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中涉及《红楼梦》和作者的某些背景知识,虽然容易查阅获得,为了方便阅读,也为了贴近此书的内容需要,这里简要介绍有关知识供参考。另外,在书中录选的文章中,有些内容提到一些初等概率统计术语,也是为了阅读方便,避免查阅专业书籍,这里通过简单实例,给出通俗而又有启发性的解说,仅供参考。
一、《红楼梦》问世过程简略
《红楼梦》问世过程比较复杂,i文罩分成三段简单介绍如下。
第一阶段,1753~1790年(约40年),可称为手抄本流传时期。在此期间内,作者曹雪芹仍有十年在世的时间,他的书稿开始被友人传阅,后来有了手抄本的出现。手抄本有其特点:无作者,无书名,多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名;手抄本只有前80回,不成全书;数量少,价格自然昂贵。手抄本中带有脂砚斋的批语评注(见图一),批注形式多种多样,约有数千条。值得指出的是,批书人脂砚斋与作者关系密切,却不知是何人。有的批语好像了解小说的真实背景,有的好像是过来人的感叹,有的又带有神秘的玄机,不似外人批语,颇有让人寻味之意,后文中论及的批语“十二支寓”,就是一例。随着手抄本的流传,此书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喜爱。
第二阶段,1791~1926年(约130年),程伟元和高鹗刻印成书流传时期。在曹雪芹去世二十多年后,才有刻印本问世。此后,版本不断翻新,成书流传占主导地位。全书共有120回,成为全书,书名为《红楼梦》,仍无作者;全书无批注,即舍弃脂砚斋的所有批语评注。与手抄本相比,成书数量多,而且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平常,于是流传越来越广,后来完全淹没了手抄本的存在。
第三阶段,1927~现在(约80年),可称脂批本历史重现时期。1927年,胡适(1891~1962)先生偶然购得藏于民间的一部手抄本,题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是一部早期稿本的抄录本,而且只有十六回的残本。但是,手抄本中带有大量批语,它在沉寂了一百多年后突然面世,使人惊讶不已。后来有学者把它与敦煌文献、甲骨文并提为举世瞩目的发现。这次发现,是脂批本历史再现的里程碑。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陆续又发现了十余种脂批本的抄录本,并且多次被影印出版。如前文所指出的,脂砚斋批语具有重要价值,自脂批本重新问世后,它已成为红学研究中的重要文献。首先,胡适先生所创立的新红学派,借助脂砚斋的批语,更加确认《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并首次提出曹雪芹去世的年代。随后,旧有的红学迅速发展,并演变成为显学。
1、曹雪芹家族史简略
一般来说,作者的家族背景对小说创作是有一定影响的。对于我国顶级名著《红楼梦》而言,作者的家族背景则很有异乎寻常之处。其一,小说中有所寓意,探究其真实寓意离不开作者的家族背景;其二,曹雪芹家族与清朝的几代皇帝有密切关系,其复杂程度实难想见,这些都是红学研究的背景资源。本节对后一条摘其要介绍于后。
曹雪芹的远祖(大约十代以上)曾为明朝将领,守御沈阳等地。
曹雪芹的始祖(上数六代和七代)曾被努尔哈赤征服,后随清朝人关,并被编人汉八旗的正白旗。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在清朝入关后的顺治和康熙皇帝期间,因战功而被重用,曾任内务府工部郎中、江宁织造等职。其妻孙氏曾为康熙皇帝的保姆。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因其母曾做过康熙的保姆,后来深受康熙重用。青少年时曾人宫伴读,后又任御前侍卫。再后来,继承其父的江宁织造职位。曹寅有两个女儿,都被康熙皇帝指婚配为(亲王)王妃。康熙曾经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曹寅病危时,康熙皇帝特命快马送药抢救,未及已逝。 曹雪芹的父辈——曹□、曹頫,在曹寅病故后,康熙特命其子曹□接任江宁织造之职,不几年,曹□也病故。此时,曹寅父子再无后人接替他们的职位。为使他们的遗孀有靠,康熙皇帝特命曹寅之侄曹頫过继到曹寅门下,并接任江宁织造之职。此年曹雪芹出生。不几年,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登基。此后,雍正一再申斥指责和警告曹颓。最后,于雍正五年下令抄了曹頫的家,家产充公,曹氏人口奉命回京城,曹頫被枷栲催逼银两。一时间,“忽喇喇似大厦倾”,“赫赫扬扬,已近百年”的曹门,从此一落千丈。此时曹雪芹十三岁,到他去世前,已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境。
以上简略内容多有史料依据,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故事,不再列举。这些内容已能满足后文的需要。至于雍正皇帝为什么抄了曹頫的家,这也是一个多解的问题,其原因之一是曹寅任上亏空巨大。但是,这与接驾四次耗资庞大有关,这一点连康熙皇帝也无法否认。
正如《红楼梦》中借贾琏的乳母之口所说,“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
三、可能性大小与概率相联系
投掷一个骰子所出现的点数,可能是1,2,3,4,5,6中的任何一个,不能预先确定,但是可以认定,出现每个点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换句话说,对于任何预先指定的一个点数,比如3,投掷一次出现3点可能性的大小,容易说出是六分之一,这就是此可能性大小的量化值,六分之一,可以写成1/6=1÷6=16.67%。
再举一个例子。在玩扑克牌时,每局开始前,都要通过洗牌后再抓牌。某人第一手抓牌时,无意之中被发现他抓到的是一张大王牌,于是,牌友之间对他是否作弊可能产生争论。通常可分三种情况得到了结:其一,有人看到了他作弊的动作,他会受到批评;其二,洗牌是对方完成的,他没有作弊的可能,当然不应当受到为难;其三,他自己洗牌,又第一个抓牌时,不能排除作弊的可能性,此时大家也会有共识,即,重新洗牌,而且要按标准程序操作。
在这样的了结方案中,对于前两种情况容易理解。对于第三种情况的共识心态,应当进行思索和解释,这恰好与概率有关系。首先,某人未作弊而又第一手取到大王牌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性的大小也是可以量化的。利用54张牌数,按照投掷骰子的论述,此可能性是1/54,或者说概率是1.85%(1/54—0.0185)。相反,如果此人作弊了,其概率不再是1/54了,那么是多少呢?这取决于作弊的水平。对于作弊高手而言,可能近乎于100%,如此说来,若坚持某人作弊之说,冤枉他的概率是1.85%,换句话说,“某人作弊”之说“不为真”的概率是1.85%,于是“为真”的概率是98.15%(100%—1.85%)。面对“为真”与“不为真”概率如此悬殊的差别,包括某人在内都愿意接受“重新洗牌,而且要按标准程序操作,,的了结方法。其实这也就暗含了接受“某人作弊”的说法,使用“共识”一词只是为了换来和谐气氛而已。P1-5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
——杨叔子院士
在间接材料不能最终形成定论的情况下,概率是检验科学性的尺度。
——红学家陈维昭教授
随机非随意,概率破玄机。无序隐有序,统计来解谜。
——严加安院士
统计学与《红楼梦》的有机结合让人耳目一新,打破了文理不搭边的传统思维,启发着我们全面发展。
——摘自《河海大学校报》
笔者是学数学的,并且以研究概率统计为职业,对于红学只是爱好。其实,笔者关注最多的是索隐类的话题,因为,《红楼梦》中的玄机多,涉及的悬念多,令我好奇,并深深吸引我。笔者发现,两百多年过去了,其研究却是“越研究越糊涂”,而且索隐结果呈发散趋势,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久而久之,便很想将概率统计的思维方法用于此类话题的探讨。在完成本书的文章“《红楼梦》中如何暗藏雍正忌日’:和“‘十二支寓’骂雍正”之时,发现《红楼梦》中暗骂雍正的“为真概率”很高;继其后,在“《红楼梦》中碍语多”一文中,又从宏观上看到,《红楼梦》中的玄机,主要还是暗骂雍正的“为真概率”最高,其他更深奥隐意的“为真概率”很低。这些结果促使我产生了写书的意念。
我深知实现此愿望会有很多困难。比如,编审困难是首当其冲。实际情况不出所料,此书在某出版社碰壁了。
后来,偶然遇到繁忙无比的周勇教授。听了我说的情况,他说:“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去出版吧!”听了此话,我并未在意。这是因为,他读博士的时候,我是他的导师,他当然想让我放宽心,我知道,实际上做成此事却并非容易。不过,我的想法错了,他很快安排我带着书稿去访问上海财经大学的统计与管理学院。
我到达上海的当天,周勇便对我说:“明天上午您在您的访问学者办公室等候出版社的台啸天编辑,你们当面商谈出版事宜。”
稍后,杨楠副院长细说了详情。原来,前年我来他们统计系作系列讲座时,加了一场“‘红学’中的数学思考”的演讲,很受欢迎。当时的演讲由周勇主持,杨楠和台啸天都听了我的演讲,她们又都喜欢《红楼梦》,所以也很喜欢我的演讲。她们当然欢迎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我的书了。
第二天,杨楠副院长、台啸天编辑和我,顺利地在我的办公室会面和交谈。
台编辑对我说:“您可能不记得我,可是我记得您,因为前年听了您的演讲,太精彩了,永远不会忘记。我是学文的,很喜欢《红楼梦》,看了无数遍,经常在睡觉前看几页,陶醉后便进入梦乡。”
我说:“太妙了!我也和你一样,今天遇到知音了。真正喜欢《红楼梦》的,是不论看过几遍的,也无法记次数。”
她又说:“我丈夫是您的概率统计同行,不过是您的晚辈。在家里,我向他普及红学,他向我普及概率统计学。”
这让我大吃一惊,难道这真是天意?我说:“太神了!你的家庭是‘文’加‘理’,而我书的也是‘文’加‘理’,今天,你又是我这书的编辑,真像是天意如此。”
台编辑说:“您的这本书很有新意,有出版价值。不过内容还要扩充,特别要增加吸引广大读者的普及性内容。”
随后,我们很快协商成功,取得一致意见。
按照台啸天编辑的建议,我在原书稿的基础上增添了数篇带有漫话和品味红楼的文章,并将书名改为《随缘话红楼》。其中,书名中的“缘”字,包含了多彩的缘分,因为,时间跨度大,区域也大;人缘更奇,有国人还有洋人;学科又有交叉之缘,这也是最重要的缘分,总之,都和《红楼梦》有关。
在此,对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表示真诚的谢意!
同时,还对以上几位热情支持和帮助的好友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还要感谢我的同事和学友严加安院士,中国人民大学魏权龄教授,中国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崔斌总经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统计科学研究中心陈敏副院长,他们都积极鼓励和支持我写此书。
在定稿过程中,还从网上下载了有关的报道及照片,受益匪浅,也深表感谢!
名言录
代序
前言
几点预备知识
瑰宝篇
“瑰宝”与“玄机”
在澳洲巧遇霍克斯
与洋大学生谈《红楼梦》
莎翁与印度,曹雪芹与长城
为澳洲英语老师讲《红楼梦》
漫话名著改编
骂雍正篇
《红楼梦》中如何暗藏雍正忌日
在北大演讲时的一个提问
众说“十二支寓”
“十二支寓”骂雍正
“胡”说并不胡说
夫人高见
《红楼梦》中碍语多——漫话索隐
谐音成妙笔——从《姑妄言》到《红楼梦》
文字谐趣点滴
交叉科学篇
一曲统计学的赞歌
亮剑“为真概率”
风月宝鉴与非线性模型
“‘红学’中的数学思考”之由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彼邻
从俞平伯的三条感叹说起
评“新浪调查报告”
演义红学篇
爱看,但是不信
细说“忽悠”
不谋而合
从“自证自”想到“概率与鉴真”
读《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有感
附录
1.安鸿志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中央财经大学)
2.安鸿志教授报告会成功举行(吉林大学)
3.安鸿志教授到我校作“‘红学’中的数学思考”专题讲座(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4.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专题讲座(北京大学)
5.安鸿志教授应邀来我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作报告
6.安鸿志教授来我校作学术科普报告(上海财经大学)
7.在国家统计局演讲
8.古典文学系列报告会圆满结束(河海大学)
9.统计学家来宁破译曹雪芹“密电码”(《扬子晚报》)
后记
严加安院士是笔者的同学、同事和好友。
他多次鼓励我将概率统计思考方法用于红学研究,有诗为证:
才思敏捷堪称奇,鸿志七十正当时。
科普著作成畅销,宏篇巨著更可期。
(己丑年夏,严加安)
这是他在我70岁时赠予的。基于前几年我在多所高校演讲《红学中的数学思考》,以及出版科普书《趣话概率——兼话(红楼梦)中的玄机》,受到欢迎,他鼓励我出“宏篇巨著”。如今看来,只有以这本小书来应对院士的期望了。
在此,还要借用他的另一首佳作:
随机非随意,概率破玄机。
无序隐有序,统计来解谜。
(壬午秋月,严加安)
为本书作序,真是美不胜收。此诗原稿被刊印在邮票上,现在是公开发表稿,深受同业赞赏。
(编者注:诗中“宏篇巨著”应为“鸿篇巨制”。)
《随缘话红楼(细说玄机骂雍正)》收集了28篇文章,涉及《红楼梦》中的某些话题,较多的内容与索隐有关。作者安鸿志从不同角度叙述了新观点,强调各种可能性的取舍原则,以及“为真概率”的描述,并借助统计的思维方法,希望对《红楼梦》中的玄机,给出尽可能客观、科学、简洁的解释。
《随缘话红楼(细说玄机骂雍正)》按内容分为四部分:其一,瑰宝篇:体会《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巅峰之作;其二,骂雍正篇:从个别案例、宏观和历史背景分析,说明《红楼梦》中的玄机只是借机痛骂雍正,由于曲笔微妙,同时为《红楼梦》增添了魅力;其三,交叉科学篇:借鉴国际交叉科学发展趋势,以及对红学发展的经历和现状分析,说明在红学研究中引进概率统计方法,形成交叉科学研究,是必然趋势;其四,演义红学篇:作者理解“演义红学”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并分析某类红学著作中存在“自证自”的共同缺点。
对于《红楼梦》和红学爱好者,无论是喜欢文科的,还是喜欢理科的,都可阅读本书,或可选读某几篇,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
《在澳洲巧遇霍克斯》;《风月宝鉴与非线性模型》;《“‘红学’中的数学思考”之由来》;《“十二支寓”骂雍正》……《随缘话红楼(细说玄机骂雍正)》收集了安鸿志创作的28篇文章,涉及《红楼梦》中的某些话题,较多的内容与索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