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当代四川要事实录(第3辑)/当代口述史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炎//张家钊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口述史的方式解读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的抗震救灾。但本书不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景”式展现或“全面记录”,而是讲述地震袭来时地动山摇的真实见闻,讲述山崩地裂之际先人后己的生死瞬间,讲述废墟之下不屈不挠的求生经历,感恩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展现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英雄气概,讴歌大爱无疆!

内容推荐

本书以口述史的形式记述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这些文章是千万个生命在废墟下的呐喊!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感人肺腑的倾诉!所记皆为本人亲历、亲见、亲闻。作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溢美,不文过,如实记述,信今传后,对了解和研究四川当代史有着重要意义。

目录

第一部分 山崩地裂生死瞬问

01 “5·12”大地震终生难忘

地缝,竟在我眼前不停地开合

山崩地裂后,湔江里冒出一座山

她从这座山被震到另一座山

那种失重的感觉,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02 父子情母子情 悲情难抑

背儿子遗体回家:我不能把他丢在废墟里

废墟下女儿生下孩子,母子却双双离去

妻子那晚的眼神我永远也忘不了

为了娃儿,锯了腿我也要出去!

03 夫妻情深似海 生死难舍

轻轻盖住妻子的脸

用情歌拯救生命

骑单车去北川寻妻,只带回了一杯土

歌声唤醒昏睡二十六天的妻子

04 亲情友情乡情患难见真情

我最好的朋友哪儿去了

深山弱女子只身救父母公婆

我们炸开了生命通道

地震那晚我偏偏要生了

第二部分 抗震救灾 人间至爱

01 灾情震惊中南海

最危急时刻,总书记飞抵四川灾区

震后第一夜,灾区遇总理

02 肩负神圣使命人民子弟兵衔命出击

将军冲在救援突击队最前面——记挺进震中映秀镇的某集团军军长许勇

我和战友背着百岁老人走出大山

人民子弟兵在向峨救灾——采访解放军某部副旅长封波

汶川,那九十多个日日夜夜

抗震救灾工作日记

人民群就是我的亲人

03 危难时刻 救人第一

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面对灾难,我选择坚强

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都江堰聚源中学救援记

04 师德巍巍大爱千秋

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那一刻,她用身体护住学生

青山见证“豪华”葬礼

教室那道门,竟成了生死线

05 可爱的白衣天使 可敬的白衣战士

含泪截肢,我的心在滴血

全城消毒,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成都市疾控中心都江堰防疫纪实

我是医生,救人是我的职责

灾区伤员就是我的亲人

06 新闻媒体不辱使命

汶川,向世界报道

那一刻我在镜头背后哭泣

用镜头凝聚爱心和力量

07 志愿者之歌

国际救援者在地震废墟上

灾情紧急:成都的哥雨夜驰援

震后成都:献出我们的血和爱

第三部分 重建家园凤凰涅桨

01 吹响重建号角

病榻上情系北川

“陈老板”的八小时

铁人指挥刘国会

清平,我永远的家

02 重建捷报频传

北川新县城规划始末

一片真情洒灾区

难忘援川点滴情

援建灾区 为民所为——浙江对口援建青川县马鹿乡指挥部指挥长李全明访谈录

附录

“5·12”汶川特大地震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她从这座山被震到另一座山

地震那一刻,正在山上干农活的她被摔倒,还没等她爬起来,垮塌的山体就将她埋了,同时她感觉身体开始往下坠,不一会儿又感觉身体在上升,随着上升,她的身体又渐渐地从土里露了出来。当大地停止战抖,她睁开眼睛一看,才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另一座山头……

眨眼工夫,我从这座山震到了另外一座山

我听说过地震很厉害,它可以一下子震倒好多房屋,也可以一下子死好多人,可我从来没听说过,它还能把一个人从这座山上震到另一座山上。这没听说过的事儿,偏偏就让我给遇上了。

我家住在陈家坝乡的魏家山半山坡。5月12日吃过午饭,我正在屋后玉米地里锄草,忽然感觉大山晃了两下,接着就看到玉米地拱了起来,好像下边有个大妖怪在游动。就在我感到惊奇的时候,大山晃得越来越厉害,竖立在庄稼地里的电线杆在摇晃中倒了,怕被电打,我扭头就跑,摇摇晃晃没跑几步,就被晃趴下了。这时我虽然不敢睁开眼睛看周围,但是感觉山在移动,像坐在车上,我心里害怕得不得了。

还没等我爬起来,不知哪里来的土,一下子就把我埋在了地下,泥土压得我心口生疼,气也出不出来,想喊也喊不出来。与此同时,我突然感觉身体开始往下坠,我憋着一口气,心想这次死定了。

就在下滑大概有十秒钟左右,我又感觉身体在开始上升,随着上升,我感觉压在身上的泥土越来越轻,很快我的头从土里面露了出来,虽然眼睛不能睁开,但是我还是张开嘴巴,狠狠地吸了两口气。

大约又过了几十秒钟,大地平静下来,我用手将眼睛揉了又揉,终于可以睁开了,周围灰蒙蒙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又过了一会儿,天空明亮起来,这时我才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自己也不知道身在何处,在我身边,还有一头小白猪和一条灰狗。小猪叫着,在附近打转,那条狗四处嗅来嗅去,像是在找什么东西。

当时我愣了,过了一会儿,我再一看才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居然是我家所在的魏家山对面的半山坡,而我家所在的魏家山原本翠绿的山坡,露出一大片泥土和山石,山上居住的二十五户人家全部不在了。我身边勇敢村的老百姓的房屋也已经全部坍塌,人不知去向。

“老天爷啊!你到底要不要人活呀?”看到这一切,我把还埋在土里的左腿拔出来,顺势跪下,面对着我家原来的位置,放声大哭。之后,我又面对那条幸存的狗和那头幸存的猪说:“老天爷为什么不把我们也收了呢?留下我们这三条命有什么用呀?”

生死逃亡,我在亲戚家心惊肉跳过了一夜

我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心才平静下来,我开始想我是怎样到达我现在的位置的。仔细一看,才发现我周围的土壤有我家庄稼地里的玉米苗,那条狗也是我邻居家的,这时我才明白,地震那一刻,我被垮塌的山体掩埋,随着泥土下坠到山底,之后,又一股力量将垮塌的山体往上推,借着上升的力量,我从泥土中“冒”了出来。

越想越害怕,我觉得我所处的位置就是《西游记》里面的地狱,我必须逃离这里,于是开始往山上爬。在这座山上,住着我的一个堂叔。

山上根本没有路,我甩掉脚上的鞋子,拽着葛藤往山上爬,没有葛藤的地方,我就用手抠出一个个小土窝,然后脚蹬住这些土窝,手脚并用,一点一点往上爬。这时山上到处都是裂缝,窄的不到一米,我就跳过去;宽些的有四五米、七八米,跳不过去,只能绕过去。

大约爬了一个小时,我遇到了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们都身有残疾,也在一点点往山上爬。地震后,他们是我第一次看到的人,我不认识他们,可不知为什么,我看见他们,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

大约又过了一个小时,我突然听见有人喊:“成堂芳!”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我堂叔的妻子,地震时,已经七十岁的她正在地里种豆子,地震后不敢回家,就一直躲在地边的一棵大树下。由于我身上的衣服已经破烂不堪,满脸的尘土,她看了好久才认出是我。

我拉着婶娘回她的家,还好,她家的房子只是烟囱倒了,砸坏了一口大铁锅。婶娘在院里搭起灶台,用一口小铁锅给我热了些水,让我洗了个澡,换了件衣服。然后就着泡菜吃了碗面条,就早早躺在了床上。此时我才觉得,我的前胸后背火辣辣的疼,想翻个身都难。

夜里,余震不断,每次余震都会震得房顶上的瓦哗哗作响,时不时还能听到山体垮塌的巨大轰隆声。不管是什么声响,每次响起,都吓得我心惊肉跳。

这一夜我没睡着,我想丈夫,地震前,他去乡里赶场买面粉了,地震来的时候,估计他还没有走出村,想起坍塌的那一大片山体,我想他肯定不在了;我想儿子,想刚满周岁的小孙子,想女儿,想两个外孙女……

那一夜,心里很乱,也很焦急。

亲人相聚,我扔掉了身上的那串钥匙

5月13日午后1点钟,我正在屋里吃饭。虽然婶娘煮的有腊肉,炒的有新鲜蔬菜,但是饭菜吃在嘴里感觉不到任何滋味。就在这时,我突然听见远处传来丈夫喊我的声音。好像在做梦,直到婶娘说这声音是真的时,我才跑出屋子,看见丈夫正气喘吁吁地向婶娘家跑来。

在农村,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两口子是不拥抱的,可这时,我却不顾一切和他拥抱在了一起。在丈夫的怀抱里,他告诉我,我家的房屋倒塌了,我们社二十五户人家在家的二十八人除了我俩外只有一人幸存,这个人也受伤了。

想不到我两口子还是最幸运的,我的眼泪再次流了下来。这时,我的手不经意问触摸到了裤兜里的一串钥匙,家已经没有了,钥匙还有什么用啊?!我把钥匙摸出来,使出全身力气,扔向山谷。丈夫看到我扔掉钥匙,也哭了。

在婶娘家草草吃了口饭,我和丈夫便决定一起下山去找我们的孩子。路上,他给我讲了他的经历:地震发生的时候,他刚好走到我们村四社,一下子被震翻在地,好在那里的山体没有垮塌,等地震稍微平息,他就往回赶。路上他看到我们社五十多岁的张金如(就是同社的那位幸存者)一身是土并带着伤跑过来,有些失魂落魄。张金如对我丈夫说,估计我不在了。13日凌晨,我们勇敢村二社的老支书到乡里报信,因为山体垮塌,路被破坏,他来到了太平小学。说起大地震,老支书给人们讲了一个地震中的奇迹:一个女人从半山腰滑下来,一下子滑到了对面的山上。当时正在太平小学找我两个外孙女的丈夫越听越觉得那个人就是我,天刚蒙蒙亮,他就上山来找我……

下午4点多,我和丈夫一起赶到太平小学,见到了两个外孙女。第二天,我又电话联系上了儿子和女儿。谢天谢地,我家一个人也没有少。我的心才踏实下来,津津有味地吃了一碗方便面。

后来,我和丈夫被政府统一安排到了受灾群众安置点,我们的吃不愁了,但我又想起我“出土”时像地狱一样的地方。5月25日,我在丈夫的陪伴下去了那座山,让我想不到的是,和我一起幸存下来的那头小白猪和那条小灰狗还在,只是瘦得不像样了。看着它们,我的眼泪再次流了下来,我和丈夫将身上带的干粮放在地上,悄悄离开了……

(选自《绵阳文史资料》第26辑,政协绵阳市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印)

P18-21

序言

血与泪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为四川口述史提供了无尽的素材,“5·12”之后,四川口述史出现了猛烈的“井喷”现象。

“井喷”的主要原因,是千年难遇的大灾难和抗震救灾,废墟下的幸存者、逃生者有强烈倾诉的渴求;参与抢救的解放军、武警战士、医生护士和无数的志愿者,渴望讲述亲眼目睹的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那些在灾难中失去父母、妻子、儿女的人,更是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新闻媒体出于新闻采访的需要,与口述采访不谋而合;作为文史工作者,四川省政协文史委、当代四川史编委会和四川省社科院更是有意识地开展口述采访和抗震救灾资料的整理工作。

“5·12”抗震救灾以来,成都、绵阳、广元、青川、北川、汶川、都江堰、绵竹、江油等地,或由宣传部门组织,或由当地政协文史委牵头,以表彰宣传抗震救灾先进人物为契机,开展了大规模的口述采访和资料搜集工作。这些资料中包含了大量的口述采访、回忆、自述,是汶川特大地震和抗震救灾最宝贵的原始材料。

“5·12”特大地震以来,四川口述史成果累累,出现“井喷”,这既是亲历抗震救灾的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的结果,也是文史工作者、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出于使命感而有意识推动的结果,我们由此进一步领悟到“大家来做口述史”的重要意义。

2008年7月下旬,我们曾经召开过一次“5·12汶川抗震救灾学者座谈会”,邀请了四川部分学者、媒体记者参加。座谈会上最难忘的是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你们用口述史记录“5·12”抗震救灾,是“千年难遇的人做千年难遇的事”!的确,汶川8级大地震是千年难遇,我们遇上了,所以是“千年难遇的人”;我们所做的抗震救灾的口述采访,以及搜集有关汶川特大地震和抗震救灾的图像、文字、录音资料等工作,是我们的前人从未有机会做过的,因之,我们做的是“千年难遇的事”。

新中国六十年的历史沉甸甸,许多事情可以忘记,许多问题可以忽略,许多事件可以留待后人评论,唯有“5·12”汶川特大地震不应忘记,不可忽略,也不必等待后人评说。灾区千百万人民就是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

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者,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传之后世,必须通过文字、音像、实物等形式保留下来,作为一个历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就是记录和保存新中国的历史,特别是“5·12”汶川抗震救灾的历史更值得铭记。这也是我们编辑这本书的目的。

在新闻传播手段日益先进、数字信息覆盖全球的时代,“5·12”抗震救灾中的重大事件和感人事迹,都迅速记录下来并传播到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为什么我们还要借重口述采访的形式,记录和保存汶川特大地震和抗震救灾的历史呢?

这是因为,我们相信口述采访能够进一步揭示汶川特大地震和抗震救灾的真实性、丰富性和细节性。

任何一个历史大事件都是由众多的历史细节连缀而成的,如果没有了历史的细节性,历史事件就成了空中楼阁。

“5·12”抗震救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也正是由无数个历史细节构成的。温总理在都江堰中医院爬上残墙断壁,踩着瓦砾和水泥板,靠近缝隙,手持扩音器向废墟下的幸存者喊话;当灾难来临时,用身体紧紧护住四名学生,成功挽救了四条生命,而自己却不幸遇难的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被誉为大爱无边的警察妈妈——江油市公安局民警蒋晓娟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灾区婴儿;小英雄林浩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正是这些无数感人而悲壮的细节,汇聚成了抗震救灾的英雄史诗。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从四川各地市县抗震救灾史料以及我们自己采访的资料中选编出来的。尽管“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但是在选编这些用血泪写成的文章时,我们的心依然感到震撼,我们的眼睛和手掌一阵阵灼热,因为这些文章是千万个生命在废墟下的呐喊!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感人肺腑的倾诉!

我们选编的原则,首先是亲闻亲见亲历,即亲身经历了“5·12”汶川特大地震,见证了亲人的生离死别。本书数十篇文章,无论是《为了娃儿,锯了腿我也要出去》《骑单车去北川寻妻,只带回了一坏土》,还是《含泪截肢,我的心在滴血》《抗震救灾工作日记》,都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都是血泪凝成的发愤之作,而不是第三者的转述。

其次,真实生动,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无论是山区普通灾民讲述的《背儿子遗体回家:我不能把他丢在废墟里》,还是一个失去父母女儿的公安民警讲述的《面对灾难,我选择坚强》,读后都令人感慨万分,以至热泪盈眶。

再次,强调采用口述采访的形式,以亲历者口述、自述、回忆和记者采访为主。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有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书籍、刊物汗牛充栋。或是图片精美,或是文字见长,或是资料翔实。而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以口述史的方式解读抗震救灾。本书不是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景”式展现或“全面记录”,而是讲述地震袭来时地动山摇的真实见闻,讲述山崩地裂之际先人后己的生死瞬间,讲述废墟之下不屈不挠的求生经历,感恩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展现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英雄气概,讴歌大爱无疆!

后记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两年多了,通过“举国体制”的恢复重建,一条条被毁损的山区公路已是畅通无阻,一批批地震灾民的定居住宅拔地而起,美观坚固的教学楼取代了瞬间倒塌的旧校舍,科学迁建的新区丽景替换了血迹斑驳的旧城废墟,绿色环保的地震博物馆、遗址纪念公园等等业已建成,甚而“地震旅游”与“灾难美学”也悄然兴起,大多数灾区的地表伤痕似已抚平,但当编完这本《当代四川要事实录》第三辑时,我们心里仍有“余震”。

“5·12”汶川大地震是人类灾难史上一场惨烈的大灾难。在历经一年的地毯式科考调查之后,横断山研究会会长、首席科学家、地质高级工程师杨勇断言,许多历史上尚无记载的地质灾害产生于此次大地震。比如彭州市银厂沟谢家店的“地开花”:根据当地村民的描述,当时的山地就像“糖炒板栗”一样翻滚,一大片茂密的森林,连同几十家“农家乐”、数百人,顷刻间消失,原来的位置成了一片光秃秃的土石地。“奇特之处在于,如果树林和农家乐都被土地翻了个底埋到地下,那么发生泥石流之后,应该会有树枝树干被冲出来,但是,大雨和泥石流过后,一点树的影子都没找到,挖也没挖出来,不知道到哪儿去了。这种情况在史料中从未有过记载。”

到目前为止,“5·12”地震共查出十六个山崩爆裂点,每个爆裂点都是一处悲壮的地震伤痕。比如震中牛眠沟莲花心的高速喷射式爆裂,喷出的物质绵延几千米长,当时处于起爆点附近的人和家畜,根本找不到一点儿痕迹;青川东河口劈岩式的山崩爆裂,就像单边定向爆破,半匹山突然凌空喷起,化为碎片,顷刻间掩埋了整条山沟与两个村落,数十吨的巨石飞到了几公里之外。这些山崩爆裂点,也难以用一般的地震学知识来解释。大地震之后,大面积山体开裂和欲崩滑危岩、成群的堰塞湖,还有总量巨大的泥石流源,让龙门山地震带成为次生灾害风险最大的地方,地质次生灾害的持续发育程度和危害性,远远超过闻名世界的云南小江泥石流泛滥区。

两年来,我们几乎放下手中其他的所有任务,毫不犹豫地投入记录这场特大灾难的工作中来。我们组成了“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灾害的历史考察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分析”和“口述历史:‘5·12’汶川大地震的启示与反思”课题组,深入地震灾区的工矿农村,采访、搜集、整理各种文字、图片和录音、视频资料,力图为后人留下最完整、最真实的历史写照。我们也曾培训人员、发动学生,号召文史工作者“大家来做‘5·12’汶川大地震的口述史”。

“5·12”汶川特大地震无疑是当代四川最重要的“要事”之一,历史绝不应该漏掉它、忘记它,因为其中裹有太多的血和泪,又裹有太多的经验与教训。今天,当我们从浩瀚的资料堆中重新选读这些充满激情与苦痛的文字、图片时,仍然抑制不住悲痛的心情,热泪时时夺眶而出……

一本书难以说尽所有的故事。毋庸讳言,“5·12”地震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也照出了社会中的假恶丑。本书编选的仅仅是正面激励的事例。让我们把反思与疑难问题,留待历史学家去“解谜”吧。  ’

感谢各级政协文史委员会的辛勤劳作,感谢众多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们曾经忘我的投入与真情的报道,我们得以筛选出感人的篇章,收为“实录”;感谢当代四川史编委会各位老领导、老同志的殷切关照与督促,使我们不敢懈怠;感谢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使本书得以如期出版。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铭记:“5·12”汶川特大地震,那是我们共同的“5·12”情结。

直接参加本书编辑工作的有四位同志,分工如下:王炎负责第一编“山崩地裂,生死瞬间”;张家钊负责第二编“抗震救灾,人间至爱”;苏东来负责第三编“重建家园,凤凰涅槃”;杨丽华负责编选图片与附录部分。间接参加的还有两个课题组的若干同志,他们广泛收集的各种资料对本书编选也有参考价值,兹不一一具名,因而本书的编选可以看做集体成果。编选工作最后由王炎、张家钊统一修正、定稿。

本书出自我们采访写作的部分,其所有版权收入,我们早在两年前的“征文启事”中即已明确宣布,全部捐赠给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一分不留,以表我们微薄的爱心。现在重申这个心愿,虽稍嫌来迟,但终不食言。

谨此为记。

编 者

2010年11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0: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