭声中,杀声渐消,马蹄声亦渐渐远遁。第二天清晨,一骑飞马从前方又送来捷报,袁家的主人、朝廷命官袁甲三,在阜阳与捻军激战,打了胜仗,正在凯旋班师。闻此喜讯,一家人兴高采烈,额手相庆。直到此时,大家才想起襁褓中的婴儿。瞧他,天庭饱满,地阔方圆,一派英武之气,将来驰骋疆场,肯定也是个常胜将军,干脆就取名世凯吧。
袁世凯就这样在乱世降临了。袁世凯,字慰庭(又作慰廷、慰亭),号客庵,因为其为项城人,故人又称之为袁项城。
河南省东部的项城县,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小县。全县东西宽70里,南北长110里,地势低洼,东南尤甚。淮河的支流——颍水,从县境蜿蜓流过,雨季常常泛滥成灾,向有“泽国”之称。这里土地贫瘠,人多地少,物产不丰,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项城县有9000多顷土地,但绝大部分为少数富家大族霸占。广大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地租一般为收成的一半,有的甚至高达八成。农民终年辛劳,仍饥寒交迫,苦不堪言。为了生存,农民们常在夏秋收获时节,自发地联合起来,抢收地主的庄稼。豪绅地主为了“护青苗”,也组织起“保田会”。因此,境内经常发生械斗,酿成血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犷悍之习”、“斗狠之风”。
就在项城县城东北四十余里的地方,有一个宏大的堡寨,人称“袁家寨”。它占地数十亩,寨中东部、中部、西部并列三座三重四合院。全厚墙围护,壕沟环绕,寨前架吊桥,寨门上及四角修有炮楼,并有乡勇把守。这里生活着一个世家大族、官僚地主家庭。1859年9月16日(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本书主人公袁世凯就出生在这个封闭坚厚的堡寨之中。
这时期的袁家,占有土地四、五十顷,还开着典当铺,发放高利贷。一家三十余口,几世同堂,衣足食丰,三世簪缨,作威作福。
在洪宪时,一些御用文人曾向袁世凯上书,考证袁家远祖是三国时代袁术袁公路,近祖是明将袁崇焕,并请求袁世凯每年祭祀他们。袁公路四世三公,袁崇焕位极人臣,二人皆是彪炳史册的人物,对于袁世凯来说,倒是件光耀门楣的事情。可袁世凯认为袁术是“篡汉国贼”,袁崇焕又是“乱明奸雄”,口碑不好,不愿答应。
袁世凯有史可查的祖先,可追溯到他的曾祖父那一辈。
袁世凯的曾祖父袁耀东,是个庠生,但不到40岁就死了。据说是读书太用功累死的。曾祖母郭氏却比丈夫长寿得多,活到九十多岁。郭氏生有四子,长子袁树三是廪贡生,三子袁风三是庠生,四子袁重三,是个生员。官位最显赫的要数次子袁甲三(1806—1863),他是日后袁氏家族兴盛的奠基人。
袁世凯的叔伯爷爷袁甲三,凭着剿杀捻军的赫赫战功,成为河南、江苏、安徽三省的军务督办,皇帝曾多次传旨奖赏,在地方和朝廷,都备受推崇,显赫一时。虽然袁世凯出生不到五年,这位老爷就撒手而去,但他对袁世凯日后的飞黄腾达,在家族门第、财力、权势、官场故旧等各方面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袁世凯的家族给他提供了另外一个机遇,对他日后的命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虽然热衷程朱理学,也曾捐过一个知县,但从未正式出仕为官,一生在家主持家政,经营田产。但袁世凯的家族给他安排了一条好出路。袁世凯的叔父袁保庆,军人出身,靠办团练起家,追随袁甲三屠杀捻军多年,因足智多谋,屡建战功,而深得河南团练毛昶和巡抚张之万的赏识。遗憾的是,其夫人牛氏久婚不孕,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儿子,不到满月便夭折了。一日,牛氏正奶水肿胀难受时,恰好见到因缺少奶水、嗷嗷待哺的世凯,便抢过来解开衣服,让他吃了一个饱。从此,这个缺奶的孩子一见牛氏,便扑向怀中,依恋不去。正由于失子痛心的牛氏不禁心动:“这孩子既然与我有缘,不如让我来养吧。”从此,袁世凯有了新的爹娘,黄瘦的小脸也逐渐胖起来。从这个时候开始,袁世凯好像就确立了他的生活和为人的准则,这个准则几乎伴随了他一生——只要有奶便是娘。
同治五年即1866年,捻军势力北移,河南一带兵事稍息。戎马半生的袁保庆,奉旨以知府赴任山东济南补用。年届40的袁保庆仍无子嗣,袁保中便将世凯正式过继给袁保庆。这一年,袁世凯刚七岁,从此便一直跟随嗣父,从项城到陈州、从陈州到济南、从济南到南京,虽是小小年纪但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官场曲折已在他面前次第展开,令他兴奋,令他心驰神往。
袁世凯的童年时期,捻军活动正炽。捻军强悍,所到之处,尘土飞扬,战马奔腾,杀声震天。所以捻军一到,躲在袁寨中的人就不由得紧张一番。成年男丁都要跑上炮楼,鸣枪放炮,参与抵抗。直到捻军撤去,袁家人才松一口气。袁世凯在这种环境下生长,从小对于战场征尘、刀光剑影、攻城夺地也就司空见惯了。
据说在袁世凯五岁时,有一次捻军一哨人马又来攻袭袁寨。袁世凯爬在寨墙上观看捻军打仗,尽管刀箭横飞,枪声呼啸,他却一点不害怕,大家感到惊异,夸奖他胆量超人。
袁世凯六、七岁垂髫就学的时候,养父袁保庆在外转战,很少回家,难以管教,而牛氏对他又很溺爱,使袁世凯娇生惯养,毫无约束,每日和世廉、世敦、世传一班兄弟嬉闹游戏,吃喝玩乐。这段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对袁世凯后来的一生中桀骜不驯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P9-12
袁世凯是何许人?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应该不是很陌生,甚至可以说是印象十分深刻。但是,受历史教材影响至深的我们,对于这位“阴谋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又建起了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向来都是横眉冷对的。的确,这些面孔确实是袁世凯复杂人生的一部分,更是他一生无可磨灭的污点,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去为他涂脂抹粉,更不用像很多人所说的去作翻案文章。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面孑L并不是袁世凯一生的全部。如果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站在当时的立场上去看,或许就会发现袁世凯实际上是一位谋国者。
而所谓的“谋国者”,应该说既有老成谋国之义,也有谋国之人的意味。所以,如果我们将袁世凯与历史上的一些人进行比较的话,他与三国时的曹操应该是比较相似的,因为他们都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袁世凯的人生,也应该像曹操、刘裕、杨坚等这些人一样,在拨乱反正、一统中华之后,稳居一朝太祖的牌位。然而历史终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众所周知,晚清的两大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厚黑”的集大成者。但如果将他们两人的厚黑术与后起之秀袁世凯进行比较的话,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可以说,从年龄、资历以及传承的顺序来看,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可算是袁世凯的老师;但如果从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这个角度来看,那么袁世凯实在算得上是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老师了。事实上,自从袁世岂在山东登州出世以来,在他登上晚清的政治舞台之后,终其一生,在其呼风唤雨的政治生涯中,处处都可见其“枭雄”本色,实是一个集“厚黑”大乘之人物,其非常之“厚黑”术真可谓俯拾皆是。
比如,袁世凯早年随吴长庆的部队到朝鲜时。有一日,吴长庆手下的一位军官和朝鲜军官斗殴,并重伤了朝鲜军官。按照当时的军令,袁世凯要对那位军官执行死刑。这里,吴长庆得知情况后,马上前来为其讲情。而袁世凯表面上答应放人,先稳住吴大帅,然后再借故溜出门外,对那名军官居执行了死刑。面对既成事实,吴大帅也只好说:“执法固应如是也。”
实际上,顶住上司的压力,在棘手的问题面前果断地采取“先斩后奏”,对于袁世凯而言,那只能算是“小焉者”。而一旦袁世凯看准了时机的关头,他甚至还会公然抗拒朝廷的成命,果断行己之道。比如,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后,在对待义和团问题的态度上就是如此。
当然,袁世凯最后的失败也说明了一点,那就是“黑”得有余,而“厚”不足,要不然他可能就是中国的华盛顿了!
在本书中,我们将以全新的视角,从多方面的角度去剖析袁世凯的“厚黑”之道,从他的人生经历中体味谋国者的雄才与智慧,从而体悟出当今职场、官场和商场的得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