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的无奈(遭遇小人)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作者 恢嘉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古往今来,人生在世,几乎都注定要与小人打交道,都要品尝遭遇小人的苦涩。生活带给人们的并非全是乐趣,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暗箭飞来。展卷伏案,回望历史,典籍当中,古人身上,这类事例比比皆是。恢嘉的新作《人生的无奈——遭遇小人》匠心独运,对这一课题进行了饶有趣味的探讨。

内容推荐

人们常说“讲道理不如讲故事”,大概是因为相对于抽象的道理而言,故事不仅形象生动而具体,而且本身也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人生的无奈——遭遇小人》的作者恢嘉围绕遭遇小人这个使人无奈的现象,以通俗而简洁的语言娓娓道来,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130则历史故事,故事皆有出处,正史典籍有载,绝非凭空虚构。故事的主人公多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到晚清时期的左宗棠,中间出现的人物有如电闪雷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情故事,有的人们耳熟能详,有的似曾相识,有的则闻所未闻。

阅读《人生的无奈——遭遇小人》,就像是在浏览一幅古人与小人周旋的历史画卷,就像是观摩几千年的人生百态,自然也极容易使人生发“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之慨。

目录

直面人生就要直面小人——代序言

宠信小人 千古蒙羞

上下相蒙 难以相处

凭空捏造

残民以逞

染指于鼎

前赴后继

上下其手

炽炭于位

巧舌如簧费无忌

怀璧其罪

和而不同

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阴毒的同乡

智瑶和三家分晋

屈原和上官大夫

靠不住的同窗情谊

当断不断 反受其乱

田文的感慨

顷之三遗矢

李斯的克星

指鹿为马

分我一杯羹

淮阴泼皮

邓通吮痈

见风转舵

小角色离间亲骨肉

倒行逆施

覆水难收

腹诽

狗眼看人低

石显惑主有术

比周求进 以邪攻邪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胁持上下

别给小人摆架子

杨子“四知”

上交不谄 下交不渎”

惹不起的“中大人”

张纲埋轮

夺命的“金蛇”

童言无忌

邪不压正

党锢之祸黝

皇甫嵩的尴尬

宁我负人 毋人负我

曹操的逆鳞

出言不逊

田丰之死

会当有变时

鼠肚鸡肠魏文帝

多行不义必自毙

悔不当初

朽木不可局隹

孙亮食生梅

巧诈应变”

鹬蚌相争 渔人得利

暗箭伤人

变态的羞辱

狼狈为奸陷刘义

汝既食人人亦当食汝

溺中则愈

是非只为多开口

董荣是何鸡狗

“拖”字诀

动辄得咎

汝以年当废矣

反复无常恶布天下

命尽今日日中

咄咄怪事

一人三反何以自立

充隐

酬恩报怨何其狭

一饭之仇

王僧达之死

痴人自相惜

猪今日未应死

疑心生暗鬼

轻躁之士不可亲近

非我须尚书 尚书亦须我

蜡鹅厌祷

“咄咄”有声

不为生死发无益之愁

伴死

大逆若孝大奸似忠

软骨头段达

死而何憾

终南捷径

李猫

图诗害命

耐久朋

清楚不了糊涂了

请君人瓮

速去勿留

狄公祠堂的拆毁

鼠辈何能为

罗钳吉网

口蜜腹剑

一封无字书信

大人不记小人过

形陋心险话卢杞

马屁不穿

喜鹊

牛李党争

可怜的刀下冤魂

还愿债

五鬼乱南唐

狐狸的心思

如此一可敌百

孤注一掷

溜须之憾

无需申辩

怀揣好几份奏折

笑骂从他笑骂

父子各立门户

浪子宰相

秦桧的绝活

汤思退的机心

欲望无穷怨恨无穷

欲使贱名常蒙记忆

小人又被小人欺

小人的逻辑

胡惟庸睚眦必报

装乖孙子的最可怕

恶狗咬不过老狗

小人物也有大用场

小皇帝也有逆鳞

骑墙的苦涩

兵部自佳何必吏部

此等圭角 何可不露

曾左交恶

后记

试读章节

上下相蒙 难以相处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权力下移,春秋五霸相继而出,就是王权日衰、诸侯称雄的最好佐证。

在春秋五霸当中,晋文公重耳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霸主。这个在外流亡了二十多年的晋国公子,吃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以后,才得以重返故国,执掌国柄,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使晋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当时的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重耳多年流浪生涯中,身边有许多人始终不离不弃地追随着他,保护着他,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重耳饥寒交迫、走投无路、奄奄待毙之际,为了让主公填充肚子,介子推在百般无奈之中忍痛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让重耳充饥。当时,重耳为介子推的行为感动得热泪盈眶,无以名状。但是,谁能想象得到,等到重耳苦尽甜来,重返故国,做了国君,大封群臣之时,一居然把介子推忘了个一干二净:和重耳一起流亡的人纷纷争先恐后地表功邀赏,。结果各遂所愿,个个头上都戴了一顶官帽子;介子推耻于言功,从不表白,故尔没有得到任何封赏。

看到昔日共患难的同事们一个个都变得几乎难以认识了,介子推心中激起了无穷的涟漪。他感慨地对母亲说:“先君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如今只剩下重耳一个人了。晋惠公、晋怀公没有后裔,国内国外,又都憎恨他们;因为上天不灭晋国,所以重耳得以重回故国。主公能成为晋国的国君,完全是上天的庇佑。但是,那些追随主公四处漂泊的人居然认为,主公重回故国是他们的功劳,不是太荒谬了吗?偷窃别人的财物,尚且被人视为盗贼,更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呢?下属把罪过当做是义,上司又对这些狡诈行为进行褒赏,上下相蒙,相互欺骗,实在是无法和他们相处了。”母亲劝他说:“你为何不去向国君请求封赏呢?如果就这样含冤而死,又能抱怨谁人呢?”介子推说:“明知道那些人不对,还要去效法他们,罪过岂不是更大了吗?况且,我已经发过誓,今后不食国家的俸禄。”母亲又劝他说:“即便如此,也应当让国君知道你的心思呀!”介子推坚定地说:“言语本来就是人自身的纹饰。我已经打算隐居了,还用得着言语来纹饰吗?如果我那么做,就是在追求功名富贵呀!”深明大义的老母见状,便说:“你真的要隐居吗?我和你一起去。”于是,母子二人便离开国都,悄然前往绵山,隐居下来。

介子推母子离开京城、前往绵山的时候,重耳和手下的群臣仍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些人整天推杯换盏,醉生梦死,弹冠相庆,忘乎所以,谁都没有理会介子推的去留。

在那些腰紫衣金的人们忘记了介子推存在的时候,介子推的一个邻居愤怒了:有个名叫解张的人写了一封为介子推鸣不平的信,在天黑的时候挂在城门上。这封信很快便到了晋文公重耳的手里。于是一就有了重耳的良心发现,就有了晋国各地查找介子推,就有了晋国军队团团围住绵山,就有了居心叵测的大臣献计让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这帮习惯于以己度人的家伙们,以为介子推和他们一样贪生怕死,一见军队纵火烧山就会跑出来。但是,他们错了。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介子推母子宁可被烧死,也不愿意出山再与这帮人同朝共事。于是,大火过后,他们找到的,只有介子推母子二人的骸骨。(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介子推母子的死,不仅给人世间增加了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从那时起,世人在介子推的忌日(寒食节)哀悼亡灵,同时就是在哀悼介子推;而且给后人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从那以后,人们想到气节,就会想到这位宁可选择被大火焚烧而死的前贤。从那以后,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凭吊介子推的作品不知凡几,纷纷感怀介子推的高风亮节、文人情怀。

其实,介子推是因为不能接受一个活生生的残酷现实——重耳获得国君地位后,大封群臣时那帮人肮脏灵魂的大暴露,是因为从内心里厌恶那些争功邀赏、恬不知耻的曾经的同事们,是因为坚决不肯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才选择了不食君禄、归隐绵山的。介子推的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绝不与那些热衷于争抢骨头的狗一般的小人同朝为伍的洁身自好的精神。因为官场太污浊,因为世间的名利客如同过江之鲫不胜枚举,故尔介子推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人格却高耸入云。P5-7

序言

如果可以任人选择,大概都会选择美好的而摒弃恶劣的:谁不愿意生活在人间仙境里而愿意生活在穷山恶水之中?谁不愿意生活在坦诚和谐的人群中而愿意生活在充满奸诈和血腥的是非窝里呢?然而,天下之大,不如意者八九。主观的意愿总是和客观的现实不相吻合甚或差距太远,希望的常常得不到,不想看到的却总是不期而至赶不走。于是,人生便显得多少有些无奈:总是被迫遭遇小人,总是被迫与小人打交道,总是吃小人的亏、上小人的当。乃至于总是把自己的不幸与小人的存在联系起来,总是把小人作为发泄诅咒的对象。不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在这一点上认识是相同的,差别仅仅在于感悟深浅不同、应对举措不同、心态疾徐不同而已。

哲人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如果人们不是循着一条思路理解这句名言,那么,人们就能通过这句名言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生活。所谓生活之树常青,同时意味着生活的道路并不平坦,必然会出现许多坎坷;意味着生活的滋味并。不全是甘甜,必然包含有多少不等的苦涩;意味着生活带给人们的并不全是乐趣,而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暗箭飞来。生活是总和而不是部分,想象、希望、意愿则仅是部分而不是总和。

展卷伏案,回望历史,古人已经注解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常青的生活之树。早已远去的那些历史伟人们,就是生长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当中,在命运之神的驱动下不得不接受小人的戏弄,在不知不觉中便得罪了得罪不起的小人,从而厄运缠身、困顿不堪甚至就此而了结一生。“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绝不是一句轻飘飘的风凉话,而是凝结了无数痛苦血泪在其中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屈原,汉代的颜异、马援、邓康,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宋代的寇准,等等,都是毫无来由地被小人们死缠上来以至于不得不书写悲剧的人生。伍子胥、屈原、颜异、马援、寇准的故事尽人皆知,无须赘叙。东汉的高官邓康身为皇亲国戚,只因为无意中开罪了昔日的家奴、后来的“中大人”,便让这个得势的小角色收拾得不胜凄惨;司马曜身为东晋王朝的皇帝,因为对宫中的张贵人说了一句戏言“汝以年当废矣”,便被张贵人抢先下手,结果了性命。

……

当我沉浸在古书堆里时,心灵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几千年的遗传变异并没有革除小人们的多少劣根性,大概正是因此之故,史学家才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我深信,惜墨如金的古人不忍割舍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而把它们记录下来,是有其深意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供后人茶余饭后消遣。想到这里,我不仅为自己的写作初衷而脸红。我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人把这些历史掌故记录下来,无疑是为后人提供了一面难得的镜子,让有心的后人留心,当心遭遇小人,在与小人共事时少走弯路。于是,我开始以严肃的态度来进行自己的工作。为了方便读者查找原典,不仅引用了部分原文,还注明了出处。

读史书如同宝山寻宝,收获多寡,因人而异。我虽然在山中转悠了一圈,但所得有限。好在这些故事皆有出典,并非杜撰。抛砖引玉,固我所愿。倘若这本小书能引起高明的读者对历史或现实的思考,能对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与人打交道有所提示,则心愿已足矣。

还想说出心中的一个疑惑以期就教于高明:小人和君子其实是很难分清楚的。小人和君子之间,固然有本质的区分,但却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万里长城。“人皆可以为尧舜。”正人君子身上也有小人的某些劣根性,反之亦然,关键在于向哪个方向转化以及如何转化。还是老子说得好:“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虚心地拜善人为师,学习善人身上的好东西,把不善人视为可以教育的对象而耐心地施以援手,教育他们弃恶从善。接受现实,正视小人,认识小人,将小人作为自己的反面教材,进而在严峻的现实生活中与小人共处,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如此,便会感觉到人生的乐趣而不会总是抱怨人生无奈了。仅仅以厌恶的心理情绪化地对待周遭的小人,就是不懂得珍惜资用,就是真正的痴迷。《西游记》里唐僧取经尚且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回真经,修成正果,我们又怎能企求避开小人而独善其身呢!这样看来,遭遇小人不仅是人生的无奈,而且是使人完美的一条通道,有益于人们更深刻地体验人生!心中有了这个想法,对小人的厌恶一定会少多了,自己的心态也一定会好多了。

是为序。

写于辛卯中秋

后记

承蒙友人的鼓励,我时断时续地完成了这本小书的撰写——准确地说是复述,一种相对自由的复述。在此之前,我曾经写过一本《迟来的醒悟——亢龙有悔》(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100个故事进行了陈述分析。出版以后获友人抬爱,以为这种叙述方式有其可取之处,便动员我再写本既讲故事也发议论但每篇篇幅都在两千字上下的小书,以便于读者阅读。于是,我选择了“人生的无奈——遭遇小人”这个角度,从史书上搜求了130则相关故事,敷衍成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说心里话,对于人生为何无法回避小人、为何总得与小人周旋的问题,我个人一直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可惜,以我目前的学力,尚且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好在人类的一大特质是善于借鉴。于是,我便想到,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工夫,在古书堆里多待会儿,把历史上名人遭遇小人的故事浏览几遍,复述出来,顺便议论几句,或许对人们会有所助益,起码可以知道古人是如何面对小人、如何与小人周旋的。温故尔知新,对于今天的立身处世,应酬交际,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心中萌生了这个念头以后,手指击打键盘的速度也随之加快。

发生过的事件一旦定格为历史,就成了一块任人把玩欣赏的文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就会有不同的感悟收获。见诸史书的这130则故事同样是如此。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视角,会让人们得出各不相同的结论,受到各不相同的启发。在这里,重要的似乎并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人们各自的悟性。

真诚地期待着读者朋友的指点和批评。

作者自记

于辛卯大雪之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3: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