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以后,只有产妇出了院。”
崔妈妈35岁结婚,37岁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浩准。她原本是学佛学的,但是因为对美术特别感兴趣,所以读研究生时选择了美术教育专业。由于家境并不宽裕,所以她需要靠自己才能完成学业,因此结婚也耽误了。顺利地生下浩准之后,她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石头。虽然是高龄产妇,但她还是坚持进行自然分娩。不过问题还是来了。
一周之后,他们接到了通知。因为孩子有先天性巨结肠症状,所以必须进行手术。在体重达到10公斤以前,也就是产后1年的时间里,孩子都需要将大肠露在体外进行排便。之后让大肠恢复原位还需要经历4次手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小小年纪就要承受异于常人的压力,浩准的发育速度异常缓慢。只要感冒,肚子就会胀气引发肠炎。剧烈的疼痛严重折磨着孩子。
浩准身材矮小,说话也不太利索。4岁的时候,他开始接受语言康复治疗(由于担心产生交流障碍,对今后的生活不利,所以在专家诊断之后采用了此种治疗方式)。
医生说孩子会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好起来。体格健壮以后,腹痛、胀气等症状也会逐渐缓解。10岁以后就不会有什么大碍了。但是由于幼年时期反复地出入院,让他变得弱不禁风,性格也很敏感。
由于说话不利索,他不能很好地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自信心也严重不足。他甚至很难像同龄的小朋友那样吵吵闹闹。老师问他说什么的时候,他往往张口就哭。虽然不是残障儿童,但是由于身体局限让孩子备受煎熬。因此,妈妈一直给予他很多关爱,常常把他抱在怀里,也经常和他进行肢体交流。妈妈竭尽全力地照顾着他,每次换尿布的时候都告诉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每次喂他吃药的时候也会告诉他“吃了这个就会好起来”。因为语言表达不流畅,所以妈妈决定先不培养他“会说”的能力,而是想办法提高他“听懂”的能力。
他还有一个小他两岁的弟弟泰奎。其实夫妻俩在大儿子刚做完手术以后,并没有打算再要一个小孩。因为他们害怕生出一个和老大一样的孩子。但是上天还是安排了泰奎给他们。但遗憾的是,老二和他哥哥一样也患有先天性巨结肠。他也要走和哥哥一样的路。但是由于泰奎的身体条件较好,所以无论是预后(在医学上,“预后”是指根据经验预测的疾病发展情况)还是恢复状况都要好于哥哥。因此泰奎的生长发育很快就赶上了同龄的小朋友,他也很会照顾哥哥,成了哥哥唯一的朋友。
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是2.82公斤,第二个孩子是3.5公斤。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出生时就比哥哥健康的原因,老二的生长和恢复速度都比哥哥要快。他聪明伶俐,能吃能睡,性格开朗且精力旺盛。所以哥哥被妈妈背在背上的时候,泰奎只能坐在童车里。背累了的话,妈妈就把哥哥放在童车里,弟弟则要让出童车。因为哥哥,泰奎成了不能被妈妈背在背上的孩子。
哥哥去康复中心接受治疗时,泰奎常常会递给哥哥他要拿的东西,然后很有礼貌地对他说:“哥哥快点回来啊!”哥哥哭了,他也会给哥哥擦眼泪劝他别哭。家人听不懂哥哥说的话,他就会站出来帮忙翻译。
有一次,两个人从外面回来后,哥哥一直嚷嚷着要什么东西,但是妈妈、姥姥、爸爸谁也没听懂他说的是什么。这时候,弟弟在一旁解释道:
“妈妈,哥哥想要棉花糖。”
弟弟会说话之后,哥哥的词汇量也开始突飞猛进起来。他明显受到了弟弟的影响。虽然他们偶尔也会吵架争宠,但是对哥哥来说弟弟是他唯一的朋友和伙伴。
“幸亏您生了弟弟。”
每当浩准说这话的时候,妈妈都有些说不出话来。她想坦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当她得知怀了泰奎的时候,她内心里的一些真实想法。她想告诉浩准:如果生了弟弟的话,那么他就有伙伴了,他再也不会觉得孤单了。 “你一定要健康地出生,以后要多多关照哥哥。”在和浩准玩画画游戏时,她经常悄悄地对肚子里的泰奎说,“宝贝呀,好好看,好好学,以后要和哥哥好好玩啊!”
瞬间她的内心又开始了对话:“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居然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啊这不是把包袱扔给弟弟了吗弟弟的人生也应该像哥哥那样得到起码的尊重吧”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她欲言又止。
“虽然我很清楚兄弟俩都有各自的人生,但还是得优先照顾生病的哥哥。比起单个抚养,把两个孩子合为一体来考虑更为现实一些。这就是现实和理论的差距吧。事实上,泰奎一直都很照顾他哥哥。把包袱扔给他,他也只能接受。每当想到这些,我就觉得特别对不住他。”
浩准是崔顺珠的软肋。“其实说白了,我也强不到哪儿去。除了那一套育儿理论以外,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抚养孩子并不能依照理论行事。我不是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吗”
因为两个孩子的特殊情况,崔顺珠的专业自然而然从美术教育转向了美术治疗。特别是比同龄小朋友发育慢半拍的浩准,更需要这种治疗。另外,辛劳的妈妈也需要这种心理治疗。美术就有这种神奇的功效。
我问她:
“如果两个孩子都没病的话,您还会优先考虑让他们接触美术吗”
崔妈妈答道:
“我会的。因为我知道只有当孩子们在接受文字或数字教育之前先接触美术相关的活动或者游戏,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情商以及认知能力。只不过因为我的两个孩子都有病,所以我会比其他人更为关注和坚持这方面的活动。”P16-19
开场白 妈妈,您的优点是什么
第一章 在识字、数数前先进行美术教育——美术达人:崔妈妈
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对待孩子美术作品的正确态度
不要“教”,要“让他们自己表现”
给妈妈们的嘱咐
坦白
生病的孩子也要有自控能力
把孩子托付给班主任
给老师的拜托信
给班主任的感谢信
哥俩之间
解决哥俩矛盾的方法
美术教育和美术治疗
劳恩菲尔德的绘画阶段论
崔妈妈的美术游戏
如何看待美术在孩子一生中起到的作用
我要学习之崔妈妈的优点
崔妈妈的小贴士
第二章 学会吃才能懂得生活——健康饮食达人:蔡妈妈
吃加餐的孩子们
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东西对身体好
扶正孩子的餐桌
儿童与优质蛋白
如何喂孩子
蔡妈妈的巧手
给不会做饭的妈妈的餐桌建议
制作美味的糙米饭
糙米为什么好
给孩子吃时令食物的理由
轻松做年糕
你的厨房够温暖吗
蔡妈妈家的餐桌(区域不同,仅供参考)
我要学习之蔡妈妈的优点
蔡妈妈的小贴士
第三章 亲身经历过才能活学活用——寓教于乐的教育达人:李妈妈
练习册以后再做
“印在纸上的数字”不是数学
感悟
妈妈的故事
幼儿教育的双套车——游戏与学习
夯实基础的比较类游戏(适合2岁以上的孩子)
形象思维训练Ⅰ(适合5岁左右的孩子)
形象思维训练Ⅱ(适合6-7岁的孩子)
形象思维训练Ⅲ(适合7-8岁的孩子)
预测能力训练(适合5岁以上-小学一、二年级的
孩子)
玩好数学游戏的要领
让孩子变得既聪明又幸福
我要学习之李妈妈的优点
李妈妈的小贴士
第四章 只有学好母语,才能学好英语——英语教育达人:张妈妈
英语是我的好朋友
胜贤的英语剧本
打破英语教育的误区
对课外辅导说不
不会紧抓着孩子,也不会烦她
我所遇到的英语学习方法
“好啊,好啊!”
上论坛的好处
胜贤在正驾驶席,妈妈在副驾驶席
帮助孩子集中精力看电影的方法
看电影之前,应该做的几件事情
看电影学英语
听磁带
胜贤在学习之初听过的童谣
张妈妈的英文学习原则
在坚实的母语基础上构筑英语的“城墙”
胜贤和妈妈最喜欢读的12本韩国图画书
我要学习之张妈妈的优点
张妈妈的小贴士
第五章 进山比登山更有意义——生态教育达人:朴妈妈
感受森林的孩子
韩国有很多山,这太棒了
在森林里玩大的孩子和没有在森林玩过的孩子,谁的学习更好呢
生态盲(Ecologicalilliteracy)
做成熟而坚强的人
像有礼貌的客人一样进山
亲自去树林里体验一下
和孩子一起认识森林的五个阶段
对生态体验有帮助的韩国书籍
与大自然共存
我要学习之朴妈妈的优点
朴妈妈的小贴士
第六章 与其说是性教育,还不如称其为爱的教育、人的教育——性教育达人:南妈妈
儿子,希望你能正确理解性和爱,一定要知之而后行
不要再对女儿说“乖”了
性教育态度比性知识更为重要
童话评论家金西贞老师推荐的儿童性教育画册
帅气十足的妈妈
率真的女老师
妈妈的“育儿经”
性教育可以治愈“缺爱症”
幼儿性教育应该这么做
小学生性教育应该这么做
发现儿子手淫自慰后,该怎么办呢
可以由爸爸来进行的性教育
对青春期孩子父母有用的资料
父母也要自我解放
我要学习之南妈妈的优点
南妈妈的小贴士
发现儿子手淫自慰后,该怎么办呢
可以由爸爸来进行的性教育
对青春期孩子父母有用的资料
父母也要自我解放
我要学习之南妈妈的优点
南妈妈的小贴士
尾声郑在恩的故事
讲坛知识+生活智慧
每天至少在孩子身上花1小时
让孩子看到学习的力量,而不是成绩的力量
告诉他们网络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的自我疗伤能力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好妈妈
特别鸣谢
每当我凝视着睡梦中的孩子时,就不禁后悔起白天的事情来。
“对不起!妈妈明天会表现得更好一些。”
但如果孩子早上一睁开眼就缠着我的话,我又会不自觉地朝他嚷嚷:“怎么搞的……”
所以一到晚上我就会自责。一边看着熟睡的孩子,一边进行自我反省。
其实妈妈就像守护圣体的修道士一样,绝大多数的时候会因为内外不一而备感煎熬。也就是说虽然有一颗虔诚的心,但偶尔也不免会为被奴役而感到绝望。
在担任韩国教育电视台“父母一小时”的节目作家时,我结识了非常多的妈妈。她们和我一样,越是梦想成为出色的教育家或心理学家,问题就越严重。
不过我仅仅只是反省而已,从来没去真正改变什么。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一面幻想着成为“完美的妈妈”,一面又不肯向自己的原则妥协。我们为什么总是这样呢
看来是我错了!我原以为在经历十月怀胎的痛苦之后,母爱就会像春蚕吐丝一般理所当然地涌现。
然而怀抱孩子的热情以及要照顾好他的决心并不能帮我解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育儿问题。
我连母爱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世界就要我来展现它。就像不懂人生为何物而活着一样,我根本就不理解什么是母爱,却还要稀里糊涂地抚养孩子。
更要命的是我还会经常从丈夫、婆婆那儿听到所谓的“母爱典范”又称“模范母亲”的“英雄事迹”。她们不是把子女送去美国留学,就是让孩子上了某个特长中学,总之都是一些把子女培养成才的优秀妈妈。这一切都给我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要求我拿出与这些妈妈媲美的“成绩”来。其实这完全是占支配地位的“一流母亲观”过强导致的结果。所以像我这样容易犯错又爱哭的妈妈总是会觉得举步维艰。
然而我又一次疑惑了。她们不也都是经历了初为人母这一步才走到今天的吗……她们之所以优秀会不会是因为她们的孩子本身就很优秀又或是她们天生就是模范妈妈呢
总之,我就是不理解她们为什么老是对我这样的平凡妈妈说“你也行的”。
我很想知道那些和我一样初为人母的妈妈是如何理解母爱的。我估计她们的情况可能会跟我更相似一些。我觉得与其向已经把孩子抚养成人的妈妈取经,还不如听听比我快一两步的妈妈们怎么说来得更有意义。
已经将子女抚养成人的妈妈就像过了河的船上样。不管之前的过程是多么的艰辛,自己受了多么大的委屈,现在都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因为回忆总是美好的。
所以相比之下,我更乐于倾听来自同时代的声音。
我的天哪!那个妈妈也抱怨自己辛苦,也常说会妥协。但即便那样,该做什么还是都做了。只有这样的声音才能激发我的斗志。
本书不仅列出了妈妈在孩子1岁到10岁之间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收录了一系列发生在母子之间的小插曲。
随着孩子的成长,妈妈需要面对无数的问题,之后才能逐渐走向成熟。我们可以借助本书了解这个变化过程,并把握各个时间点上需要思考的东西。
在采访过程中最令人感叹的是,这些妈妈都将自己的优点融入了母爱之中。
如果一味地计较过失,那么妈妈和孩子很容易两败俱伤。其实仔细观察优秀的妈妈,你会发现她们的成就多半来源于“母爱”。所以我认为不光是孩子,对母爱我们也需要进行多角度思考。
另外,这些妈妈都很清楚地知道人生中最珍贵的是什么,并为此奋斗着。她们深信儿时的幸福感可以成为惠泽孩子一生的滋补品。
我敢说她们才是最有资格抚养幼小生命的人。不管怎样,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能够拥有这般气魄的确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本书提及的众多妈妈都还处于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她们为“达人妈妈”的原因。
在担任韩国教育电视台“父母一小时”节目作家的5年里,我获益匪浅,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段很幸运的经历。如今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我再次踏上了拜师之旅。我要寻访的对象就是这些达人妈妈。
如果你遇见邻家大姐般聪明的妈妈,说不定她们会告诉你,你正在执著追求的“育儿方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也有这样的问题。
我想对那些至今还游移在“完美主义”和“得过且过”状态之间的妈妈一句话。那就是:
完美的父母并不是孩子想要的。只要你能为了子女坚守“自己的岗位”,尽力表现得更好就足够了。
这是英国著名的精神学家温尼科特很早以前就强调过的一句话。
我们擅长“非此即彼”。人生也好,母爱也罢,全部都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但我们往往都会忽略那些艰难的“中间过程”。如果倾其一生只是为了“即彼”的话,换句话说就是只以成为一流妈妈为目标的话,那么就很容易流于哀叹或是反省,成为一个“只打雷不下雨”的妈妈。
让我们有多大能量,就发多大光吧。欲望太多反而会一事无成。孩子也不例外,如果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的话,结果很可能就是一个“悲剧”。
所以我们向妈妈们请教怎样才能“有多大能量,就发多大光”吧。她们会给予我们帮助的。
郑在恩
2009年4月
幼儿时期是孕育人生最初记忆的摇篮,是惠泽我们一生的经验源泉。所以抚养孩子绝不单纯是教育理论或者教育目标问题,而是如何给予爱以及创造爱的问题。在这个培养聪明而又有前途的孩子为终极目标的年代,作者阐明了幸福生活的真谛。
本书讲述的不是专家给出的教育信息,而是六位母亲的亲历智慧,全书完整再现了郑在恩作为一名育儿专家同时又是一位母亲的心路历程。通过生活、饮食、娱乐、教学方面研究探索出自主教育方式又是真正意义上地揭示如何成为“好妈妈”的导航类育儿书籍。
六位好妈妈讲述的教育智慧!
助你教出一个健康更聪明的孩子!
本书讲述的不是专家给出的教育信息,而是六位母亲的亲历智慧,全书完整再现了郑在恩作为一名育儿专家同时又是一位母亲的心路历程。
在这个培养聪明而又有前途的孩子为终极目标的年代,作者阐明了幸福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