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习练太极拳者已经过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太极拳在中国尤其盛行。习练太极拳,可以提高技击水平,也可以通经活络、修身养性、益寿延年,实为养生之不二法门,无论男女老幼,皆可练习。
《太极拳练什么》是太极名师陈太平先生正本清源、集数十年经验于大成之作。指出了当前太极拳修炼的各种误区,详述传统太极拳的修炼体系及养生保健体系,提出独创的“太极药方论”和“微太极”理念。
文中穿插了许多作者当年的亲历和故事,让读者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就领略到传统武当太极拳的各种特点。对每个招式都进行了动作解读、要领解读和技击用法解读,还绘制了每个动作的单人练习和双人实战素描实图,书末更附有陈师亲自演示照片,方便读者领会学习。
书末附有陈师的一位弟子所写的与陈师相识相交的深厚的师友情,大量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师徒间教习太极拳的故事,让读者从侧面了解到陈师的为人为师之道,并更好地体会陈师在前文所讲的太极拳的各修炼要点。
自张三丰祖师开创武当派以来,已有数百年之历史。而今演变出种类繁多的太极拳派,纷呈于世,而武当太极拳却匿而不见,如神龙不见首尾,甚至世间出现武当太极拳失传的说法。
今日武当太极拳传人陈太平先生写作《太极拳练什么》,回顾了三十余年的习武之路,向读者指出了当前太极拳修炼的众生百态和各种误区,详述传统太极拳的修炼体系及传统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体系,提出独创的“太极药方论”和“微太极”理念。
《太极拳练什么》中首次披露了太极拳入门之如意桩法10式、武当太极拳32式招法详解及武当太极剑127式剑谱全本。对每个招式都进行了动作解读、要领解读和技击用法解读,还绘制了每个动作的单人练习和双人实战素描实图,书末更附有陈师亲自演示照片,方便读者领会学习。
读者无论是想通过太极拳来提高技击实战水平,还是想通过太极拳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都可以从本书中寻找到方法。
自序
引子 传统太极拳的喜与忧
第一章 太 极拳习练的各种误区
第一节 “套路派”:认为套路出真功
第二节 “表演派”:只为自我欣赏
第三节 “擒拿派”:推手技击擒拿化
第四节 “模式派”:太极推手程序化
第五节 “不变派”:训练缺乏系统和层次
第六节 “讲手派”:技击实战讲手化
第七节 “万能派”:百病一治
第二章 传统太极拳的修炼心得
第一节 传统太极拳传授的“三种语言”
第二节 太极拳的“快”与“慢”
第三节 我的追求——以武入道
第三章 传统太极拳的修炼体系
第一节 如意桩法
第二节 武当太极拳
第三节 武当太极剑
第四节 武当太极推手
第五节 太极内功
第六节 太极拳对练与太极拳技击
第四章 传统太极拳的养生保健体系
第一节 追求整体的阴阳平衡
第二节 太极养生的最高境界:修持心性
第三节 “养生和于四季”理论
第四节 药物、饮食、气疗:“三位一体”养生法
第五节 医者无小事,当考之于锱铢
第六节 太极药方:“微太极”
第七节 太极按摩
附录一都市磨剑录——忆我的习武之路及与陈太平老师之师徒情谊 王秋生
附录二 陈太平老师演示武当太极拳三十二式
第一章 太极拳习练的各种误区
我习练太极拳已有三十余年,先后深入习练过多种太极拳法,也接触过许多太极拳界的前辈、朋友及后学。
太极拳界流传着一句俗语:“学拳容易改拳难。”也就是说,初学即当正确,否则一旦错误的动作定型并形成潜意识下的习惯以后,即使遇到明师,纠正起来也会比较困难,常会朝改而夕忘。而如若照猫画虎,动作走形,不但不能真正掌握拳法,于武学没有长进,长期下来,还可能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贻害颇大。
在修炼和传播太极拳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些朋友正当少年,风华正茂,原本在练拳的黄金年龄段,却因为见识不足,遇人不淑,偏听偏信,从而逐渐误入歧途,给自身带来不良影响,极为可惜。可叹“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东西没了可以再买,青春时光和健康体魄失去之后却永远不会再有。
在太极拳的传播中,存在很多设有陷阱的江湖骗术。比如有些所谓的“师父”对初学者说,你拳打来,我如何如何应对,或者你来拿我,拿住了,我怎么样摆脱……一席话令初学者听得云山雾罩,对“师父”崇拜不已。岂知这些情况的发生都是存在一定条件的,用行话说就是:“一旦入了别人的局,再出来就困难了。”
要知道,太极拳是大道功夫,不是玩弄奇技淫巧的江湖把戏。许多人都知道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可是要在实际运用中体现出太极拳的神韵和内涵,就不是件易事了。有些人练了二三十年的太极拳,讲起拳来头头是道,打起拳来也看似一气呵成,而一旦进行实战,就会顾此失彼,不堪一击,自己也颇为失望。
笔者以为,要想走上习练太极拳的正途,作为初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不能追求一些小技巧并沾沾自喜,本末倒置;其次,对于江湖上的把戏,也需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如何鉴赏太极功夫,这本身也是修炼的一种方法。
当今名目繁杂,各种门派林立,我在三十多年的四处访师交友中对此感触颇深。以下是我总结的太极拳传习过程中的一些常见误区,希望能给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帮助,愿每位爱好太极拳的朋友都能有一双慧眼,明辨是非,从而确定正确的修炼道路,而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和金钱。
第一节 “套路派”:认为套路出真功
当今流行的太极拳门派繁多,如习练人数比较多的五大派,和相对小众的武当太极、峨嵋太极等等,各门各派都有其独特的太极拳训练模式和套路。在一些太极拳爱好者当中流传着一种错误的看法:功夫都是从套路当中练出来的,套路是检验和区分不同门派的唯一标志。
目前,不同拳架的套路千差万别,甚至有些互相矛盾,同样一个揽雀尾,不同的流派皆有不同的练法,甚至同一个师父在不同时期所传的拳法也会不一样。经常会有一些文字和视频描述某某太极“宗师”的青年架、老年架或者秘传架动作如何,似乎练熟这样的一套架子就足以彻悟太极拳的深义。其实,习练者对每个拳架的具体内涵不甚了了,在这种前提下,还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套路来,这种所谓的新派太极往往只是在动作上的革新,而无实质性的创新意义。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于套路绝对化是津津乐道,还借用前人的事迹来论证——有“太极一人”之称的陈发科老先生每日就练拳三十遍。
我当年专门请教过师父邓杰老师(邓老师是陈发科老先生的早期弟子)和陈发科老先生的其他弟子,考量此事的真实性。据邓老介绍,陈发科老先生每日练拳三十遍之说确有其事,但其练法与当今流行的陈氏太极拳之练法有所不同,拳法的频率和节奏以及训练的强度与当今流行的太极拳也迥然不同。目前人们只知他每日练拳三十遍,却不知道他在三十遍之外还曾练过什么内容,更别提其他训练内容的比重以及重要性了。换句话说,“发科公日练太极三十遍”这句话不能理解成发科公每日“只练”太极三十遍。另外,陈发科老先生盘架的内涵与普通人练的盘架也有很大的差距,老先生把太极拳术的综合素养放到盘架中综合修炼,并非是简单的动作重复,其锻炼效果跟普通人自然也迥异。打个比方来说,太极拳的盘架和套路就像一个瓶子,瓶子中可以装各种各样的液体,盘架和套路里面承载的内涵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只能通过练习套路来活动一下胳膊腿,许多前辈高人却从其中体悟到太极拳的精髓。
许多朋友过分推崇太极拳练习套路的重要性,很大的原因在于对太极拳的正确训练方法了解太少。在此笔者做个简单介绍,传统的太极拳训练方法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自我训练。自我训练中不仅包括练习盘架和套路,还包含各种层次的发力、步法、身法、眼法、反应和功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训练。
第二部分是从自我训练到实战的过渡训练。就传统太极拳的推手、打手的练法而言,绝不是当今流行的那种温柔的训练模式,而是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与实际操作模式,且是为实际运用而设定的。
第三部分就是实战训练。套路练习中的对敌招式是假想式的,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实战中对手可不会站着不动,让你随便打。实战训练是在双方接触中的针对性训练,是对本能反应、抢点夺位,以及技击的角度、距离、时间差、力度、承接能力和打击能力的综合训练。
传统太极拳是一种对抗的学问,盘架功夫再好,套路打得再顺溜,也仅仅只是自我训练中的一部分,单靠演练套路只能练出一些基本功而已,想练出太极拳的真功夫是不可能的。通过练习盘架和套路,我们可以体会到太极拳的内劲,促进周身整体的协调性,掌握一些攻防转换的基本模式,甚至调和气血以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但盘架和套路并不能代表太极拳修炼体系的全部内容,太极拳训练体系的每个环节都有其各自的针对性、各自的训练要求和功能,各种训练方法不能互相代替,只有把各种训练模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功效,真正获得太极拳功夫。
P6-10
陈太平
太极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文化交流传往世界各地,全世界习练者超过一亿人,堪称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武术运动。然繁华并不等于繁荣,太极拳的发展不能追求“水过地皮湿”那种效果,其内涵的延续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古人云“本固枝荣,枝繁叶茂”,如果根基不牢,是经不起风雨摧折的。
说太极,谈太极,到底何为太极?这其实是个一月千江的问题,可谓众说纷纭。太极,微言大意,其背后的含义非常深刻,不同层次的习练者所得到的感悟都不一样。《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是难以尽言的。不过,这家太极拳,那派太极拳,招式虽然不同,也
‰都只是太极的“相”,关键要看其内涵是否符合太极之义。余虽粗陋少文,然自少年习武,沉浸武学几十年,一直都在探索太极拳的真意,个中滋味,难以尽言,特将过去走过的路,呈现于读者之前。
当年,我初学太极时与人交手,曾负于对方,对方撂下一句话:“太极拳就是挨打拳,你见过几个能打的。”为了彻底地驳倒他,我暗下决心,不但要自己打败他,还要培养出一批能用太极拳进行技击的人来。从那以后,我遍访名家高手,刻苦钻研,经过了一个对太极拳痴迷的阶段,光是一本太极拳的经典论著,我就研究琢磨,并求教于老师,前后花了十八年的时间。武功练到一定程度后,为了让世人看到传统太极拳的真正面貌,我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武术杂志上连登三期告示,愿与各家各派交流武技。那个时期,我先后接待过几百人的来访。那时,我对自己的定位主要是传授武功,致力于恢复原传武学,所整理的文章和书籍,也是针对训练中的具体问题而做。
在授徒训练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各派武功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果能取长补短,训练起来将事半功倍。我将此想法与几位恩师沟通,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恩师周国远还专门给我题了一幅字——“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勉励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在这个阶段,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传统武学训练的系统化整理,过去所学的东西,凡是不系统的,我都放弃了。古人云:“功贵得全。”只有面面俱到,才能发挥出整体的威力。我时常跟弟子说:“我所传的东西,不是从一个老师那里得到的,但都是针对你们各自的特点而定的。”太极拳的系统化工作,从开始着手,到后来基本成形,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2004年《太极心语》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此部分工作的全面完成。传统武学之所以成就者少,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训练的系统性不强,各方面脱节严重,另外,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定义不清,解释不明,比如,同样一个刚柔,在不同练功阶段,要求都有所不同;再如沉肩坠肘,是否就是肩部唯一的一种运动模式?拳谱失之笼统,具体的精微之处难以尽言,因此习练者往往不能够将自身训练与拳谱相合。我当时整理那本书,尽量提纲挈领地把太极拳的不同训练阶段以及训练内容都描述清楚,让习练者在概念上清楚。
我在授徒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太极拳中“武”的因素在慢慢退化,习练者越来越注重其健身功效。有一次,我跟朋友闲聊,朋友问我:“一个人功夫无双,令人闻风丧胆;另外一个人传授的东西能造福万民,让千万群众摆脱病痛的折磨,你选择做哪种人?”听到这个问题,我顿时有彻悟的感觉。多年来,我一直想让太极拳“武”的气氛更浓厚一些,但时代已经变了,人们更在意生命的质量。这促成了我的新一步思考,促成了我提出“微太极”理念并创立太极医药学。众所周知,太极拳能养生,但这是否代表每个人练太极拳,都能获得养生效果呢?未必尽然,习练符合养生之理,就能够养生;不符合的话,甚至会伤害身体。太极拳源自道家,与道家的修炼功夫是相通的,但习练之人能够做到“以武入道”的并不多见。知天道,晓地道,明人道,这是天人相应的基本原则,但是在训练时如何做到这些呢?太极拳的某个招式,针对不同疾病问题,该如何调节?这些问题都要精细入微地研究,也只有脚踏实地、客观求实地去做这些工作,才能够把太极拳的养生落到实处。接了“地气”的太极拳,才能真正为人所认可。
太极拳虽然属于“术”的范畴,却合乎自然大道。太极拳的修炼合乎阴阳平衡之理,习练者自身的脏腑气血运化又合乎五行生克之理,其劲力运用与八卦理念互相对应。笔者认为,学习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入手法门,是用身体去感悟传统文化之理。例如,如何吐故纳新,善养浩然之气?如何达到心平气和?在锻炼的过程中,你的身体都会有切实的体会。大儒王阳明曾提出“知行合一”,既要理入,也要行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你会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笔者认为,太极拳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太极为体,养生为用,文化为归,通过太极拳这个载体,来传承民族文化。太极拳与武、医、易、佛、道、儒都有相通之处,可谓四通八达,无论你最终走哪一条道路,都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而受益。太极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望各位有志于振兴传统文化的同好共同参研,如此则笔者心中大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