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下一次大趋同(多速世界经济增长的未来)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美)迈克尔·斯宾塞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下一次大趋同(多速世界经济增长的未来)》是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关于社会经济学进展(经济是如何成功或者失败)研究的最新成果,他的研究具有颠覆意义,不再迷信“通用的解决方案”,而是提倡各个国家制定自己的综合解决方案,既有说服力又有可操作性。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特点的迅速变化。第二部分致力于讨论发展中国家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和贫困的减少,并试图分析落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的原因。第三部分转而讨论全球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以及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第四部分讨论未来的一系列问题、力量和趋势。

内容推荐

《下一次大趋同(多速世界经济增长的未来)》——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对全球经济的最新预判。

世界第一次持续加速的经济增长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但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仅限于发达国家,影响的只是全球大约15%的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开始出现经济增长,蔓延并加速。这是全球经济长达一个世纪的增长开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首次缩小,其终点可能是全球75%或更多的人口居住在发达国家。

是什么使世界其他60%的人口开始走向富裕?为什么以前的增长速度达到3%就很高,现在却能接近10%?一个贫穷国家要完全变成发达国家需要多长时间?高速增长能够持续多久?是否存在天然的“制动力量”最终会减缓甚至停止这一进程?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会是动荡格局的前兆吗?环境能否支撑富裕国家增加4倍?治理结构能否赶上经济增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带着上述疑问进行了研究,最终在《下一次大趋同(多速世界经济增长的未来)》这部全新力作中做出了通俗阐释,力图为全球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描绘出清晰的路径。

目录

前言

导语

第一部分 全球化经济和发展中国家

第1章 1950年:一个伟大世纪的开端

第2章 从静态的角度看待变化的世界

第3章 战后全球经济的变化

第4章 全球经济的起源

第5章 经济增长

第6章 关于发展中世界和全球经济的一般性问题

第二部分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第7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第8章 全球化经济的开端

第9章 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传播和追赶性增长

第10章 全球需求和追赶性增长

第11章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

第12章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所需要的关键性内部要素

第13章 对外开放:关于速度和顺序的争论

第14章 华盛顿共识和政府的作用

第15章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汇率管理

第16章 中等收入的过渡期

第17章 经济增长的基础:政治、领导和治理

第18章 经济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

第19章 自然资源财富和经济增长

第20章 小国面临的挑战

第21章 加总问题

第三部分 经济危机及其后果

第22章 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的新兴市场

第23章 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从危机中得到的教训

第24章 危机期间的刺激政策和合作的必要性

第25章 全球经济再平衡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26章 中国的过剩储蓄挑战

第27章 全球经济的开放和世贸组织

第28章 危机的遗留问题: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和主权债务问题

第29章 定期的系统性风险和投资行为

第四部分 未来的经济增长

第30章 新兴经济市场能够维持高速增长吗

第31章 中国和印度

第32章 中国的结构性挑战

第33章 印度的经济增长、多元化和城市化

第34章 巴西经济的增长复位

第35章 能源和经济增长

第36章 气候变化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挑战

第37章 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第38章 欧洲一体化和跨国治理

第39章 多速世界中的全球治理

第40章 G20、发达国家和全球经济增长

第41章 持续经济增长:第二个收敛的50年

注释

试读章节

假如我们可以向1750年的人提问:世界经济结构是否会变化?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种工业革命前的世界经济结构是永恒不变的——世界过去一直如此,将来可能也永远不变。当时的事实的确支持这种观点。以我们的标准来衡量,当时,世界经济在多个世纪中并未发生多大变化。换句话说,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即便是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低增长率导致的进步也实在是太小。

但是世界并不是真正静止不变的。科学在不断进步。佛罗伦萨经历了一次文艺复兴:艺术、建筑、商业、金融、银行业、科学和工程学都百花齐放。有些时期,经过人们在广泛领域内的努力之后,人们的思想就会突破藩篱,带来创新。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形,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从经济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也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很慢,导致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大致上是一个零和博弈:一个人或集团有所得,其他人或集团就必定有所失。

如果在1750年,你告诉欧洲人,200年后,欧洲人的收入大约是亚洲人收入的20~50倍,他们会认为你有精神病。同理,如果在1950年,你告诉人们,100年内亚洲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将接近欧洲和北美的收入水平,你会得到类似的回应。但是,我们现在似乎在这条路上已走了大半程。

人类出生之后,最初是按照世界的表象来认识世界。首先看到这个世界的静态影像,很久之后才把这些静态影像连成动态的电影。人们似乎一开始会认为静态的影像是事物恒定的常态,而非演化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这可能是因为最基本的变化通常是非常缓慢的,也有可能是因为很难提前预测或考虑到将来的变化,而回顾过去则要容易得多。

当我们长大后,会发现自己处于漫长的发现之旅中:不断学习,体验痛苦和快乐,抚养子孙,并越来越聪明。在近代,外部环境的变化也非常迅速,因此几十年内就会产生显著变化。我们开始更重视历史学家,他们的工作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同以前一样,现在年轻人和老人之间也总是存在巨大的代沟:年轻人认为世界自始就是他们踏入时的样子,而老人只记得那个螺旋桨飞机时代的世界,而不是现在互联网时代的世界。

以静态影像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把当前所看到的世界看做现实,而不用动态电影的框架去看待世界,这种做法有时会让我们误入歧途甚至倒退。目前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但是正如“发展中”一词所暗示的,这并不是一种长久的状态。

“其他85%的国家”这个短语所表示的含义的演变非常有意思。在某些时候,我们不再称贫穷国家为“落后国家”,而称为“欠发达国家”。此后,“第三世界”一词完全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分割开来。而后,“欠发达国家”一词暗示这种状态不是永久性的。再后来,我们转而使用“发展中国家”,最近则使用“新兴经济体”一词,我们终于承认(虽然这个承认有点迟)一个事实:世界的变化不仅是我们所希望的,实际上也正是我们所经历的。用词上的变化标志着我们日益意识到:这些发展中国家并不会永远处于不发达的状态,而是处于某种转变中——从20世纪较低的收入水平排名提升到较高的收入水平排名,尽管这种转变需要很长时间。

当我开始关注世界格局(各国的洲际分布,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在各国的分布等)的时候,各大洲的经济环境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绝大多数人可能都认为这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局限所在,反正我当时是这样认为的,我仍然记得少年时代关于公平和不公平、普遍差异产生的原因等的激烈争论。世界上存在相对贫穷和富裕的国家,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这种差异是如何持续存在的。  我的本能反应是寻找症结所在,找出是人类的哪些局限性置人于贫困境地。这种倾向并非完全错误,但是过于简单化了。有些人认为这种差异是永恒的,有些人则依稀认为是可以改变的,却并不知道如何改变。但是当时静态影像的观点占据主导地位。对我们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来说,动态以及关于速度、加速度、变化的思想是难以接受的,也令我们很不安。P6-8

序言

1999年,我从已经担任了9年的斯坦福大学商业研究生院院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结束了15年的学术管理生涯(前6年担任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院长)。这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段美妙的时期,即便当初知道事后的奖励、挑战和小磨难,我也不会放弃。我学到了许多关于管理、执行、组织、激励和动机的知识。虽然这并不是我的目的,但我认为这的确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老”经济学家。

事实上,这15年是一段很长的时期,长到足够让我远离日常的经济学辩论。一些同事称我为前经济学家,即便这是事实,仍然让我有些尴尬。

在从事学术管理之前,我被认为是一位应用微观经济学家,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表现的细节很感兴趣,对那些存在信息差距和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市场表现的市场结构尤其感兴趣。存在信息差距情况下的市场功能和表现是我博士论文的重点,这篇关于市场信号的论文试图评估市场如何消除信息差距,这篇论文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认可,我和杰出的经济学家乔洽·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一起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人们可以这样理解市场信号:在市场环境中,购买者无法从市场内嵌的信号中获得高质量产品的信息,而高质量产品的出售者则尝试向潜在购买者发送可靠的信号。

1999年,当我从学术管理工作岗位退下来的时候,互联网狂躁症正在各地盛行。互联网和万维网对市场,行业甚至整个经济的重大潜在影响已经开始成为焦点。互联网泡沫在股票市场和创业投资行业大行其道,并迅速膨胀。虽然互联网公司没有任何收益(更不用说赢利),但是仍然得到组建和资助。各种创业资本就像断裂的消火栓中的水一样流入该行业。互联网公司在生命周期的早期就进入公共市场,其交易价值在很大程度上由日间交易商来决定,而这些人大多除了知道一些模糊的概念外,对公司和产品根本就不了解。这是一个未知的领域,至少在一段时期内没有历史数据能够约束投资者的期望和热情。此后的事实是,很多情况下的收益和利润并没有实现,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价值高估的时代以令人瞠目的速度结束了。

先是产生泡沫,然后泡沫破裂,这一事实让很多人第一时间得出以下结论:什么东西都没留下。事实并非如此,价值高估并不意味着没有根本性变化,这种价值高估经常与过高估计变化速度有关。在这个例子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主要的错误并不是关于互联网对经济系统和流程产生巨大影响的预测,而是高估了互联网应用的步伐。

创新的潜力和其广泛应用之间存在差距,这个教训即便我们接受了,往往也会忘记,或者由于我们不关心人类行为和组织行为的历史,从而根本没有学习到该教训。

当我思考互联网潜在应用价值的时候,市场、供应链、交易系统,整个全球经济都开始发生根本性、持久性的变化。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决定尝试弄清楚这对市场和经济的运行有什么意义。我将在第四部分讨论这些。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和分配行为的强大力量之一。

围绕、组织和治理实体经济及实体经济各组成部分的信息层都以互联网(也就是计算机和人的网络)为核心,时间、距离、成本都被极大压缩。人们期望从市场到企业总部相关的远程成本将会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下降,事实上,这些成本正在迅速下降。

我问自己:“互联网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最大的长期影响将在哪里发生?”一旦你注意到时间、距离和相关成本被极大压缩,位置偏远与否不再那么重要,答案就显而易见了:最大的影响是那些原本因距离而无法融入全球经济、国际市场和全球供应链的偏远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偏远地区,现在则可以融入了。  正当我着手进行该项调查的时候,接到世界银行打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问我是否可以在世界银行减少贫困和经济管理网络举办的2005年度会议上发表主题演讲,建议演讲的题目是发展中世界的经济增长。现在我确信,自己的确对刚刚描述过的研究路线感兴趣,但是在几千名世界上最博学的人面前就这个主题发表演讲对我来说是有些风险的事情。我提出了这个疑问,得到的答复是来自外界的新观点有时是有用的。我具有微观经济学的背景和一些投资经验,而经济增长作为减少贫困和取得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已经被低估很长一段时间了。

我并没有被完全说服,但是回顾我的过去,我认为如果事情变得更糟,这将是一个有用的信号,我可以尽早改变;如果没有变得更糟,也将是有用的信号。

我很喜欢这项工作,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长话短说,在与世界银行的合作伙伴和其他一些赞助商讨论后,我们决定邀请一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杰出政治家和决策者加入一个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的委员会:从他们和其他人那里学习各国经验,并学习学术研究成果。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对过去15年经济增长过程和结果的学习,为他们的同事、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和下一代领导人提供有用的指导。

这个委员会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筛选机制。如果我们邀请的杰出领导人不同意加入,这可能意味着现阶段我们的行动意义不大,我们将终止该计划。但是事情进展得比较顺利,我们在2006年秋季成立了经济增长和发展委员会,2010年6月结束委员会的工作,其文字成果可以在经济增长和发展委员会的网站获得。

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他们的同事、我的数百名学术同行的交流,对我这一生来说,是一个快速学习的过程,令人兴奋和自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复杂性、务实性、持久性以及领导的知识。对一个在发达经济体接受训练的经济学家来说,看到经济学模型和框架在指导发展中国家政策选择时的不完整和不完善,让我非常惊讶。更让我惊讶的是,发展中国家竟然能够如此有效地解决这些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认为这类似于根据残缺不全、有时是相互矛盾的航海图进行长距离海上航行,与那些发现、探索、勾勒地球轮廓并开发资源的早期冒险者没有什么区别。

在做这项工作的4年多的时间里,我去各国访问委员会的成员,并与他们的同事及商界、劳工和民主团体领导人交谈。虽然外人永远无法达到业内人士的知识高度,但是我能通过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从而取得了一些进步。我不是通过西方商业或政策议程的镜头观察世界,而是通过体现在发展中国家自己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议程中的希望、愿望和目标框架来观察世界。

在观察过程中,我认识到发展中世界经济增长和贫困减少的模式正在加速扩展,与之相伴的是不断增长的乐观情绪。在后来的进展中,我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经济的高度依赖性开始减弱,尤其是最近10年,发展中世界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中更大、更加重要的一部分,所有的机会和挑战也一路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也在缩小。结果,发展中世界的经济增长将逐渐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管他们在哪里生活和工作。

大约一年前,我向我的老朋友(我们一起长大)描述了一个写作计划,打算写一本关于发展中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和全球经济迅速变化的书。他的建议是,这本书“也要与我有关”,意思是也要包括他和他的子孙,即那些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我对此考虑了很多。他希望这本书能够评估发展中世界的经济增长对他的子孙后代的影响。我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巨大不对称仍然没有消失,但却缩小了,25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第一次收敛而不是发散。

在当今世界上,大多数人对他们自己的未来和下一代都抱有更乐观的态度。但是由于不断扩大的经济繁荣,这个世界也面临着巨大的新挑战。未来经济增长背后的事实是子孙后代如何理解我们不断增长的相互依赖性,看到其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创造性地找到管理和治理的方法。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借助了我所钦佩的很多人的能量、洞察力和慷慨精神,其中最突出的是经济增长和发展委员会的成员,他们领导着各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转型。我在大学和研究所的同事也慷慨无私地与我分享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这两个群体在一系列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研讨会上的高质量交流对我来说是过去4年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罗伯托·扎格哈(Roberto Zagha)在世界银行担任委员会的秘书,他在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指导我学习等方面的宽广胸怀、思想和理想主义都让我受益匪浅。穆罕默德·埃里安(Mohamed El-Erian)现在是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信息官,是我的朋友,也是我投资、全球经济、全球金融体系方面的老师,我们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并进行写作。我在本书的第四部分采用了全球治理和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持续性方面的两篇论文,它们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鲍勃·索洛(Bob Solow)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创建者,也是经济增长委员会最重要的学术成员之一。他对我和其他人思想的影响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他对现代经济学基础的概念和价值观有重大的影响,这形成了现代经济学的一个缩影。 安德鲁·怀利(Andrew Wylie)和斯科特·莫耶斯(Scott Moyers)鼓励我尝试写这本书,并指导我为非学术读者写作的进程。安德鲁此前已经指导过许多不同背景的作者,他是这方面的大师。

我非常感谢埃里克·钦斯基(Eric Chinski)及他的同事法勒(Farrar)、斯特劳斯(Straus)和吉鲁(Giroux)的帮助和支持,他们将该书手稿排版,并提供编辑的视角和支持。

在我花费大量时间飞来飞去的过程中,在我从事经济增长和发展委员会工作的过程中,在我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的妻子朱丽安娜(Giuliana)及我的其他家人提供了莫大的支持。这使我增加了巨大的勇气和热情,激励我完成本书。

我在意大利利古里亚海岸的小镇伯纳索拉完成了本书手稿的编辑工作。我非常感激格拉特利亚阿尔罗斯(Gelateria Delle Rose)热情的人们,他们把酒吧靠近无线宽带的位置让给我工作。这成为我的办事处夏天的一部分。

书评(媒体评论)

最近这些年,发展中国家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使全球经济呈现多极化的新前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生活水平上的传统差距很可能渐趋消失。迈克尔·斯宾塞对其背后的推动力进行了简洁明了的分析,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同时对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又能持公正态度。在有关世界新经济的众多读物中,本书属于最深刻的著作之列。对世界经济大趋势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林毅夫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很少有一本书分析能如此有力,论题能如此及时,思想能如此贴切,表述能如此清晰。凭借诺贝尔奖的理论高度与无可比拟的实践经验,斯宾塞教授阐明了复杂、多速的动态变化,这些变化正快速影响着世界和无数人的现状与未来。就现代增长的转变这个内容,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一本书。

——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CEO兼联席CIO 著有《碰撞:世界金融新版图》

中国的崛起只是这个世界惊人进程的一部分。我们都感到了这种深刻的变化,但只有少数人有能力退后一步、全面观察、分析过去、预测未来。迈克尔·斯宾塞就具备这种能力,并且写成了这本书。它出自严肃的思考,涉及重要论题。我从中学到了不少,包括宏观和微观。我相信其他读者也会如此。

——奥利维尔·布兰查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我一直知道迈克尔·斯宾塞是位了不起的经济学家。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他还具有一种罕见的能力,那就是能以清晰、理性的态度看待整个世界,包括富国和穷国,做到换位思考。关于世界经济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如果你要找一本明了、易读、连贯且不带偏见的书,那这本就极好。

——罗伯特·索洛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在经济学家里,常识可不常见。幸运的是,迈克尔·斯宾塞早已打破了这个规律。在这本书里,经济增长这一论题被他写得充满智慧,并且循序渐进。全球的政策制定者最好都能看一看。

——丹尼·罗德里克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