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成人不加干涉,而只是提供保护与帮助,那么孩子自己就能够走得很好。
孩子的成长有一个“精神胚胎期”,面对这个最关键的成长规律,成人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的成长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
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都有一个“敏感期”,所以我们应该在孩子的敏感期内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促进孩子机能的正常发育,以免贻误时机。
孩子的成长是在“工作”而不是“游戏”中完成,因而给孩子以理解,为他们提供帮助,给他们独立的空间与适宜的环境是成人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及教育方法在全世界被许多幼教机构、幼教工作者及家长所认同并使用。本书结合当代中国家庭及中国儿童的实际情况,围绕蒙台梭利的原著,深刻解读其教育思想的精髓。着眼于孩子自身的心理及生理发育规律,从孩子的需求角度出发,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育儿方法。
第一章 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了解并尊重孩子/1
孩子不是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人/3
为孩子提供令他们更易适应的环境/7
不要把付出当成对孩子的真爱/11
既然选择了要他,就不要把他当成麻烦/15
孩子需要爱和自由/19
你不知道孩子有多爱你/23
溺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27
孩子没有义务实现你的梦想/31
发现并理解孩子和我们的不同/35
孩子的成长更在于精神/39
读懂孩子的心/43
第二章 成长的不同阶段:儿童的智能发展具有内在规律/47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49
尊重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敏感性/53
适当刺激和引导宝宝的感官/57
出生2个月起,进入了语言敏感期/61
秩序敏感期,提供有序的环境很重要/65
动作敏感期,大小肌肉训练需注意/69
1岁半~4岁的宝宝专对细小的事物感兴趣/73
2岁半开始是培养礼貌规范的关键期/77
3岁以后对文化知识开始感兴趣/81
以孩子的自我学习为主,反对填鸭式教育/85
第三章 决定一生的教育:自由与纪律相辅相成/89
谨慎拒绝,更不能轻易否定孩子/91
遏制孩子积极的自发行为会有不良后果/95
自由与纪律并不冲突/100
孩子的成长要在工作而非游戏中实现/104
以惩罚进行教育,既无理又无力/108
第四章 感觉教育:感官训练对孩子智力的发展头等重要/113
视觉训练(一):帮助孩子成为敏锐的观察者/115
视觉训练(二):针对色觉的专门练习/120
触觉训练:引导孩子学会利用触感辨别物体/125
听觉训练:让孩子习惯于区分声音的差别/130
嗅觉、味觉训练:提高孩子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134
感官综合训练:教孩子学会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139
第五章 体能教育:运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143
婴儿期的体能训练(一):抬头、翻身、抓握/145
婴儿期的体能训练(二):爬行、行走/150
日常活动:使孩子肢体动作正确、协调、熟练/154
体操练习:适合于幼儿的基本动作练习/158
手工锻炼:肌肉锻炼与智能发育同步进行/163
第六章 品质教育:关注孩子人格的培养/167
自立:有效的教育帮助孩子逐渐实现独立/169
自尊:不要伤害孩子的尊严/173
自制:学会秩序和自我控制/177
坚毅:培养孩子坚定的意志/182
诚实:让孩子远离谎言/186
专注:学会专心于自己的事情/191
第七章 语言教育: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195
多了解一下孩子的语言发育规律/197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201
儿童语音训练(一):发音清晰练习/205
儿童语音训练(二):单字、词语、句子/210
儿童语音训练(三):自由表达/215
书写能力的训练/219
阅读能力的培养/224
第八章 健康与卫生:心理与身体的健康都值得关注/229
尽量保证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231
合理的膳食必须要以定时进食为基本原则/237
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汤饮/242
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主食/247
如何给孩子补充瓜果蔬菜/252
奶、肉、蛋在孩子健康成长方面起的作用/257
心理的健康与生理的健康息息相关/262
“我儿子真烦人!让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什么,还动不动就哭闹一场。原本想周末好好和朋友聚一聚,他可好!一点也不让人省心……”站在家门口向我母亲抱怨孩子不听话的,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的确,我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但是我的脑子里却不断蹦出这样一个疑问:她把自己的孩子看做什么?一个独立的人?还是自己的附属品?
在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五法则中,她认为孩子的“独立法则”非常重要。所谓“独立法则”就是要求家长或教育者能够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虽然我们的孩子还只是一个不懂多少事情的婴儿,虽然我们的孩子还有那么多的幼稚行为,甚至他是那么的烦人……但请不要忘记,他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不是我们所想的附属品!
有心的父母都会注意到孩子的这一点特性:自出生之日起,他们就开始追求独立了!就算是一个成年人,突然换一个生存环境,要想做到马上适应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可是对于我们的孩子,从子宫来到外面的世界,自主地呼吸新鲜空气,用自己的小嘴吮吸乳汁……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可是他们都一点一点适应过来了。
当然,独立的生命并不仅仅表现在脱离子宫的保护上,而且还表现在很多方面:他们通过学习、模仿和练习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发展;他们通过哭闹与抗议表现自己的意愿;他们通过逆反和离家出走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可以说,孩子们从出生一直到成人,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表达着他们作为独立生命的意愿。可遗憾的是,这种表达常常会为我们这些父母所忽视。
蒙台梭利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很渴望看一看晚上的星星。
这是一个富人家的子弟,虽然他的生活环境很富有,虽然他的要求大部分都能被满足,但孩子还是很不高兴!原来他从来没有见过夜空中那些美丽的星星。
在蒙台梭利的学校,孩子很伤心地告诉她: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他的爸爸妈妈总是在天刚刚黑就让他上床睡觉。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但不管怎么说,看一看夜空中的星星还是成为了孩子最大的梦想。
孩子很可怜!因为大人的某种想当然的想法,孩子便被剥夺了看夜空中星星的权利。当然,我们不能说家长的初衷不好: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充足的睡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他们却主观地将这种“好”强加给了孩子。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考虑孩子的意愿,说得更直白一点,他们并没有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所应该拥有的权利!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有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她非常希望能够自己吃饭。这从她经常和妈妈抢调羹就能看出来。一天,妈妈把她放在婴儿餐椅上,然后去厨房盛饭。当她回来时,她惊讶地发现孩子正在用小手抓着调羹往嘴里塞东西。
3岁的孩子手还很小,没有力气。于是弄得身上、桌子上、餐椅上、甚至地上满是食物。妈妈有些生气,她赶紧上前把这些打扫干净,然后用调羹喂孩子吃饭……孩子一脸不满,也不愿意吃东西,于是妈妈发怒了。
在许多家长的眼里,孩子还是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小不点。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加“高兴”、“安全”和“健康”,他们为孩子制定了许多条条框框,帮孩子做了许多事情。我们提到的这两个例子都是这样的典范。可问题是,他们都没有注意到孩子对独立的需要!
在蒙台梭利的著作里,她曾经明确地指出了这样一种问题:家长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阻碍孩子的发展。因为他们没有将孩子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将之看做了自己的附属物。孩子心智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独立性的培养也离不开这种过程。可是,当这种过程开始的时候,或者说“当孩子可以自己独立行事的时候,他们与自己父母之间的冲突就开始了”!
看上去这与我们养宠物区别不大:我们为宠物做好了一切,要是宠物不按照我们想的去做,那我们就会认为这是宠物的错。仔细想一想,在某些时候你对孩子是不是也是这样?P3-5
孩子是父母未来的期望,孩子是一个家庭中最为耀眼的太阳。虽然他们还很弱小,虽然他们还无法为家庭作出贡献,但没有哪位父母会因此而轻视孩子,忽视对他们的培养。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这个小小的生命得到最好的教育?年轻的家长很迷茫,上岁数的前辈不得要领,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育儿工作者也是众说纷纭,方法各异。
20世纪初,一位著名的教育家闯进了人们的视野,她的理论为幼儿教育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她的教育方法让饱受成人“压迫”的孩子见到了光明。这个人就是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让人们耳目一新,但她。的尖锐批评也让成人们面红尴尬一成人应该被孩子推上被告席。孩子是柔弱的,虽然他们已经降生到这个世界,但这不代表着他们能够以一个独立的人的身份行使自己成长的权利。他们所面对更多的是成人自以为是的教育。在西方有“绅士的教育”,在东方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但不管是哪种教育,教育者们都没有思考过孩子的希望与诉求。
蒙台梭利注意到了这一点。她发现,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成人不加干涉,而只是提供保护与帮助,那么孩子自己就能够走得很好。可这一点却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不为人知。人们所创造的各种幼儿教育理论与方式,都并非建立在了解幼儿本身心理状况的基础之上——教育者只是以成年人的眼光、心态及心理需要去对幼儿进行培育和教育。于是才有了那么多对孩子的“塑造”和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曲解。
蒙台梭利用发聋振聩的声音大声疾呼,她要为刚刚出生的孩子争得成长的权利。于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一种全新的、被全球的社会大众认可的教育方法逐渐风靡世界。到现在为止,它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幼儿教育机构及许许多多的家长和幼儿教育者们所推崇、学习、使用的育儿圣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可是社会竞争的压力,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希望等,都让年轻的父母在面对幼儿教育时感到深深的力不从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为大家编写了这本书。
在本书中,我们将围绕蒙台梭利的原著为大家深刻解读这一伟大教育思想的精髓,让大家对她的教育理念有一个细致而全面的了解:
蒙台梭利提出孩子的成长有一个“精神胚胎期”,面对这个孩子成长的最关键规律,成人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的成长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都有一个“敏感期”,所以成人应该在孩子的敏感期内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促进孩子机能的正常发育,以免贻误时机。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的成长是在“工作”而不是“游戏”中完成,因而给孩子以理解,为他们提供帮助,给他们独立的空间与适宜的环境是成人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蒙台梭利提供的方法着眼于孩子自身的心理及生理发育规律,是真正从孩子的需求角度出发,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技巧。在本书中我们不仅对她的教育理念进行了解读,而且根据她的教育方法和案例,同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大环境,我们的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育儿方法。这是我们对蒙氏教育理念多年研究的结果,相信一定能够为正在育儿道路上迷茫失落的您排忧解难,让您的孩子健康、聪明地成长!
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得到了高坤、张盛林、谢荣湘、张彩玉、王海涛、石国桥、薛莎莎、陈金生、苗小刚、李顺安、张良钊、张玉梅、黄凤祁、王展鹏、李星野、黄俊杰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