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兵的回忆文。全书共分九部分,文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话题展开:英雄壮举,奔赴前线,浴血奋战,战地巾帼,感事抒怀,战俘纪事,中朝友谊,轶闻趣事,战地诗歌。
本书设计新颖,印制精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融历史性、纪实性、艺术性于一体,极具收藏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志愿军老兵回忆录(精)/跨过鸭绿江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袁永生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兵的回忆文。全书共分九部分,文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话题展开:英雄壮举,奔赴前线,浴血奋战,战地巾帼,感事抒怀,战俘纪事,中朝友谊,轶闻趣事,战地诗歌。 本书设计新颖,印制精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融历史性、纪实性、艺术性于一体,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是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60周年献礼的杰作,是值得志士仁人珍藏传世的精神财富,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本书以文字记述为主,同时兼有少量图片,把读者引向了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读起来,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目录 第一篇 英雄壮举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 拼却此身为胜利——记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和邱少云在一起的日子 从“违纪战士”到光辉英雄——罗盛教为抢救朝鲜少年崔莹英勇献身 忆英雄连长杨连第 把一切献给祖国——记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 他创造了一人一天歼敌280余人的纪录——记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 无敌勇士——伍先华 “英勇插人敌心脏,捣毁匪巢建奇功”——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育才奇袭“白虎团”纪实 英雄撼天震地热血气壮山河——记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杨春增 英雄本色——记一级战斗英雄柴云振 活着的董存瑞式英雄黄家富 张积慧击落 美国“空中英雄”戴维斯始末 第二篇 奔赴前线 踏上抗美援朝征程 走向朝鲜战场 在战火中过江 四川“扁担兵” 我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 难以忘却的往事 从陆军师参谋长到空军师长 援朝小兵忆当年 夜渡鸭绿江 奔赴朝鲜战场 重返前线途中 第三篇 浴血奋战 首战黄草岭旗开得胜 上甘岭战役的回忆 坚守上甘岭的一个模范战例 上甘岭战役中的野战医院 到敌人鼻子底下潜伏——记战斗英雄欧文辉和反击391高地 537.7高地北山3号阵地争夺战——记上甘岭战役一等功荣立者黄永保 我指挥的最大一次攻坚战 难忘战火硝烟的岁月——忆江口洞反坦克战斗 上甘岭上花季少年立战功 难忘五圣山 我是一名侦察兵 战斗在汉江两岸的日日夜夜 战友倒在我身边 愤怒的火焰——记志愿军抗击美军飞机的斗争 一路挺进到汉江 在志愿军后勤部战斗的日子里 坚守前沿阵地四十七昼夜 “老三炮”再立新功(外一章) 炮三班打坦克 打不断的汽车运输线 抗美援朝战争二三事 我参加的穿插战 第五次战役打响以后 我亲历的198.6高地战斗 美国两个“空中王牌”的覆灭 巧捉美国兵 第二兵站 高炮显神威 在战场两次荣立二等功 狭路相逢勇者胜 忆马良山100高地防御战 大水洞战斗救护伤员 打败英国鬼子 一张血染的侦察图 第四篇 战地巾帼 “她们都是王兰的原型”——上甘岭战地卫生员王清珍回忆抗美援朝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志愿军女战士黄远旨回忆抗美援朝 我参加了上甘岭战役 一切为了伤病员 在前线的文工团员 祖国在我们心中——我在第五次战役中的卫勤经历 十七岁的女兵在前线 一名女兵的战地散记 难忘的一年 朝鲜战地生活散记 在铁血烽火中锻炼成长 战胜自我 我的宣传队生活 留住历史的瞬间(外一章) 战火中的女战士们 绝密的红色电报 保卫和平英勇出征 战火中的婚礼 一次难忘的抢救 第五篇 感事抒怀 美国空军也是“纸老虎” 与彭总共进午餐 同毛岸英在朝鲜战斗的日子里 战后红花分外香 军魂永铸 朝鲜前线迎亲人 来自朝鲜前线的慰问信 硝烟来凤庄 幸运者 青春在战火中燃烧 忆当年峥嵘岁月 夜——生命之夜 一个志愿军小战士的成长 战地日记三则 阿妈妮,您在哪里? 在烽火朝鲜的593天 湘西野妹子 怎能忘却 我的好班长——邹文郁 战友情深 赶上了抗美援朝战争末班车 在胜利的日子里——记朝鲜停战后的第一天 第六篇 战俘纪事 我给美俘当教官——志愿军宽待俘虏的历史见证 我认真执行了宽待俘虏的政策 押解俘虏好威风 “你你你,你这个纸老虎”——忆茂村战斗后看押两个美国俘虏 活捉南非飞行员勒那斯 汉江岸科湖里捕俘记 第七篇 中朝友谊 朝鲜女支前模范石吉荣 修复平壤红十字医院 一张朝鲜币情牵五十年 连心彩带 中朝战友情永远刻心间 可爱的朝鲜人民 战火中的朝鲜老大娘 把寒冷留给自己的阿妈妮 我的朝鲜妈妈 一位朝鲜姑娘的情意 永恒的情怀 再见吧,金达莱 第八篇 轶闻趣事 金日成将军为我倒开水 难忘的战地生活 停战后的阵地联欢 反细菌战轶事 趣闻四则 朝鲜战地趣闻 一车高梁米“换”回一车美国兵 松树救了我 参观战利品 同敌哨兵面对面站岗 夜行军中的趣事 “独眼龙”真神 避弹衣的故事 万幸,全班无一伤亡 战地对敌四大绝招 花言巧语休想迷惑我们 一夜建成的板门店停战签字大厅 夜行军二三事 画配诗 战地诗歌 护送邱少云烈士忆事 跨过鸭绿江 英雄血 女兵之歌 手挽手 审讯战俘 再见,朝鲜 战士的骄傲 后记 试读章节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 主人公小传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出生,1951年参军,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二营通信员。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为战友开辟出前进道路。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位志愿军的普通士兵,以舍身堵枪眼的壮举,将生命的辉煌写在神圣的上甘岭上,他叫黄继光。 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1951年8月,朴达峰阻击战后,连队补充了一批新兵,黄继光就是这批新兵中的一个。小伙子个头不高,但很机灵,被选派到第十五军一三五团二营六连连部当通信员。他工作热情非常高,除了当好通信员,还经常给阵地的战友送水,帮炊事班做饭。坑道里潮湿,他割来茅草,编成草垫子让战友们防潮。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根据黄继光的表现,在同志们的一致推荐下,上级为他记三等功,批准他加人了共青团。 一次,部队在坑道里放苏联电影,片名是《普通一兵》。黄继光一连看了三遍,电影中,马特洛索夫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深深地感染了他。黄继光对连长说:“连长,马特洛索夫真是好样的,关键时刻我也会像他那样去做的。”1952年10月6日,黄继光被调到营部当通信员。 1952年10月20日凌晨,在我军强大的反击炮火的支援下,部队一口气收复了597.9高地右侧的三个阵地。突然,零号阵地上敌人的火力点复活了,敌人机枪交织成的火力网把部队压在山脊上。在照明弹的强光下看得清楚,前沿零号阵地50米处,有个用沙袋筑成的碉堡,敌火力正是从那里射出的。经过连续突击,连队仅剩下16个人了。连长万福来和指导员冯玉庆商量,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完成任务。连长将9名战士组成三个组,编成连战斗作风最硬的“功臣第六班”,准备对零号阵地碉堡进行爆破。 这时,营参谋长张广生带着通信员黄继光来了。他听了连长的报告,斩钉截铁地说:“不论花多大代价,天亮前也一定要把零号阵地夺下来!”可是,执行爆破任务的三个组的爆破手,在敌人密集的枪弹中相继倒下。连长和指导员急了,向参谋长请示要亲自执行爆破任务。参谋长说:“不行,你们是指挥员。”关键时刻,站在张广生后面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着:“参谋长,把任务交给我吧!”张广生显得很激动:“好!黄继光同志,你是共青团员,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任务。” 在连长和指导员要求执行任务的时候,连里的两名通信员吴三羊和肖登良早就急得不行了。于是,连长决定他们三人再次组成“功臣第六班”,并指定黄继光任班长。他们把冲锋枪搁下,腰间插满手榴弹。黄继光对连长说:“请告诉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说完就带着吴三羊、肖登良向零号高地爬去。 借着照明弹的光亮,连长紧紧盯着黄继光他们在敌人火力网下跃进的身影。三人利用弹坑和敌人射击间隙隐蔽着前进。在炸掉三个碉堡后,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身负重伤,黄继光也负了伤。黄继光拖着负伤的身躯向最后一个大碉堡爬去。敌人发现了黄继光,集中火力向他猛扫。在爬到离碉堡五六米远处,黄继光奋力投出一个手雷,随着一声巨响,硝烟把碉堡和人影都遮住了。 连长正要带领战士们冲上去,却看见火舌又穿过硝烟喷射出来,敌人的机枪更加疯狂地扫射着。连长心里万分焦急。突然,烟雾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看清楚了,那是黄继光,他还活着,但手里已经没有了武器。连长瞪大双眼看着,黄继光拖着一条断腿,从侧面爬向碉堡。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就在一瞬间出现了:黄继光一跃而起,张开双臂,猛地扑向敌人的机枪眼。霎时,敌人的机枪哑巴了。“同志们,冲啊!”在这一刹那,连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带领战士们冲了上去,全歼了高地上的敌人。 战斗结束,天已放亮,黄继光趴在地堡上,两手还紧紧抠着地堡的沙袋。指导员用双手把黄继光抱下来。连长怀着悲痛的心情查看了他的遗体。黄继光的身上共7处伤,胸膛被火药烧黑,弹洞像蜂窝一般…… 战后,部队党委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令人遗憾的是,黄继光由于从小家境贫寒,从来没有去照过一次相。牺牲后虽有人为遗体拍过照,形象却十分惨烈且面容难辨。在宣传英雄事迹的时候,因找不到一张可用的照片,只好用一幅舍身堵枪眼的素描画来代替。 当时目击黄继光英勇事迹的战士大都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只有当时的连长万福来重伤后活了下来,被送到上海医院做手术。昏迷中,连长不停地呼喊着黄继光的名字。由此人们知道了,这位嘴唇被炮弹炸裂,仍然指挥作战的人,原来就是闻名全国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的连长。 1953年底,万福来在杭州疗养,被邀请到浙江美术学院作报告。大学生们被黄继光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大家根据万福来的回忆,塑造了英雄的半身铜像。后来,这座铜像被送到上海少年文化宫展出。郭沫若撰写碑联赞颂:“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 曾经有很多人问万福来:黄继光的英雄壮举缘于什么?万福来告诉他们:“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但当他把祖国的荣誉、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时候,这宝贵的生命就让位了。黄继光以及无数革命先烈,都是把祖国的荣誉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一切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P3-5 序言 打出了军威 打出了国威 ——写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60周年之际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60周年之际,国防时报社主编的《跨过鸭绿江》两本书隆重出版,我感到由衷地高兴。欣闻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这两本书题写书名并题字,深受教育与鼓舞。这是志愿军老战士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喜事,意义深远,值得庆贺。 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保卫祖国安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的战争。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党中央将这一天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今天,我们隆重纪念抗关援朝60周年,对于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扬国威、壮军威、长民族志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内战爆发。这本来是朝鲜南北两方的内部事务,美国却蛮横地将手伸了进去,派出空军和海军“支援”南方李承晚集团;同时,命令其第七舰队侵入我国的台湾海峡,把中国台湾作为它的“不沉的航空母舰”。紧接着,美国纠集15个国家出兵,打着“联合国军”旗号,越过北纬380军事分界线,大举入侵朝鲜北方,把战火迅速燃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地威胁到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的安全。 唇亡齿寒,户破堂危。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英明果断地作出决定,派出人民共和国的优秀儿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奔赴朝鲜前线,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浴血奋战。这场战争,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紧密配合下,以排山倒海之势,连续发起了五次大规模的战役及上甘岭战役、金城反击战等,歼灭了敌军大量有生力量,并将战线由鸭绿江边向南推回到了“三八线”一带,迫使美、韩坐到谈判桌上签订了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在志愿军参战之前,美国已经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并且已经在对中国的边境地区进行空中侵扰。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谴责和抗议,在1950年8月27日至11月19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美国远东空军就出动151批次、上千架飞机侵入中国领空,疯狂进行侦察、扫射、轰炸。事实说明,无论中国参战与否,美国都要把中国作为北朝鲜的战略后方进行打击。 如果按照关国主导的“联合国军”第一任司令官麦克阿瑟将军的思路,假如志愿军不参战,麦克阿瑟“到鸭绿江边过圣诞节”的目标得逞,“联合国军”是不是就到此为止,“朝鲜战争”就结束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当美国侵略军进至鸭绿江边时,美国的好战分子们便发出荒谬绝伦的狂言:“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把中朝两国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接替麦克阿瑟“联合国军”司令职务的李奇微将军,在他的回忆录中写了这样一段话:“麦克阿瑟所说的胜利不仅仅是指在朝鲜的胜利,即不仅仅要在朝鲜半岛消灭全部敌军并建立一个在民主政府领导之下的统一的国家。他的‘方案’不仅包括向鸭绿江实施大规模进攻,而且还包括摧毁满洲的空军基地和工业体系,封锁共产党中国的海岸,破坏其工业中心,为蒋介石入侵大陆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面对这样的威胁,中国的建设怎么搞?中国的和平怎么保?中国人民的安宁和幸福从何而来?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出兵朝鲜抗关援朝,完全是正义之举,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 抗美援朝战争是以劣胜优的不对称战争 朝中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在敌我双方军事装备水平十分悬殊的条件下取得的。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是由高度机械化、现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侵略军,而中国人民志愿军仅仅是“炒面加步枪”的正义之师。美国侵略集团除胁迫仆从国家派遣兵力参加作战之外,动员了它自己的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的大部作为侵朝战争的主力,并把整个国民经济转上军事轨道,以大量的军事装备和物资投入战争。但是,军事装备居于劣势的朝中人民部队,却仍然能够在战争中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大量消耗敌人的军事装备和物资。从1950年6月25日到1953年7月27日,朝中人民军队毙、伤、俘敌军共109万多人,其中美军39万多人;击落、击伤敌机12200多架;击沉、击伤敌军各种舰艇257艘;击毁敌军坦克、火炮,缴获敌军其他各种作战物资无数。美国侵略军连续吃败仗,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实在打不下去了,不得不在板门店坐下来,同朝中方面谈判。最后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后,无可奈何地说:“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签字的司令官,我感到沮丧,我的两位前任将军麦克阿瑟和李奇微,也会有同感的。”连美国前国防部长马歇尔在谈到朝鲜战争时,也被迫宣告:“神话已经破灭了,美国原来并不是像人家所想象的那样一个强国。” 美国人都认输了,可国内却有一些人认为:“从‘三八线’打回‘三八线’,牺牲那么多人,打了一个平手。”事实是,“朝鲜战争”是从“三八线”开始,最后又回到“三八线”,但抗美援朝战争却是从鸭绿江边开始。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比八国联军多出一倍的16国联军,把敌人赶回“三八线”,把战线往南推进了400公里,迫使敌人停战。这雄辩地说明,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劣胜优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胜利是不容置疑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不容置疑的。 抗美援朝战争是同仇敌忾的人民战争 1953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抗美援朝的胜利是靠什么得来的呢?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全国人民支援,人民踊跃报名参军。对报名参军的人挑得很严,百里挑一,人们说比挑女婿还严。”在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广大青年热烈响应祖国的召唤,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从东北到西南,从高原到海滨,到处都可以看到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的生动场面。全国掀起了四次参军高潮,有207万人参加了志愿军,新的战斗力量不断地补充到志愿军的队伍中,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捐献飞机、大炮、坦克的号召,一场波及全国的捐献武器运动由此展开。全国各族人民及各行各界的广大爱国人士为了建立起国家强大的空军部队,从敌人手中争夺制空权,节衣缩食,发展生产,积极投身于为志愿军捐献武器的活动中。截至1952年5月底,全国各界人民共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曾动情地说:“我们之所以在朝鲜前线赢得了如此伟大的胜利,我国人民的全力支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人民战争。抗日战争,我们靠人民战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我们靠人民战争摧毁了蒋家王朝;抗美援朝战争,同样靠人民战争打败了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人民战争战无不胜,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抗美援朝是完全正确的,毛主席、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是不容置疑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全体将士得到人民的支援,普遍深刻认识到他们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人民战争,代表着祖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他们所执行的是保卫祖国安全、保卫朝鲜人民独立和自由、保卫远东和世界和平的伟大光荣的任务。战斗中,全体志愿军将士都表现了惊天动地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三年中,志愿军涌现出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众多英雄及30多万个功臣。他们出色的英雄业绩,他们的勇敢、坚毅、顽强、无畏的精神,向全世界显示了正义的威力,将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斗争的史册上万古流芳。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人民的胜利、伟大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吞并全朝鲜的企图,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戳穿了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力地向世人证明:“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我们理直气壮地隆重纪念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是对抗美援朝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弘扬,是对社会上一些混乱思想和不正确杂音的正本清源,是对所有为抗关援朝胜利作出贡献者的一种褒奖,也是对为抗美援朝而牺牲的烈士及他们亲属的一种慰藉。四川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和国防时报社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60周年编辑出版的《跨过鸭绿江》系列,是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60周年献礼的杰作,是值得志士仁人珍藏传世的精神财富,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抚今追昔,我们不能忘怀党中央、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不能忘怀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官兵的丰功伟绩。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同心同德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世界的和平努力奋斗!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万岁! 为抗美援朝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 后记 在200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时候,我们曾编辑出版了大型画册《老兵老照片故事》,受到老兵们的称赞和社会的认同。那时,我们便酝酿着在三年之后的2010年,即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之际,再推出一本《抗美援朝画册》。 2009年国庆节过后,征集志愿军老兵回忆录和抗美援朝老照片的工作随即展开。10月中下旬,我们向全国各地发出上万份《征集函》,之后又在《国防时报》上刊登《征集启事》,12月便在《国防时报》上推出《跨过鸭绿江特刊》,从而拉开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60周年活动的序幕。 《志愿军老兵回忆录》(简称《回忆录》,下同)和《抗关援朝珍藏图片集》(简称《图片集》,下同),在四川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办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各地党政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志愿军老兵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经过编委会人员一年的辛勤努力工作,如期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们为完成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而高兴,为能为老革命、老兵们办一件实事而自豪。 《回忆录》和《图片集》作为《跨过鸭绿江》系列的编辑出版,是抗美援朝老战士政治生活中的大喜事。征集一开始,此项活动便得到广大志愿军老战士的认同和支持,这使我们的编辑工作有了原动力。尤其是军内外享有盛誉的书法家、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本书题写书名并题词,不仅是对我们征集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广大志愿军老兵的关心和爱护,更是对广大青少年的关爱和厚望,真是喜上添喜,令人兴奋,为图书大增光彩。 在《跨过鸭绿江》即将付梓之际,承蒙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国防教育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军区政治委员叶万勇少将欣然为本书作序。他撰写的序言,高屋建瓴,文字简炼,精辟地阐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意义及历史作用,热情地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丰功伟绩,充分地论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正确性,并对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在此,对首长给予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深表谢意! 在《跨过鸭绿江》编辑出版工作中,承蒙身经百战的老红军范银柱、活着的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黄家富、隐姓埋名三十载的战斗英雄柴云振、孤胆英雄赖永泽对我们的支持和厚望,愉快地接受了编委会荣誉顾问的邀请;承蒙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成都军区原副政治委员邵农中将、成都军区原副参谋长张长顺少将对我们的关怀和鼓励,欣然应允担负起编委会顾问的重托,为我们出谋划策,并给予很多具体指导。在此,向他们深表谢意。 《回忆录》和《图片集》的作品,除很少一部分为编委会人员收集编写之外,大多数出自健在的志愿军老兵之手。他们对征集工作的热情之高,写作之认真,收集老照片、老图片之积极,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在征集活动之初,志愿军老战士贾汝功、吴国潮、黄显信、彭淑瑗等就帮助我们向他们的战友散发了大量的《征集函》,任劳任怨地充当义务宣传员。 征集工作高潮时,稿件和老照片像雪片一样向编辑部飘来,有时一天就收到稿件20余篇。载有抗关援朝内容的老画册一本一本地寄来或送来。整个征集期间,我们共收到了回忆录稿件千余篇,老照片和历史图片数千幅。这些资料为我们选材取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图书的质量有了可靠的保证。 在征集工作中,我们深切地感触到,志愿军老兵们是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写作的。他们的作品完全是自己亲历、亲见的事,文字朴素,真人真事,真切感人。他们是那场战争的实践者,也是那场战争的见证人。他们说:“我们有义务把‘一口炒面一口雪’的故事讲给后人,更有责任把抗关援朝的伟大精神传承子孙。”从沈阳志愿军老战士韩耀明的来信中,便可了解这些老兵们的心态。他说:“现在还活着的志愿军老战士已经不多了,你们是在做抢救性工作啊!”这些老兵们意欲把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下去,不顾耄耋之年的体弱多病甚至残疾,毅然拿起笔来,写,写出来,一定写出来。当他们写出来之后,便长长呼了一口气,感到十分惬意,如果能上书上画册,更是心满意足,了却了心愿。 志愿军老兵们对待写作是非常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我们在编写和通联时了解到不少令人感动的事。比如沈阳志愿军老战士李桂安来信告诉我们:“我八十有余,身体不好,两眼昏花,记忆力差,我是用了三个白天,两个夜晚,关起门来苦战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的心血啊!”又如四川邛崃志愿军老兵金光华为书稿中的一个字都专门打电话进行订正。再如志愿军老战士张长顺、李守一、贾汝功、陈玉政、冯玉章等,听说我们要编一本《回忆录》,他们便把老稿子找出来,字斟句酌,认真修改,然后寄给我们。 《图片集》的征集过程中,也有许多动人的事迹。这些老照片异常珍贵,虽然散落在民间千家万户,但却珍藏于广大志愿军老兵的心中。当他们获知征集消息后,便用心寻找,不遗余力。有的从复员证、残疾证上把老照片揭下来,有的到老家农村去翻箱倒柜。沈阳志愿军老战士韩耀明接到老战友给他邮去的《征集启事》,便归心似箭地出院回家,在老伴的全力支持下,终于找到了《战地饺子分外香》的老照片。正是由于有了韩耀明式的志愿军老兵的“奋力抢救”。那些尘封五六十年斑驳发黄的老照片,才得以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在编辑工作阶段,更有大量参考资料纷至沓来。如志愿军老战士袁炎生(江西九江)给我们寄来了纪念抗美援朝的光碟,志愿军老战士张长顺(四川成都)给我们提供了《战斗在朝鲜》画册,志愿军老战士杜雨田(四川泸州)给我们寄来了《张文抗美援朝摄影作品选》,志愿军老战士樊忠一(四川绵阳)给我们送来了《抗美援朝图片集》,他们把珍藏50多年的抗美援朝老画册提供给我们选用,是对我们编辑工作的巨大支持,在此向他们深表感谢!同时向这些图书原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编辑工作中,我们不放弃每一篇好稿子。如对湖南常德志愿军女战士黄远旨那篇迟到的稿件,我们依然精心编辑,增编到“战地巾帼”一篇中。又如,河南洛阳志愿军女战士杨开德写的回忆文章,文字较长,内容零散,编辑人员反复修改,终于整理出《朝鲜战地生活散记》一文。 在《回忆录》、《图片集》出版之际,尚有些技术性问题需要说明: 一、我们的初衷是两本图书要尽可能地照顾到各方面,力图让赴朝参战的各部队(军级)都有回忆录文章上,都有老照片(或图片)上,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颇大。这是因为有的部队来稿多、提供的材料多、老照片多,有的部队来稿很少。因此,我们只有依据占有资料尽力而为了。不过,回头一想,不管你是哪个军,大家都是志愿军。两本图书所记述和表现的是志愿军整体的力量,所彰显和讴歌的是志愿军群体形象。 二、我们征集的对象为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但从两本图书的总体设计来考虑,不能没有“英模人物”这些不可或缺的篇章。于是,由《跨过鸭绿江》编辑部特约编辑黄梅担起了这部分内容的撰写任务。在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有的资料来源于书山和网海,很难确定其原始作者,在此,我们对相关作者提供的大量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这次征集采取组织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法。凡自荐的作者(入编者),应对其提供的资料自负文责,尤其是个人简历部分,要以组织掌握的档案材料为准,不能以入编回忆录和画册为由,向组织和单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四、因为《回忆录》和《图片集》的容量有限,加之要择优采用,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志愿军老兵的稿件未被采用。有的志愿军老兵只提供单人半身照片一张,有的不过两张,且缺乏战场气息,有的老照片实在太模糊,难以“起死回生”,为了保证《图片集》的质量和技术上的要求,未予采用。希望这些老兵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谅解。 五、两本图书英模人物的排名顺序主要依据英雄等级(特级、一级、二级),同时兼顾占有资料的多少而定;老兵风采的排名顺序以其参加革命的时间为依据,同时兼顾立功的等级和离退休前的职务;其他的各篇(辑)的编排完全是根据编辑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的。 此外,还要提及的是军队退休干部谢世祥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通联工作,在此深表谢意。 《回忆录》和《图片集》作为《跨过鸭绿江》系列,可谓兄妹篇。《回忆录》好像男孩。是那么结实、健壮、刚强,他以文字记述为主,同时兼有少量图片,把读者引向了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读起来,情真意切,生动感人。《图片集》犹如女孩,是那么温柔、大方、漂亮,她以老照片和历史图片为主,同时兼有部分文字记述,使人在阅览中有一种愉悦的美感,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两本图书设计新颖,印制精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融历史性、纪实性、艺术性于一体,极具收藏价值,愿志愿军老兵和广大读者能够喜欢。 由于时间仓促,编辑人员较少,因而难免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在此恳请入编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9月于成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