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编著的《魅力北京中轴线》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讲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建设历史及变迁,并结合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阐述了中轴线延长线的建设理念及建设情况,使广大宣传干部对北京城市整体规划,特别是对天坛文化圈建设及其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魅力北京中轴线》内容新颖、语言风趣、信息量大、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对于指导基层工作,开阔工作视野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魅力北京中轴线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李建平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建平编著的《魅力北京中轴线》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讲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建设历史及变迁,并结合北京奥运会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阐述了中轴线延长线的建设理念及建设情况,使广大宣传干部对北京城市整体规划,特别是对天坛文化圈建设及其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魅力北京中轴线》内容新颖、语言风趣、信息量大、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对于指导基层工作,开阔工作视野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内容推荐 李建平编著的《魅力北京中轴线》选取中轴线作为审视北京文化历史的切入点,是独具眼光而极有深度的。它将北京具有表征的地标性文化实体与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在一起,虚实相问地叙说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精髓所在;同时又将北京城市中轴线放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体现出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巨大张力和无穷魅力。正如人们深有感触的那样:城市,只能依赖于城市考察者的特殊目光才能现身。中轴线的发展轨迹,不仅最直观地呈现了北京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凸现了北京古都文化的显著特点,进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智慧。就某种角度而言,中轴线不只是北京文化实体性的中心标志,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尺。因此,当我们以中华文化为背景来打量北京中轴线和北京文化的发展轮廓时,我们的体认必然更加准确、更加到位,也更加舒展、更加灵动。 《魅力北京中轴线》之新颖不仅体现在对北京文化切入的独特角度上,而且融化在全书的框架结构中。在系统介绍中轴线的发展脉络后,又重点论述了奥运背景下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发展与创新。这既带给我们关于中轴线发展的完整印象和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又为它的未来发展留下了无穷的遐想空间;不仅使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解读和判断北京文化走向的方法,而且为北京今天乃至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背景。事实上,面对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城市的文化发展,对历史了解不清,就很难找准今天的位置;对“中轴”智慧重视不够,更难以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中轴线形成的轨迹 第一节 中心与中国 第二节 红山文化中的坛、庙、冢 第三节 中国传统建筑与中轴线 第四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中心思想与中轴线 第二章 元大都城的修建与中轴线 第一节 元大都城的规划与修建 第二节 八卦哪吒城 第三节 元大都城中轴线 第三章 明清北京城与中轴线 第一节 明北京城特点 第二节 明北京城的修建 第三节 明北京皇城与宫城 第四节 明北京城中轴线 第五节 清北京城中轴线 第四章 中轴线上的建筑 第一节 中轴线前段建筑 第二节 中轴线中段建筑 第三节 中轴线后段建筑 第五章 中轴线左右对称建筑 第一节 中轴线左右对称建筑 第二节 天坛与先农坛 第三节 崇文门与宣武门 第四节 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 第五节 太庙与社稷坛 第六节 东华门与西华门 第七节 文华殿与武英殿 第八节 东六宫与西六宫 第九节 万春亭与千秋亭 第六章 中轴线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中轴线与“五行”、“五镇” 第二节 中轴线与传统文化 第三节 中轴线与阴阳 第四节 中轴线与古代天象 第五节 中轴线与九门宫阙 第六节 中轴线与围合空间 第七章 中轴线与宗教祭祀文化 第一节 元大都中轴线与宗教建筑 第二节 明清北京城中轴线与宗教建筑 第三节 中轴线与五坛八庙 第四节 中轴线边上的火德真君庙 第八章 天安门广场改造 第一节 天安门广场改造 第二节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修建 第三节 人民大会堂的修建 第四节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修建 第五节 毛主席纪念堂的修建 第九章 中轴线的延伸与奥林匹克公园建设 第一节 中轴线的延伸 第二节 奥林匹克公园规划 第三节 奥林匹克公园建设 第四节 鸟巢与水立方 第五节 奥运地铁支线 第六节 奥林匹克大风景 第十章 北京城与中轴线的文物保护 第一节 北京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二节 对北京城文物保护的认识 第三节 对中轴线文物保护的建议 第四节 对中轴线延长线文物保护的建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明北京城特点 如果说元大都城是八卦哪吒城,明清北京城则是一座“龙”城,也就是说明朝兴建北京城,特别突出帝都的特点,突出皇帝的地位。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被称为“真龙天子”,于是,在皇城和城市中轴线上的安排重要建筑,特别是皇宫建筑时,有意或无意地是按照龙脊的造型进行建筑布局的。 有关龙的传说,在中国至少有上下5000年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之际,有关龙的传说、造型已经非常成熟、完美。20世纪80年代,当人们利用航空遥感器从北京上空掠过,人们惊奇地发现,在北京旧城核心区域,并卧着两条龙,一条是金灿灿的金龙,一条是银白色的水龙。“金龙”是指从正阳门向北延伸的城市中轴线上的建筑。这些建筑,位置正中,在五行中“中”为土,黄色;土生金,孕育金龙。从正阳门到地安门的皇家建筑屋脊呈现一节节金黄色的轴线,从空中远远望去,酷似一条金龙。“水龙”是指六海的水域,即今日的积水潭、后海、什刹海、北海、中海、南海。其中,南海是明朝初年开凿的,与中海在一起,被称为“中南海”。这条水系,由北向南伸展开,酷似一条水龙。金龙、水龙并卧京城,当现代人从空中看到这样的景象,更加感觉到古人的智慧和北京作为帝都的气魄。历史上,北京曾经是渤海海湾的延伸部分,由此,北京的自然地理中还有一个名称,叫“北京湾”。传说北京湾内平原在远古曾经是海,后来水干了,北京平原区域变成了枯海,因此有“枯海北京”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与龙又有着紧密联系。中国神话中认为,东、南、西、北、中均有龙王,而且是根据五行和五方位的特点、颜色来规范的。其中五行中正中为黄色,东为青色,南为红(赤)色,西为白色,北为黑色。由此,海水正中为黄龙居住地,东海为青龙居住地,南海为赤龙居住地,西海为白龙居住地,北海为黑龙居住地。北京地区由于季风气候明显,春旱夏涝自然灾害突出,春旱时老百姓祈雨,盼望龙王能施法降雨;夏涝时老百姓还要祭祀龙王,希望龙王能把水收一收,不要发大水。由此,北京城内外祭祀龙王的庙堂很多,多达上百座。北京西北郊区因为是上风上水,龙王庙更显得集中。例如,在门头沟三家店街北龙王庙,目前保存完整。该庙的特点是紧邻永定河。因永定河河水经常泛滥,人们必然要祭祀龙王。由此,这座龙王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古代社会中香火旺盛。另一种类型是平地上的龙王庙,多在路边或村旁,是老百姓为春旱祈雨而祭祀龙王的场所。例如,在朝阳区洼里乡龙王堂村的龙王庙,就是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目前,这座龙王庙已经得到修缮和妥善保护。 说北京城与龙有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北京城是帝都,是皇上居住的地方。皇上被称为“真龙天子”,于是,描述皇帝的表情往往就出现“龙颜大怒”或“龙颜大悦”;皇帝穿的衣服就成了龙袍;皇帝的坐椅就是龙椅;皇帝居住的宫殿就成了龙宫;就连皇帝出生的房子,也成为“潜龙府”,皇帝死后的陵墓也成了“龙穴”等。有专家曾感慨地说,中国的文化就是龙文化,北京城就是一座龙城,紫禁城就是一座龙窝。 说北京城是“龙城”,还因为明清以来人们不断地把北京城与龙的造型附会。首先,北京城坐北朝南,皇帝坐北朝南,由此,北京的龙也头朝南,身卧北。龙头在正阳门,正阳门瓮城内两座对称的建筑观音庙、关帝庙是龙眼,而龙的鼻子则是从正阳门箭楼一直伸向天桥。天桥下是东西向两条龙须沟。在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皇宫建筑也有讲究,一层接一层的宫殿组成龙脊,紫禁城的四座角楼是龙爪,龙尾是从景山甩向地安门的皇城建筑。北京城的水龙是南海、中海、北海、什刹海、后海、积水潭。其中,龙头是南海,龙尾是积水潭。从什刹海东侧伸出的万宁桥,从后海西面伸出的德胜桥,是两个龙爪等。为突出龙的标志,清朝还在西苑(今北海公园)北岸和紫禁城内各修建了精美的九龙壁;在紫禁城雨华阁屋脊上,铸造了四条活灵活现的飞龙。 雨华阁,位于紫禁城慈宁宫北面,是一座供奉喇嘛教的殿堂,建筑造型奇特。阁为三层,呈宝塔形,塔顶为四条垂脊,各有一条金龙,造型活灵活现,在紫禁城建筑中,非常突出和醒目。目前,雨华阁建筑保存完好,尤其阁内殿堂佛像以及喇嘛教文物不仅保持清朝乾隆年间样式,而且保存完好。 中国共有三座著名的九龙壁,其中北京有两座,山西大同有一座。北京两座九龙壁:一座位于皇城西苑(今北海公园)北岸;一座在紫禁城东路、皇极殿前。这两座九龙壁均为清乾隆年间修建。西苑九龙壁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紫禁城内九龙壁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西苑内九龙壁为双面九龙壁,是独立的建筑;紫禁城内九龙壁为皇极殿前影壁,是单面九龙壁。两座九龙壁均是用特制琉璃瓦拼砌而成。 P51-56 序言 和北京的命脉一起跳动 谁都知道,北京是一座以文化而著称于天下的城市,北京的文化太丰富、太厚重了。作为一座具有三千年建城史和近千年建都史的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座世人瞩目的国际大都市,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确实有太多的话题可以说,有太多的理由吸引人们关注她的历史和发展。但从哪里人手,才能抓住这座城市的脉搏?从哪里着眼,才能更好地梳理这座城市的经纬?也就是说,一座城市的命脉究竟是什么呢?是延续了这座城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底蕴,是展示这座城市当今魅力的壮丽容貌,是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无以言说的文化以及凡是来到过这座城市的人对它的理解和认识。 北京有举世闻名的天安门、故宫,还有前门、景山、鼓楼,还有在2008年闻名天下的奥运大道……它们都在哪里呢?它们和北京城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中轴线!它们都在中轴线上!中轴线凝聚了北京这座城市文化历史发展的精髓,它不仅仅是北京城市布局中的一条道路,更是关于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某种程度上来说,把住中轴线,就把住了北京文化的生命之根。 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即6月11日当天,北京中轴线的申遗程序正式启动。中轴线申遗,对北京乃至中国来说,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仅就北京来看,目前已有的6项世界文化遗产即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和明十三陵虽然各自凝聚了北京和中国文化的不同精髓,但没有一处(有的如故宫、天坛本身就是中轴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能像中轴线一样,以如此庞大和完整的空间秩序,呈现北京和中国文化的根本和肌理;也没有一处能像中轴线这样,以如此连绵而变化的时间流韵,诠释北京和中国文化的内在发展动力。惟其如此,明代中轴线的建造、新中国成立后对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等既可以视作北京中轴线发展的几座重要里程碑,也可以视作北京文化和中国文化转承启合的几个重要段落。 “中轴线”是北京发展的轴线,是这座千年古都的文脉、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中枢脊梁;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条轴线,即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荟萃、交相辉映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从刘秉忠设计建造元大都,到如今北京呈现出“世界城市”的迷人风采,中轴线始终贯穿于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诠释着中正、和谐的中庸之道。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它是“穿过全城的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可谓由衷而精辟。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传统中国“独有的壮美秩序”就在这条中轴线上完美地呈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依次确立了中轴线在北京建设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强调要依托中轴线的保护,体现北京的“门户”形象和21世纪首都的新风貌。遗憾的是,多年来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依然缺乏空间整体保护上的一贯性,规划性的改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轴线上传统空间形态的破坏。而此次中轴线申遗的正式启动,无疑将极大地弥补以往对中轴线保护的不足,也有利于北京实践“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文化发展目标,即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时致力于创造能够世代相传的新的城市遗产,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城市的文化魅力”。 与此同时,中轴线申遗也为学界提出了更多的思考,提供了更多进一步开拓的空间,特别是在北京文化研究领域,开掘出一片新的沃土。 中轴线申遗,不仅是对历史记忆的开掘与保护,更是对当今乃至未来美好前景的展望与担当;中轴线的建设,不仅事关北京这座城市的功能与布局,更是事关整个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的精神寄托。 就目前已经出版的关于北京文化的书来看,从历史到现实,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气象到人文景观,诸如宗教寺庙、胡同门墩、叫卖小吃、花会歌谣、皇宫王府、三山五海……可谓数不胜数,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抓住中轴线来开掘北京文化的蕴涵,还是不多见的。抓住中轴线,就抓住了北京的魂,把中轴线讲清楚了,北京城这盘大棋就全活了。李建平先生《魅力北京中轴线》一书,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带我们穿行在这条纵贯古今、见证了北京千年兴衰替变的时空隧道中,细细地品味中轴线发展的漫长历程,尽情地感受北京文化透射出的无穷魅力。 建平先生的这本书选取中轴线作为审视北京文化历史的切入点,是独具眼光而极有深度的。它将北京具有表征的地标性文化实体与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在一起,虚实相间地叙说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精髓所在;同时又将北京城市中轴线放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体现出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巨大张力和无穷魅力。正如人们深有感触的那样:城市,只能依赖于城市考察者的特殊目光才能现身。中轴线的发展轨迹,不仅最直观地呈现了北京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凸现了北京古都文化的显著特点,进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智慧。就某种角度而言,中轴线不只是北京文化实体性的中心标志,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尺。因此,当我们以中华文化为背景来打量北京中轴线和北京文化的发展轮廓时,我们的体认必然更加准确、更加到位,也更加舒展、更加灵动。 不仅如此,本书虽然是对北京中轴线的集中解读,但作者视野开阔,瞩目甚远,他将北京中轴线与美国华盛顿的中轴线加以对比,北京中轴线构成的是一个“中”字,华盛顿中轴线构成的是一个“十”字,中轴线在北京和华盛顿各自体现出自己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作者既看到了中轴线在北京的独特意义,又看到了中轴线在美国以及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着各自的独特意义,这体现了本书作者大气而深邃的历史眼光,表明作者是在世界文化历史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北京中轴线的。正因如此,本书对北京中轴线的描绘和解读,才能够那样的驰骋万里,神思飞扬。 本书之新颖不仅体现在对北京文化切人的独特角度上,而且融化在全书的框架结构中。在系统介绍中轴线的发展脉络后,又重点论述了奥运背景下特别是申遗背景下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发展与创新。这既带给我们关于中轴线发展的完整印象和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又为它的未来发展留下了无穷的遐想空间;不仅使我们获得了一种新的解读和判断北京文化走向的方法,而且为北京今天乃至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刻的背景。事实上,面对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城市的文化发展,对历史了解不清,就很难找准今天的位置;对“中轴线”智慧重视不够,更难以推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这样一本书,肯定以资料见长;但其价值又远不止于为读者提供丰富翔实的资料,而是更加突出了观点的灵动与创新。它以坚实的历史底蕴为基础,来源繁博,涵盖面广,可靠性强,部分老照片生动反映了北京城市历史变化的过程,史料价值极高。可见作者在搜集史料时视野非常开阔,工作也做得十分细致。在此基础上,作者参以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得出的观点既科学可信,又不落俗套。 此外,在写作上,本书采取了口语化的表述方式,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插入照片、图片百余幅,有些图还是作者亲手绘制,其中蕴含着作者的独特匠心,使读者对中轴线及其沿线环境和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都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因此,本书既是对北京人文画卷的生动展示,也是值得向国内外读者推荐的了解北京城市文化的一本重要的科普读物。 本书作者李建平先生是我结识多年、相交甚深的良师益友。在与他二十多年的工作交往中,不仅从他的文章和著作中感受到其丰厚的学术修养和精辟独到的见解,更多的是在与之日常的交谈中,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学者的魅力和特点。不仅是我,和我相识的朋友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喜欢听李建平先生谈天说地。看似随意的闲谈中,其思路之开阔、知识之丰富、见解之独特,真有海阔天空、古今上下、任意徜徉之感,尤其是谈起北京的历史文化,就是三天三夜他也说不完。在与他的言谈中,始终有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东西:这就是他对北京有一种真爱,有一种深情。人们都喜言底蕴,而对学者来说,底蕴最重要的还是真性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真性情,《魅力北京中轴线》相对于同类书而言,才更多了一份似可触摸的底蕴。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特别推出了“北京文化发展研究丛书”,建平先生的这本《魅力北京中轴线》为该丛书之首,在为人文奥运添砖加瓦的工作中立下首功。由于建平先生这本书立意新颖,阐发精当,加之图文并茂,语言生动,很快销售一空,连我们文化院留底库存的也就仅有一两本了。赶上今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广大读者对这本书的需求就更加强烈。为此我们与建平先生商量,希望能够尽快再版这本书,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愿望,并望他借此机会对书做点修订。建平先生欣然答应,很快就完成了修订,在这本书即将与读者再次见面之际,我代表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对这本书的序言也做了一些修订,特此说明。 最后,我们谨向本书作者李建平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刘勇 2011年8月5日 后记 《魅力北京中轴线》一书出版时间是在2008年6月。该书出版正好赶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前夕。书的出版是配合北京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书出版后,有不少朋友,其中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以书为媒,前来商讨有关北京城中轴线和北京城文物保护问题,特别是提出一些有关北京城中轴线研究前沿的疑难问题。例如,有关北京城中轴线形成的缘起,有关北上门的朝向,有关中轴线偏斜角度形成的原因等。通过书为媒结交的朋友有:郭超,中国田汉基金会组联部主任,人文学者,他与我探讨的是金代北京城东北郊皇帝行官(太宁宫)宫殿中轴线与元大都城规划城市中轴线的关系问题:他研究的问题是古都六重城:送给我的是他的打印稿《北京中轴线研究》。吴三桂,一个地道的外国人,冒着酷暑,浑身衣服都湿透了,徒步来到我的单位,用生硬的汉语与我探讨北京城中轴线问题,同时他在北京市西城区烟袋斜街最西面的坐北朝南的店铺举办了“穿越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旧影像展”。开展之时,邀我参观。张富强,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的研究人员,他与沈方合作出版了《北京中轴线历史文脉》(金城出版社2011年2月),他与我探讨的是北京城中轴线上最古老的建筑——北上门朝向问题。真是抛砖引玉,书的出版,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不少新知识,还结交了新朋友。 转眼过了三年,市面上基本看不见此书了,出版社也没有存货了,表明书受到社会欢迎,虽不是畅销书,但有社会需求。今年,是2011年,也是北京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全面推进“人文北京”建设的第三年。什么是“人文北京”?专家学者已经有了很多精彩论述。我个人认为,“人文北京”和“人文奥运”一样,是要彰显北京文化的魅力,提升现代北京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而且世界驰名。北京是首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必须是首善之区。如何让“人文北京”走向世界,“人文北京”理念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引以为骄傲,北京提出“北京城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有益的探索。申遗的过程必将促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促进人们保护文物意识的提高,从而促进整个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促进北京文化实力的整体发展。本书也受益北京城中轴线申遗,书进一步受到学界、政界的关注,成为需求量突然增加的一本书。为此,不少朋友鼓励我再版,与出版社协商一拍即合,于是有了本书的再版。 在本书再版过程中,北京史研究会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好的修订意见。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教授专门组织了围绕“北京城中轴线”申遗的专家学术研讨会和“北京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第13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并邀请我做大会主题发言,同时让我听到很多专家学者的精彩论述。这对我修订《魅力北京中轴线》给予了很大帮助和启迪。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长许金和、秘书长孙玲专门邀请我讲授“北京城中轴线”,由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亲自主持,与文物界专家学者交流北京城中轴线文化,也使我受益匪浅。针对本书再版,专门提出修订意见的有:北京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编审谭烈飞同志;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高大伟博士;北京市文物局信息资料中心主任、《北京文博》’主编陈晓苏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主任张蒙等。其中,张蒙在百忙之中,专门上网收集了众多读者对《魅力北京中轴线》阅读后的意见和建议,对本书的修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其中,芍药居主人2010年1月19日撰写的“赏雪读书——评李建平先生的《魅力北京中轴线》’对再版修订给予了很大鼓励和帮助。为此,在本书再版之际,对各位好友的关心爱护、批评建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继续希望以再版书为媒,广交朋友,得到更多的知识、批评和关爱。 在本书出版和再版过程中,还得到夫人李梅的大力支持。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事实就是这样,我还不是成功的男人,但是,事业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夫人的默默支持。 在本书出版和再版的时候,我还要感谢为本书作序的刘勇教授,他对事物的观察具有独到眼光,文笔不仅流畅,而且生动,这也是我选择他作序的一个原因。同时,我还要感谢责任编辑潘艳,她对本书的出版和再版付出了很多辛勤劳动。在社会生活中,我敬佩护士、医生、教师和编辑,因为这些职业都是为他人服务的。作者出书发稿,编辑是做嫁衣的,衷心希望我们这个社会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样,我们就能够构建起一个和谐社会。 李建平 2011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