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爱的教育(初中阶段导读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意)亚米契斯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们即将阅读的这部作品《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它自一八八六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数百种文字和方言,还多次被搬上银幕和舞台,又被改编为连环画,成为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

内容推荐

德·亚米契斯编著的《爱的教育》内容介绍: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学习勤奋努力,待人诚挚友善。安利柯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家里的条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亲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导安利柯要帮助穷人和有困难的人。有一次母亲带着安利柯去帮助一对贫穷母子,没想到他们正是安利柯的同学克洛西和他的母亲。 安利柯的身边有着一群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同学。班长代洛西是个热忱的孩子,当他得知克洛西的父亲是服刑回来的人时,为了不伤同学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当面对克洛西的父亲的时候,代洛西真挚的话使这个曾经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间的真情,鼓起重新做人的勇气。安利柯最敬佩的同学是卡隆,这个火车司机的儿子具有高尚的心灵,面对被欺负的弱小者他常常会挺身相助。绅士的儿子诺比斯和卖炭人的儿子贝谛为一点儿小事吵架,在开明的家长的教育引导下,两个孩子反而成了亲密的同桌。同学克洛西的父亲因过失杀人入狱,克洛西的母亲靠沿街卖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不论怎样困苦,母亲都要让克洛西去上学。朱利亚为了帮助父亲抄写公文而累坏了身体,面对父亲的责怪和家人的不理解,朱利亚忍受了下来,并坚持帮助父亲抄写公文。当父亲终于明白儿子为何身体每况愈下,学习成绩直线滑坡时,父子俩痛哭着抱在了一起。波莱科西以加倍的用功和非凡的孝心,得到了一枚奖章,他的这份荣誉令父亲幡然悔悟,从此改过自新,成为一名勤奋的好铁匠。 安利柯的老校长是一位和蔼的老人,他的儿子当志愿兵不幸牺牲后,校长常常带领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教导孩子们要爱国。 毕业时,安利柯和他的同学们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自己的老师和校长,心中充满了无限敬佩与感激之情。父亲也特意带安利柯乘火车去探望自己44年前的小学老师,给他上了一堂“尊敬师长”的好课。一起来翻阅《爱的教育》吧!

目录

十月

开学的第一天

我们的老师

卡拉布里亚的男孩

学校

帕多瓦的爱国少年(每月故事)

十一月

扫烟囱的孩子

卖炭人与绅士

我的母亲

我的同学柯莱蒂

伦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

十二月

虚荣心

初雪

小泥瓦匠

佛罗伦萨小抄写匠(每月故事)

感恩

一月

代课老师

铁匠的儿子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国王的葬礼

撒丁岛的小鼓手(每月故事)

热爱祖国

二月

受之无愧的奖章

玩具火车

爸爸的护士(每月故事)

马戏团的小丑

街道

三月

三月十四日的前一天

颁奖仪式

争吵

罗马涅的热血(每月故事)

加富尔伯爵

四月

体育课

父亲的老师

工人朋友

朱塞佩·马志尼

公民荣誉奖章(每月故事)

五月

牺牲

火灾

寻母记(每月故事)

诗意

六月

加里波第

军队

意大利

我的父亲

海难(最后的每月故事)

七月

母亲最后的话

告别

《爱的教育》导读

试读章节

的确,我也很钦佩普雷科西,但仅仅说我钦佩他那还远远不能表达我的意思。普雷科西就是那个铁匠的儿子,他身体瘦小,一双善良而忧伤的眼睛,神情懦弱,跟其他人说话,总是说:“对不起,对不起!”而且总是多病多灾的。但是在学习上他却非常用功。他的父亲经常喝得醉醺醺的,回到家里便无缘无故地打他,把他的书和笔记本抓起来就扔了。普雷科西上学来时经常是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有时整个脸都是肿的,眼睛也哭得红红的,但他从来都不说是他父亲打的。同学们说“你父亲又打你了”的时候,他总是嚷着说:“没这回事!没这回事!”不让他父亲丢脸。有一天上课时,老师拿着被火烧了一半的作业本对他说:“这不是你自己烧的吧?”普雷科西声音颤抖地说:“是我不小心把它掉到火里烧的。”其实我们都明白,是他做作业的时候,他父亲把桌子和油灯一脚踢翻了烧的。他家就住在我家楼上的阁楼里,从另一边的楼梯就可以上去。看门的女人把他家的事情都告诉了我的母亲。有一天,希尔维娅姐姐还从阳台上听见普雷科西哭叫的声音,原来是普雷科西向父亲要钱买语法书,被他父亲从楼梯上推下来了。他父亲只管喝酒,不务正业,家里常常没有饭吃,普雷科西经常饿着肚子来上课,吃卡罗内给他的面包,或者是一年级小班教过他、总是在帽子上插着红羽毛的老师带给他的苹果。他从来不说他在挨饿、他父亲不给他饭吃的事。偶尔,他父亲路过校门口时,也来接他。他的父亲总是脸色苍白、一副凶狠的样子,头发长长地垂在眼前,歪戴着帽子,站也站不稳。普雷科西一看见父亲就吓得浑身发抖,但他还要装出笑脸朝父亲迎上去,父亲却理都不理他,好像根本没有看见他一样。可怜的普雷科西,他不得不常常修补撕破的笔记本,借别人的书来学习,破了的衣服只好用别针别起来再穿。上体育课的时候,他穿着那么大的鞋,简直没法动作,那情形真是可怜。他的裤子也是长长地拖在地上,上衣也实在太长了,袖子一直卷到胳膊肘上。就是这样,他还是拼命用功,要是他在家里能安安静静地做他的功课,他会成为班上前几名的。今天早晨,他脸上带着抓痕来上学,同学们见了都说:“这一定是你父亲干的,这次你可不能不承认了。你去告诉校长,校长会送他去警察局的。”普雷科西立刻跳起来,红着脸,气得声音发颤地说:“没有这回事!没有这回事!我父亲从来不打我!”可是后来上课的时候,他的眼泪却簌簌地落在课桌上。即使这样,别人看他的时候,他还要装出笑脸来,不让人家看出他是在哭,可怜的普雷科西!明天德罗西、柯莱蒂和奈利要来我家玩,我叫普雷科西也一块来。我想叫他和我们一起吃点心,给他书看,让他在家里尽情地玩。等他回去的时候,我要在他的衣袋里装满糖果,让他也能高兴一回,哪怕就是一次也好!啊,可怜的普雷科西,他是多么善良、多么勇敢的好孩子!P46-47

序言

我们即将阅读的这部作品《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它自一八八六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数百种文字和方言,还多次被搬上银幕和舞台,又被改编为连环画,成为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

《爱的教育》风靡世界,历久弥新,不是偶然的。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里的记事,构成了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其间穿插着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述的一则则美好和真实的“每月故事”。一个小学生的世界活泼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人性的善良与纯洁,讴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整部作品并不刻意讲究修辞和结构,语言也异常朴实、晓畅,但由于它饱含了作家对在社会中下层艰辛度日的大众的深沉的关爱,对普通人纯真心灵的热忱赞颂,由于它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使作品于细微处见真情,平凡中寓崇高;读者阅毕全书,激荡于胸怀的感情波澜久久难以平息。不妨说,作者用爱的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或许正是这个缘故,这部作品的名字在意大利文中就叫《心》!

作为一个把自己的文学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家,德·亚米契斯注意到,意大利在一八七0年实现民族统一以后,人民大众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建立现代文明的民主社会的理想还有待实现。不过,他认为,借助学校教育,借助博爱、谅解的精神,可以变革现状。他特别重视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新一代成员的使命。这也正是德·亚米契斯倾注心血写作《爱的教育》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爱的教育》在我国获得了久远的、广泛的传播,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外国文学名著。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外国文学的翻译与引进,在我国形成一个高潮。正是在这个时候,来自浙江的作家夏丐尊应商务印书馆之邀,开始翻译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九二四年,译文在《东方杂志》刊登,分十三期连载。两年后,单行本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有意思的是,夏丐尊是在浙江山水如画的白马湖畔完成《爱的教育》的翻译的。他当时有两位邻居。一位是大作家朱自清。每期译稿完成,朱自清就是第一位读者,并帮助他校正。另一位邻居也是浙江人,大名鼎鼎的画家丰子恺,他为夏丐尊的译本制作了封面,绘制了插图,可谓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此后,这个译本经夏丐尊多次修订,十余年间便印行一百版左右,印数之多,已无法精确统计。它还先后被编入“世界少年文学丛刊”,被当时各地小学采用为课外辅导读物。《爱的教育》谱写了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灿烂的篇章。

这部作品的中译本为何取名《爱的教育》?说来话长。夏丐尊从日文转译,并参考了英文译本。日文译本取名《爱的学校》;夏丐尊考虑到,作品描写的事情不只发生在学校,也发生在社会和家庭,日译本书名不准确。受法国作家福楼拜小说《情感教育》的启发,夏丐尊便将中译本取名为《爱的教育》。这个译名从此就流传了下来。

谈到德·亚米契斯及其作品在中国享有的非同寻常的声誉,不能不提及我国文学界老前辈巴金先生。

巴金对德·亚米契斯始终怀着崇敬之情。他从世界语翻译了德·亚米契斯的剧本《过客之花》,一九三0年发表在上海的《小说月报》上,三年后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嗣后两次再版。巴金在《过客之花》译本的序言中写道,他最初是满含热泪读完《爱的教育》的,受到了深深的感动。

作为一部代表作,《爱的教育》映照出德·亚米契斯对社会现实和人际关系的审视,反映了他思想的、道德的取向。

埃得蒙多·德·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1846—1908),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青年时代,他矢志从军,为争取祖国的独立、自由和民主而战斗,曾参加一八六六年解放意大利的战斗。后来,他担任军事刊物《战斗的意大利》的特派记者。他写了不少通讯、报道和短篇小说,把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意大利军队,作为祖国解放和复兴的重要力量予以热情的颂扬。二十二岁那年,他发表的处女作《军营生活》,就是这段难忘的生活的结晶,而脍炙人口的小说《卡尔美拉》,就是其中的一篇佳话。

德·亚米契斯的人生阅历丰富。他多次周游世界,开阔了眼界。他的许多游记,如《西班牙》、《伦敦游记》、《摩洛哥》、《巴黎游记》,既写异国的风土人情,又重于向同胞宣扬爱国主义和博爱精神。作为一个博爱主义者,他后来参加社会主义运动,加入了社会党。他在十九世纪末发表的许多作品,如《朋友们》、《在海洋上》、《一个教师的小说》等,都充溢着博爱精神,或把社会主义思想与博爱精神熔于一炉,以谋求社会成员的情感融和和社会平等。这种像一根红线一样贯串德·亚米契斯整个文学创作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流光溢彩,意蕴深远,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时空,获得了普遍的、永恒的价值。

此次,直接从意大利文译出的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节译本)的出版,既为我国读者重新阅读这部世界文学名著提供了良好的际遇,又续写了当年由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三位文化名人在白马湖畔留下的文坛佳话,值得庆贺。

吕同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